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9张PPT)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9张PPT)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 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
问等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
贴切的比喻。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
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 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 “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
不弗受;蹴尔而与之,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踩踏
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 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 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疏通文意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没有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 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疏通文意
超过、胜过 所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动词,做
不为 苟得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恶
祸患,灾难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 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 灾祸我不躲避。
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 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 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 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得到的 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完美版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完美版

鱼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位
探讨鱼类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并研究鱼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位。
鱼类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生物医学研究
研究鱼类在生物医学研究 中的应用,如药物测试和 疾病模型。
2 水质评估
介绍鱼类在水质评估和环 境监测中的作用。
3 仿生工程
探索鱼类对仿生技术的启 发和应用。
鱼类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鱼类的食用方法和文化
展示不同文化中鱼类食用的方式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鱼类的天敌和保护措施
天敌
研究鱼类的天敌和各种捕食关系。
保护措施
介绍保护鱼类的措施和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
鱼的演化和进化
揭示鱼类的演化历史和进化过程,以及鱼类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鱼类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
展示鱼类在生态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完美版
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一书。从介绍作者与作品背景开始, 探索人类和鱼类的关系,探讨鱼类的生态环境和习性,以及鱼类对人类的意 义和作用。
作者与作品背景
详细介绍《鱼我所欲也》的作者和该作品的背景,并探讨作者对鱼类的研究 和热爱。
鱼是怎样引起人类注意的
揭示鱼类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鱼类鲜艳的外观、独特的行为和迷人的游动方式如何吸引人类的注意。
1
幼鱼阶段
描述鱼类的幼鱼阶段和成长过程中的重
性成熟
2
要里程碑。
解释鱼类如何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繁殖。
3
繁殖周期
介绍鱼类繁殖的循环和相关生态系统中 的影响。
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
讨论人类如何利用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鱼类需求,并保护 鱼类资源。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不仅
这种思想
代词,指“是心”
能勿丧耳。
不丢掉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 耳”)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 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大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的华美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性。
•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通“避”躲避
•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吗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种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 “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善”的本性。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 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2张PPT).ppt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2张PPT).ppt

本文以“鱼”和能掌”设喻,提出在“生” 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本心”和 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思考、讨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
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 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1.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其舍生取义的高贵 品质。 3.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朝,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 死如归,从容就义,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比喻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 对比论证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生重于义 义重于生
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举例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对比论证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勿失其本心
课文解析
升华 主题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进 论

贤者勿丧
课文解析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运用比喻论证,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为喻自然 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观点。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 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选自《孟子·告子上》
课前热身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仁义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是人性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在本文中,孟子指出,即 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人们也应该坚守仁义道德,不屈不挠地维护正义和真理。
义利观、道德观阐述
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人生中的两大追 求,但二者不可兼得。在面临抉择时 ,应该舍利取义,以道义为重。这种 义利观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和 追求。
对偶
采用对偶句式,使得文章 结构紧凑,表意凝练,增 强表现力。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 者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
以情动人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共 鸣。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 造出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使读 者在品味中领悟文章深意。
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比较
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倡导仁爱 、礼制和道德约束。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重视公平正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如个人 欲望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与个人自由等。
语言简练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
逻辑严密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 ,层层递进,使读者的思 维不断跟进,产生共鸣。
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
此句表达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以及为了更高价值而舍弃较低价值的理性决 策。
历史意义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 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 ,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 贡献。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68张)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68张)

宫室之美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通“向”,从前。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停止,放弃
天性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 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性善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尔,助词。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给 饥饿的过路人 用脚践踏着。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 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 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 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以生活常理 鱼
A 为喻,引出
中心论点。

熊掌 义
生、欲
从正反 正
B 两面分
死、恶
析论证



甚于生
甚于死 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C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类比 比喻
义重 于生
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 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 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 不丧失罢了。
原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xiè)也。
注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弗:不。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与:给。 之: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
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
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
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注释: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则:就。 于:对于。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现在写作“德”,感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动词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甚”的状语“于生者”后置, 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何”作动词“加”的宾语,正 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3.省略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的后边省略了宾语“礼义”
3. 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难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 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孟子》 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 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 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相比之下,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就会众叛亲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的君主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就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支持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自然会成为一统天下的国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未 涉及,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 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 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假如
没有
那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
生命的,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没有比死亡更厉
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哪一样不可以做呢?
用这种方法
我们能过看到一个气势磅礴的孟子 他与那些天天用武力统治的君主们唇枪舌战
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 都被孟子说得哑口无言
成语大王孟子
孟子为我们创造的成语也数不胜数
褒义词 舍生取义、茅塞顿开、救民水火
还有更多讽刺的成语 率兽食人、缘木求鱼 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乱臣贼子等 《孟子》一书可谓是语言气势磅礴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合作探究
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 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 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 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 不能见利忘义
合作探究
概括第一段每层大意。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比喻论证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对比论证 第三层: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合作探究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 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 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 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 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合作探究 为第一段划分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 孟 子 》
2019/8/28
新课导入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 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 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 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 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论语》 《大学》 《中庸》
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孟子的几句名言吗?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合作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论证生与死的选择。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 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 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 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 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引出并论证了“舍生取 义”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使要论述的道理通 俗易懂。
关于作品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 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 部分,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南宋 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尤长于论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中 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没有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合作探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合作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 分别是什么?
“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意味着怎 样的结果?
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疏通文意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合作探究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 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
当“可以止”。
合作探究
为第二段划分结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合作探究 “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 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 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合作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指的是“义”,即恻隐之心、羞恶 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因此,所以
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不仅
这种本性
丧失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
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
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
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 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 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 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 “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疏通文意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带汤汁的肉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踩踏
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 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 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 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合作探究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 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 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 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合作探究
“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 个成语,它是:
舍生取义:生,生命。义,正义。 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疏通文意
超过、胜过 所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动词,做
不为 苟得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恶
祸患,灾难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 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 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 祸我不躲避。
孟子故事
孟 母 三 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孟子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请列举一二。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 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 ,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 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 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 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 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 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 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
成语 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疏通文意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优厚的俸禄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同“欤”,语气词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 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 吗?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三层: 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 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合作探究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 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疏通文意
喜爱,想要
也,也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同时得到 舍弃
语气词,表示判断
正义,道义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 道义。
谓大丈夫。
读准字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不屑( xiè认为值得) ⑦为宫室之美(wèi ,介词,为了)
读准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 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 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它包括 四种“本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