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患者 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特殊检查(如脑电图、MRI等)
脑电图
MRI
主要用于监测脑电活动,对于癫痫等神经 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是一种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 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对于脑梗死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 临床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脑部缺血性病变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介入治疗
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
诱因
可能无明显诱因,也可能在疲劳 、休息不好、用力过猛等情况下 诱发
03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 率、呼吸、血压是否正常。
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抽 搐等表现。
观察患者是否有脑膜刺激征、 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偏瘫、失语、感 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症处理:针对不同并发症采 取相应处理措施,如肺部感染需 要使用抗生素、褥疮需要定期换 药等
病例三: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措施
康复治疗实施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02
使用物理因子如电刺激、冷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全身类PET肿瘤筛查-脑梗塞的DWI图像

1月后复查
4、与PWI联合应用: 超急期脑梗塞的PWI表现
CBF下降 CBV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时下降 MTT基本正常或延长 TTP延长或消失
比DWI早,范围大,不匹配区-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缺血后经过有效溶栓治疗,功能尚 可恢复的脑组织
PWI>DWI,见于50~70%的患者,多为较大血 管或其分支的阻塞,即使发病超过6小时,溶栓仍 有效。 PWI=DWI,见于大面积梗死灶,缺乏侧枝,发 病早期即为不可逆损伤。 PWI<DWI,可能由于部分或完全性自发性再通。 PWI、DWI正常,可能为TIA。
缺血性脑中风早期为细胞毒性水肿,随着血脑屏障 的破坏继而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混合 存在,随着两者比例的变化,中风病灶的ADC值由 降低向假性正常化再向升高发展,前循环中风的假 性正常化在中风后7-14天,而在后循环,这个过程 要早得多。
肿瘤和炎症引起的水肿都是血管源性水肿,尽管和 中风一样在低弥散加权DWI(小b值)上表现为高信 号,但在高弥散加权DWI(大b值)上表现为等或低 信号,且在ADC图上前两者均表现为ADC值升高, 这对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而且中风的DWI上信号 要比肿瘤和炎症的信号高得多。
结合DWI和ADC图观察
急性期脑梗塞,CT及T2WI不显示,DWI清楚显示出来
超急性期脑梗塞
发作半小时
发病1小时
发病三小时
发病6小时
发病三小时
治疗三天后
发病七小时
发病后24小时
亚急性期脑梗塞10天
慢性期脑梗塞3月
DWI
ADC
eADC
皮层梗死
陈旧瘢痕
最初,人们认为DWI上所有高信号代表坏死组织。 现在某些观点认为其中存在某些可逆性的损害。 假如对比急性期DWI和慢性期的t2wi序列,你会注 意到DWI上受累的范围超过了最终梗塞的区域。
脑梗塞的诊断方法与确诊流程

脑梗塞的诊断方法与确诊流程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其诊断方法和确诊流程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常用诊断方法以及确定诊断的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与初步诊断脑梗塞的最常见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性偏瘫、言语障碍、意识丧失等。
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不清或失语、面部表情异常、眩晕、头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详细的病情,以协助初步诊断。
医生在初步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体格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脑梗塞的可能性。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 脑CT扫描脑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梗塞初筛工具,能提供高分辨率的脑组织影像。
通过脑CT扫描,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病变,并确定其梗塞部位和范围。
同时,脑CT扫描还有助于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等。
2. 磁共振成像(MRI)脑梗塞患者在进行MRI检查时,医生会获得更为详细的脑部影像信息,包括梗塞部位、范围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
相较于CT扫描,MRI对早期脑梗塞的敏感性更高,并且能更好地显示梗塞灶的组织学改变。
三、神经功能评估对于疑似脑梗塞的患者,医生还需要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以了解脑部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常用的神经功能评估工具包括国际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活动指数(BI)等。
四、血液检测在脑梗塞的确诊过程中,血液检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血液检测,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血脂水平以及炎症指标等,从而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五、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结合X线或CT技术观察脑血管情况。
该检查对于评估血管狭窄、病变程度、血流动力学等方面非常有效,可帮助医生确定脑梗塞的病因及治疗方案。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类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大、中等动脉粥样硬化,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多50-60岁。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好发基底节 区、丘脑、脑干、小脑等,直径约5~15mm。 • 分水岭脑梗死:两条脑动脉及深穿支供血交界区 的脑梗死。
影像表现-DWI
•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 •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出现血管源性水肿,DWI呈明显
高信号。 号。 • 慢性期:脑软化,产生快速弥散,DWI呈脑脊液样低信
号。
影像表现-增强
• 急性、亚急性期(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等): 不均匀脑回样、条状或环状强化,脑膜强化(脑膜炎 症)。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
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 表现。 •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 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血压是公认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 发病部位与大脑血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 脑血流量(CBF)供给障碍 , 神经功能异常(电活动功能
影像表现-PWI
• 明确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区域、程度。 • 梗死区几乎无或完全无灌注。 • 半暗带: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减低,恢复供血后仍可存活区域,灌注
异常区超出DWI高信号的区域,溶栓治疗指征之一。
影像表现-MRS
• 梗死区Lac升高、NAA降低。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
结果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
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
结论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关键词】脑干 CT MRI以往我们认为脑干梗塞较为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更新,使得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进一步统一,脑干梗塞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是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较密集的部位,发生梗塞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脑和延髓血供分别有willis环和脊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枝循环十分丰富,发生梗塞的概率较小。
桥脑由基底动脉分支—桥脑动脉供血,属于终末支,且分支很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国内报道占80.25%左右。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
随着CT、MRI进一步普及,脑干梗塞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
但对脑干梗塞早期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的对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确诊的脑干梗塞10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与CT、MRI特点,主要了解临床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干梗塞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3岁,平均61.63岁,≥50岁者73例。
其中延髓梗塞22例,脑桥梗塞42例,中脑梗塞32例。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征像
脑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沟裂变浅、消失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脑组织密度减低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大脑中动脉区梗塞, 这是一个非常有提示意 义但又很细微的早期征 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 常敏感的,因为它们远 离侧枝循环。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顶枕沟分 顶、枕叶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顶枕沟 分顶、 枕叶
横断位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矢状位
冠状位
大脑内部结构—基底核、丘脑
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
靠近脑底。
基底核组成:组成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
DWI序列上显示一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广泛的弥散
受阻,基底节同时受累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相当于CT 的动脉致
密征
T2WI
T1WI
常规MRI: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窄, 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段以远血管流空消失。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T2WI FLAIR
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
脑室系统
室间孔 导水管
脑干和小脑
小脑组成 小脑半球 小脑引部
脑干组成: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系统
颈内
脑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CBF TTP
MR确定半暗带(PWI和DWI)
PWI﹣DWI=半暗带 PWI﹥DWI积极治疗可减少梗死区域 PWI≈DWI积极治疗无效且容易出血 DWI﹥PWI自发性血管再通不需治疗 DWI正常、PW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结
脑梗死MR诊断要点: 血管分布一致 急性期DWI很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
少见,0.6% 大脑半球内侧面带状区域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后动脉
仅次于大脑中动脉闭塞 颞叶后下、枕叶、丘脑、脑干
特殊部位脑梗死---基底节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丘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胼胝体脑梗死
局限性或大范围 偏侧性分布
影响脑梗死发生的其它因素(缺血持续时间、血压、温度、 影响CBF药物使用等)
脑梗死---分期
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72h) 亚急性期(3 ~ 10天) 慢性早期(11天~ 1个月) 慢性晚期(﹥1月)
脑梗死--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 腔隙性、局灶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R表现
脑组织肿胀 DWI呈高信号 T1低T2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MRA相应动脉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期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顺磁性物质沉积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最常见(占75%) 累及大脑半球大部分及基底节
脑梗死基本概念----脑缺血
CBF减少---脑细胞和功能改变 CBF突然大量减少---急性脑缺血 CBF持续少量减少---慢性脑缺血
根据范围分为全脑性和局部性脑缺血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像判读诊断

目录
•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 脑出血及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析
01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CT影像表现
01
02
03
出血部位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出血 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 丘脑、脑干和小脑。
重度出血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多遗留 严重后遗症。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等,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流。
手术治疗
对于大面积梗塞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取栓术或搭桥术。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脑肿瘤等其他疾病进 行鉴别诊断,根据影像表现和临床特 征进行区分。
03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的鉴别
脑出血
通常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 血。
脑梗塞
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临床表现的鉴别
脑出血
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明显,血压升高。
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和 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病例三:典型病例展示
患者为70岁女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输入 标题
检查方法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
患者信息
左侧颞叶脑梗塞。
影像表现
诊断
CT平扫显示左侧颞叶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 ;MRI平扫+增强显示左侧颞叶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影,周围可见带状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 低密度囊腔,增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患 侧移位。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消失; 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CT 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被抑制, 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三)、出血性脑梗塞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 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 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影像学表现
吉林省四平宏成脑病医院 姜医师制作
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 目前700余万患者 存活的患者中3/4劳动力丧失, 重度致残占40%
70%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概述
属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关系。
循环衰竭引起者,梗塞常发生在脑血管各主要分支的交界区和 边缘带,或脑动脉的终末小分支区 局部缺血者则与受累的动脉支配区一致。 梗塞区大小与有无侧支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病因: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心脏病>血液病和其他原因; 最主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T1图像,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梗塞区和/或临近血管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管主 要为动脉,可能为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晚期或亚急性期的强化 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血管充血 或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 ③脑膜强化: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急性期: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后1~3d还可出现软脑膜强化 。 亚急性期: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PS: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10~15mm, 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4w左右形成软化灶,可伴有局限性脑 萎缩。 CE:梗塞后3d~1m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软化 灶后不强化。
MRI表现
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
(三)、出血性脑梗塞
定义: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 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 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 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 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 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少 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 规律: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 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 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病理过程
梗塞发生后4~6h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坏死; 1~2w后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梗塞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 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8~10w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塞在发病24~48h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塞区出 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 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 多见于50~60y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依梗塞区部位不同而异;偏瘫和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塞常有共济失调 、吞咽困难、呛咳等。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二)、腔隙性脑梗塞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改变。
主要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以及顶 叶深部脑白质区。 病灶大小约5~15mm,大者可达20~35mm 临床上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
CT平扫
1期:发病24h之内。发病4~6h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 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 此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叶 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2期:发病2d~2m,CT具有典型表现 ⑴发病24h后,CT能清楚显示梗塞灶 第1w内,梗塞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 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形状不同。 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 占位效应。 3期:发病2m后:
CT:平扫 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 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 ① 出血量较大:呈团块状,形状常不规则,有明显占位表现。 ② 出血灶较小时,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和 梗塞坏死区所掩盖。 ③ 如脑栓塞后4小时即在CT上显示出低密度区的病例,发生出 血性梗塞的可能性大。 ④ 增强扫描 在梗塞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 ⑤ 强化以梗塞后第2周~第4周时强化最明显。 MRI: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 一般规律一致。 ① 急性期典型表现为短T2信号,但一般不如脑内血肿时那么低。 ② 亚急性期出血灶呈短T1、长T2信号。 ③ 慢性期在T2像或梯度回波图像上可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 的特征性低信号
致病菌主要有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变 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主要传播途径位血行播散。
主要见于新生儿、婴儿和儿童。
临床与病理
炎症侵犯蛛网膜和软脑膜,沿蛛网膜下腔扩展,常见于脑沟、脑 池及颅底各部;病程后期脑膜增厚,渗出物粘连,可形成脑积水 ;部分病例合并动脉炎,小的脑梗塞,静脉窦血栓,硬膜下积脓 等。 临床表现:头痛、精神失常、发热和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压 力增高,血象增高等。
化 脓 性 脑 膜 炎
CT
化 脓 性 脑 膜 炎 MRI
Thanks!
脑梗塞的分型
1、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一)、脑脓肿
部位:幕上多见,颞叶脑脓肿占幕上脓肿的40%;也可见于 额、顶、枕叶,小脑脓肿少见。 感染源: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60%~70%);血源性感染 (25%左右);直接感染(10%);隐源性感染。
临床与病理
急性脑炎期:白质区水肿,WBC渗出,点状出血和小的软化 灶。 化脓期:坏死液化形成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炎性肉芽组织和 胶质增生,水肿减轻。
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T1WI脓肿和周围水肿呈低信号, 之间有等信号间隔;T2WI脓肿和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脓 肿壁呈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腔和周 围水肿不强化。延迟扫描,增强环厚度向外扩展,提示脓 肿损害血脑屏障。
(二)、化脓性脑膜炎
软脑膜和珠网膜受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性病可 同时累及室管膜而并发室管膜炎。
化脓期可显示低密度的脓腔和等密度的脓肿壁,壁可不完整, 厚约5~6mm;有些可见气液面;增强扫描脓液不强化,壁轻度 强化,厚且不均,外缘模糊。 包膜形成期脓肿位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包膜完整、光滑、 均匀、壁薄,增强明显强化。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小脓肿病灶多位于幕上皮层区,平扫脓肿与水肿融为一体, 呈不规则低密度区,脓肿壁不易显示;增强扫描,脓肿呈环 状强化,少数呈结节状强化;占位效应轻。 非典型性脑脓肿平扫仅显示低密度灶,未显示等密度脓肿壁; 增强扫描脓肿壁强化不连续,部分呈环状强化,部分呈片状 强化,可表现为多环重叠或分房状,脓腔内有分隔。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 性 期 脑 梗 塞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性期脑梗塞
男,48岁,因失语4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混合性失语,双 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余颅神经正常,颈软,四 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头颈 MRA、DTI、SWI如下:
脑脓肿急性期的CT表现
脑 脓 肿
CT
脑 脓 肿
CT
脑 脓 肿 的 M R I 表 现
患 者 男 性 19 岁 头 痛 半 月 余
脑小脓肿
脑脓肿急性期MRI表现
脑脓肿MRI
MRI 表 现
急性脑炎期:初期病变范围小,位于皮层或皮髓交接处, T2WI呈略高信号;病变进一步发展,范围扩大,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
包膜形成期:通常在1~2w初步形成,4~8w形成良好。
脓肿壁内层为炎症细胞带,中层为肉芽和纤维组织,外层为 神经胶质层。
原发感染症状;全身感染症状;包膜形成后上述症状减轻, 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病症状。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也可为不均匀的混杂密 度区;增强一般无强化;有占位效应。
鉴别诊断
1、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要注意与脑肿瘤,脑脓肿鉴别。 面积较大的脑梗塞往往并有动脉变窄或闭塞,以流空效应的 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 病变部位符合动脉的供血区 灰白质同时受累 病变往往呈楔形 经治疗后在3-4周内病变范围缩小 2、与转移瘤鉴别: 脑梗塞水肿期具有占位效应时:与转移瘤相似同时可以累及皮、 髓质,常规扫描常不易区分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强化 转移瘤通常可以直接显示瘤体 3、脑干梗塞与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等甚难鉴别,有时需要 MRI随访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