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03年“法理学”考研试题

合集下载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A 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B 涂黑。

每题 1 分,共 10 分)46.保证合同应当由保证人与债务人以书面形式订立。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证合同主体。

保证合同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达成的就第三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协议。

也就是说,保证合同是作为第三人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方式。

因此,保证合同当事人不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也不是债务人和保证人,而是保证人和债权人。

故此,本判断错误。

【考生注意】考生的眼光不要单纯的落在“书面形式”字眼上,审慎地看清楚保证合同的当事人。

本题陷阱设置在“保证人和债务人”方面。

债务人之“务”,债权人之“权”,一字之差,谬矣。

47.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违约方可以在违约金和定金之间进行选择。

(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违约金和定金选择适用时的选择权归属。

一份合同,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和担保该合同履行的定金条款,为了减少违约方因违约而受到的损失,合同法规定两者只能选择适用。

关键的问题是谁有选择权呢?《合同法》第 116 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据此,可以认定选择权在守约方。

而本题的错误在于选择权属于违约方,故表述不正确。

【考生注意】该题设置的陷阱在选择权的归属,通过前后语句的正确表述麻痹考生,可见,考试除了考基础知识外,还考察个人的做事态度。

48.以股票出质的,质押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时生效。

()【答案】B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押合同的成立。

质押合同是出质人和质权人订立的就出质人的动产或权利移交质权人占有而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质权人处分质物或者权利并从其变价中优先受偿的协议。

质押合同的成立因质权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质权标的是动产的,根据《担保法》第 64 条规定,质权于质物交付时起成立。

2003年法硕联考综合课试题及答案

2003年法硕联考综合课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2分,共36分)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2.能被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物B.原告C.被告D.末成年人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D.强制作用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委9.据《左传。

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12.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A.大司徒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15.明初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A.《大明律》B.《明大诰》C.明会典D.《问刑条例》16.1911年清末政府公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刑律》D.《暂行新刑律》1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刑法专业试题1

刑法专业试题1
5
2006 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入学 考试试题
法理学卷
一、简答题
1.法律与命令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2.“绳之于法”中的“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3.有人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解释这句话的义理。
二、论述题
4.试从法理学的视角说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多元特征及其基础。 5.现代法治强调权利、选择、沟通,并重视规则和程序。试以权利、选择、沟通、规则 和程序为关键词,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800 字)
一、我国宪法是如何规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权划分的。从宪法的角度说 明我国关于这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国外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25 分)
二、我国选举法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条),被称为“四 分之一条款”。我国自 1983 年以来——(意在说明“四分之一条款”一直存在着)
(我国选举法上的)“四分之一条款”的存在理由是什么?如果继续保留“四 分之一条款”,会带来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意见?(25 分)
2.赵某和马某是夫妻。一日赵某在看报纸,看到报纸上说某夫妻平日如何恩爱,结果 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还是闹的不可开交。平时素爱开玩笑的赵某便对马某说:“如果我们俩 离婚,我财产一分也不要,全部都给你。”马某正在削苹果,于是开玩笑的用水果刀指着赵 某说:“空口无凭,你敢就写下来。”于是赵某便立书一字据,愿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将全部 公有财产给马某。后来,两人感情逐渐恶化,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分割财产。在法庭上两人都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90 分)
1.论不作为犯罪。 2.举例说明(完全)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区别。 3.试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强奸罪、侮辱罪的关系。
2
清华大学 2005 年刑法专业综合(法理学) 试题

2003司考真题

2003司考真题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2003-9-20)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4.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

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5.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6.《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4.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

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5.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6.《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003-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刑法专业综合

2003-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刑法专业综合

北京大学2003年刑法专业综合(法理、民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试题一、法理学(共计20分)1.法的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

(10分)2.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10分)二、民法学(共计45分)1.简述违约金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

(15分)2.简述债务承担的条件与效力。

(15分)3.案例分析:作家刘某受作协委托从事一文学作品创作,以当地著名人物张某为原型创作并发表一长篇小说,名《沉重的十字架》。

创作过程中刘某数度采访张某,张某将自己当初的日记等材料提供给刘某参考。

小说中涉及张某当初与初恋情人的恋情等情节,属首次公开,张某的妻子及子女都从未知晓,故颇为震惊与气愤,家庭关系趋于紧张。

张某认为刘某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刘某认为其并未构成侵权。

现张某将刘某起诉于法院。

请分析本案的法律责任与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15分)三、民事诉讼法学(共计30分)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各种审判程序的审判组织形式。

(15分)2.试述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之间的关系。

(15分)四、国际经济法(共计25分)1.结合我国关于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请阐述国际私法对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新的发展。

(8分)2.请阐述《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关于卖方权利担保的规定。

(9分)3.阐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投资与提供合作条件的区别。

(8分)五、经济法(共计30分)1.简述经济法的体系。

2.简述税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执行事务方面有哪些监督权。

北京大学2003年刑法专业试题考试科目:刑法(含刑事诉讼法)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论刑法中的不作为及其义务来源。

2.论我国刑法中的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及其区别。

3.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限度。

二、论述题试论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40分)三、案例分析被告人吴某,男,30岁,农民。

吴某与王某于1993年底经人介绍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男孩。

2003司考真题

2003司考真题

2003司考真题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2003-9-20)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7.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下列有关该草案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即告崩溃8.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C.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来源之一9.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有关法规“批准”生效的情形哪一个是错误的?A.自治州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C.省、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D.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1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A.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C.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D.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1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A.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须报上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B.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C.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D.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党委批准1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我国增值税的纳税人?A.从事房屋租赁业务的甲公司B.从事服装销售的乙公司C.转让无形资产的丙公司D.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丁公司13.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14.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15.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

2003法理学历年司法考试试题

2003法理学历年司法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 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B 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B) 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 现了“我的” 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 你的” 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 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 程 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
4、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B 确的?(B ) 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 了开创性的作用 C.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 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 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来 源之一
.3、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 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D 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D )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 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 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 表现在对其他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 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 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 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 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 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 的?() 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 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 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 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