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控制单元的组成原理2014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第二版)_唐朔飞_第九章

当芯片改变后,相应参数变为: 机器周期=0.4µ s×4=1.6µs 平均指令周期=1.6µs×2.5=4µ s 平均指令执行速度=1/4µ s =0.25MIPS 若要得到平均每秒80万次的指令 执行速度,则应采用的主频为: 平均指令周期=1/0.8MIPS =1.25 ×10-6=1.25µ s 机器周期=1.25µ s÷2.5=0.5µs 时钟周期= 0.5µ s÷4=0.125µ s 主频=1/0.125µ s=8MHz 应采用主频为8MHz的CPU芯片。
LDA PC+D(IR)EAR EARBusMAR M(MAR)MDR MDRBus ACC
PCo,IRo,+,EARi EARo,MARi
R/-W=R
MDRo,ACCi
(2)“SUB D(XR)”指令周期流程图及控制信号序列:
PC Bus MAR M(MAR) MDR MDR Bus IR PC+1 PC OP=?
解:先通过主频求出时钟周期时 间,再进一步求出机器周期和平均指 令周期。 时钟周期=1/10MHz=0.1×10-6 =100ns 机器周期=100ns×4=400ns=0.4µ s 平均指令周期=1/1MIPS =1×10-6=1µ s 每个指令周期所含机器周期个数 = 1µ s/0.4µs=2.5个
4. 能不能说CPU的主频越快,计 算机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为什么? 解:不能说机器的主频越快,机 器的速度就越快。因为机器的速度不 仅与主频有关,还与数据通路结构、 时序分配方案、ALU运算能力、指令 功能强弱等多种因素有关,要看综合 效果。
5. 设机器A的CPU主频为8MHz, 机器周期含4个时钟周期,且该机的平 均指令执行速度是0.4MIPS,试求该机 的平均指令周期和机器周期,每个指 令周期中含几个机器周期?如果机器B 的CPU主频为12MHz,且机器周期也 含4个时钟周期,试问B机的平均指令 执行速度为多少MIPS? 解:先通过A机的平均指令执行速 度求出其平均指令周期,再通过主频 求出时钟周期,然后进一步求出机器 周期。B机参数的算法与A机类似。 计算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飞

1.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1.4 本书结构
1.1 计算机系统简介
一、 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
1. 计算机系统
计 算 机 系 统
硬件 计算机的实体, 如主机、外设等 软件 由具有各类特殊功能 的信息(程序)组成
1.1
系统软件 用来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2版
唐朔飞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为配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和自学的需要,随书出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配套课件。为了配合该教 材的第2版,本课件在保留原课件特色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 该课件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教材在体系上完全一致,它以课堂教 学为依托,帮助读者边阅读边思考,通过点击鼠标,逐行显示精练的文字和简 明的图表,既可从文稿中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又可从视图中看到动 画演示效果,形象地理解各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
ALU
CU
CPU 内部互连
寄存器
1.4 本书结构
计算机
存储器
I/O
第4篇 CU
系统总线
CPU
中央处理器 控制单元
ALU
CU
CPU 内部互连
排队 逻辑
寄存器 和解码器
寄存器
控制 存储器
第2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1 计算机的发展史 2.2 计算机的应用 2.3 计算机的展望
2.1 计算机的发展史
2.1
40 000
速度 /(次/秒)
200 000 1 000 000
四
五
10 000 000 100 000 000
cpu控制单元工作原理

cpu控制单元工作原理CPU(中央处理器)的控制单元是一种关键组件,其工作原理是确保计算机正确执行各种指令,并控制和协调其他硬件组件的操作。
控制单元(CU)负责解释指令、处理各种计算操作以及处理器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
它从内存中获取指令,将其解码并发送给其他部件执行。
以下是CPU 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的详细描述:1. 指令获取:控制单元从内存中获取指令。
指令存储在内存的特定位置,控制单元按照程序计数器中的地址逐个获取指令。
2. 指令解码:控制单元对获取的指令进行解码。
它将指令翻译成控制信号,以便其他部件能够理解并执行这些操作。
解码过程由控制单元中的指令寄存器和解码电路完成。
3. 操作执行:控制单元将解码的指令发送给其他部件执行。
它可以指示算术逻辑单元(ALU)执行数学运算,控制数据的移动以及其他操作。
控制单元还负责协调各个部件的操作,以确保指令的正确执行。
4. 数据传输:控制单元还负责处理器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
它可以将数据从内存加载到寄存器中,然后再将结果存回内存。
这样,控制单元通过协调这些传输确保正确的数据操作。
5. 错误检测与处理:控制单元还负责检测和处理错误。
如果控制单元检测到错误,例如数据损坏或非法操作,它将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中断处理程序或错误纠正。
通过以上步骤,CPU的控制单元实现了指令的正确解释和执行,确保计算机可以按照预期进行各种操作。
它充当了计算机系统的大脑,始终处于控制和协调的核心位置,确保其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对CPU控制单元工作原理的简要描述。
实际上,现代CPU的控制单元通常更加复杂和高效,涉及更多的电路和算法。
但总体来说,控制单元的任务是解释和执行指令,以及协调和控制其他部件的操作。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视频精讲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视频精讲!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讲师:赵剑锋视频数量:44目录说明:本课程共包括44个高清视频(共62课时)。
序号名称1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1)2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2)3 第2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1)4 第2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2)5 第2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3)6 第3章总线系统(1)7 第3章总线系统(2)8 第3章总线系统(3)9 第4章存储器(1)10 第4章存储器(2)11 第4章存储器(3)12 第4章存储器(4)13 第4章存储器(5)14 第4章存储器(6)15 第4章存储器(7)16 第4章存储器(8)17 第4章存储器(9)18 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1)19 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2)20 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3)21 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4)22 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5)23 第6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1)24 第6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2)25 第6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3)26 第6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4)27 第7章指令系统(1)28 第7章指令系统(2)29 第7章指令系统(3)30 第7章指令系统(4)31 第8章CPU的结构和功能(1)32 第8章CPU的结构和功能(2)33 第8章CPU的结构和功能(3)34 第8章CPU的结构和功能(4)35 第9章控制单元的功能(1)36 第9章控制单元的功能(2)37 第10章控制单元的设计(1)38 第10章控制单元的设计(2)39 附录10A PC整机介绍40 部分考研真题讲解(1)41 部分考研真题讲解(2)42 部分考研真题讲解(3)43 重难点知识串讲(1)44 重难点知识串讲(2)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精讲班,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讲解教材章节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完整版

取x 至运算器中 乘以a 在运算器中 加b 在运算器中 乘以x 在运算器中 加c 在运算器中
指令格式举例
1.2
操作码
地址码
取数 000001 存数 加 乘 打印 停机
α 0000001000 β γ δ
[α]
ACC
[ACC] [ACC]+[γ] [ACC]×[δ]
[ ]
β ACC
ACC 打印机
计算 ax2 + bx + c 程序清单
乘积高位
乘数 乘积低位
被除数
除法 余数
商
X 加数 减数 被乘数 除数
① 加法操作过程
1.2
ACC MQ ALU
X
运算器
指令
加
初态 ACC [M]
[ACC]+[X]
M 被加数 X ACC
② 减法操作过程
1.2
ACC MQ ALU
X
运算器
指令
减M
初态 ACC [M]
[ACC]-[X]
被减数 X ACC
1.2
指令和数据存于
指令
主存单元的地址 操作码 地址码
注释
0
000001 0000001000 取数x至ACC
1
000100 0000001001 乘a得ax,存于ACC中
2
000011 0000001010 加b得ax+b ,存于ACC中
3
000100 0000001000 乘x得(ax+b)x,存于ACC中
计算机
存储器 I/O
第3篇 CPU
系统总线
CPU
中央处理器
ALU CU
CPU 内部互连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介绍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四、教学方法
填鸭似的 灌入式 学生参与思索的 启发式 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答案积极性的 激发式
老师授课时 在每个章节处安排疑点 在每一堂课的前后连接处提出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0)控制单元的设计(4 学时) 组合逻辑设计: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微操作节拍安 排、组合逻辑设计举例。 微程序设计: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微指令 的编码方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微程序 设计举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二、教材选择
选用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组 成原理第 2 版》(唐朔飞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1月) 该教材是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 2 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唐朔飞
2009年10月30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材选择 课程讲授 作业安排 实验环节 考题设计 成绩评定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内容体系
1.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课程性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8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16 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数字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等
哈工大是国家 “985” 重点建设的大学,哈工大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我们的人才 培养理念是 “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 人才。
控制系统构造及原理讲义(PPT 89页)

控制系统构造及原理讲义(PPT 89页)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年月日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年月日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年月日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年月日1) 控制器的处理模块(CPU模块)位于塔基控制柜,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及I/O信号处理;逻辑功能判定;对外围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与机舱控制柜光纤通信,接收机舱信号,返回控制信号;与中央监控系统通信,传递信息。
2) 对变流器、变桨距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润滑系统,齿轮箱及机组关键设备的温度及环境温度等作监控;变流器和变桨距系统的耦合控制,与变流器通信,实现机组变速恒频运行、有功及无功调节、功率控制、高速轴紧急制动、偏航自动对风、自动解缆、发电机和主轴自动润滑、主要部件的除湿加热和散热器开停。
3) 对定子侧和转子侧的电压、电流测量,除了用于监控过电压、低电压、过电流、低电流、三相不平衡外,也用于统计发电量,以及并网前后的相序检测。
4)通过和机舱控制柜相连的信号线实现系统安全关机、紧急关机、安全链复位等功能。
3、控制系统的功能①根据风速信号自动进入起动状态、并网或从电网切出;②根据功率及风速大小自动进行转速和功率控制;③根据风向信号自动对风;④根据功率因数自动投入(或切出)相应的补偿电容(对于设置补偿电容的机组)。
当发电机脱网时,能确保机组安全关机;⑤在机组运行过程中,能对电网、风况和机组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能够自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能够根据记录的数据,生成各种图表,以反映风力发电机组的各项性能指标;⑥对于在风电场中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还应具备远程通信的功能。
二、安全保护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个是运行管理功能,一个是安全保护功能。
1、安全保护系统1)大风保护安全系统多数机组取l0min平均25m/s为切出风速,由于此时风的能量很大,系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在关机前对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自动降低风能的捕获,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输出仍然保持在额定功率左右。
计算机组成原理目录

计算机组成原理目录目录如下:第1篇概论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1.1 计算机系统简介1.1.1 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1.1.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1.3 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2.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1.2.2 计算机的硬件框图1.2.3 计算机的工作步骤1.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1.3.1 机器字长1.3.2 存储容量1.3.3 运算速度1.4 本书结构思考题与习题第2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2.1 计算机的发展史2.1.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2.1.2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2.1.3 软件技术的兴起和发展2.2 计算机的应用2.2.1 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2.2.2 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2.2.3 网络技术的应用2.2.4 虚拟现实2.2.5 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2.2.6 CAD/CAM/CIMS2.2.7 多媒体技术2.2.8 人工智能2.3 计算机的展望思考题与习题第2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第3章系统总线3.1 总线的基本概念3.2 总线的分类3.2.1 片内总线3.2.2 系统总线3.2.3 通信总线3.3 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3.3.1 总线特性3.3.2 总线性能指标3.3.3 总线标准3.4 总线结构3.4.1 单总线结构3.4.2 多总线结构3.4.3 总线结构举例3.5 总线控制3.5.1 总线判优控制3.5.2 总线通信控制思考题与习题第4章存储器4.1 概述4.1.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4.2 主存储器4.2.1 概述4.2.2 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4.2.3 随机存取存储器4.2.4 只读存储器4.2.5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4.2.6 存储器的校验4.2.7 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4.3 高速缓冲存储器4.3.1 概述4.3.2 Cache—主存地址映射4.3.3 替换策略4.4.1 概述4.4.2 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4.4.3 硬磁盘存储器4.4.4 软磁盘存储器4.4.5 磁带存储器4.4.6 循环冗余校验码4.4.7 光盘存储器思考题与习题附录4A 相联存储器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5.1 概述5.1.1 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5.1.2 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5.1.3 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5.1.4 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5.2 I/O设备5.2.1 概述5.2.2 输入设备5.2.3 输出设备5.2.4 其他I/O设备5.2.5 多媒体技术5.3 I/O接口5.3.1 概述5.3.2 接口的功能和组成5.3.3 接口类型5.4 程序查询方式5.4.1 程序查询流程5.4.2 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电路5.5 程序中断方式5.5.1 中断的概念5.5.2 I/O中断的产生5.5.3 程序中断方式的接口电路5.5.4 I/O中断处理过程5.5.5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5.6 DMA方式5.6.1 DMA方式的特点5.6.2 DMA接口的功能和组成5.6.3 DMA的工作过程5.6.4 DMA接口的类型思考题与习题附录5A ASCⅡ码附录5B BCD码附录5C 奇偶校检码第3篇中央处理器第6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6.1 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6.1.1 无符号数6.1.2 有符号数6.2 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6.2.1 定点表示6.2.2 浮点表示6.2.3 定点数和浮点数的比较6.2.4 举例6.2.5 IEEE754标准6.3 定点运算6.3.1 移位运算6.3.2 加法与减法运算6.3.3 乘法运算6.3.4 除法运算6.4 浮点四则运算6.4.1 浮点加减运算6.4.2 浮点乘除法运算6.4.3 浮点运算所需的硬件配置6.5 算术逻辑单元6.5.1 ALU电路6.5.2 快速进位链思考题与习题附录6A 各种进位制6A.1 各种进位制的对应关系6A.2 各种进位制的转换附录6B 阵列乘法器和阵列除法器附录6C 74181逻辑电路第7章指令系统7.1 机器指令7.1.1 指令的一般格式7.1.2 指令字长7.2 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7.2.1 操作数类型7.2.2 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放方式7.2.3 操作类型7.3 寻址方式7.3.1 指令寻址7.3.2 数据寻址7.4 指令格式举例7.4.1 设计指令格式应考虑的各种因素7.4.2 指令格式举例7.4.3 指令格式设计举例7.5 RISC技术7.5.1 RISC的产生和发展7.5.2 RISC的主要特征7.5.3 RISC和CISC的比较思考题与习题第8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8.1 CPU的结构8.1.1 CPU的功能8.1.2 CPU结构框图8.1.3 CPU的寄存器8.1.4 控制单元和中断系统8.2 指令周期8.2.1 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8.2.2 指令周期的数据流8.3 指令流水8.3.1 指令流水原理8.3.2 影响流水线性能的因素8.3.3 流水线性能8.3.4 流水线中的多发技术8.3.5 流水线结构8.4 中断系统8.4.1 概述8.4.2 中断请求标记和中断判优逻辑8.4.3 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寻找8.4.4 中断响应8.4.5 保护现场和恢复现场8.4.6 中断屏蔽技术思考题与习题第4篇控制单元第9章控制单元的功能9.1 微操作命令的分析9.1.1 取指周期9.1.2 间址周期9.1.3 执行周期9.1.4 中断周期9.2 控制单元的功能9.2.1 控制单元的外特性9.2.2 控制信号举例9.2.3 多级时序系统9.2.4 控制方式9.2.5 多级时序系统实例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第10章控制单元的设计10.1 组合逻辑设计10.1.1 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10.1.2 微操作的节拍安排10.1.3 组合逻辑设计步骤10.2 微程序设计10.2.1 微程序设计思想的产生10.2.2 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10.2.3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10.2.4 微指令序列地址的形成10.2.5 微指令格式10.2.6 静态微程序设计和动态微程序程序设计10.2.7 毫微程序设计10.2.8 串行微程序控制和并行微程序控制10.2.9 微程序设计举例思考题与习题附录10A PC整机介绍10A.1 主板10A.1.1 主板的主要组成部件10A.1.2 CPU芯片及插座(插槽)10A.1.3 内存条插槽10A.1.4 扩展插10A.1.5 配套芯片和器件10A.1.6 主板结构的改进10A.2 芯片组10A.2.1 芯片组的功能10A.2.2 芯片组的组成《计算机组成原理》是2008年1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朔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总线
单总线结构机器
A总线
IRi PCi ARi RW Xi DRi R0i R3i
+
A L U
X
IR
PC AR
M
DR
R0 R1 R2 R3
Yi
G
Y
IRo PCo ARo DRo R0o R3o
B总线
单总线结构机器
A总线
IR PC AR RW X DR R0 R3
+
A L U
操 作 控 制 器
X IR PC AR M DR R0 R1 R2 R3
C2
M D R
图9-2 一个简单的数据通路
C11 C12 C9 C10 PC IR C3 AC
C4
C5
C6 C7
C8
C1 M A R
C0
C4
ALU
标志 …
控制 信号
…
CU
…
时钟
控制信号
对于图9-2所示的数据通路结构,CU需发出下面的微操作控制 信号来完成取指令工作。 (1)打开PC各位与MAR各位之间的门C0。 (2)一个开门信号以允许MAR的内容送到地址总线上—C1。 (3)一个存储器的读控制信号送到控制总线上--CR。 (4)一个允许数据总线上的内容被存入MDR的开门信号C2 。 (5)对PC内容加1,并返存PC控制信号-C10。 (6)打开MDR和IR之间门的控制信号C3。 CU是CPU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后面将讨论CU的组成和设 计。
②寄存的组织(16位)R0~R7-可编程寄存器,SR-源操作数 寄存器,Z、Y-暂存器(指令执行过程暂存数据),PC-程序 计数器,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DR-存储器缓冲寄存器 ,IR-指令寄存器。 ③控制单元(CU)输入有指令译码器和时序,输出为微操作 控制信号,引向各个控制点。 2)主存储器 按字编址,字长16位,容量64KW。接收CU送来的RD/WR, 存储器完成操作后为CPU回答MOC信号。 3)总线 总线由16位数据线,16位地址线和若干位控制线组成。不仅 CPU与主存之间交换信息要通过总线,而且CPU内部信息传 送也要通过总线完成。图中←表示信息传送方向。
3.操作类型 双操作数运算指令 操作码 名称 0001 加法 0010 减法 0011 逻辑乘 单操作数运算指令 操作码 名称 0100 加1 0101 减1 0110 求补
汇编符号 ADD SUB AND
汇编符号 INC DEC NEG
操作
操作
转移类指令:
无条件转移:
0111
M
R
不用
条件转移:
1000
C9 PC
C10 IR
C3
C1
C0~13 、 ALUop
C5、C1、C2、C3,得到EA
ADD @X的控制-执行
C13 M D R C2 C5 M A R C12 ACC C6 C0 clk CU C4 flag C7 ALU ALUop C8 C11 C9 PC C10 IR C3
C1
C0~13 、 ALUop
Y
Y
-
周期T1
取指
PC→AR M→DR DR→IR
译码测试
PCo,G,ARi RW=R DRo,G,IRi
周期T2
CPU周期
周期T3
周期T4
执行
R2→Y R0→X R0+R2→R0
R2o,G,Yi R0o,G,Xi +, G, R0i
9.2.2 指令系统
1.指令格式 指令系统采用定长指令格式,字长16位,格式如下: 15 12 11 9 8 6 5 3 2 0 OP MS RS MD RD 其中OP为操作码,4位,可定义16种操作,M为寻址方式,MS 为源操作数寻址方式,MD为目的操作数寻址方式,RS为源操作 数寄存器,RD为目的操作数寄存器。MS、RS配合可确定源操作 数,MD、RD配合可确定目的操作数。 2.寻址方式 其中自增型双间址是指寄存器的内容不是操作数的地址,而 是操作数地址的地址,同内容相加作 为操作数的地址。
(4)变扯寻址,先以PC现行值为地址从存储器单元 取得位移量X,再与RS的内容相加,以相对结果为地址 取出操作数送入源操作数寄存器 SR 。此外, PC+1 ,准 备好下一条指令地址。在这个流程中因为要两次访问 存储器,所以周期要延迟一次。 通过指令流程,将能了解各种寻址方式的实现过程。 取目的操作数周期:需要取目的操作数的指令进入此 周期。取目的操作数与取源操作数相似,只是将其送 入LA。 执行周期:所有指令都要进入本周期,根据指令操作 码决定进行什么操作。 通过指令流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指令流程受机器结构 、指令功能和寻址方式等因素约束,不能任意编造, 它是指令在机器内部执行的过程的反映。
地址总线 MAR MDR 数据总线
...
Rn-1 Y A B
R0
ALU
SR Z 单 总 线 C P U 结 构
2.各类信息的传送路径 指令的执行基本上可以归为信息的传送即控制流(或指令流)和数据流 二大信息流。 (1)指令 M→MDR→BUS→IR (2)地址 1)指令地址:PC→BUS→MAR 2)数据地址:操作数地址与转移地址根据不同寻址方式的要求决定。如 为寄存的间接寻址。则将指定寄存器的内容(R)→BUS→MAR。 3)数据 寄存器→寄存器:经总线直接传送 寄存器→存储器:Ri→BUS→MDR→M 存储器→寄存器:M→MDR→BUS→Ri 3.设置的微操作控制信号(微命令) 下图标出的控制信号,即为微操作控制信号,它实际控制数据通路中的 数据流和指令流的流向。这些控制信号在本质上是控制数据通路的各个控 制门的打开或关闭,ALU 的实际操作功能、寄存器接收数据控制、主存的 读或写命令等。
源地址
目标地址
解:(1)OP字段有4位,指定16种操作; (2)单字长二地址指令; (3)寻址特征位3位,每个操作数可以指定8种寻址 方式,寄存器编址位3位,共可以有8个寄存器; (4)操作数可以是RR型、RS型、SS型;
课堂练习与思考:
2.CPU结构如图B9.1所示,其中有一个累加寄存器AC,一个 状态条件寄存器,各部分之间的连线表示数据通路,箭头表 示信息传送方向。 1.标明图中四个寄存器的名称。 2.简述指令从主存取到控制器的数据通路。 3.简述数据在运算器和主存之间进行存 / 取访问的数据通路。
ADD @X的控制-取指
C13 M D R C2 C5 M A R C12 ACC C6 C0 clk CU C4 flag C7 ALU ALUop C8 C11 C9 PC C10 IR C3
C1
C0~13 、 ALUop
C0、C1、C2、C3、C4
ADD @X的控制-间址
C13 M D R C2 C5 M A R C12 ACC C6 C0 clk CU C4 flag C7 ALU ALUop C8 C11
指令寄存器
CPU的控制 信号
标 志
控制单元 (CU)
来自总线控制信号
时 序
至总线控制信号
系 统 总 线
图9-1 控制单元模型
指令寄存器:当前指令的操作码-确定指令完成何种微操作。 标志:标志决定 CPU 发出哪些控制信号,例如,对“增量 若为0跳步”指令来说,CU据零标志是否置位确定PC是否加 1。 来自系统总线的控制信号:系统的控制线部分向CU提供, 如中断信号和存储器的操作完成信号等。 输出信号有:CPU 内的控制信号:包括用于寄存器之间传 送数据和用于指定ALU的功能两类。 到控制总线的控制信号:有存储器的控制信号和对 I/O 模 块的控制信号。这里的控制信号即微操作控制信号,这些控 制信号作为二进制输入量直接送到各个逻辑门上。例如取指 令操作包括两步:第一步将程序计数器 PC的内容传送到主存 的地址寄存器MAR;第二步由存储器读一个字装入IR,并且 PC增1。
+
A L U
X IR PC AR M DR R0 R1 R2 R3 G
Yi
Y
IRo PCo ARo DRo R0o R3o
B总线
执行指令
A总线
IRi PCi ARi RW DRi R0i
ADD R0,R2
Xi R3i
+
A L U
X IR PC AR M DR R0 R1 R2 R3 G
Yi
Y
IRo PCo ARo DRo R0o R3o
解: (1)a为数据缓冲寄存器 DR ,b为指令寄存器 IR ,c为主存地址寄存器,d为程序计数器PC。 (2)主存 M →缓冲寄存器 DR →指令寄存器 IR →操作控制器。 (3)存储器读 :M →DR →ALU →AC 存储器写 :AC →DR →M
9.2.4 指令操作流程 每条指令都可分解为一串操作序列,将这些操作按 操作周期归类合并,并以流程图的形式画出,就得 到指令的操作流程图。反过来,有了操作流程图后 ,也能非常清晰的了解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简单 指令系统的指令操作流程图如图9-4所示。
取数:C5、C1、C2
计算:C6、C7
写回:C8
9.2 指令执行的过程中的操作
PC→AR PC+1→PC AR →ABUS→RAM→DBUS→DR DR→IR IR(A)→PC Next command
9.2.1 计算机的总体结构
图9-3为一简单计算机的总体结构,主要是数据通路 结构。假设机器字长16位,采用单总线结构,CPU、 主存和外设都挂在总线上。 1.部件设置 1)CPU ①运算部件 ALU-算/逻单元 LT-暂存器 LA-锁存器
单总线CPU结构
控制信号
指令译码 / 控制器 IR PC
基本构成: 控制器,运算器, 寄存器,数据通路 存 储 寄存器的类型: 器 指令寄存器(IR) 程序计数器(PC) 数据寄存器(MDR) 地址寄存器(MAR) 状态寄存器(SR) 通用寄存器(Ri) 用户不可见暂存器(Z、Y) 数据通路: 单总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