动物营养与饲料学7矿物质营养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1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桥梁。
该门课以《有机化学》《畜禽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饲料选择、加工与供给和缺乏症等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家庭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技术证书(初级)”必须的动物营养基础知识、饲料品质鉴别与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为继续升学和技能等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本课程从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基础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升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初级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技术等级的能力为重点,从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与要求(1)掌握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及其作用;(2)了解各种养分的缺乏症及预防方法;(3)掌握常见饲料分类方法及各种常见饲料的营养特点与使用方法;(4)掌握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别方法、保存方法及加工处理与使用方法;(5)掌握饲养标准的应用方法;(6)掌握配合饲料的种类及全价配合饲料加工工艺。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五节矿物质与动物营养矿物质是一类无机营养物质,存在于动物体的各组织中,广泛参与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除C、H、O、N四种元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各种元素无论含量多少,统称为矿物质或矿物质元素。
矿物质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食物中有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并且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都很丰富,但缺乏矿物质则动物终将死亡。
(一)必需矿物质元素动物所需要的,在体内具有确切生理功能和代谢作用,日粮供给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和结构异常,并导致缺乏症的发生,补给相应的元素,缺乏症即可消失的元素都叫必需矿物质元素。
常量元素:Ca、P 、K 、Na、Cl、Mg、S微量元素:Fe、Cu、Co、Zn、Mn、Se、I、Mo、F、Cr、Cd、Si、Ni、As、Ab、Li、B、Br等(二) 矿物质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与动态平衡(三)矿物质的营养生理功能(四)矿物质的需要与供给(一)Ca1、功能(1):99%的Ca构成骨骼和牙齿,其余存在于血浆和软骨组织中(2):维持N肌肉的正常功能,血Ca低时,N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引起抽搐(3):参与凝血过程(4):是多种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2、缺乏症(1)幼龄动物患佝偻病:由于日粮缺乏Ca,软骨骨C不断增生,软骨细胞间质不断骨化,结果出现骨端粗大,关节肿大,腿骨弯曲,脊柱呈弓状,肋骨与软骨结合部位有捻珠样突起。
(2)成年动物患软骨症或骨质疏松症:由于日粮缺Ca,或Ca、P比例不当,动物过多地调用了骨骼中Ca的贮备,而使骨骼组织呈海绵状,容易骨折,多发生在骨盆骨、股骨和腰荐骨椎骨。
马上下腭骨显著肿大、头增大,产蛋鸡蛋壳变薄、粗糙、易破损,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
(3)Ca痉挛:由于N冲动的正常传导,肌肉、心肌的正常收缩都需要Ca,所以当血Ca过低时,动物出现痉挛、抽搐,肌肉、心肌激烈收缩,痉挛症(又称奶牛产后麻痹综合症)是Ca痉挛的典型例子,此病多发生在高产奶牛, 发病时表现异常兴奋、肌肉痉挛、麻痹。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尿能)=总能 - 排泻物含量 = DE - UE
猪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 + 尿能)=DE - UE
49
(4).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
表观消化能(AME)= 总能(GE)-粪能(FE)尿能(UE) - 气能
真代谢能(TME)=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反刍动物:尿素 UE = 31M M为尿素含量
47
尿能的来源: 饲料中未被利用的物质 蛋白质周转产生的含氮化合物 (沉积N = 合成N - 周转N) 体蛋白动员产生的含N化合物
48
代谢能 = 总能-粪能-气能-尿能=消化能-气能-尿能 即:ME = DE - (Eg+ UE) = GE - FE - UE - Eg
52
(4)维持净能(NEm) 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 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5).生产净能(NEp) 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 功的部分。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 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53
(三)能量转化规律的实践意义
6
(四)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比较及相互关系
1.元素比较(表1-2)
7
表1-1 动植物体化学元素比较
2.化合物组成比较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 成分,如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
9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 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 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动物营养学》习题解答【精选】

《动物营养学》课程习题解答绪论1.名词解释:营养;动物营养;动物营养学2.问答题:(1)动物营养学的任务是什么?(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简述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1.名词解释: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分案;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分);吸附水(结合水);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非蛋白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可消化养分;消化率;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抗营养物质2.问答题:(1)饲料中概略养分的种类有哪些?(2)说明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3)比较动植物体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差别。
(4)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5)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有哪些?(6)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与哪些?第二章水的营养1.名词解释:代谢水;总可溶固形物2.问答题:(1)水的性质有哪些?(2)水的营养生理作用有哪些?(3)说明水的来源和排泄途经。
(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5)水缺乏将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6)衡量水质的指标有哪些?第三章蛋白质营养1.名词解释:美拉德反应(棕色反应);瘤胃氮素循环;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与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蛋白质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与有效氨基酸;蛋白质降解率;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氨基酸中毒2.问答题:(1)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2)蛋白质的性质及分类。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5)比较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
(6)说明反刍动物蛋白质评定新体系的特点。
(7)说明单胃动物理想蛋白质模式的特点。
(8)动植物体内NPN的种类。
(9)反刍动物利用尿素应注意的问题。
(10)瘤胃微生物在饲料蛋白质降解过程中的利弊。
动物营养学习题

绪论1、名词:养分、营养、营养学、饲料、动物营养学。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4、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有何地位和作用?第一章动物与饲料1.名词:CP、CA、EE、CF、ADF、NDF。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各种养分如何测定或计算?3.简述养分一般的营养生理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6. 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CP9.6%、EE3.6%、CF1.3%、CA1.1%、Ca0.03%、P0.29%,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7. 生产猪全价饲料时,每吨配合饲料加入了600g FeSO4·7H2O、200gMnSO4·H2O、700gZnSO4·7H2O、700gCuSO4·5H2O,问此饲料中分别添加了多少ppm的Fe、Cu、Mn、Zn?(纯度85%)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1.名词:消化,吸收,消化率。
2.比较单胃,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3.瘤胃消化饲料的基础及其优缺点4.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料,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内源cp1.5g Ca0.9g 问cp,Ca的ADg 和Tdg各是多少?5.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第三章水的营养1.简述水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
2. 为什么说动物缺水比缺乏其他营养素更危险?3. 试述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及其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4.动物体水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有哪些方式?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名词:EAA、NEAA、LAA、RDP、UDP、IP。
2.简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3.解释氨基酸之间的拮抗、平衡、转化及中毒关系。
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4.列出猪和家禽常见的EAA名称,常见拮抗氨基酸对、转化氨基酸对。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BY一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
2、养分:食物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
3、粗蛋白质: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
4、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5、中性洗涤纤维:将饲料进行中性洗涤剂处理,得到中性洗涤纤维,是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之一。
6、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7、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合成且能满足蛋白质的需要,不需要从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
8、半必需氨基酸:能代替或部分节约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9、限制氨基酸(LAA):不同生理状态,必需氨基酸特定要求,必需氨基酸之间呈一定比例,某氨基酸的缺乏,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缺乏的氨基酸称之。
10、蛋白质的互补效应: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多种饲料混合可以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11、氨基酸平衡:某种饲粮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
12、氨基酸中毒: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使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13、氨基酸拮抗作用: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导致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
14、理想蛋白: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
15、瘤胃降解蛋白(RDP):瘤胃中可被降解的蛋白质。
16、瘤胃未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UDP):瘤胃中不被降解的蛋白质。
17、非淀粉多糖(NSP):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
18、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脂肪的增效作用):油脂替代等能值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使代谢能(ME)增加热增耗(HI)降低净能(NE)增加。
19、必需脂肪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特定的前体物形成,用于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简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确定合理饲料的科学。
它关注动物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来满足这些需求。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动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营养的要素动物营养的要素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是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能量能量是动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在动物体内可以提供热能和机械能。
动物从饲料中获得能量主要来自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饲料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被代谢成为能量,用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
蛋白质是动物体内构成组织和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动物体内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在动物体内,蛋白质主要用于构成骨骼肌、内脏器官和皮肤等组织,还参与体内许多酶的构成,促进代谢反应的进行。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体内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物质。
维生素在动物体内起着调节代谢的作用,参与各种生理反应和维持机体健康。
矿物质则是动物体内的无机元素,对于骨骼、牙齿、血液和体液的形成和调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饲料的分类饲料根据其来源和类型可分为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
天然饲料天然饲料主要来源于农田、草原、森林和水域等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包括青饲料、干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青饲料是指采收后含有水分的植物,主要包括牧草、饲料玉米、饲料豆、青贮饲料等。
在动物饲养中,青饲料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好口感。
在农业生产中,青饲料也可以通过干燥或发酵等方式保存起来。
干饲料干饲料是指在采收后,通过干燥、杀菌等处理方法去除水分的植物和动物,主要包括饲料粉、饲料颗粒、饲料块等。
干饲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的优势。
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指向饲料中添加的一些物质,用于改善饲料的品质和功能,提高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及其所需配合饲料的科学2. 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3. 氨基酸平衡:指饲料可利用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对必须氨基酸的需求相同或非常相接近4.氨基酸互补(蛋白质互补):指在配合饲料时,利用不同蛋白源的氨基酸组成特点,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的配合,相互取长补短使饲料的氨基酸趋于平衡5.必需脂肪酸: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虾本身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6.脂肪氧化:指在有氧参与或在微生物脂肪酸的作用下,脂肪变成游离脂肪酸。
再进一步氧化成醛、酮、醚等有害物质的过程7.蛋白质节约效应:当饲料的可消化能含量较低时,饲料中的部分蛋白质就被作为能源消耗掉。
在此种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含量,从而减少蛋白质作为能源消耗,使之更好地用于合成体蛋白8.代谢能:指鱼类生理代谢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摄入单位重量饲料的总能与由粪、尿及鳃排除的能量之差9. 摄食热增耗:指动物在将摄取的食物转化为机体物质时,或者是在水解ATP为体内的生理和生化活动提供能量的时候,会产生热量排出体外,人们把动物由于摄食引起的那部分体增热特别的称为摄食热增耗10.总能:指饲料中所含的全部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能源营养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11.标准代谢:指的是用于血液循环、细胞修复和再生、离子跨膜运输和肌肉协调等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12. 消化能:摄入总能减去粪能后所剩的那部分能量13.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地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14.稀释剂:指掺人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它可以稀释活性组分的浓度,但它不起承载添加剂的作用15.营养需要量:指为保证动物正常生长、健康和理想的产品品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养殖对象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16.限制性氨基酸:指饲料中所含必须氨基酸的量鱼动物所需的必须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17.饲养标准:指由于动物营养需要量所提出的营养需要种类和数量定额带有标准化的某些因素18.半必需氨基酸:指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一、绪论1、水生动物与畜禽营养学特征的异同(1)饲料营养组成①鱼、虾类在配合饲料中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一般认为其蛋白质需要量为畜、禽的2—4倍②鱼、虾类不能有效地利用无氮浸出物,其利用率较畜禽低③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鱼虾与畜禽不同④鱼虾类需要的15种维生素与畜禽相同,但各维生素的重要性和需要量不同(2)物理特征①原料粉碎粒度:畜禽饲料全部通过8目,水产饲料原料粉碎达60—100目②水稳定性:畜禽其配合饲料对水稳定性无要求,鱼虾生活在水中,配合饲料应维持在水中不溃散,且要求减少溶失率③饲料性状:畜禽饲料一般为粉状,而鱼虾则必须制成颗粒状第一章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原理1-蛋白质营养1、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①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皮肤、血液、器官、等②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特殊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酶、激素、抗体③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复的主要原料④蛋白质的供能作用:转化为糖和脂肪⑤是水产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2、主要鱼类蛋白质需要量评定方法、需要量和影响因素(1)蛋白质需要量评定方法:①按基础氮代谢估计维持需要量②氮平衡法估计维持需要量③最佳生长的蛋白质需要量的方法—蛋白质浓度梯度的摄食—生长剂量反应法(2)需要量研究表明,鱼虾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是陆生恒温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的2—4倍(3)影响因素:①生长发育阶段(年龄和大小):随着鱼的生长发育,其蛋白质需求量降低②食性的影响: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③能量水平:蛋白质含量应与能量含量保持最适的比例,过高的能量会限制采食量,从而导致蛋白质需要量升高④养殖试验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解氧等指标对鱼、虾生长十分显著影响,因此试验环境条件要控制在最佳状态⑤投饲频率和投饲量:由于饲料投饲频率和投饲量不同时,试验对象摄取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就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增重率⑥试验饲料的加工方法:物料的粉碎粒度会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3、鱼虾类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评定方法①生长试验法:使用纯化饲料、化学成分确定的饲料或是天然原料饲料,设计成含不同浓度梯度氨基酸的饲料进行一定时间的生长试验,然后根据剂量-增长效应关系确定研究对象对试验氨基酸的需求量②游离氨基酸水平观测法:通过测定血清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水平来判断③氨基酸氧化产物水平观测法:当饲料中某种氨基酸是限制性氨基酸时,这种必需氨基酸大多会被利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仅有很少部分会被氧化分解;但当某种必需氨基酸过量时,则会被氧化分解④体氨基酸组成数据推算法:一些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与其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模式存在着高度相关性4、蛋白质营养价值—生物评定法①生长:生长是指试验鱼、虾经投喂试验饲料一段时间后,体重或体长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草酸
(4)脂肪 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少 量脂肪可改善Ca吸收。
(5)VD,促进Ca吸收。
(6)饲料种类 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植物以 豆 科 含 Ca 多 , 禾 本 科 含 P 多 , 猪 日 粮 至 少 30%磷应是无机磷。
(2)代谢 Ca、P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Ca的周转代谢 量为吸收量的4-5倍,沉积量的8倍。 排泄:粪和尿,粪排出量占80%,尿占20%。
3.营养作用
➢ Ca构成骨与牙齿,维持N-肌肉兴奋性,维 持膜的完整性,调节激素分泌。
➢ 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 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7矿物质营养
第一节 概 述
一、动物体内矿物元素的含量
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约有4%,其中5/6存在 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6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 位。
➢ 含量与分布特点
1、无脂空体重基础下,动物种间的同一性 2、发育阶段的稳定性(Na、K、Cl;Mg、Ca、P) 3、功能与含量的一致性
第二节 常量元素
一、Ca、P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含量最多,占体重1-2%, Ca99%和 P80%存在于骨和牙齿中,其余在软组织和体 液中。
骨骼含水45%,蛋白质20%,脂肪10%,灰分 25%。
灰 分 中 Ca 占 36% , P18% , Mg0.5-1.0% , Ca:P=2:1。
2.吸收与代谢 (1)吸收 始于胃,主要在小肠,Ca的吸收需要VD3和钙结合 蛋白的参与,形成复合物后经扩散吸收,P以离子 态形式吸收。 ➢ 吸收率变化大 ➢ Ca:反刍动物45%,奶牛90%,猪55%; ➢ P:反刍动物55%,猪30-40%
(2)过量
一般不易出现过量现象 食盐中毒:腹泻,口渴,产生类似脑膜炎的
N症状。 K过量,干扰Mg吸收和代谢,出现低镁性痉
挛。
5.来源
各种饲料Na、Cl少,以食盐补充,饲料饼 粕含K高,玉米酒糟、甜菜渣含K少。
四、S
1.含量与分布
体内约含0.15%的硫,大部分以有机硫形式存 在,如组成S-AA,VB1、生物素、羽毛,毛 中含S量高达4%。
四、矿物元素的营养特点 1. 具有两面性--营养与毒害作用 (1)缺乏到一定低限后,出现临床或亚临床症状 (2)生理衡稳区,低限为最低需要量,高限为最
大耐受量; (3)超过最大耐受量出现中毒症状。
2.地域性
岩石、土壤、大气、水、植物等环境因 素以及田间管理、和环境污染等都能影 响动物矿物质营养。因此,动物矿物质 营养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人的 微量元素疾病大都属于地方病。
1.在动物体内各个组织中均存在 2.同种动物体内浓度大致相同 3.某种元素的缺乏能引起各类动物产生生理或结
构异常, 4.添加这种元后即可消除异常症状
三、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
➢ 三大功能 1. 构成体组织
5/6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Ca、P;Mg、F、 Si也参与骨、牙的构成 2. 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膜通透性,肌肉兴奋 性。如Ca、P、Mg;Na、K、Cl 3. 参与酶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4.缺乏与过量
(1)反刍动物需Mg高于单胃动物,放牧时易出现缺 乏症,叫“牧草痉挛”,表现为生长受阻,过度 兴奋,痉摩,肌肉抽搐,呼吸弱,心跳快,死亡。
(2)过量Mg,出现昏睡,运动失调,拉稀,采食量 和生产力下降。
5.Mg来源 常用饲料如糠麸、饼粕和青饲料含Mg丰富,块 根和谷实含Mg多. 缺Mg时,用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补饲。
国外研究表明,补Mg有利于防止过敏反应和集 约化饲养时咬尾巴的现象。
三、Na、K、Cl 1.含量与分布
无脂体DM中 Na 0.15% K 0.30% Cl 0.1-0.15%
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主要阳离子; Na、Cl主要存在于体液中。
2.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肠,在胃、后段 小肠和结肠能部分吸收,吸收形式为简 单扩散。
二、必需矿物元素
动物体组织中含有45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元素,其中有 26种被证明是动物必需的:
常量元素(>0.01%):Ca、P、K、Na、Cl、 Mg、S共7种。 微量元素(<0.01%):Fe、Cu、Co、Mn、Zn、 I、Se、Mo、Cr、F、B、V、Si、Ni、As,共15 种。
➢一般认为必需元素应具备下列条件
过量Ca、P干扰其他元素的代谢
5.来源 植物饲料Ca少P多,但P一半为植酸磷,P利用率低, 猪20-60%,鸡30%,反刍动物可较好利用植酸P。 ➢Ca、P的补充料
➢ 骨粉(Ca31%,P14%) ➢ 磷酸氢钙(Ca23.2%,P18.6%) ➢ 磷酸钙、CaCO3 ➢ 石粉
6.影响Ca、P营养的因素 (1)Ca、P比例,1-2∶1,
二、Mg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含Mg0.05%,60-70%在骨中,占骨灰分的 0.5-1.0%,其余30-40%存在于软组织中。 2.吸收 反刍动物在瘤胃,单胃动物在小肠吸收,扩散吸收。 吸收率:猪禽60%,奶牛5-30%。
3.营养作用 ➢ 构成骨与牙齿 ➢ 参与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 调节N-肌肉兴奋剂 ➢ 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和结构
4.缺乏症与过量
(1)典型缺乏症
骨骼病变,幼畜为佝偻病,成畜为骨软病或骨质 松疏症。
➢ P缺乏-异嗜癖
➢ Ca、P缺乏
➢血清Ca、P水平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骨骼灰分及其中Ca、P浓度降低。
(2)过量 1)过量Ca抑制瘤胃微生物作用而导致消化
率降低; 2)单胃动物过量Ca降低脂肪消化率 3)过量Ca干扰其他元素的作用
排泄途径,大部分随尿排出,其他途径 包括粪、汗腺产品。
3.营养作用 为体内主要电解质,共同维持体液酸碱平 衡和渗透压平衡,与其他离子协同维持肌 肉N兴奋性。 ➢ Na参与神经冲动传导和营养物质吸收 ➢ K参与C·H2O代谢 ➢ Cl参与胃酸形成
4.缺乏与过量
(1)缺乏 Na易缺乏,K不易缺乏。 缺Na出现异嗜癖,啄羽。 长期缺K出现肌肉无力僵直、瘫痪、细胞内酸中 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