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学
文字学-汉字发展演变

汉字构形的理据性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它指的是汉字构形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携带了哪些意义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构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汉 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 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构形理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 构形理 据.
构形理据促使字形变化: 二,构形理据促使字形变化: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时候,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变化 自然也会体现在汉字构形上, 自然也会体现在汉字构形上,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认识 对汉字形体予以不同的构形. 对汉字形体予以不同的构形.
�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甲骨文阶段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 殷墟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 墟文字" 殷契" 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 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安阳小屯村发现 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构形理据与字的本义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二者之 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可 分为两大类型: 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四,小篆阶段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 之固定下来. 之固定下来.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9353个 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 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表 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 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主 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甲骨常用字表(文字学课程用,黄亚平暂定)2014-11-15

甲骨文常用字(暂定351字)(黄亚平选定,仅供参考)(2014/11/15)一.人和人体(对人体形象和人体器官的描摹及相关的字)136个1.人体侧面:人匕尸/夷壬/挺介千企身/孕允以元尻长考老何及羌极从比并化競众鬥休尾伏卪陷邑祝敬冕令若即既鄉/饗/嚮/卿欠涎吹御服印叩承夙艺乳每/悔/敏姜妍姒嘉妹/昧讯如姓汝俘弃毓保2.人体正面:大天仄美立亦夹奭/爽/舞异夭逆3.头:首页4.目:目直民面眔省眉见监相臣望5.鼻:自劓6.口:口曰舌言吉咎古合会龠7.耳:耳取闻8.胡须:而须9.心:心息10.趾:止步涉之出各正/征韦足/疋後往逐复武11.手:又/右/友左芻祭尹/君對肘肱爪廾共12.用手击打:殳敝二.抽象概念45个1.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小少多2.方位:东西南北中上下3.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三.自然现象(自然景观、天文气象及其相关的字)34个1.天文气象:日旦暮朝晕月夕明星晶参云旬回气雨雹雪2.自然景观:山丘火光炎灾赤土石水川州沙河渊泉四.植物及其有关的字21个1.树木:木林森困本末朱片2.花草:草生竹花3.作物:禾来香米4.瓜果:果采叶桑瓜五.虫鱼鸟兽47个1.虫:虫它萬2.鱼、贝:鱼鲜龟贝得买卖实宝贸败朋3.鸟:鸟雀获燕凤羽飞集只双鸣4.兽:兽马象为鹿丽虎牛牢角半告牧物羊美养善犬突臭六.社会活动(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字):68个1.器具:27个工具:工曲巨斤网罗用几力车兵器:干我弓射引弹刀刃器皿:皿豆益食斗尊其衣物:衣巾丝2.家庭成员:11个儿女母妻妇男父兄夫子孙3.社会生活30个书写:书笔典吏学祭祀:卜贞祝福祸战争:伐武亡兵旅交通:行舟般车生活起居:门户关开启向高安宾家定。
甲骨文的史学价值

甲骨文的史学价值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一种文字,是用利器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多为腹甲)和兽骨(多为牛胛骨)上的。
1、填补了故事传说的空白,把有历史记载的时期又上推了几百年2、证明了有关商朝的记载的真实性,使商朝成为信使3、了解了商朝的历史概况4、证明了《史记》的正确性5、为探究汉字起源提供了材料甲骨文的史学价值直接表现在它表达了中国文字产生的历史,弄不清甲骨文就弄不清中国的汉字为什么称为象形字,也就不会理解我们的汉字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形体的变化。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标志,它还印证了史记在内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4、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极为有力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还比较远,有很多象形、会意文字,令近代诸多学者眼界大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字的真正的起源.5、是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中国以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最早的医学文字档案——甲骨文

字 , 文 字 的 形 体 上 , 以 看 出 商 代 人 对人 从 可
体 已 有 一 定 的 认 识 。 图所 示 : 如
的 生即 起 共h 引 不适, 能障 用“七 , 功 碍, j ”
来 表 示 身 体 不 适 , 能 障碍 , 受 痛 苦 。 功 遭 甲 骨 文 中 既 然 已 经 出 现 了与 疾 病 述 也 有 关
: 示有 人 生 病 , 躺 在 床 上 休 表 要
编 修 及 国 子 监 祭 酒 , 是 我 国 近 代 著 名 的 候 分 娩 、 否 顺 利 , 及 预 测 分 娩 时 间 等 息 : 也 是 以
金 石文 字 学 家 。 年 时代 的王 懿 荣便 “ 青 笃 好 旧 椠 本 书 、 彝 器 、 版 图 画 之 属 ”, 古 碑 尤
甲骨 文 中 包 含 有 大 量 的 象 形 、 意 文 漓 ; 会
其 潜心于金 石文字之学 。 搜 求文物 古籍 , 为
他 的 足 迹 遍 及 大 半 个 中 国 , 有 《 石 存 著 汉 目 》 南 北 朝 存 石 目 》 书 。由此 可 见 . 、《 等 王 懿 荣 能 够 发 现 甲骨 文 既 是 偶 然 的 , 是 他 又 多 年潜心钻 研的必 然结果 。 甲 骨 文 被 发 现 后 , 懿 荣 开 始 了进 一 王 步 考 证 和 研 究 工 作 , 翻 遍 各 种 史 料 典 他 籍 , 绪 二十 五 年 , 从 甲 骨 片上 破 译 出 了 光 他 几 位 商 代 国 王 的 名 字 , 照 《 记 》 的 记 对 史 中 载 , 懿 荣 正 式 认 定 , 些 文 字 大 都 是 商 王 王 这 室 的 “ 案 ” 认 识 到 甲骨 文 的 价 值 后 , 档 。 古 董 商 人 趋 之 如 鹜 , 时 间安 静 的 小 屯 村 汇 一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李圃 《甲骨文文字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甲骨文与甲骨文字甲骨文的名称与其它出土文献文字的名称保持了一致,凡出土文献文字,多义质料称名。
第二节甲骨文文字学的性质范畴殷商甲骨文字是公元前十三世纪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的十世十二王这二百七十三年间所使用的文字。
甲骨文文字学主要是以殷墟甲骨文为研究对象,也涉及到少量殷商时期帝乙、帝辛时期周方伯的周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字是殷商时期宫廷占卜语言的记录。
这类占卜文辞,就文章样式来说,它属于宫廷档案文体,就文体语言来说,它属于记叙性语言。
也就是说,殷商甲骨文字是记录这种宫廷档案文体语言的文字。
第三节甲骨文文字学研究的目的意义甲骨文文字学着重对甲骨文进行如下的描写:甲骨文的结构要素——字素、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甲骨文字的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次、甲骨文字的表词方式、甲骨文文辞的用字特点、甲骨文字的性质特点。
第二章甲骨文字字素从造字结构成分的性质方面来看,造字的结构成分可以分为两种:字素和字缀。
字素的特点为:有相对独立存在的块体,表意体系中与汉语语素的关系,亦即形与义、音相统一的关系。
从字素的造字功能来考察,字素可以分为两类,即具有独立造字功能的和具有依附造字功能的字素。
从字素进入造字过程的结构层次和组合关系方面来看,又可以把字素划分为稳性字素和活性字素。
第一节字素的性质汉字的字素是构成汉字的结构要素,是汉字中形与音、义相统一的最小的造字单位。
汉字与字素都是形和音、义的结合体,但是汉字与字素却不属于同一个层面,汉字是作为书面语言的使用单位即表词(或语素)的层面而存在的,字素则是作为构造汉字的成分的层面而存在的。
第二节字素的分类根据造字功能分为独立的字素和依附字素,两类都是“基本字素”。
(1)具有独立造字功能的字素这类字素具有单独构成甲骨文字的功能,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造字方法同其他字素共同构成甲骨文字。
甲骨文中具有独立造字功能的字素共有324个,其中,不带字缀的字素238个,带字缀的字素86个。
(2)具有依附造字功能的字素这类字素也是造字的最小结构单位,但是在甲骨文中它们并不具备独立造字的功能,不能单独创造甲骨文,而往往要依附与其他字素共同创造甲骨文复素字。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罗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成绩斐然;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3月18日,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 古》2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论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

论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摘要】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标志之-。
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开端,同时,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也使汉字本身蕴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已经是相当成熟的。
他已经具有了书法美学自身要求的诸多要素。
在现在甲骨文的学习和书法创作中,就不得不对这些要素进行探讨,达到入古出新的目的。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线条结体和章法创作技法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的开端。
作为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在线条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总体风格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这使得中国的文字能作为独立的书法样式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书韵感。
郭沫若在《殷契萃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他认为“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⑴明确将甲骨文技艺界定为书法,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且进一步论及甲骨文在不同时代的风格、结构与章法等。
朱仁夫也在《中国古代书法史》说:“中国书法肇始汉字长生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名族第一个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先民,就是第一个书法家。
”⑵我个人认为汉字和书法是一对孪生儿,只不过汉字先于书法出生,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是毋庸置疑的。
汉字出现,先民们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审美的需要和能力,书法自发的成为一种审美的艺术。
根据早期汉字的形态特点,对书写的要求自然而然要合乎美的法则。
李泽厚说:“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
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
”⑶启功也谈到殷墟出土的甲骨和玉器上的文字:“笔划的力量的控制,结构疏密的安排,都显示出写者具有精湛的锻炼和丰富的经验。
可见当时书法已经绝不仅仅是记事的简单号码,而是有美化的要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字学纲要
《甲骨文字学纲要》(繁体竖排版),由赵诚编写,中华书局出版。
从理论来讲应该称之为《甲骨文字学》,它是一部断代文字学。
由于各汉字系统的断代研究尚未开展,相当多的问题尚待探索,一些关键的历史性线索尚待系联;也由于能够确认的甲骨文字还比较有限,甲骨文字之间平面关系的认识也很不充分,所以对甲骨文字各个方面的论述只能是一种提纲性图书信息
书名: 甲骨文字学纲要
作者:赵诚出版社: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旧时的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对于甲骨文,或根本不谈或介绍极简。
现在的文字学是什么都介绍,什么都要讲,当然也包括甲骨文。
但因为各种汉字都涉及,关于甲骨文字就论述得相当不充分。
也有介绍甲骨文的专书,但有两个严重的倾向。
一是把与甲骨文有关然而是属于考古学、甲骨学的内容,如甲骨的发掘、著录、断代、缀合、辨伪等等作为重点材料。
以致使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对甲骨文字本身仍没有多少感性或理论上的认识。
另一种倾向是用较多的篇幅介绍某些甲骨文字的具体用法并选注某些卜辞,有点像甲骨文选读。
这样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来介绍、论述甲骨文字本身既不全面又不深入。
另一方面作为认字或阅读卜辞的课本又显得相当贫乏。
还有一些文字学或汉字学著作,虽然也讲到了甲骨文,由于各类汉字的断代研究不够充分,所以关于甲骨文的平面描写不够完整不够系统,关于甲骨文往后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不太清楚,而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也就很自然地不够深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把学术研究推向更为科学更切实用的发展道路,最好的办法是把有关甲骨发掘、断代、缀合、著录、辨伪等等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编写成一部《甲骨学》;把殷商刻辞中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来按类排列编写成一部《甲骨文选本》或《殷商刻辞读本》;把对于甲骨文字、词的解释的内容集中起来加以选择编写成一部《甲骨文字典》或《甲骨文词典》;再从语言学角度编写一部《甲骨文字学》探讨一些汉字学上的理论问题;另外,几十年来考释甲骨文字的经验、教训、方法、原则、成果、问题等等需要很好总结,最好和甲骨文字的研究史结合起来,编写成一部专著。
《甲骨文字学纲要》虽然是一部断代文字学,但接触到了汉字的起源、性质、构成等等各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和全面的排比,对甲骨文字的结构、使用、发展进行了规律性的探索,对汉字学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本字、初文、古今字、假借字、本义等等结合甲骨文字的现实进行了反复考核,所以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摆出了一些新的材料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希望《甲骨文字学纲要(繁体竖排版)》的研究成果,对于弥补汉字断代研究之不足,加深汉字历史发展的研究,促进《金文文字学》、《战国文字学》等等断代文字学的编写,加强汉字理论方面的探索,丰富中国文字学的内容。
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图书目录
序
第一章文字和甲骨文字
第一节文字
第二节古文字
第三节甲骨文
第二章文字学和甲骨文字学
第一节文字学
第二节古文字学
第三节甲骨文字学
第三章甲骨文以前的汉字
第一节汉字起源的有关说法
第二节早期汉字和汉字前期符号
第四章甲骨文字的性质
第一节象形文字说
第二节表意文字说
第三节表音文字说
第四节意音文字说
第五节表词文字说
第六节词符·音节文字说
第七节语素文字说
第五章甲骨文字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字数
第二节一字多体和一字多义
第三节已识字和已识词
第四节本字和假借字
第五节初文和古今字
第六节写法
第六章甲骨文字构成的类型
第一节六书说和三书说
第二节分类·未定型·跨类
第三节各种类型的特点
第七章甲骨文字形符系统
第一节形体·声符·形符
第二节甲骨文形符分类
第三节甲骨文形符特点
第八章甲骨文字专用符系统
第一节声符·谐声·音乐
第二节声符和谐声的特点
第三节音系和谐声的关系
第九章甲骨文字表示的词义系统第一节关于词义
第三节基本意义和义尽
第三节义城和义界
第四节本义
第五节词义系挽和词义演化
第十章甲骨文字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原因
第二节方式
附录
一部首表
二字形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