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警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仅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还有许多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警句。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更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三国演义》中的名言警句。
1.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人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要只顾及个人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否则违背了天道,必将遭到惩罚。
2.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是对言行的重视和慎重。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代表他的人品和修养,因此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一旦说出口就难以收回。
3.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为了逢迎他人而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否则会失去自我,成为别人的傀儡。
4. “事不过三,三则为强。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是对行动的规划和执行的重视。
一个人应该在行动前充分考虑和准备,尽量避免失败的可能性,如果失败了,也要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是对规则和秩序的重视。
一个人应该遵守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和尊重,否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谴责。
6.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是对计划和准备的重视。
一个人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以免出现意外情况,从而影响行动的顺利进行。
7.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是对战争策略的重视。
一个人在进行战争之前,应该了解自己的实力和对手的情况,以制定出最佳的战略和战术,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8. “欲速则不达。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是对行动的节制和耐心的重视。
一个人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都应该有耐心和恒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影响行动的顺利进行。
三国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三国名言名句,经典语录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赤壁》2.观其所好,察其所恶,知其所以。
——《吕布与貂蝉》3.曹操得人,百战百胜;人得曹操,四面楚歌。
——《赤壁》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三国演义》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7.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国演义》8.求贤若渴,虚心使人进步。
——《西凉乱华夏》9.先干为敬,后干为功。
——《西凉乱华夏》10.不取一些小胜,而足以害大事。
——《三国演义》1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论语》12.大丈夫生于乱世,当立不败之志。
——《三国演义》13.刀锋所指,所向披靡。
——《赤壁》14.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赤壁》15.将军向前,吾亦向前。
——《三国演义》16.国士无双,天下无敌。
——《赤壁》17.德胜而望不死,子丧而望不绝。
——《孟德新书》18.推敲之意,乃固执己见。
——《吕布与貂蝉》19.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三国演义》20.贤臣之德,俊杰之姿。
——《赤壁》21.南蕃云长,北蕃张文远。
——《三国演义》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3.再乱世需要的不是好人,而是强者。
——《十面埋伏》24.心胸越广,成就越大。
——《三国演义》25.英雄三分好名,其余尽弃之也。
——《英雄无敌》。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名句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名句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诸葛亮
2. "宁教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 - 曹操
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 孙子
4.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 刘备
5. "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 - 关羽
6.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 - 赵云
7.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刘备
8. "英雄一怒为红颜。
" - 诸葛亮
9.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孟德(刘备)
10. "人能决胜天,地可以争持。
" - 曹操
11.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 刘备
12. "百年成大业,青史留人名。
" - 司马懿
13.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 - 诸葛亮
14. "天时地势,利乃人和。
" - 孙策
15. "兵者,国之大事,民之生命,军之所恃。
" - 曹操。
三国演义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名言名句,经典语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之一,它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以人物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中不仅有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和名句,经典语录更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中的魏书,讲述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以修身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俭以养德则是指要节约生活,以此培养道德品质。
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中的魏书,讲述了做事情要提前预先准备的道理。
如果预先有计划和准备,就能够及时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做到事半功倍。
3. 治国安邦,不可不慎也。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讲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需要谨慎和慎重处理各种事情,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如果国家和民族遭受祸福,作为公民应该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和拯救国家。
5. 英雄所见略同。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英雄之间的默契和相互理解。
真正的英雄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6.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军事行动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顺利完成军事行动,必须先准备好充足的粮草,以维持士兵们的生命和战斗力。
7.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才干,从而成就自己的志向。
8.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演义》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对时事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名言,它们不仅令人受益,也常常引起共鸣。
这里我为大家搜集了十条经典名言,供大家参考: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
2、真君子,性情恭敬,以仁政理天下。
——诸葛亮
3、大丈夫生死视同平,士为知己者死,男儿何惧。
——陆抗
4、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孙权
5、积少便成多,勤能补拙。
——诸葛亮
6、忍无可忍,则百折不挠,死而后已。
——司马懿
7、忠义信义,存亡取义,是以为贤也。
——诸葛亮
8、一劳永逸,水滴石穿。
——诸葛亮
9、秉公执法,济众消灾,安民声名。
——司马懿
10、广开言路,激明辩才,以谋天下。
——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名言_名人名言

三国演义的名言1、三日不见,变刮目相看。
——鲁肃2、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为治之道,于斯着矣。
——孔明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5、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诸葛亮6、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7、讲《三国》,离不得诸葛;说赵云,离不了长枪。
——佚名8、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9、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
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1 / 4——杨顒10、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11、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12、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无明清帝王休——中国朝代歌13、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仲达评孔明1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15、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孔明16、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陈恭尹17、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庞士元18、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名句

1.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
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3.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谁敢于我决一死战?4.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兮心中悲!5.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6.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7.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岂能久乎?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9.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10.我欲伸张大义于天下,挽救黎明百姓于泥浆。
我亦自知,蜀国必亡,我为百姓不惜亡国家,而你王朗又敢怎样?11.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大势所趋。
12.既生渝?何生亮?13.落凤坡前别换马,五丈原里别点灯。
14.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15.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16.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8.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19.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血。
21.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22.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23.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24.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
25.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26.叩门苍猿时献果,门前老鹤夜听经。
27.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
28.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29.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30.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3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32.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33.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警句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警句
(一)“吾视尔乃大器,必当报国家。
”——刘备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句子之一,关于刘备的一种超然的
态度,一种朝着承担报国之重任而努力的决心;即使贫贱出门,也不
忘忧国忧民。
(二)“故无贵贱,无高下,只有忠臣与叛徒、好人与恶人。
”——诸葛亮
这句话是诸葛亮针对刘备──曹操之争时说出的,主要是想对刘
备说明:贵贱贫富的区别,不可以成为两人之间决断好歹的标准,只
有忠臣与叛徒,好人与恶人才是衡量胜负的依据。
(三)“此王称帝便成,此操称辅便穷。
”——张飞
这句话出自张飞望着赤壁之战失意而说的话,总的来说就是用几
个字,表达出张飞想让刘备称到皇帝,曹操自己才会彻底穷追不舍,
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实现,张飞的残念之情也在这句话里得到了表达。
(四)“礼义两明,一切安定。
”——袁绍
这句话出自袁绍,而其原意也是:人人通信礼义,只要把礼仪规
范和道义清楚,一切事务就会安定。
可以说这句话里蕴涵的,是一种
赋予礼仪和道义力量的思想,也是当时的的社会价值观。
(五)“忠义端正,以就心愿。
”——关羽
这句话出自关羽,其原意是:以忠义之道,行为端正,勤奋不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
可以说关羽的思想从这句话中也得到了体现:既要有正义,也要有坚定不渝的毅力,才能够达成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经典篇】1.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2.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5.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8.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9.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孔明10.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精选篇】1.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
——智勇武将2.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3.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4.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周瑜5.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6.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7.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8.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评袁绍9.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10.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11.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庞士元12.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仲达评孔明13.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孔明评曹操14.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
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杨顒谏孔明15.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陈寿16.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17.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18.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
——张昭谏孙权19.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20.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伯言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热门篇】1. 几番不听忠臣兼,难免宫中受剑锋。
---《三国演义》第三回解释: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苦劝,很可能会招来祸害。
2.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三国演义》第三回解释:皇帝被视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众,慢慢的人们学会了顺从皇帝,皇帝也就越发独裁。
“顺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为了独裁者深存内心同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3.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
---《三国演义》第四回解释:这是在讨伐董卓之前,伍琼形容董卓的话,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虑周密,还要行事果决。
4.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第四回解释: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杀害吕伯奢一家。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
5.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五回解释: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6.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三国演义》第六回解释: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采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
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由此可见封建独裁者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
7.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
---《三国演义》第八回解释:孙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孙坚之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放下架子,礼貌待人,这样才能招来贤达有本事的人。
8.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三国演义》第九回解释: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用女儿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后来,吕布果然为争夺貂蝉而将董卓刺死。
9.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解释: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
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10.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解释: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
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11.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解释:当刘备终于做成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用了”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失去徐州。
刘备为了稳定军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忧“这句话安慰大家,其实刘备还是很在意徐州的。
这句话也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小计而已。
1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解释: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
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
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
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
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13.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解释:这时曹操谋士荀彧评价吕布的话。
没有谋略,看不到长远利益的人,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高兴的不得了。
14. 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解释: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
今不早图,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
“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采用了郭嘉的见地。
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
15.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解释:曹操放走了刘备,是刘备成为了他日后的劲敌。
16.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解释: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认为祢衡“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而曹操和刘表一样都因为祢衡的高傲态度而反感他。
但是曹操和刘表都不愿意杀祢衡,这并不表示曹操和刘表对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分子”多么宽容,只是两人都想借刀杀人,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
17.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解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最好评述。
18.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解释:这是罗贯中评论徐庶母亲的话。
曹操模仿徐庶母亲自己伪造一封家书给了徐庶,将徐庶骗至曹营。
徐庶母亲批评徐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悬梁自尽。
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高度评价了徐母的行为,认为他“气若丘山,义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19.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解释:这是诸葛亮南阳草庐,也是他《诫子书》中的话。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浮躁的时代氛围下,如果一个人要成就大业,是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热闹”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宁静”地,甘于寂寞地进行自己的追求。
20.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解释:这时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的事业蓝图。
诸葛亮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对时局判断格外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