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死,掌握这4个CT表现就够了!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临床诊断分析

[ 2 ] 熊立凡 , 李树仁 . 临床检 验基础[ M ] . 第3 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3: 8 8 — 9 3 .
间 内发生意外 , 我们 医院就收住过这样 1 例产妇 , 由农 村一接 生婆接产 , 当然就没有做 产前凝血 四项的检测 , 接生 婆根本就 不懂晚期孕妇凝 血功能增强 , 抗凝及纤 溶功能减 弱 , 产 妇在分
为可疑脑缺血区 ; 3 8例 患者经 C T灌注检 查 ,发 现灌注 图中均
有对应于临床 症状 的脑缺血 区域 。 3 O 例在 头部 CT复查 中发现
程 度 不 同的 脑 梗 死 ,脑 梗 死 区域 中 r C B F 、 r C B V 明 显低 于 对 照
描与灌注成像检查 , 在发病 7 d后进行 复查 。
随着孕期的增加 而逐 渐增强 , 血液 中凝血 酶 、 凝血 因子 含量增
板, 并 激活 了纤溶系统 , 血液转 为低凝状 态[ 3 1 , 此产妇 发生 了大 出血 , 等到送到我院 , 还 没来得及输血 等治疗 , 产妇及胎儿就都 死亡 。 可见产后 出血和 D I C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 发症 , 在我 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 因首位 。其
血, 减 少在分娩过程 中与产后的大量 出血 , 并 加速子 宫内膜 的
[ 1 ] 叶应妩 . 全 国临床检验 操作规 程【 M ] . 第2 版. 南京: 东 南 大学 出版
社, 1 9 9 7 : 3 1 .
再生和修 复。但这一变 化又使母 亲血液黏稠 , 发生血栓性疾病
的风险明显增 高。分娩 过程 瞬息万变难以预料 , 往往在很短 时
1 . 2 方法 利用 西 门子 1 6排 螺旋 C T扫描机进 行扫描 。 首先 进行头部 C T平扫 , 间 隔与层 厚均为 5 m m; 将 脑出血患者
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及诊断价值

质低密度征 , 表现病变 区脑实 质密度低 于对侧或周 围 脑实质 ;8 (6 3 % ) 4 例 3 . 6 出现 岛带 征 , 表现 为脑 岛、 外 囊 和屏状核灰 白质界限模糊 。
3 讨 论
1 1 一般 资料 收集 2 0 . 0 9年 6月 ~2 1 0 1年 6月我 院收治 的 12例 超急性 期脑梗 死患 者 , 3 均为 发病 6h 内行 C T检查 , 8 男 2例 , 5 女 0例 , 年龄 3 8 6~ 3岁 , 平均 (0 6 7 5 ) 。临床表现主要为 突发一侧肢 体麻 6 .5± .6 岁 木、 无论 , 言语不清 , 头晕 , 意识 不清 , 单侧 鼻唇 沟变浅 等; 除外脑 出血 、 脑干梗死 、 旧性脑梗死者 。 陈 12 方法 使 用德 国西 门子 S MA O e stn1 . O T M Sna o 6 i 层螺旋 C T扫描 仪 , z d后 处 理工 作 站 , Wi r a 软件 版 本 V 7 。患者取 仰 卧位 , 描基线 平行 于 O A一 0 扫 M线 , 行 轴位螺旋扫描 ; 电压 10k 管 电流 2 0m s 准值 管 2 V, 0 A , 15m 图像重建层厚 9nn层距 9m 对可疑区域行 . m; l , l m, 45m . m薄层重建 。发病 6h内做第 1 次扫描 , ~1 2 h 0 4 d 进行复查 。由两位 高年资的影像 医师在不知道诊 断 结果的情况下对病例 C T征象独立进行判定 。
段脑 动脉密度高于替他部 分 ;4例 ( 0 9 % ) 5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征 , 表现 为相邻脑 回增厚变平 , 脑池及 脑沟 变
作者单位 :10 0广东珠海 , 590 中山大学附属第9例 4 .0 为发病 6 h内初诊 时 明确 C T阳性征象 , 7 另 3例 ( 5 3 % ) 5 . 0 是在 回顾 分析 时于 首次 C T片上发现 阳性征象 , 说明在早期 由于 C T扫描 征象不明显 , 易发 生误 诊 、 诊 。随着病 情 的发展 较 漏 进入血管性水肿期 , 脑组织开始 明显肿胀 , 时 C 此 T征 象可明显见到组 织肿 胀征 、 大脑 中动 脉高 密度 征 、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 岛带 征等 。当病变 限 于灰质 区时 , 由 于细胞代谢旺盛 , 血敏感 , 对缺 组织 肿胀征象 明显 , 脑 回由于水肿而饱满 , 脑沟及裂 隙变窄甚 至消失 。当 致 病变位于 白质 区时 , C 则 T阳性征 象不 明显 。当同时 累及灰质 和 白质 区 时 , 由于灰 质 密 度 降低 较 白质 明 显, 两区的正常密度差减 少 , 从而呈 现灰 、 白质分 界模 糊 的岛带征 。在血管性脑水 肿期 , 持续 出现特征性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T值 相应显 著 降低 。本组 中有 5 C 4例 ( 09 % )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 征 ,8例 ( 6 3 % ) 4 3 . 6 出现 岛 带征 ,1 ( 10 % ) 4 例 3 .6 出现脑实质低密度征 , 与文献报 道相似 。 梗 死部位供 血血 管也 会 由于管 腔 的梗 塞 或血栓 形成 出现病变 特征 , 由于血流 阻断 , 部红 细胞 聚集 局 而呈现 高密 度征 象 , 大脑 中动 脉可 出现 高密 度征 , 几 乎与脑梗死 出现 的时 间同步 , 一征 象可 作为 C 这 T诊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的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突发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2. 突发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3. 意识障碍、昏迷。
二、影像学检查。
1. 脑CT或MRI检查显示脑梗死灶。
2. 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相关指标异常。
2.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病变。
四、病史。
1.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
2. 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史。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水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后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MRI弥散加权成像、CT表现及临床意义

3 1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的 C 征 象 及 临 床 意 义 脑 动 . T
脉 高 密 度 征 显 示 于 大 脑 中 动 脉 侧 裂 段 , 称 大 脑 中 又
动 脉 征 , 征 一 般 认 为 是 动 脉 内血 栓 的反 映 。本 组 中 此
本 组 病 例 在 D IS W 、 ET。 IF T W IFL R 上 W 、 S 、 AI 信 号 比较 见 表 1 。本 组 中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在 D I W 上 显示 率 为 1O , 规 S O% 常 ET。 I F T WI F AI 对 W 、S 、L R 超 急性期脑梗 死均不显示 。
征 是 诊 断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的 最 重 要 征 象 , 脑 基 底 丘 节 层 面 灰 白质 密 度 对 比 明显 , 易 发 现 。本 组 中 6例 较
出 现 局 部 脑 肿 胀 征 , 阳 性 病 例 的 3 . O , 非 占 占 7 5 除
TR9 9 ms TE9 ms 层 厚 8 0 99 , 5 , . mm , 隔 2 0 m , 间 .r a 扫
大 范 围 的单 发 病 灶 , 发 病 部 位 与 患 者 的 症 状 、 征 其 体
基本相符 。
本 组 病 例 均 在 发 病 3 ~ 7 h 内 ( 性 期 ) 查 6 2 急 复 CT 及 MRI C 显 示 脑 实 质 密 度 减 低 更 加 明 显 , ,T 较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是 指 发病 6 h内的 脑 梗 死 。1 9 9 9
年 5月  ̄2 0 0 1年 6月 , 院 对 5 我 1例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本 组 中 C 检查 阳性 1 T 6例 , 可 见 脑 实 质 密 度 均 减 低征 , 现 为 局 限性 边 界不 清 脑 实质 减 低 区 , T 表 C 值 较健 侧 低 3 8 ~ HU; 动 脉 高 密 度 征 7例 , T 值 脑 C 6 HU 左 右 ; 部 脑 肿 胀 征 6例 ; 种 征 象 同 时 存 在 5 局 三 2例 ; 部 脑 肿 胀 合 并 脑 实 质 密 度 减 低 征 1例 。 病 灶 局 分 布 于 大 脑 前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3例 , 脑 中 动 脉 及 大 其 分支 区 1 0例 , 脑 前 、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共 同 梗 大 中 死 2例 , 脑 后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1例 。 中 2 大 其 5例 为 较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2)岛带消失征
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 核)由大脑中动脉岛段供应, 对缺血最为敏感,大脑中动脉 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 界限消失。 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 性梗死的早期征象。 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片状 低密度灶或可疑低密度灶。
右侧岛带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左侧正常。
病例 患者CT 如图: 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右侧岛带消失、豆状核模糊,考虑超急性期脑梗死。
次日头颅 MRI 如下: T2WI
DWI T2WI、T1WI、FLAIR
MRI 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RA
病例 患者 63 岁男性,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急诊 CT 如图:
与左侧比较,右侧脑实质密度减低
5)局部脑肿胀、脑沟裂变浅、 消失
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 有关,由于局部脑肿胀,可以分 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 ➢ 基底池两侧不对称; ➢ 局部脑沟消失; ➢ 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
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
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 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 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 稍偏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1)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以大脑中动脉 多见。而相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梗死 24 h 内),相应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脑沟变浅(梗死 24 h 后)。
大脑中动脉区域早期脑梗死(梗死 24 h 内)的敏感征象,也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征象 (梗死 24 h 后存在)。
如何早期识别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肢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急性期脑梗死,掌握这4个CT表现就够了!
头颅 CT 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这是我最难的点!
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超急性期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意义尤为重大。
然而,3~6 小时内,临床上约40% 的梗死在头颅 CT 上难以被发现,而当 CT 上表现出明显低密度灶时,往往已提示不可逆梗死,发病时间超过 6 小时。
怎样结合临床,迅速预判可能病变部位?怎样提高早期发现病灶的能力?怎样根据隐匿的表征鉴别出超急性期脑梗死?
这是每位神经科和影像科医生工作的重点,也是痛点。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1. 脑动脉高密度征
脑动脉高密度征在发病1 小时内即可有表现,为最早出现的征象,但出现率低,易被忽略。
主要表现为病变同侧 M1 段条状高密度影和 M2 或 M3 点状高密度点,可通过 CTA 证实相应动脉闭塞。
2. 局部脑沟变浅,灰白质分界模糊
脑梗死超急性期易表现出患侧脑肿胀,脑沟变浅。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患者脑沟深浅有别,判别时两侧对称性比较意义更为重大。
小技巧:阅片时,可适当调窄窗位和窗宽,提高组织密度对比度,便于更好地观察灰白质分界。
3. 豆状核模糊
正常情况下,可在 CT 上清晰观察到三角状的豆状核、内侧的内囊膝部和前后支、外侧低密度的外囊以及岛叶皮层。
脑梗死时,豆状核边缘模糊,内外囊与豆状核分界不清,岛叶皮层可出现肿胀低密度影。
4. 岛叶带征(岛带征)
正常情况下,岛叶皮层灰质和白质泾渭分明。
当发生岛叶皮层急性脑梗死时,CT 可见带状低密度影,称为岛叶带征。
这 4 条逐条分析下来,是不是顿觉清晰明了?
丁香公开课人气讲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云海老师,总结临床经验,为大家分享:
「头颅 CT 急症:急性脑梗死」
解剖、病理、影像结合,教你快速掌握急性脑梗死影像表现!
题图来源:丁香公开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