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功能异常与常见皮肤病的探讨
如何通过调理肠道来改善皮肤状态

如何通过调理肠道来改善皮肤状态在追求美丽和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关注于外在的护肤产品和美容手段,却常常忽略了身体内部的关键因素——肠道。
实际上,肠道健康对于皮肤状态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我们的肠道功能良好时,皮肤往往焕发出健康的光彩;反之,肠道出现问题,皮肤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状况,如痘痘、暗沉、干燥等。
那么,如何通过调理肠道来改善皮肤状态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肠道和皮肤之间的密切联系。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的重要场所。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道菌群,对身体的整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参与了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过程。
同时,肠道和皮肤之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肠皮轴”的关联。
肠道内的异常变化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到皮肤的状态。
饮食是调理肠道的重要环节。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关键之一。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毒素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例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燕麦等都应该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的常客。
同时,要注意控制糖分和油脂的摄入。
过多的糖分会导致血糖波动,进而影响激素平衡,可能引发皮肤炎症和痘痘问题。
高脂肪食物则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也是改善肠道健康的有效方法。
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常见的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可以通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等,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
益生元则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洋葱、大蒜、香蕉等都富含益生元。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肠道健康和皮肤状态同样重要。
水能够使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变得柔软,更容易排出体外。
每天喝足够的水,有助于预防便秘,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而且,水分充足也能使皮肤保持水润,减少干燥和细纹的出现。
规律的作息对于肠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熬夜、睡眠不足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激素分泌。
皮肤出现三种表现,说明你的肠道“脏”透了,抓紧清清肠吧

皮肤出现三种表现,说明你的肠道“脏”透了,抓紧清清肠吧很多人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表,是不是脱发了,是不是脸上长痘、长斑了,却很少关心自己的内环境。
事实上,人体的内环境常常会影响人的外在表现,许多皮肤问题本质上都是内脏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才能一劳永逸。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环境,成年人的肠道有7-9米长,是很容易堆积毒素的地方,一旦肠道垃圾太多,人的皮肤也会出现异常表现。
皮肤出现三种表现,说明你的肠道“脏”透了,抓紧清清肠吧1、皮肤瘙痒肠道主要的作用就是排毒,而一旦肠道健康出现问题,导致体内毒素的堆积,是体内的代谢异常,内分泌紊乱,最敏感的就是人体的皮肤,皮肤是最大的排毒器官,如体内毒素增多,刺激皮肤,就会脸部等地方的皮肤瘙痒。
2、肤色异常肠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减弱,身体的营养不足,气血运行减慢,整个人的气色看起来就会偏黄,并且长期的肠内的毒素堆积,皮肤反复的吸收,肤色也会变得暗沉无光泽。
临床显示,有肠癌的人,也会出现颧骨发红,肿胀等异常的表现。
3、痘痘痤疮脸上有大量的痘痘,痤疮的人,90%都是肠道菌群失衡,有便秘或是便溏的出现。
体内的垃圾毒素,不能正常的从肠道排出,就会反复的被人体吸收利用,导致痘痘,痤疮的形成。
并且患有肠息肉的人,尤其是遗传息肉病,多会在脸上出现异常表现。
养护肠道健康,做好四件事!1、少久坐肠癌在白领中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和久坐、运动少有很大关系。
运动少,肠胃蠕动慢,会增加肠道癌变风险。
研究发现,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危险。
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三分之一。
2、少熬夜熬夜的时候,若是不吃饭,就会导致肠道营养不足,若是吃饭了,肠道又得不到休息,就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并且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让肠道更容易生病。
3、多喝水大便六成是水分,其他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细菌、胆色素和电解质。
多吃蔬果、高纤食物,多喝水,粪便变软才好排便,才能更好地清肠排毒。
除了白开水之外,一些植物茶水对肠道也很适宜。
想不到吧?皮肤不好,其实和肠道也有关系

想不到吧?皮肤不好,其实和肠道也有关系你相信吗?“皮肤敏感,色沉和痘印,跟人肠道中的细菌,有很大的关系。
”事情是酱紫的。
八十年前Stokes和Pillsbury两位医生提出来一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想法:皮肤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寻常痤疮(痘痘),很可能和肠道健康有关。
因为,肠道内正常的细菌组成如果被改变,本来不能被吸收的一些有害物质就更可能进入身体,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这个理论非常有前瞻性,但,由于没有什么测试方法来证明,于是他们的论文被扔在阁楼上,当作了一个传说。
科学进展然而,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就是因为我们敢想。
终于,在后来,医生们继续了两位前辈的工作,重新认识肠道和微生物。
他们是这样做的——把“肠道”—“大脑”—“皮肤”作为一个“轴”来看待。
让我们看看肠道、大脑和皮肤是怎么样相互作用的。
左下角的是我们的消化系统,左上角是大脑,而右侧是我们的皮肤。
咀嚼之后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被逐渐吸收。
饮食习惯良好的人,可以获得下面这些好东西:犬尿酸,可以帮助降低“痒”感,亚麻酸,可以减少皮炎风险,短链脂肪酸,可以产生全身性的抗炎效果。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肠道会吸收12,13-环氧-11-羟基-9-十八碳烯酸,这种东西,会造成免疫系统问题,对健康不利。
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有益菌”多,我们身体内就会自然产生两种“舒缓身心”的物质(IL-10和INF-γ),我们的身体细胞(包括皮肤细胞)就不会“风声鹤唳”,动不动给我们颜色看。
“有益菌”多的情况:皮肤获得GABA(γ-氨基丁酸),能够舒缓皮肤,减少瘙痒。
“有害菌”存在的情况:皮肤会由于“5-羟色胺”的存在,而形成更多的色素沉着。
而“有害菌”存在的信息,也会传达到大脑——大脑会因此而感觉到焦虑和抑郁。
而这种情形下的大脑,又向外释放一系列的信号,其中的“色氨酸”又会让皮肤变得敏感。
怎么做既然知道了上面这些,有妹子肯定就要冲去药店买“益生菌”来吃了。
但是,“益生菌”的补充剂在市面上有很多种,每个“益生菌”的产品中包含的“菌”各有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
肠道问题会影响皮肤健康吗

肠道问题会影响皮肤健康吗在我们关注身体健康的众多方面中,肠道和皮肤的关系常常被忽略。
你或许会疑惑,肠道在身体内部,而皮肤在体表,这两者能有多大的关联呢?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肠道的重要作用。
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场所,它还是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
在我们的肠道中,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那么,肠道问题是如何影响皮肤健康的呢?其中一个关键的途径是通过免疫系统。
当肠道出现问题,比如肠道菌群失衡、炎症性肠病或者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常说的“肠漏”)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身体产生炎症反应,而这种炎症反应不仅仅局限于肠道,还可能波及到全身,包括皮肤。
例如,痤疮就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它与肠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痤疮患者往往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
某些有害菌的过度生长可能会产生一些内毒素,这些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痤疮的发生和加重。
另外,湿疹也是一个与肠道问题相关的皮肤疾病。
湿疹患者常常伴有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这是因为肠道功能紊乱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身体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
这些营养素对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缺乏它们会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过敏原的侵袭,从而引发湿疹等皮肤炎症。
除了免疫系统和营养吸收,肠道问题还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来影响皮肤健康。
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参与合成和调节一些激素,如胰岛素、瘦素和雌激素等。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这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可能会引起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等问题。
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常伴有痤疮、多毛和皮肤暗沉等皮肤问题。
皮肤瘙痒和大肠环境变差有直接关系

皮肤瘙痒和大肠环境变差有直接关系年纪渐长,手脚都不灵便了,后背痒还总是够不着,总要借助工具?那么,为何年纪大了以后,身上总是痒呢?是皮肤问题吗?现代各种洗浴产品以及各种设施都十分方便,皮肤脏或者细菌导致的痒占比很小,大多情况是皮肤并无问题,但总是痒,这就需要找找原因了。
都知道肺主皮毛,毛孔需要通过正常的呼吸代谢掉皮下的一些浊气,而肺和大肠相表里,年纪大了,气血变差,肺和大肠就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般常识呼吸是呼吸,排气现象大家很难和肺的呼吸作用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排气现象和呼吸作用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呼吸要想顺畅,浊气就需要排出去。
但这一点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口鼻呼出去的二氧化碳,而另一种情况——放屁,却和呼吸隔离开了。
浊气是通过谷道排出的,身体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正常的呼吸,其既需要氧气,也需要排解浊气,大家注重的往往是氧气,而忽略了浊气对氧气的呼入的影响。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细胞的浊气不能正常的及时的排解出去,新的氧气是不是就进不来?年纪大了,肠道基本都会存在问题,当肠道环境变差后,肠道转移三焦网膜系统浊气的能力就会降低,那么,身体亿万个细胞产生的浊气就无法及时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是不是就会产生气滞?气滞除了会产生血瘀以外,这些瘀滞的浊气会不会在体内产生毒素?这些毒素除了影响身体内部器官的运转以外,皮下的环境是不是也会受到这些浊气的影响?当大肠环境变差,浊气排解不利,肺的功能就会受到制约,肺脏的宣发功能是不是就会变差?那是不是皮表毛孔的呼吸功能随之变差?皮表毛孔呼吸功能变差后,皮下的一些浊气是不是也会排解不利,有一部分浊气是不是就会滞留在皮下?长时间滞留的浊气,势必在皮下产生毒素。
一个是导致皮肤老化,产生皱纹,一个就会在皮下堆积毒素。
这些毒素才是导致皮肤瘙痒的根本原因!这样说大家是不是明白了?大肠环境变差,肠道壁转移三焦网膜浊气的能力变差,导致气滞,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肺气变弱,肺的宣发功能差,影响到毛孔的呼吸排泄功能,导致皮下堆积浊气,产生毒素,引起皮肤瘙痒。
皮肤问题与肠胃健康的关系分析

皮肤问题与肠胃健康的关系分析一、介绍肠胃健康是指消化系统正常运作,有效吸收营养,排除有害物质,并维持正常菌群的状态。
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也是外界与内部环境的第一道屏障。
许多人可能不了解皮肤问题和肠胃健康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二者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皮肤问题与肠胃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改善肠胃健康以促进皮肤健康的建议。
二、毒素清除和免疫系统1. 肠道功能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毒素和有害物质通过我们的肠道排出体外。
然而,当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时,这些毒素可能会被滞留在体内长时间导致积聚。
积聚的毒素可通过循环系统传输到身体其他部位,包括皮肤,在那里可能引发各种皮肤问题。
因此,一个健康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清除毒素,并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有助于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
2. 免疫系统肠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大约70%以上的免疫细胞存在于肠道中。
这些细胞帮助我们抵抗外界的病毒、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入侵。
如果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如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等,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一个弱化的免疫系统会增加感染机会,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湿疹、皮炎和暗疮等。
三、菌群平衡与皮肤健康1. 肠道菌群肠道内存在着许多有益菌群,称为益生菌。
这些益生菌在维持整个身体健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帮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制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
当良好的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称为菌群紊乱),可能导致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吸收以及产生有害物质。
这种紊乱的菌群与许多皮肤问题之间存在联系。
2. 菌群紊乱和皮肤问题菌群紊乱与一些常见的皮肤问题如湿疹、银屑病和痤疮等有关。
研究发现,这些皮肤问题可能与消化系统中有害细菌的过度生长或益生菌的不足相关。
通过改善菌群平衡,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并减少皮肤问题出现的机会。
摄入益生菌和预生物(可促进益生菌增殖)可以帮助恢复良好的菌群平衡,从而促进肠胃健康并改善皮肤问题。
四、饮食习惯对皮肤健康的影响1. 高纤维饮食摄入足够的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及时排除废物和毒素。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哪些皮肤疾病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哪些皮肤疾病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外在美的体现,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皮肤疾病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和治疗皮肤疾病开辟了新的视角。
首先,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增多,它们产生的内毒素等物质可能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到皮肤,导致皮脂腺分泌过多的油脂,毛囊角质化异常,进而堵塞毛孔,形成痤疮。
此外,肠道菌群失衡还可能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尤其是雄激素的代谢,这也会间接促使痤疮的产生。
湿疹也是与肠道菌群失衡紧密相连的皮肤疾病之一。
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一旦肠道菌群失衡,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过敏原、毒素等容易透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当这些有害物质到达皮肤时,就可能激发免疫反应,导致湿疹的发生。
而且,肠道菌群失衡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使得免疫系统对正常的皮肤组织产生过度反应,加重湿疹的症状。
银屑病是另一个深受肠道菌群失衡影响的皮肤顽疾。
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往往降低,有益菌的数量减少。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肠道内的代谢产物发生变化,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促使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攻击皮肤细胞,导致银屑病的皮损、红斑、鳞屑等典型症状。
除此之外,玫瑰痤疮也是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的皮肤问题之一。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发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而这种炎症状态可能作用于面部的血管和神经,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
同时,肠道菌群失衡还可能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进一步加重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的潮红和红斑症状。
肠道菌群失衡还与皮肤过敏症存在关联。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免疫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调节和训练,使得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度增加,容易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红肿、皮疹等。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肠道菌群失衡呢?饮食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胃肠道菌群与皮肤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菌群与皮肤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因素会对皮肤造成影响,如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紫外线、年龄等。
除了一些外部因素,许多皮肤疾病还与机体其他系统或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胃肠道。
胃肠道系统包括最大的淋巴组织和微生物群,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胃肠道与某些皮肤疾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对胃肠道系统引起某些皮肤疾病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分析。
标签:皮肤疾病;肠道菌群;幽门螺杆菌;免疫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被覆于人体表面,与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因素可以引起皮肤疾病,如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紫外线、微生物、年龄等。
但皮肤不仅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器官,它与人体其他系统或内部脏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些内部脏器的疾病可能也会引起皮肤的疾病,有些皮肤疾病就是对内部脏器某些疾病的反映。
近几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有些皮肤疾病与胃肠道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1过敏性皮肤病与肠道菌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婴儿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因多种多样。
胃肠道系统包括最大的淋巴组织和微生物群,它作为过敏性皮肤病发展的一个潜在性决定因素,近几年来已经得到更多的关注[1]。
1.1过敏性湿疹与肠道菌群过敏性湿疹(Allergic eczema,AE)的发病机制很复杂。
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湿疹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2-3]。
研究发现AE患者体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与干扰素-γ/白介素-4(IFN-γ/IL-4)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B/E比值下降时,患者血液中IFN-γ减少,IL-4增多,而IFN-γ是由Th1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则是主要的Th2细胞因子,因此可以得知其发病机制与Th1/Th2的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Th2功能亢进,Th1功能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胃肠道微生态菌群种类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占97%一99%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由于胃酸的关系,胃内菌群数相对较少,能分 离到乳酸杆菌、酵母菌、肠球菌等,十二指肠 和空肠相对无菌,分离的菌群和胃类似
类杆菌、双歧杆菌均占90%以上,为肠道的优 势菌群
Jean MK.Klaus C,Kaemmerer E,et a1.Intestinal barrier:molecular pathways and modifiers[J J.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3.4(4):94.99.DOh 10.4291/wjgp.v4.i4.94.
分布于肠道的集合淋巴小结,即Peyer结:是免疫应答的诱导和 活化 部位
弥散免疫细胞则是肠粘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1、 M细胞:主要负责抗原的提呈
2、粘膜层淋巴细胞(LPL):含T、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和外来抗原 3、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细胞杀伤作用 4、肠巨噬细胞:起抗原呈递的作用,又具有吞噬灭菌的功能 5、分泌型IgA:是胃肠道和粘膜表面主要免疫效应分子,它是防御病菌在
在淋巴组织中复制并通过病毒血症扩散, 病毒可复制在皮肤和黏膜上
肠道吸收功能紊乱,基本氨基酸吸收不良 导致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
机理不清,后者可引发反复严重出血
肠杆菌属感染的皮肤表现
肠杆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此菌属 包括产气杆菌及阴沟杆菌,在机体免疫功 能低下是,容易发生感染,多形性皮疹
胃肠道异常与相关皮肤病疾病
伴有出血、肠套叠、腹泻、吸收不良和 癌变外,皮肤色素异常
皮肤角化及色素异常,肠蠕动亢进、腹痛 、水样泻、消化不良; 其它表现
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常可由胰头癌引起 , 而且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表现
血从胰尾延至后腹膜造成左腰胁部青紫腹腔 内出血沿镰状韧带和园韧带扩展至脐部造成 脐周青紫, 即为Cullen 征
肠道生物屏障
肠道的细菌库组成,99%左右为专性厌氧菌,微生态 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合,形成菌膜屏障,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与肠上皮结合,抑 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
肠道免疫屏障
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和弥散免疫细胞
肠相关淋巴组织
胃肠道与皮肤病相关疾病
主要机理
食管鳞癌
胃癌与黑棘皮病 胃肠道息肉综合征 类癌综合征 胰腺癌 胰腺炎
胰高糖素瘤综合征
掌踱角化症发生后5 年中15 ~25 外可 发展为食管鳞癌, 而65 岁后食管癌的发生率 高达95 外
局部皮肤乳头状角质增生和色素沉着, 左右对称 , 好发于腋、会阴、颈项、口唇、眼睑、脐周、肛 门等皮肤粘膜部位
肠道粘膜粘附和定植的第一道防线
具体免疫学等作用极待深入研究
肠道屏障功能的认识进展
1986年 Carrico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
1988年 Wilmore提出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 2006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提出“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不仅是
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启动者”
肠道功能异常与常见皮肤病的探讨
皮肤科 曾凡钦
肠道粘膜屏障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正常情况 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 膜屏障功能:
机械屏障 免疫屏障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 内毒素易位
常见诱发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原因
肠道屏障 功能损伤
烧、烫伤,器 官移植,外科 手术及创伤, 出血性休克等
化疗及放射性 肠道损伤等
炎性肠病、肠梗阻、重症 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 梗阻性黄疸、肝硬化、心、 肺、肾功能障碍、严重创 伤、休克、感染、烧伤、 白血病、内毒素血症、肠 外营养支持等
我们检查发现:
以皮炎、口炎、血清高糖素增高、糖耐量异常 、体重减轻和贫血为主要特征
中医理论中的肠与皮肤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皮毛 其华在脸
….
肠道菌群异常与常见皮肤病
是否有关?
益生菌(Probiotic)
源于希腊语“对生命有益”,是定 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 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早在上个世纪初(1907年),著名细 菌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梅切尼科夫 即提出益生菌可以延年益寿的假说
益生菌对人体有益的机制
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益生菌在改变宿主肠道菌群的同时,也使其
自身的益生特性得到发挥。 益生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调整宿
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激活宿主内源性微生 物群或者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实现
肠道菌群异常
潘氏细: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
防御素5和人类防御素6,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
细胞间连接有:
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
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 (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ZO)家族、连接黏附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等。
肠道机械屏障与化学屏障
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
肠上皮细胞:
吸收细胞: 接
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
杯状细胞: 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
。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 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长期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 脓包型银屑病患者 聚合型痤疮患者 接受阿维A治疗患者
均有肠道微生态的明显异常
胃肠道异常与相关皮肤病疾病
胃肠道与皮肤病相关疾病
主要机理
肠病相关性皮病-关节炎综合征 肠道病毒 肠病性肢端皮炎 肠道血管瘤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症
细菌抗原以糖多肽的形式释放入血,形成 免疫复合物,然后沉积于皮肤及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