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戴望舒《雨巷》的解读杨伟霞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引言:《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雨巷》的参考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赏析一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
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
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
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
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
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
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
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
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
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
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雨巷》 文章解析

《雨巷》文章解析雨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诗中描绘了一个凄凉萧索的雨巷,以及主人公对逝去的青春和追寻的爱情的思念。
本文将对《雨巷》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雨巷》的意境。
诗人以雨巷为背景,通过雨水的落下萧瑟、窗户的钝响等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凄凉悲伤的环境。
整个巷子弥漫着阴郁的氛围,像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在这个雨巷中,没有快乐与希望,只有朦胧的灯光和寂寥的回音。
通过描绘这个凄凉的场景,诗人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更加深刻共鸣。
其次,我们来分析《雨巷》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诗中描绘了“雨蝙蝠”的形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寒冷的夜晚飞舞的蝙蝠,进一步强调了雨巷的阴暗和孤寂。
此外,还有“沉默的星星”,将星星与寂静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雨巷更寂寥凄凉。
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他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最后,我们来探讨《雨巷》的主题。
通过对诗的细读,我们发现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逝去爱情的思念。
诗中提到“铜钱”、“宿醉”的词语,可以联想到年轻时的欢乐与疯狂。
而“小雨”、“木瓜”的词语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柔情脉脉的场景,使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浓厚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这些抒发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深深思念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雨巷》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和深刻思考的诗歌作品。
通过雨巷的描绘、比喻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同时,诗人通过对青春和爱情的追忆与思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独特而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感受到生命与爱情的无常和珍贵。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雨巷》中体味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戴望舒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经典翻译、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丰富而有深度。
其中他的一篇名为《雨巷》的诗,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雨巷》被誉为“流传最广的一首现代诗”,其抒发了人类对于生命、时间、爱情等价值的深深思考与回响。
从字面意义上,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深夜里,一名行走于雨巷之中的人的心情。
而从更深入的层面上,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极具人生哲学意义的图景。
作品中的人物摆脱了俗世之扰,深深陷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
他孤独而迷途,悲怆而沉思。
他思考着生命的真谛,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类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而在细腻入微的描绘之下,这个图景仿佛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读者,我深深被这首诗所打动。
作者运用了时间、空间等元素,将一个深夜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细腻,令人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此同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极为到位,充满了对于人生的亲切感悟。
当我读到作品中“我是人间的旅客,带着无数的思绪奔向那更为陌生的地方”的那句话时,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油然而生。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文学经典,更是一个思想的贡献。
作品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类价值的深刻问题,譬如时间的限制、人情的流转、人性的探究等等。
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精华所在,是因为它们通过对于人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使得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感动。
而在《雨巷》之中,作者将这种感动发挥到了极致。
总的来说,戴望舒的《雨巷》是一篇上佳的现代诗歌经典。
它通过对于深夜雨巷的描绘,表达出了生命、时间、人情等方面的深刻感悟。
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精华所在,是因为它们通过对于人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使得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感动。
因此,这篇诗歌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方面,我认为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这个诗歌有关的深层次意义。
在《雨巷》之中,行走于雨巷中的主人公或许代表着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旅程。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戴望舒诗歌歌《雨巷》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雨巷》一诗歌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歌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歌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歌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这是一幅画一幅著名的画画的作者是戴望舒一生浪漫追求理想爱情的望舒三次爱情两次婚姻终未寻着“丁香”般的姑娘孤寂而死而他留下的油纸伞下丁香般的姑娘却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永生很多男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在那条雨巷里逢着哪个丁香般的姑娘很多女人也都希望自己就是那恬淡纯美的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为戴望舒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烟雨蒙蒙中江南小巷中的一次邂逅,一首驻足于现代社会却晕染着古典情调的忧伤幻梦,雨巷摆脱了自由诗的过分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唯美精致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字字珠玑下的流淌出的那份真情,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浮,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雨巷用苍凉阴湿的色彩,为寻梦者构筑了一个美妙同时又是易醒易碎的梦幻,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寻梦之旅,从鲁迅“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喟叹,到徐志摩“寻梦,撑一只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梦的呢喃,梦的絮语随时光被强大的黑暗和恐怖所笼罩,政治的血腥,社会的压迫,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识分子再次踏上寻梦之途,将理想投到诗的梦境中,不过,诗人们笔下的梦少了轻盈,多了沉重,《雨巷》就是戴望舒在寻爱失爱的伴奏下,唱出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在青砖灰瓦的雨巷里,在冷的、淡的、雅的色调所传达的忧郁和伤感里,产生出艺术的迷人光晕。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结就是丁香花的花蕾,象征着人们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李商隐的诗《代赠》中写过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里有,都是以雨中丁香象征愁心,戴望舒把丁香与姑娘形象联结,赋予了诗歌更为现代,更为丰富的内涵,戴望舒在诗中化用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的形象和意蕴,我身旁飘过的“可望不可及”的姑娘,与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在主人公,情绪,意境、神韵上,还是在诗人心目中的美好,都有许多神似,写出了诗人对姑娘可望不可即的伤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可望不可即的追求,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哭哭寻觅,百般追寻,没有放弃,从意境上看,这两首诗都是含蓄的,朦胧的,都弥漫着一种优美而感伤的情绪。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歌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思绪缠绕的雨巷,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在诗中,戴望舒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雨巷的细节,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及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中的雨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用“挨户”来描述下雨时的流水,形容了雨水溅在巷子的屋檐下,落入屋子的水井里的情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戴望舒通过细腻的描绘,使雨巷也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情感。
他用“一个穿着黑色衣裙”来描绘雨巷中的女子,将其形容为温柔、悲伤的形象。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中雨巷的寂寞和凄凉,进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审视。
诗人用雨巷中的景象投射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与苦闷,以及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绘雨巷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戴望舒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疑问和反思。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巷的诗。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戴望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寂寥的雨巷。
而这种雨巷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苦闷,使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使得《雨巷》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戴望舒《雨巷》的解读戴望舒的诗跟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是密切相关的,从他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他。
但是他始终存在的、对祖国命运的忧愁以及深切的关注,几乎是同时代的诗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使命感和归属感为他的作品批上了一层神圣而光辉的色彩。
其中以《雨巷》为代表。
《雨巷》包含了多种情绪内涵。
首先它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整首诗充满着孤寂,阴郁,失落,彷徨的情感。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雨巷》正表现了1919年开始的热情追逐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
而且诗中的感伤痛苦并不是纯属个人的哀叹,它反映了当时许多失去了理想、火把和方向的年轻人的彷徨。
他的诗没有反抗和战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诗中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子,她惆怅、叹息、迷茫,却又高傲而冷漠。
她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妩媚动人。
姑娘形象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她。
然而,姑娘来了,又走了,只留下孤独的诗人还在雨巷踟躇着。
读了《雨巷》,我们不要永远在那儿彷徨,我们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它指引我们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
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膝胧美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
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同。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
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
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这里的雨巷。
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
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第三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
“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
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在李璩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李璟词中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
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句子。
第四是姑娘。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
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
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诗中另外的意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感到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以上几个意象外,《雨巷》还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叹息、凄婉、颓圮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而彷徨、芬芳、惆怅等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诗人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更形象、更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二、情感的含蓄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借助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绪呢?从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感的含蓄美更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不同的读者从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
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多情的少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
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沽而忧郁,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
也有人把这首诗当作诗人对心中朦胧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文学即为人学,其终极意义即是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生意义的揭示,对生命的观照。
对人生而言,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到底意味和象征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诗中的我”和我们每一个自身都看作人生的赶路人。
那么,这悠长寂寥的雨巷正象征着“长亭更短亭”的漫漫人生路。
我们每一个人更多地是在孤独地赶自己的人生之路,促使我们前行的,是那不断升起、又不断陨落的希望。
这正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美好,“她”是我们前行的理想或者希望,而这理想或希望并不是实实在在,伸手可触的,“她”隐隐约约,朦胧迷茫,迷离恍惚,似真似幻。
“她”带给我们那么多希望、期待,又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失望、忧伤。
“她”会有因无因地杳然而失,使我们遭遇“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痛苦、困顿,又会不经意地悄然亮起,使我们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执着。
唯其如此,“她”才成为我们追寻的动力。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诸多的希望,当希望破灭,我们失意之时,新的希望又会重新升起,使我们不断前行,这正是人生的过程和意义。
《雨巷》中“我”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与“姑娘”相逢(惊喜)——“姑娘”消失(失望)———再度寻觅(希望飘过“姑娘”)这一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的隐喻。
还有的读者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
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
“国共”分裂后,蒋介石对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造成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黑暗。
原来积极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找不到方向和出路,从而陷入苦闷、迷惘、彷徨、幻灭之中,“你往何处去”成了他们的普遍心结,他们在失望中挣扎,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本人曾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
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于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这种特定的时代氛围和作者此时特定的心境在《雨巷》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物。
在该诗里,那悠长寂寥、阴暗颓圮的“雨巷”实际上正是那个时代令人压抑的氛围的写照;而“我”的孤独、彷徨,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慕和希望破灭后的惘怅、忧伤,实际上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流露——苦闷、迷惘、失望着,又憧憬期待着。
这种心境不禁使人想到金克木先生所译的诗句——“那黄金的青春与希望,今在何方?已如吹啸着的风,风去茫茫。
”诗歌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所有文体中,最具私人性、个性化,但它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社会的烙印。
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仿徨。
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
三、形式的音乐美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它节奏舒缓,音调和谐,为全诗平添一份凄婉迷蒙的意境。
全诗节奏舒缓悠扬。
节奏舒缓悠扬与全诗的停顿分不开。
全诗七节。
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
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很有规律。
单字停顿一般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
《雨巷》单字停顿放在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声音,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诗行的停顿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此外.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悠扬。
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
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
四、新颖的象征美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诗人以鲜明可感的意象表现内心深处意识,抒写得既不怪诞晦涩,也不过分袒露直自。
而是似暗似明,迷离恍惚,具有一种朦胧美,在多层面中蕴含着更深的真实内蕴。
诗歌的创作意图没有说穿,也没有点透,让人看得懂却充满朦胧的意味,使人在虚实相生的感觉中思索,拥有无穷的回味。
这首诗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以下特点:1、立意的象征美。
这首诗表面上描绘的是“打着油纸伞”,静静地走过“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的“丁香姑娘”,抒写“我”对“丁香姑娘”的倾慕与期盼和在失意中所感到的迷茫和惆怅,深层则抒写“我”所追求的理想和对理想的执着向往与追求,这是一个健康而又忧国优民的游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真实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