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秋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培智班公开课《中秋节》教学设计

培智班公开课《中秋节》教学设计

培智班公开课《中秋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 研究中秋节的重要食物和活动-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二、教学内容1.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讲解中秋节的传统俗和风俗2. 中秋节的重要食物- 研究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月饼、柚子等- 了解中秋节食物的寓意和意义3. 中秋节的活动和俗- 研究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赏月、猜灯谜等- 观看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视频片段,感受中秋节的热闹氛围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主体:a.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和经验。

b. 老师讲解:结合投影或幻灯片,详细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以及重要食物和活动。

c. 学生研究:学生研究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课本、文档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研究。

d. 观看视频片段:播放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欢乐和热闹氛围。

3. 活动设计:a. 制作月饼:学生分组制作月饼,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和传统意义。

b. 猜灯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猜灯谜活动,增加互动和趣味性。

4. 总结和评价:a. 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中秋节的理解和感受。

b.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 中秋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投影仪或幻灯片设备- 课本、文档和网络资源- 制作月饼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灯谜和猜谜题目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互动表现- 学生个人研究笔记或作品- 学生对于中秋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了解和参与当地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活动或节庆。

-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或研究,例如写作、绘画或调查项目。

以上是我对培智班公开课《中秋节》教学设计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中秋节的来历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的习俗及来历。

2、通过故事和图片欣赏等途径,知道3个种族的节日风俗。

3、学习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重难点:了解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的习俗及来历。

通过故事和图片欣赏等途径,知道3个种族的节日风俗。

活动准备:《爷爷为我打月饼》儿歌PPT课件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活动过程:一、音乐欣赏:《爷爷为我打月饼》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听这首歌好听吗?那你知道歌曲里都提到什么了?(引导幼儿回答:歌曲里有提到八月十五、月饼等)引出课题二、了解八月十五的来历。

1、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到歌曲里提到月饼,那你们知道月饼在那天吃吗?(八月十五)为什么呢?(因为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那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引导幼儿大胆回答)师小结: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

所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2、你知道中秋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吗?(引导幼儿回答:中秋节是亲人相聚、团圆的日子)3、那我们小朋友中秋节是怎么过的呢?(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教师出示过节图片,让幼儿了解师小结:我们全家团圆,吃月饼,并且还会在吃完饭后去五四广场放孔明灯。

中秋节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中秋节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

- 学会制作月饼和赏月活动的基本步骤。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 月饼的制作过程。

2. 难点:- 月饼制作中技巧的掌握。

-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中秋节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 月饼制作材料(面粉、糖、豆沙、月饼模具等)。

- 赏月活动场地布置。

2.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 准备制作月饼的食材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秋节文化知识讲座1. 导入:- 以中秋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 介绍月饼的起源、发展、种类和制作方法。

3. 互动环节:-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秋节知识。

- 教师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秋节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第二课时:月饼制作实践1.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实践活动:- 教师示范月饼的制作过程,包括揉面、包馅、压模等步骤。

- 学生分组进行月饼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 交流分享:-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4. 品尝与分享:- 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月饼,分享喜悦。

-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品尝月饼,增进亲子关系。

第三课时:赏月活动1. 场地布置:- 教室或校园内设置赏月区域,布置中秋节装饰品。

2. 活动开展:- 组织学生进行赏月活动,讲解赏月的传统习俗和意义。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一、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秋节
来临之际,让中班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一些传统习俗,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爱好。

二、
1.;
2.;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三、
1.;
2.;
3.;
4.。

四、
第一课时:中秋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1.,引导幼儿了解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的传说,并体现家庭团圆、感恩
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中秋节的习俗及象征物品
1.,如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同时借助图片或道具展示中秋节的象征物品。

第三课时: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和手工制作
1.,让幼儿亲身体验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和文化表达形式。

五、
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听说表达能力和手工制作完成度等方面,
全面评估幼儿对中秋节来历和习俗的理解程度,并做出实时调整和反馈。

六、
1.,增进家庭亲子关系;
2.,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并共同欣赏、
交流。

七、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中班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并在参与制作手工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希望幼儿们在中秋节的欢乐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中班社会《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教案

中班社会《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教案

中班社会《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2.掌握中秋节的基本习俗;3.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1.空白白板和彩色粉笔;2.电脑或移动设备;3.适合年龄的中秋节相关绘本;4.随堂测试或小测验;5.小礼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和中秋节相关的小礼物,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并尝试猜测是什么节日。

2. 讲解中秋节的来历老师可以在白板上绘制一些月亮、兔子、和家人团聚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然后,老师向学生讲解中秋节的来历:据传,古代中国月神嫦娥不满地球上的生活,便偷走了神药。

但她不能独自飞行,只好嫁给了后羿,一个能力非凡的射手。

为了永远守在月亮上,嫦娥成为了月宫之神。

中秋节也因而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3. 讲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接着,老师可以介绍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象征,而且吃月饼有团圆的寓意;•赏月:中秋节因为月亮最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赏月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点灯笼:中秋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点灯笼则寓意着祈求来年的丰收。

4. 讲故事,看绘本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等经典故事,以及读一些适合年龄的中秋节绘本,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

5. 课堂小测验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老师可以准备一份小测验,和学生一起完成,并对答案进行解释和讲解。

四、教学反思此次中班社会《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教案,通过讲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以及介绍中秋节的基本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同时,通过看绘本和讲故事等活动,增加学生对中秋节的感知和理解,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效果。

幼儿园中秋节的来历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秋节的来历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秋节的来历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含义。

2.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手工活动材料、音乐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出示中秋节的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是什么节日呢?学生:中秋节。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们准备好了吗?2.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教师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教师:同学们,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它是为了纪念什么吗?学生:嫦娥奔月。

教师: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教师出示中秋节的图书和图片)教师:同学们,中秋节是怎样庆祝的呢?学生:吃月饼、赏月、放灯笼。

教师:非常好,中秋节的习俗很多,比如吃月饼、赏月、放灯笼等,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4.手工制作活动教师:同学们,中秋节将要到了,我们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个小灯笼,你们喜欢吗?学生:喜欢。

教师: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呢?学生:纸、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师:非常好,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吧!5.总结和反思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刚才的活动吗?学生:喜欢。

教师:你们对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吗?学生:有了。

教师:在制作灯笼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觉得很开心。

教师: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能够继续关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反思】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图片、视频、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并通过手工制作活动进行了实践。

整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们积极参与,学到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方法上,我只使用了图片、视频和手工制作等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引入互动游戏等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下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例如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互动中体验中秋节的习俗,进一步加深对中秋节的理解。

幼儿园中秋的来历活动方案大全小班中班大班

幼儿园中秋的来历活动方案大全小班中班大班

幼儿园中秋的来历活动方案大全小班中班大班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

相传夸父逐日,伏羲娶妻,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流传至今。

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团聚一堂,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各种有趣的传统活动。

二、幼儿园中秋活动方案1. 小班活动方案:•故事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向小班幼儿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

•手工制作:让小班幼儿动手制作月亮、兔子等中秋节的主题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游园赏月:带领小班孩子在幼儿园内的草坪上赏月,感受中秋节的浪漫氛围。

2. 中班活动方案:•月饼制作:组织中班幼儿参与月饼制作活动,让他们亲手制作美味的月饼,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舞龙舞狮:邀请舞龙舞狮队到幼儿园表演,让中班幼儿近距离接触传统民俗文化,增加节日氛围。

•灯笼制作:指导中班幼儿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他们在中秋节当天挂在教室里,营造温馨的节日氛围。

3. 大班活动方案:•诗歌朗诵:让大班幼儿背诵古诗词或现代诗歌,表达对中秋节的祝福和美好祝愿。

•戏曲表演:大班幼儿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戏曲剧目,进行简单的表演,展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户外赏月活动:组织大班幼儿在户外露天场地进行赏月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节日的美好。

三、总结幼儿园中秋的来历活动方案大全小班中班大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幼儿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他们体验到文化传统的魅力。

希望以上活动方案可以为您的中秋节庆祝活动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教案授课

中秋节教案授课

中秋节教案授课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掌握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与他们生活的关系。

2. 学习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1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包括嫦娥奔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秋节的了解和体会。

3. 学习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15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故事讲述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包括团圆、感恩、祈福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和影响。

4. 学习中秋节的庆祝活动(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具体庆祝方式。

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加深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和体验。

5. 活动设计(15分钟)。

教师设计中秋节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秋节的认识和理解。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秋节的由来、传统习俗、重要意义和庆祝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中秋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对中秋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The origin of China's Mid Autumn Festival tea ching design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

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本教案是根据2~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
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
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
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