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1章 艺术的存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法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开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制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法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制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制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1)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抽身出来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会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
[单选]黑格尔提出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论述]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简答]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互相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名词解释]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论述]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它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了的本真世界。
[单选]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篇一: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单选 中国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多选、简答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2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3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单选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作为《艺术即经验》。

单选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多选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 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 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 故而不成熟 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单选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单选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 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 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 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单选 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单选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

名词解释、简答 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以朱立元所著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美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与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3. 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多样性4.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5. 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二、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1. 审美经验的特点与作用2. 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客体3. 审美情感的类型与表现4. 审美情感的形成与发展5. 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三、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1. 美学观念的多样性与争议2. 美的标准与价值的相对性3. 审美判断的标准与依据4. 美学理论的流派与观点5. 美学批评与鉴赏的方法与要点四、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与分类2. 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特点3. 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4. 艺术的功能与社会价值5. 艺术创作与观念的关系五、美学的应用与发展1. 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2. 美学在设计与建筑领域中的应用3. 美学在商业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4. 美学在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 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论:本文以朱立元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相关知识。

从美学的概念与起源、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艺术与美学以及美学的应用与发展等五个大点,涵盖了美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作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此外,美学在教育、设计、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与价值。

未来,美学将继续迎接挑战并不断发展壮大。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1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1.1 复习笔记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一)古希腊时期1.在古希腊,审美经验研究尽管已经有所涉及,影响较大,但还处于一种并不清晰明确的阶段。

2.柏拉图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在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其实质是人类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极度亢奋状态。

这是对处于高峰状态的审美经验的真实贴切的描述(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1)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他的学生哈奇生对这种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荷加兹从经验的角度对于审美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归纳。

(2)评价近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其重心已经转向了审美主体及其心理结构;不过,由于其研究仍然把自己的经验归纳看作对象的审美属性,这样,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还没有进入理论的视野。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以后(1)代表人物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

(2)局限:只强调情感与理智、审美与认识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存在片面性。

(三)现代西方美学1.科学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立场在不少学派对审美经验的观点上都有体现。

(1)主观经验主义①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耶纳在哲学上持主观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美学上提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的观点,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快感经验。

②新自然主义代表托马斯·门罗“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尝试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③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为代表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其基础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反应的特定的、深刻、高尚而难言的“审美感情”或审美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艺术的存在
1.1 复习笔记
一、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一)艺术与美学的联系
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2.艺术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

3.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不仅如此,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

(二)“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1.关于“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
①游戏说
a.内容
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并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b.评价
第一,艺术与游戏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
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第二,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②集体无意识说
a.内容
集体无意识说由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b.评价
第一,这种理论同样有其合理因素,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第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2)从艺术本质角度来定义
①模仿说
a. 内容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b.评价
第一,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第二,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②表现说
a. 内容:表现说批评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b. 评价: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

③有意味的形式说
a. 内容: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b. 评价:“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④符号说
a. 内容: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b. 评价: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3)从艺术功能角度来定义
①载道说(或教化说);
②娱乐说。

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

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三)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1.艺术品应是人们用“艺术品”一词直接指称之物
(1)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2)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2.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3.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

4.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四)艺术定义与艺术品定位之难
1.各种艺术的定义角度不一、重点不一,没有哪个定义能把握艺术的全部特性。

2.把所有艺术的定义加以排比、分析、归纳成一个综合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定义是相互矛盾的,而且矛盾双方的理由都是成立的。

3.最为重要的是,无论艺术的定义也好,艺术品的初步定位也好,其实都是外在描述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也就是说,几乎无人可以依照哪种艺术的定义,真正制造出一件艺术品来。

同时,即使掌握了上述艺术品的初步定位,也无法真正、普遍确定地指证出艺术品。

4.简单地提出艺术的定义或艺术品的定位是多层次的、开放性的观点是否可行?
二、艺术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一)掌控与体验
1.掌控方式的特点
(1)在时间范畴上的后发生性
定义方式总是从事物的外在特征、关系入手,对之加以整理、分析、推演而成。

掌控方式的前提是事物在主体面前的设置。

(2)在空间范畴上的主客两分性
掌握方式的前提,即事物在主体面前的设置,意味着这种方式是在主体和对象两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3)在结果上的实在对象确定性与对过程的出离性
①从方式的结果来看,人们获得了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概念。


种结果,也意味着把握了对象“本身”,因为“本质”,就意味着对象的“本身”,是对象所有性质、关系的生成蕴涵之所。

②这种方式结果的另一种特征是对过程的出离性,也就是说,方式的应用过程可能还是一个内涵混沌、关系互相纠缠的过程,而掌握方式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剥离出一个“本质”来,这种形成方式是对分析过程的一种出离,这种出离,导致了本质与现象的分离。

(4)在应用上较多适用于认识与功利实践
尽管认识与功利实践中未必都采取这种方式,但掌控方式多用于上述两种实践。

2.掌控方式的评价
掌控方式其实不符合艺术的审美实践,也不符合几乎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实践。

不过,这种方式是不可全然抛弃的。

原因主要是:
(1)如果要成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即最易为人接受的知识,采用定义、原理等方法是不可避免的,这有益于美学或艺术论知识的储备、传播与接受。

(2)人根本上不可避免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具有强烈的掌控性质,尽管语言还有其他性质,但这种性质失去了,语言也失去了。

(3)如果善于理解,掌控方式对对象的真正把握还是有一定效用的。

3.体验方式
艺术要靠“体验”才能真正进入,也就是要主体忘我的投入,才能获得对艺术的审美经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充沛的生存,是不可休歇与离弃的过程,因而,它是超越日常知性和日常语言的。

(二)艺术的“存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