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学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学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雷电颂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雷电颂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雷电颂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雷电学习内容第二单元(章)第 7 课(节):(第__2_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2.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重难点:1.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2.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时间分配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分、巩固分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一、合作探究(一)象征手法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一、探究指导(一)象征手法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二)语言品析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2.《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的创造主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②呼告
③关于修辞
④多用短句
梳理总结: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深情朗读,读出激情澎湃、气势雄浑的语势并试着写点赏析。
2.小组海选、展示精彩
学生范读,学生点评朗读优劣,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关于象征:
风雷电:象征改变黑暗现实的变革力量。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能力还较低,所以在课堂上,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老师引导、视频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习诵读的技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提升诵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诗的特点进行学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
背景助读:战国末年,秦国日渐强大,屈原看透了秦国要并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和齐国的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囚禁屈原。
①关于象征
屈原是在呼唤自然界的风雷电吗?风雷电在文中有没有深意?
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注重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展示诵读和赏析,互相点评、指导和修改,重视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互帮互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直观性、形象性。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欣赏一段精彩朗诵:注意学习朗诵者肢体语言与表情语言。
指名总结:从刚才的朗诵者身上学到了什么技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7、雷电颂课时两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与价值目标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目标1、3难点目标3教学准备指导学生利用书籍,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教学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能洗得直臣冤了。

”(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预习自学(一)掌握字词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咆哮(xiào) 波澜(lán)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某某仪式,信仰某某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介绍话剧《屈原》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3.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屈原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对,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是的,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某某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睥睨 ( .. 污秽 ( . 脚镣 ( . 木梗 ( . 徘徊 ( .. ) ( ) ) ) ) ( )波澜 ( . 稽 首( . 眩 目( . 虐 待( . )忏 悔( . ) 发泄 ( . ) 迸 射( . ) 伫 立( . ) 雷霆 ( . ) 郢 ( . )鞺鞺 鞳鞈 ( . . ) 罪孽 ( . )咆哮 ( .. )驰骋 ..( ) ) ( ) ) ( ) ( ) ) )
③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 ,你们高坐 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把你的收获、不足和疑问写在左旁空栏里。
3.认真读课文三遍,选出你喜欢的一段进行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并完成下列作业。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 ②理清本文结构,并概括第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到第自 9 然段):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 往。 第二部分(第 10 自然段到第自 14 然段):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 权者。 我的问题 来。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请把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
3.了解背景:认真阅读教材第67页,完成下面试题。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是正是 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 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以鞭挞 全剧分为“ ” “ ” “ 的相持阶 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 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 “ ” “ ”五幕。
⑵ 通过 前面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7 雷电颂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作者、人物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戏剧知识介绍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看课本65页参考资料(了解剧情和背景)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7* 雷电颂教学目标1. 积累语言,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大体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如何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觉,课文中作者将专门多事物都给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怎么讲给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专门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概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学习目的:1.体会作者瑰丽奇特的想象。

2.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写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要点点拨: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以风、雷、电等自然事和一些神灵等作为象征对象,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文体感悟】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

1944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偷袭共产党新四军,致使新四军7000多人惨遭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

为此,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说他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

作品人物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提纲挈领】文章主旨这篇散文诗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满腔义愤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内容结构本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感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者愤怒、慷慨、激昂写作特点1.语言节奏汹涌构成这一大段抒情独白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以语言的节奏造成汹涌的气势,表现自然雄伟壮阔的气魄,展示人物心中潜在的复杂的变化着的情思,显示出感情的起伏,从而使这段独白充满了活力。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思念那长江,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这两节中“洞庭湖、长江、东海”的重复,强化了感情色彩。

前一节是因狂风而起的联想,后一节以承接、重复来表达随着联想而跃进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无尽的思念。

身处囹圄,而心驰于江河湖海、人民中间:舒缓的节奏,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绵绵情爱的映照。

2.修辞灵活多变。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

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2)初读课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甲声:我认为文章用词激烈,毫不隐讳。

文中用了“暗无天日”“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来形容社会的黑暗与顽固,反映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与黑暗进行斗争的艰巨。

乙生:我从文中读出了屈原对祖国的满腔申请。

他所思念的洞庭湖、长江和东海,就是他心目中的祖国。

丙生: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

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2、局部突破(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甲生:我从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中,仿佛看见了闷热的夜空,一道道闪电正在尽情地撕裂着寂静的天幕,沉闷的雷声在天宇间滚动,间或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炸裂声,狂风呼啸,仿佛要卷走沉寂的夜空,带来绚丽的黎明。

乙生:我爱屈原,他是奋斗在黑夜里不屈的斗士,他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们。

丙生:我从屈原对洞庭湖的深情思念中,仿佛听见了湖水轻轻拍击沙滩的微响,那是诗人在自由的天幕下合着音乐的节拍舞蹈。

积累运用拓展演练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 ) 劈.开( ) 稽.首( ) 驰骋.( ) 虐.待( ) 犀.利(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时而伫立睥睨..()(2)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二、课内阅读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你”具体指的对象分别是谁?A 你.的本身就是火。

()B 你.就是我的生命。

()2.“你的本身就是火”,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能否改成“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炸裂呀!”3.这两段礼赞的对象是谁?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这两段文字选自《屈原》的第五幕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

5.试将“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改成陈述句。

比较以下,看看效果有没有变化?三、类文阅读国歌曾有情(1)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定不会陌生。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往往听到国歌国人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扬和情感的倾泻。

(2)但你能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能,你也未必就能。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3)前不久,我为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一家送行。

在首都机场人头攒动的候机大厅里,引发了我对国歌的思索、理解和作为中国人的愧疚。

朋友一家三口均系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

朋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随母亲赴国外陪读,直接受之于英语的启蒙。

这次朋友带7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儿子却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

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为了中国的文化不至于在儿子身上脱节,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叫他的中文名字:小华。

(4)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起唱歌。

我问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5)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怎么办好?”(6)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7)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

“叔叔,我们一起唱。

”在小华的邀请下,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

我小声地唱了3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来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昂的悠悠浮在脑际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进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不是错了,就是混了。

(8)我羞愧难当。

曾经唱过不下百遍,听过不止千遍的国歌,竟然曲儿在嘴边打转,词儿却记不全。

你可以不会唱任何歌,但不能不会唱国歌;你五音可以不全,你调儿可以不准,但词儿你不可以忘,否则真是无颜以中国人自居了。

(9)我惊异于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

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

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

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

而小华一口坚决:“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