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摩梭人族源

合集下载

导游地方文化知识:云南丽江泸沽湖摩梭

导游地方文化知识:云南丽江泸沽湖摩梭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

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

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成年礼仪式一律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举行。

举行成年礼时,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只脚踩着猪膘肉,一只脚踩着粮袋,象征终生吃不尽。

女孩由阿妈为其穿上漂亮的裙子,金边衣,扎上红腰带,并且为她盘缠发辫,佩上彩色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

男孩由舅舅为其穿戴簇新男装,佩上腰刀。

举行过成年礼,算是大人了,便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15岁以后就可以结交阿夏了。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

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

“阿夏婚”以情为主,自由结合,离散随意。

男人不娶,女人不嫁,如果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阿夏关系,女方闭门不纳,男子不再登门,关系即可解除。

“阿夏婚”所生子女由女方抚养,子女与父亲不在一个家庭,他们的财产生活无必然联系。

摩梭母系大家庭成员间和睦亲切,礼让为先,对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的优待和尊重。

在摩梭人中间,人间的真情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死后用火葬。

行火葬,本意为给死者脱皮,由死者脱皮变成祖魂的文化内容;祖魂的归宿为先祖千徒的祖源故地——普斯阿内瓦,到那里与祖先过他生前一般的生活。

葬仪繁琐奇特,有洗尸、捆尸、停尸、起尸装棺、洗马绕村、喇嘛开路、火化等程序。

摩梭人认为未成年的男女还没有灵魂,所以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未成年人死后,因为他没有灵魂,不能变成祖魂,因而葬仪不用火葬,用土掩埋。

显然摩梭人的成丁礼仪式,是为给灵魂的仪式。

摩梭人语言文化研究综述

摩梭人语言文化研究综述

摩梭人语言文化研究综述作者:王琳李艳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摩梭人语言文化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不断地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

随着旅游热的发展,许多学者试图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已有的文献,分文化和语言述之,并指出几个语言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摩梭人;文化研究;语言研究作者简介:王琳(1990.02-),女,云南建水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摩梭,也称“么些”、“摩西”等,摩梭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宁蒗县和四川盐源、木里等县。

杨启昌,和即仁等人曾从历史学、语言学、遗传学等角度对“摩梭”的族源和称谓加以探讨,为我们认识摩梭人、区分纳西族和摩梭人这样的上下位概念提供了强力支持。

摩梭母系社会及其独特的语言文化不断受到各学界人士多角度探讨,本文分文化和语言叙述。

一、有关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下半叶到80年代日渐升温的“摩梭母系文化热”,再到2000年以后人们对母系制度变迁的探讨,摩梭人母系文化逐步被关注。

人们对摩梭人母系文化的探讨,其实是对摩梭人文化根基的追寻。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婚姻和家庭。

“走婚”、“女儿国”、“母系社会的活化石”等一度成为人们对摩梭人的描述,摩梭人家庭结构、婚姻形式等问题一直被关注。

时至今日,摩梭人“走婚”和“众女轻男”的传统是否改变?傅光宇引用多学者的论证指出“摩梭人文化变迁不可避免” [1]。

杨丽娥则从母系家庭、婚姻形式、摩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母系血缘思维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对摩梭母系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2]。

以家庭结构窥探社会制度,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视角,对人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聚落和民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往往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地。

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历史传承之地

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历史传承之地

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历史传承之地泸沽湖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泸沽湖不仅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更因其独特的摩梭文化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泸沽湖周边居住着摩梭族,这是中国仅存的一支母系氏族社会。

摩梭族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享有较高的地位,同时拥有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和决策权。

这种特殊的家族传承体系也是泸沽湖摩梭文化的核心。

摩梭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他们的祖先在泸沽湖地区居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摩梭族以其独特的婚姻制度而著名,他们实行走婚制,即男女双方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经济关系,而是男方在女方家中“走亲”和“过夜”,白天男方会返回自己的母系族群,夜晚则在女方家中过夜。

因此,泸沽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的母系社会”。

除了独特的婚姻制度,摩梭族还保留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和土司教,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巫术信仰。

摩梭族重视家族的神灵崇拜,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摩梭族最重要的节日,“中官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和家族的神灵。

此外,摩梭族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节庆活动。

例如,他们会举办盛大的摩梭大妈节,人们穿着传统的摩梭服饰,隆重庆祝。

摩梭族还有独特的歌舞表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卡拉嘎”舞。

这种舞蹈形式独特,富有动感和威严,是摩梭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泸沽湖周边的景点也是摩梭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例如,摩梭皇后祠是泸沽湖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摩梭族寺庙,供奉着历代摩梭族的女首领。

这里是摩梭族人民祭祀和纪念先祖的重要场所。

此外,摩梭文化博物馆还展示了摩梭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品和历史文化资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摩梭文化的窗口。

泸沽湖的摩梭文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珍宝,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瑰宝。

摩梭族人民秉承着祖先留下的传统,将其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族传承体系和文化信仰。

无论是泸沽湖的美景还是摩梭文化的独特性,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寻和了解。

泸沽湖:摩梭风情的神秘

泸沽湖:摩梭风情的神秘

泸沽湖:摩梭风情的神秘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交界处,被誉为“高原明珠”,以其独特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为摩梭文化的发源地,泸沽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摩梭风情最浓郁的地方之一。

本文将带您走进泸沽湖,领略摩梭风情的神秘。

一、泸沽湖的美丽风景泸沽湖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湖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蓝色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四周的山峦。

湖畔的草海在风中摇曳,犹如绿色的海洋,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

二、摩梭文化的传承泸沽湖是摩梭文化的发源地,摩梭人是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

摩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以母系社会制度为基础,强调家庭、亲情和传统礼仪。

在泸沽湖周边,你可以看到许多摩梭村落,这里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摩梭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三、摩梭人的生活习俗摩梭人的生活习俗独具特色。

他们以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注重家庭教育和传统手工艺。

在家庭中,母亲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家庭的核心。

此外,摩梭人还有着独特的走婚制度,这种制度强调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和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

在泸沽湖周边,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摩梭美食,如酸汤鱼、酥油茶、奶渣等,这些美食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味。

四、摩梭歌舞的魅力摩梭歌舞是摩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充满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

在泸沽湖周边,你可以欣赏到摩梭歌舞表演,这些表演生动地展示了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歌舞中,你可以感受到摩梭人民的热情、豪放和淳朴。

摩梭歌舞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舞蹈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了泸沽湖的一大亮点。

五、神秘的宗教信仰泸沽湖地区的宗教信仰也独具特色。

摩梭人信奉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巴教”的原始宗教,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祭祀和祈福。

在泸沽湖周边,你可以参观当地的宗教场所,了解神秘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

走进摩梭人的神秘世界

走进摩梭人的神秘世界
且是秘密来往。
对这两 根柱 头 , 如果你 再观察得仔细

些, 还会发现 , 它们 虽然极粗直 , 在屋内 占有显赫 的位 置 ,其实并没 有承 受 多少
客房很是不解 , 经人 解释后才 明白。 原来 ,
这时 , 你才 明白, 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象 月 米 酒 是 有 了 孩 子 后 ,在 满 月 这 天 摩梭人 大多走婚 ,男子夜 间到配偶 家宿 力。 举 行 的 一 种 隆 重 仪 式 。 男 女 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 的 夫 妻 夜 , 晨 复 归 。 房 , 次 客 便是 尚 未 找 到配 偶 和 征 罢 了 。
常常 是 醉 眼 陶然 , 跌 撞 撞 。走 过 两 家之 跌
后, 才听当地友人指点 , 吃不 了的酒和食
物 , 可 不 必 勉 为 其 难 , 人 对 此 不 但 不 大 主
美丽的泸沽湖位 于四川盐源县和云 南宁蒗县的 交界 处 , 方圆约 4 k - m。 0
由于这里风光奇美, 同时, 由于居住在这一带的 4万多摩梭人至今还 也
护 。 ; 。


≤l l l
T R EY 。 捺/ 考/ 险/ 察
好客 的主人 摩梭人 勤劳、 实、 朴 热情 、 良, 善 很讲
礼 貌 , 尤 其好 客 。 论大 人 小孩 , 而 无 只要 看
见一个陌生人路过 , 用汉话热情地和 都会 你打招 呼、 问询 : 不论在什 么地方遇 见摩 梭人 , 你都可 以同他攀谈 , 而他也一 定会 礼貌而耐心地回答你的各种问话。 了他 进 们 的大门, 不吃点 、 喝点什么就离开 , 那是 绝对不行 的。如果你到摩梭人 家里去作 客, 那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盛情了。 客人一进 正房 ,便会被热情 的主人 请 到“ 上火铺 ” 尚未坐稳 , , 一碗 家常备的 “ 苏尼玛 ” ( 酒 一种 用麦子 、 稗子或苞谷酿 制 的饮料 ) 便端来 了, 接着是精致 的木盒 或竹盒盛放 的糌粑。继而白瓜籽 、 麦面粑 粑 、煮鸡蛋 ……源源 不断地递到你 的面 前。 苏尼玛酒 刚刚饮 完 ,主人又端来一

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

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

89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许瑞娟(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摘 要:摩梭人宇宙观和人观深层文化的表述多体现在达巴教的口诵经中。

达巴经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涉及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达巴经里所记述的有关摩梭人的历史渊源、族称族属、战争冲突、迁徙送魂、礼仪规约是摩梭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所宣扬的敬畏自然、尊母崇舅、不忘祖恩、团结和谐、宽厚包容、趋吉禳灾理念无不体现了摩梭人的生活信仰、地方性知识以及观念意识。

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发现,达巴教与喜马拉雅地区传统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包含着地方性与超地方性的内容,承载与传递着摩梭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时代讯息,形塑与建构着族群认同与历史心性的文化边界,是摩梭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遗产”。

关键词:摩梭人;达巴经;文化观念;象征隐喻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89-10收稿日期:2022-03-18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泸沽湖周边多民族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批准号:17XMZ059)的系列研究论文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17M613284XB)阶段性成果。

另:本文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青 年拔尖人才”资助。

作者简介:许瑞娟(198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 导师。

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人类学。

摩梭人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泸沽湖周边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信奉民间宗教达巴教与藏传佛教。

达巴教的祭司称为达巴,达巴的权威来自于他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以及对传统规矩和习语的熟谙。

藏族宗教知识精英认为达巴一词源于藏语བཟླ་པ།,“达”是反复念诵的意思,“巴”指的是人。

①达巴即指“反复念诵的人”,是古藏语。

对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2009届选调生张保洪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以独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和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中外。

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丰富的民族文化得到一定的开发与利用。

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加之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摩梭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加快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泸沽湖旅游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泸沽湖民族文化底蕴丰富源远流长泸沽湖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尤其是以摩梭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俗使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遗产。

那古老原始而又神秘的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宗教文化,如痴如醉的歌舞之乡,是旅游者的天堂。

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

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摩梭人独有的舞蹈——甲搓舞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婚习俗、成丁礼、达巴文化、转山转海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即将竣工的土司府、王妃府及位于泸沽湖阿陆村的藏传佛教笨波教寺庙“喇塔贡巴”等是了解摩梭人历史文化、宗教、生产生活、歌舞等内容的重要场所。

二、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现代文化的冲击,造成对摩梭文化发展空间的掠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意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红事白事新办,使民族习俗日渐消停;木椤子改建为“洋楼”,使部分民族村落面目逐渐改变;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淡化,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小。

2、长期的冷落与闲置,造成摩梭文化生长土壤的日益贫瘠。

随着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青年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大部分青年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

探索云南泸沽湖体验神秘的摩梭文化

探索云南泸沽湖体验神秘的摩梭文化

探索云南泸沽湖体验神秘的摩梭文化云南,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在那里,有一个被誉为“海上明珠”的泸沽湖,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而在泸沽湖周边,栖息着一个以摩梭族为主的古老民族,他们保留了独特的母系氏族制度,被誉为“走婚”的文化现象更是让人着迷。

今天,我们一起踏上泸沽湖之旅,深入摩梭文化,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

第一章:泸沽湖的魅力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边缘地带,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湖水碧绿清澈,周围群山环绕,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在湖面上漂浮的莲花,仿佛有着故事,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每年到泸沽湖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湖光山色所深深吸引,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章:摩梭文化的起源与特点摩梭族是泸沽湖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摩梭文化起源于古代母系社会,女性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摩梭族的家庭以女性为核心,由姨母统领,男性成员通常只在家庭中作为客居者存在。

这种独特的家族结构,使得摩梭族的传承方式也与众不同。

第三章:走婚习俗的奥秘走婚,是摩梭族非常独特的婚姻习俗。

在摩梭族社会中,男女关系非常自由开放,女性享有选择配偶的权利。

男女之间没有稳定的婚姻关系,而是通过“相守相爱”的方式来交往。

女性每晚可以从自己的母亲家走到心仪的男性家中,隔天早晨再返回自己的家庭。

这种婚姻模式使得家庭更加稳定,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第四章:摩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今,摩梭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母系社会逐渐受到外界风俗习惯的冲击,摩梭族的年轻一代也更多地选择了现代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方面,政府和民间组织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举办摩梭文化节、建设摩梭文化博物馆等,以期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结语:泸沽湖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而摩梭文化则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古老而现代并存的社会,我们可以一窥摩梭人的生活习俗和家族制度,感受到这个民族的魅力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摩梭人族源:为何至今保存母系氏族社会特征
在云南西北宁蒗县部美丽的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过着走婚的生活。

这是迄今中国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社会形态的摩梭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始终悬而未决。

近日,有消息称:已被科研人员成功破解。

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摩梭人的族源之谜能否就此揭开?
探究摩梭人族源,数十年仍悬而未决针对摩梭人的族源,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教授告诉本报,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识别中,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认为自己与纳西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被列为单一民族。

于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意愿,1986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仍称他们为“摩梭人”。

但是,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究竟是怎样从1986年至今,20年来,仍然悬而未决。

肖春杰教授分析指出,之所以要揭开摩梭人的族源之谜如此困难,这和他们至今仍旧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有关。

没有父亲,没有丈夫,女人当家的摩梭人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过着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走”来实现婚姻。

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

有走婚关系的男女以“阿肖”彼此称呼着,这个称呼在摩梭人的语言里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

男子或者亲切地称呼女子“阿都”。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遗传结构上存在巨大反差自称“纳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先后融汇了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摩梭人的族源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他们采集了摩梭人和与之相对照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体的样本,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DNA多态性的诸多数据对比后,推测出了遗传距离。

结论产生了,研究人员有个惊人的发现———摩梭人在父系遗传结构和母系遗传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在父系遗传结构上与云南藏族的遗传距离最近,而母系遗传结构则最接近云南丽江的纳西族。

据了解,母系遗传专指以线粒体DNA为表现特征,只在母亲和女儿之间代代相传,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而父系遗传是指由Y染色体为表现特征,只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子一代总是表现为父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遗传学所揭示的人类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这样存在巨大反差的现象还十分罕见。

”肖教授说。

研究小组一致推断,这是基因交流的结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结构可能是导致其母系、父系遗传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纳西族,而父系遗传结构和藏族相近根据史书记载,包括云南摩梭人在内的藏缅语族人群,都是源于中国西北的古羌人后裔。

在古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不同的支系随着迁徙路线、居住环境的变化在和当地兄弟
民族的血缘融和后,遗传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摩梭人的母系遗传结构,会和同为北方起源的纳西族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然而,摩梭人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走婚”的婚配方式却增加了父系基因来源的复杂程度,由于基因在传代过程中会发生重组,容易对祖先历史的追溯造成干扰。

那么,为什么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又会和云南藏族相关呢?
肖春杰教授解释了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有着比较近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是有基因混合所致。

根据调查显示,在泸沽湖周围的婚龄人口中,有高达75%的人保持着“阿肖偶居婚(走婚)”这种形式。

这种婚姻形式的形成和延续的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古羌人遗风的继承。

因此,摩梭人父系基因的混合可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而由于600年前,由西藏传入的喇嘛教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占了统治地位,在宁蒗地区甚至出现了类似于藏区的政教合一组织。

于是,经过几百年的基因交流,才可能导致了摩梭人父系遗传结构和藏族相近的现状。

摩梭人如何走婚摩梭人走婚的形式一直让人们充满好奇。

神秘的走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据介绍,走婚之前,男女双方通过平时的接触了解,尤其是篝火晚会的跳舞对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而后男女双方约好暗号,男方才能进入到女方的花房里。

不过,这种爱情关系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

黑夜走婚时,不需金钱厚礼,只要带上一包松籽与一顶帽子即可。

松籽是为了对付女子家的狗;帽子则是进了女子花楼后将其挂在门外,告诉后来的男人,此时名花已经有主,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男方多数在夜阑人静时进入女方房中,而第二天天不亮,男方必须在女方家人未起床时离开。

经过一段时间后,男女双方情意笃定,山誓海盟;尤其是有了爱情的结晶后,便可以公开出入,家人也就认可。

此后,虽然还是走婚,但不必再偷偷摸摸了。

走婚双方有了子女,他们的子女跟随母亲居住,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

男方无须到女方家生活,也无须对子女负任何责任,只是每逢过年过节买些衣物给孩子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摩梭人虽然实行走婚,但不乱婚。

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可以同时与几个人相好,而只能选取一个。

一旦双方感情破裂,只有断了关系后才可以重新与另一个走婚。

此外,除了姑表以外,摩梭人还严禁与三代近亲走婚,如果发现有近亲走婚将被乡亲耻笑。

——来自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