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什么是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形态更替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社会形态一般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生产关系变革会对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有相应的新上层建筑的出现,以维护新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3.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有哪些?(1)革命。
革命是一种强制性的改动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适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尖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激化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2)改良。
改良是一种在保留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上,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利用新型生产力的优势优化旧生产关系的过程,适用于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不尖锐,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存在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3)复辟。
复辟是指一种原本被淘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再次得到复活的过程,适用于原来具有优越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被抛弃后,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出现,以及新生产关系低于原来生产关系的情况。
(4)透支。
透支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非正常过程,指某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被淘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造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负担和损失。
适用于未能及时淘汰落后社会形态的情况。
4. 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无产阶级到奴隶主阶级、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2)促进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更替是深刻社会变革的先导,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消亡和新社会制度的诞生。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第三章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
英雄史观:
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甚至其主观精神可以
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从认识根源看,主要是因为从历史现象的表面 看问题;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 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
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 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 奴隶 革命 社会 封建 革命 社会 资本主 革命 义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 变革。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 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国家。”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 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 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至七章摘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历史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阶级斗争。
(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3)阶级分析方法。
3.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社会改革。
(1)改革的性质;(2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的含义;(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3)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3)人的本质;(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与社会历史;(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4)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ppt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 尤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 革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 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 走出商店,吴老汉忽又站住了。他重新把钱掏出来, 仔仔细细再点一遍,复又返身进了商店。
❖ “姑娘。”
❖ 售货员似乎没听见,仍在眉飞色舞地跟那小伙子扯 东侃西。
❖ “姑娘。”吴老汉声音又提高一些。
❖ 售货员依然只顾谈笑。
❖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 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波 旁 王 朝 复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 社会
社会 形态
奴隶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重复性
常规性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民族概莫能外。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 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内容 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 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 信息传递系统; 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 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端正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 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 ,把利用与保护、开 发与培育、排污与治 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 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性水源危机
臭氧层变薄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方式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方式唯物史观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制约着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历史是由社会形态更替构成的,这一理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首创的。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
一、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这种矛盾又表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社会成员的交往,人们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生成和再分配所涉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方式,都反映和表现了当代的生产力条件。
生产力主要是指人们生产物质和服务的能力,它包括工具、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基础主要是指物质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手段的所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进一步表现为不同的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习俗等,这些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长期不断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变革和调整。
2、不同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形态之间完成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更为先进的经济制度,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形态。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历史的演变中变得越来越密切,上层建筑逐渐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4、新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产生后,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
二、特殊方式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社会形态更替也有各自独特的性质和方式。
以古代东方文明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为例,虽然它们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文化、技术和经济成就,但也存在差异。
古代东方文明的特殊方式是由宗教信仰、皇权政治以及封建经济制度共同构成的统治体系,这种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限制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自由。
而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则侧重于人的自由和发展,崇尚理性、民主和法治,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是开创了人类大众参加政治事务的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共产主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义社会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资本主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民族概莫能外。
奴隶
社会
原始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关系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 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 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中国社会
美国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 在历史上,除了基本的、典
型的社会形态以外,还有 一些非典型的社会形态。
中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
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又 有不同的特点。
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识结构 的基础不同,自然环境、人口 因素、历史传统的不同,所处 的国际环境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