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与写作1教学教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状元大课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状元大课堂)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2.辅助教材:练习册、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3.教具:黑板、彩笔、教学图片等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变化的家族》教学目标1.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读:逐段导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重点句子。
3.理解:利用问答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4.听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5.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第二课:《春》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2.学习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式。
3.能够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色,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思考和感受。
2.导读:逐句导读诗歌,解释生词和重点词句。
3.吟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4.理解:通过问题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感情表达。
5.背诵:让学生背诵诗歌,培养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京剧来了》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京剧的历史和特点。
2.导读:逐段导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重点句子。
3.理解:通过问题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4.观摩:观看一段京剧表演,让学生感受京剧的美和独特魅力。
5.表演:分组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的表演过程。
第四课:《如何读懂一幅画》教学目标1.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1_B_Read_and_write公开课教案》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1_B_Read_and_write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1 B部分的Read and write部分。
这部分主要围绕着“家庭成员”这个主题展开,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以及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和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写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并能够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学会关爱家庭成员,懂得家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2.难点:如何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以及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如:“Can you tell me the English name of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等。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英文名字,如:Mom, Dad, sister, brother等。
然后,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一组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学生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
研读统编教材推进读写结合——以六上习作单元教学为例

研读统编教材推进读写结合——以六上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摘要:本文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探讨读写结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主要借助单元导读、课文教学、习作例文、单元习作和多元评价等环节,层层推进读写方法,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读写结合;写作方法;教学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编写上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读写结合,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特别加强了阅读与表达的联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衔接更密切。
那么基于统编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推进读写结合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探讨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单元导读,预知写作方法统编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调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相互促进,在单元导读部分给予教学指引。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在单元导读中采用“双线并行”的编排方式,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大方面。
如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导读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共同指向了本单元的写作方法。
“人文主题”通过南梁萧统的“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表明写文章要讲究立意,也就是要把文章的魂找到,强调写文章必须要先确立中心。
那么确立了中心之后又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写作呢?“语文要素”则给出了具体的指引。
在本单元的导读中,“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二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单元语文要素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也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教学和单元习作指明了方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之前先让学生读几遍导读的话,理解大意,然后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写作方法,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课设计【篇一:六年级阅读课教课设计】第一课时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指导目的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利的课外书本,进而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优异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概括阅读方法,并实质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经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认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课延展的目的。
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概括阅读方法,并实质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课前准备: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他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讲话稿,记熟。
指导课时:一课时指导过程:一、介绍文章引入指导1、引入语:我们曾采集过许多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本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能够看第一版确实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当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爱的一篇文章介绍给大家。
3、同位相互介绍好文章。
二、指引学生总结念书方法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介绍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2、发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如何读懂它呢?[随机板贴]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谈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念书方法。
5、生报告谈论所得。
[随机板贴]6、小结。
[板贴:课外活用]三、运用念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1、学生运用念书方法阅读教师介绍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报告念书所得。
3、小结:真快乐!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念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
第二课时品冰心作品教课目标:1、学生报告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状况,启示指引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门路采集、整理学习资料,促进学生更宽泛地感觉、了解冰心其人的特色,特别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经过沟通、展现、朗诵、品尝冰心拥有代表性的作品,稳固和丰富学生的累积,指导学生感悟、赏识冰心作品鲜活的风采,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异小孩文学的兴趣。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一、前言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精心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内容解析1. 单元主题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童话、民间故事等。
通过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2. 阅读理解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部分,选文内容丰富,既有经典名著,也有contemporary 作品。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写作训练本册教材的写作训练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包括日记、书信、作文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写作任务,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 语法与修辞教材中安排了系统的语法与修辞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口语交际本册教材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语文园地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包括字谜、诗词、故事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桥》——基于以写作为目的阅读教学设计

《桥》——基于以写作为目的阅读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1.单元分析《桥》一课处于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一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桥》一课,为让学生体会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后练习先引导学生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老支书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穷人》一课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再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则引导学生体会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交流平台”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从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素非常切合,尽管习作内容不是要求学生写小说,但故事的编写《笔尖流出的故事》依然关注了人物、环境、情节。
也是可以写成小说的。
因此,单元的习作教学要从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汲取写作智慧。
2.课文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在情节叙述上很有特点。
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

第一讲猜猜新老师教学内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进行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特点也就是抓住与别人不同的地方,特殊的地方。
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流畅表达。
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的笔端,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达到以“形”传“神”。
教学过程:一、聊一聊趣味谈话:今天,我们开始了暑假期间作文阅读的学习,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来到新学校,见到新老师,我从大家的眼睛里看到了新奇、迷惑、怀疑和信任。
很多同学不认识我,我想呢,我也不介绍自己,我就想让大家通过看我的外貌猜猜,猜猜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议一议如果让你来说的话,猜什么?你会怎么猜?你是根据什么猜的?(学生发言,老师指导,注意语言的流畅和准确)主要依据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体态、衣着、表情。
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说出自己最真实的猜想。
发挥想象,例如老师的年龄、老师的眼睛、老师的肤色、老师的大肚子、老师说话的声音和腔调……三、说一说按照你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你来表述,要流畅、形象、具体,想象要丰富。
四、写一写注意格式、注意标点、注意语意连贯,不写错别字。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真实表达自己想法。
范文举例。
(略)五、评一评(略)作文小贴士一、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锲而不舍鞠躬尽瘁持之以恒二、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呆若木鸡第二讲动作描写训练目的:学习怎样进行动作描写。
训练重点:动作描写的连贯性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训练难点:把握动作描写的方法。
训练过程:一、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快速完成基础知识练习。
2、订正答案。
二、讨论打记有关动作的语句,思考:动作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动作描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写好动作?三、讲解。
1、动作描写可以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加强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灰雀》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2. 第二章:《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重点:了解文章背景,理解作者观点,学习论证方法和事实描述。
3. 第三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重点: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科学思维。
4. 第四章:《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重点:理解故事背景,感受英雄情怀,学习叙事方法和人物描写。
5. 第五章:《只有一个地球》教学重点:理解环保主题,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通过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2.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夜间飞行的秘密》、《狼牙山五壮士》、《只有一个地球》。
2.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和加深理解。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用于教学演示和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章:《灰雀》课时:2课时2. 第二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时:2课时3. 第三章:《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时:2课时4. 第四章:《狼牙山五壮士》课时:2课时5. 第五章:《只有一个地球》课时:2课时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学习第一章《灰雀》2. 第二周:学习第二章《手术台就是阵地》3. 第三周:学习第三章《夜间飞行的秘密》4. 第四周:学习第四章《狼牙山五壮士》5. 第五周:学习第五章《只有一个地球》七、教学活动设计1.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优六年级阅读与写作
阅读训练
车厢里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
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
“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
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
”大汉回答。
“那就好。
”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
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
”“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
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
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
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
摆渡老人
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靠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
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是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
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
人不是我预料的正在“跳舞”,他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睛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
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了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死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等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地跃去()的姿势
()地走去()的脸上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订正。
穿流不息()刻舟求箭()迫不急待()烂竽充数()手屈一指()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攀谈:
饱经风霜:
4.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5.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6.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心情。
7. “摆渡老人”中“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两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作文练笔
读了本周的两篇文章,是不是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在我们的生活中,温暖无处不在,我们要用一颗感受温暖的心去体会。
请以“你,温暖了我的视线”为题,将你看到的某一个镜头或事件写下来。
提示小语
写看到的东西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具体的事或人,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等。
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可以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事或人。
如一种精神、新年温暖了你,或是一句诗词感动了你,等等。
温暖是心灵的一种感觉,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写这类习作不能落入俗套,可以寻找一些情感丰富,但又很细微的素材来写,可以从“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以及雪灾、地震灾区的人民在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和帮助时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