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二十)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二十)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试题(有答案)阅读文字答题一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

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

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

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

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

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

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

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

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

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

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

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

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议论文阅读答案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议论文阅读答案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议论文阅读参考答案一.【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答案】13、(2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4、(4分)(1)“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

(2)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1分,超出答案范围的扣2分)15、(4分)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2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

(2分)16、(3分)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

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累、分析与欣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

(缺少自己的理解的扣1分)二.【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答案】(二)1310 3 D11 5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

(2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

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3分)12 5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3分)三、【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答案】23. B(2分)24. A D C B(2分)四.【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答案】13、B14、A15、两个“诸葛亮”不一样: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议论文阅读指导导学案复习目标:1、复习议论文文体相关知识。

2、掌握议论文的答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一、自主学习:是论证更严密。

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体裁。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和二种类型。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二、合作学习:(一)集体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理解概括文章的的中心论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4)、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5)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2、论据的类型及作用: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便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3、议论文的结构层次: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三)常见题型善于用人短变长①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

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
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 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 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 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 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 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有啥可怕, 一读全文巧作勾画, 二抓题干明确要点, 三找区域摘取原文, 最后概括组织答话, 议论文阅读我不怕!
怎样找中心论点?
1、形式: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2、要看文章的标题
3、常出现的位置 ⑴标题揭示⑵开头提出⑶ 议论过程 中鲜明提出 ⑷结尾归纳 ⑸ 文章中 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4、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表示总结性的词 语:所以,样提出的: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 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 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 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 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 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 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 层次性。
1.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议论文是表达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
见解,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以理服人。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 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 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 式。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38篇)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38篇)

凤城七中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四)“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议论文阅读完美版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议论文阅读完美版
【解析】 ④⑤两段中作者以女作家乔叶的话为开端,论述了每个人在成
长的不同时期,他的思想、行为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要时常自省,明白自己的 得失,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更好地成长。
3.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论证了“要跟自己比”的观点(论证了“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的观点), 更 有说服力。 【解析】 比较”的观点。 第⑥段以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论证了“不能盲目地跟人
【解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 主题鲜明的议论文, 阐明了“跟自己比” 的论点,针对的现象作者在开头点得很清楚: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 所不比。
2. 阅读④⑤两段, 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每个人在成长不同时期的思想、 行为等会有差别, 不断地将“新我”与“旧 我”比一比,就能明白自己的得失,以便更好地成长。
自己没有资格成为新人类,但态度十分明确,通过具体事例证明有人早已有了 不讲礼貌的行为。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证了不讲礼貌的恶习会流布全世界。
【解析】
第⑤段列举了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关于北京情况的电视片的
例子,所以是举例论证。而论证的中心就是本段的第一句,这一句就是中心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读懂考题,在对应的材料里
提取概括有关信息。本题答案可在第一段的举例中直接获取。
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 写不工整,文辞浅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
【解析】 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的这句话很有意义,发人深省。本文主要列

2013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2013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3年四川省议论文阅读10篇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 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

我认认真真地读, 读了大半辈子, 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 而下雨的时候, 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

①。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 况且是人家的伞) , 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 你能说什么呢? 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 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 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 而在河床的底下, 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②。

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 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 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 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

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 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 他袖手旁观, 不肯洒一滴汗水, 而当你收获的时候, 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③。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 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 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

你做出一点牺牲, 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 慢慢地, 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 注重外表的修饰, 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 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 充满了无知和愚昧, 那种文化的形态, 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④。

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 仅仅是货币的标志, 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 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

对于庸俗的人, 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 其实也在读自己。

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 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 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 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 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 读人时, 要学会宽容与大度, 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 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2. ①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和。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汇编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汇编

201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汇编36.【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试题】(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8分)难得淡定(1)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

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

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

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

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

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

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

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

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

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

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

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乾隆问和�|:“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答曰:“一为名,一为利。

”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

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

这是在名前的淡定。

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论点的寻找、提取及表述一、【考点归纳】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述二、【解题指津】(一)寻找文章论点解题思路(1)根据论点出现的位置找论点。

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中考总复习》P113《静读是福》、P114《读书人是幸福人》开头《中考总复习》P122《善于舍弃》、P 133《用辩证的观点看压力》结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

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是论点针对的对象,认真阅读文章弄清论题,再顺藤摸瓜,找到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论点。

P112《单纯》(3)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应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读书人是幸福人),动词谓语,已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如:善于舍弃)。

它不应是一个词、短语或疑问句(如:单纯;敬业与乐业;说谦虚;奋斗的另一面;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信仰之光等)(4)根据论据判断论点。

由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论据来判断论点。

首先分析论据的选择安排并理解它们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再看看作者提供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共同支撑的是什么观点,如果这些论据都为同一个观点服务,那么这个观点就是论点,如P122《善于舍弃》中作者选用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金雕妈妈的残酷舍弃、东北狼咬断腿逃生、小说家阿西莫夫的创作史等典型事、理,都证明了正确取舍的重要性,所以本文观点就是善于舍弃。

(5)依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

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那么,它前面自然会出现一些提示性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等。

依据这些词语的提示我们就不难判断出论点。

如:P136《让有些话穿耳而过》、P133《用辩证的观点看压力》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

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四个分析: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P112《学会拒绝》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题思路有些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

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归纳层意(提取归纳)——形成、概括文章的论点。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常用“××是×××”、“××不是××”的句式。

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三、【课堂检测】《中考总复习》P114(一)(二)(三)四、【课堂拓展】《中考总复习》P116(四)(五)五、【作业布置】《中考总复习》P110议论文阅读(一)剩余练习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二)辨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分析文章、段落内部的论证结构一、【考点归纳】1、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2、分析文章、段落内部的论证结构二、【解题指津】(一)明确论证方法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1)P117《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3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2)P121《珍惜弱点》第③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P120《读“磨脑子”的书》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找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清楚每一类论证方法的作用,然后将本文的相关内容与论点带入其中即可。

(1)、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上题1答案: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

(2)、道理论证(引用证法):根据公认的科学原理、经典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它更具权威性,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使文章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如:《善读可医愚》“作者将“善读”和“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但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证明论点的方法。

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上题3的答案为: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烂杏比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

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性。

(4)对比论证:将一个事物正反两面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褒贬分明,更加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中考总复习》P121《时间的价值》第5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答案为:将有没有奋斗目标进行对比,强调突出“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这一观点。

(二)总结论证方法的作用(1)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事例,有力的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的话,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述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论证了……的观点,使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有力地突出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三)分析文章、段落内部的论证结构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以上两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轶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P119《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请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P122《善于舍弃》简要分析第5-7段的论证过程。

三、【课堂检测】《中考总复习》P123(一)(二)(三)四、【课堂拓展】《中考总复习》P126(四)(五)五、【作业布置】《中考总复习》P119议论文阅读(二)剩余练习2013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三)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论据。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能有创意的表达阅读感受一、【考点归纳】1、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能有创意的表达阅读感受二、【解题指津】(一)概括事实论据解题思路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

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解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

这一题型结合论证方法。

(三)根据论点补写论据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1)P110《敬重“里子”》,作者在第3 段中说,尊贵的“里子”能使人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

请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补写的论据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1)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2)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3)常举名人事例,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P115《奋斗的另一面》“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

”(答案示例:①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课堂总结补写论据的题在近年中考中时有出现,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对不同类型的论据多留意多积累。

补写论据要注意:①所写论据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④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能够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四)品析词语或句子含义解题思路品析词语或句子含义,应建立在对句子或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关键字词,结合语境,联系中心主旨,分析揣摩,然后有条有理的表述。

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P130《唱响自己的歌》第4题P131《人生的标点》第4题(五)表达阅读感受解题思路遇到谈感想、体会、提建议、启示时,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但要有来自文本的信息作切入和参考,不可天马行空。

题型示例:《中考总复习》P136《让有些话穿耳而过》第5题P129《当自己的伯乐》第4题四、【课堂检测】《中考总复习》P134(一)(二)(三)五、【课堂拓展】《中考总复习》P136(四)(五)六、【作业布置】《中考总复习》P129议论文阅读(三)剩余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