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结果:90例患者中,20例诊断为颞叶梗死,17例诊断为额叶梗死,14例诊断为枕叶梗死,11例诊断为顶叶梗死,16例诊断为基底节区梗死,8例诊断为小脑半球梗死,4例诊断为脑侧室梗死。

患者均发现血肿和高密度影,梗死性质和部位不同CT影像学各异。

结论:CT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图像特征较为明显,可准确判断梗死病变部位,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CT扫描;影像学;CT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23-0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面积梗死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

因此,必须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为此,笔者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发病均在24h 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头痛呕吐、口角歪斜等疑似脑梗死症状,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38~86岁之间,中位年龄67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1例,心房颤动14例,外伤4例,既往无脑梗死疾病史。

1.2 CT检查方法[2]全部患者均接受CT检查。

设定仪器电压为130kv,电流为150mA进行断层扫描;常规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设定螺距1.0~1.5,薄层重建1.25mm,重建间隔0.7mm,传送数据至工作站处理,由2名资深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

脑梗塞的MRI诊断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脑梗塞的MRI诊断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脑梗塞的MRI诊断与影像学表现分析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大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部损伤的一种疾病。

MRI(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MRI诊断及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一、MRI诊断脑梗塞的原理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成像。

对于脑梗塞的诊断,MRI主要通过观察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异常信号改变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

MRI分为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两种类型,两者在显示不同组织及病变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脑梗塞的MRI影像学表现1. T1加权图像的表现脑梗塞的早期在T1加权图像上常表现为局灶性信号减弱区,这是由于缺血引起脑组织中脂肪的减少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塞区域的信号减弱逐渐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脑组织。

此外,脑梗塞还可能伴随着血肿的形成,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高信号。

2. T2加权图像的表现脑梗塞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其主要原因是缺血引起的细胞水肿和溶酶体水肿。

早期脑梗塞的T2加权图像上,信号可呈现低或等信号,这可能是由于低氧状态引起的细胞代谢异常。

随着脑梗塞的进展,梗死区域的信号逐渐增强,呈现高信号,周围脑组织呈现低信号。

3. 弥散加权图像的表现弥散加权图像可用于观察脑部水分的扩散情况,对于脑梗塞的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脑梗塞早期的扩散加权图像上,常显示为高信号,这是由于脑梗塞引起了细胞水肿和渗出物的积聚。

然而,由于脑梗塞后期细胞坏死和溶解,扩散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可能逐渐降低。

4.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用于观察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对脑梗塞的诊断与定位有重要意义。

在脑梗塞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上,常显示供应梗塞区域的血管痉挛和阻塞,这有助于确定脑梗塞的血液供应情况。

三、MRI对脑梗塞的临床应用1. 早期诊断与定位MRI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可帮助医生早期诊断脑梗塞并准确确定梗塞区域,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

结果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

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

结论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关键词】脑干 CT MRI以往我们认为脑干梗塞较为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更新,使得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进一步统一,脑干梗塞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是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较密集的部位,发生梗塞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脑和延髓血供分别有willis环和脊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枝循环十分丰富,发生梗塞的概率较小。

桥脑由基底动脉分支—桥脑动脉供血,属于终末支,且分支很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国内报道占80.25%左右。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

随着CT、MRI进一步普及,脑干梗塞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

但对脑干梗塞早期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的对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确诊的脑干梗塞10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与CT、MRI特点,主要了解临床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干梗塞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3岁,平均61.63岁,≥50岁者73例。

其中延髓梗塞22例,脑桥梗塞42例,中脑梗塞32例。

脑梗的诊断标准

脑梗的诊断标准

脑梗的诊断标准脑梗,即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供应中断,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

脑梗的诊断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脑梗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梗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眩晕、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脑部血管可能发生了阻塞,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头颅CT:CT检查是脑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显示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在CT图像上,脑梗表现为低密度影,可以清晰地区分出梗塞区域和正常脑组织。

2.头颅MRI:MRI检查对于脑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梗塞灶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同时,MRI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的预后。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等全身情况,为脑梗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2.血脂、血糖:高血脂和高血糖是脑梗的危险因素,检测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脑梗风险。

3.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

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

四、诊断流程1.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脑梗。

此时,应立即安排患者进行头颅CT或MRI 检查。

2.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医生可以明确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脑梗的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3.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脑梗风险,进一步确认脑梗的诊断。

4.综合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作出脑梗的综合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像判读诊断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像判读诊断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 像判读诊断
目录
•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 脑出血及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析
01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CT影像表现
01
02
03
出血部位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出血 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 丘脑、脑干和小脑。
重度出血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多遗留 严重后遗症。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等,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流。
手术治疗
对于大面积梗塞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取栓术或搭桥术。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脑肿瘤等其他疾病进 行鉴别诊断,根据影像表现和临床特 征进行区分。
03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的鉴别
脑出血
通常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 血。
脑梗塞
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临床表现的鉴别
脑出血
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明显,血压升高。
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和 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病例三:典型病例展示
患者为70岁女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输入 标题
检查方法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
患者信息
左侧颞叶脑梗塞。
影像表现
诊断
CT平扫显示左侧颞叶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 ;MRI平扫+增强显示左侧颞叶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影,周围可见带状强化。

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部的血供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预防脑梗塞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脑梗塞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脑梗塞患者常常出现突发性头痛、乏力、肢体无力等症状。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发现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肢体感觉异常等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对脑梗塞进行初步的判断。

2. 影像学检查: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是确立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脑CT扫描、脑MRI以及脑血管造影等。

脑CT扫描可以快速地检测到脑部缺血区域,而脑MRI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脑部图像。

脑血管造影则可以详细观察脑血管的情况,帮助确定梗塞的位置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脑梗塞,并了解患者的病情。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炎症指标、血脂水平等,帮助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二、脑梗塞的治疗方法脑梗塞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塞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

抗凝血药能够有效地防止血液凝结,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而溶栓药物则可以溶解血栓。

药物治疗能够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

2. 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脑梗塞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等器械进入患者的脑血管进行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支架等。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能够快速恢复脑血管的通畅,减少脑梗塞的程度和后遗症。

3. 康复治疗:脑梗塞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脑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不同程度的脑梗塞,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破裂、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细胞缺血和坏死的疾病。

其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梗塞的病理特征脑梗塞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梗死区域和梗死后的病理改变。

1. 梗死区域脑梗塞的梗死区域是指因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脑细胞缺血、坏死的区域。

根据缺血程度和病理过程可分为梗死中心区、梗死边缘区和梗死周围区。

(1)梗死中心区:该区域是梗死灶的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神经细胞坏死、破坏和溶解。

(2)梗死边缘区:位于梗死中心区周围,由于血流供应较少,神经细胞处于临床恶化或破坏的边缘状态。

(3)梗死周围区:位于梗死边缘区以外,血流供应相对较好,但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2. 梗死后的病理改变脑梗塞后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胶质增生和组织修复等。

(1)炎症反应:梗死后,机体会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活化和炎性介质释放等。

(2)胶质增生:梗死区域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会增生,形成胶质瘢痕,起到修复和重建脑组织的作用。

(3)组织修复:脑梗塞后,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细胞和分子机制来修复受损组织,包括血管重塑、神经元再生和功能恢复等。

二、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成像技术,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 MRIMRI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观察脑组织的结构、血管和代谢功能等。

(1)T1加权图像(T1WI):能够显示脑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2)T2加权图像(T2WI):能够显示脑组织内部的液体和水分。

(3)DWI(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显示脑梗塞的早期变化区域,是脑梗塞诊断的关键技术。

2. CTC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脑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脑部图像,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的影像诊断
内黄县中医院 师拥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
见的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影像正确识别和判 断脑卒中,无论是神经科医生还是非神经科 医生,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 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 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 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 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 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 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