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分类号】:f323.213关键词:节水灌溉大田漫灌灌溉技术论文摘要:大田漫灌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我国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溉技术,我国目前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大田漫灌这种灌溉技术。
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大面积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
一、我国节水灌溉现状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滴灌节水项目,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益,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
以阜新市为例,截止目前,全市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
其中渠道防渗6公里,低压管道灌溉面积0.5万亩,喷微灌面积24.5万亩,年可节水1960万立方米,增产3750万公斤。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区域水资源平衡,改善了生态环境,拉动了节水灌溉设备产业的发展。
二、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有: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
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
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
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而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节水灌溉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就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用水需求逐渐增加,而水资源却相对有限。
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灌溉用水难以保障。
2. 传统灌溉方式低效问题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靠人工或者简单机械设备进行,操作不便,效率低下,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3. 农业生产对水质的影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会渗入土壤和水源中,影响水质,导致土壤盐碱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二、发展对策1. 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微喷灌、渗漏灌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灌溉水的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对于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灌溉设施进行更新换代,推广使用智能化、自动化的灌溉设备,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3. 引导农业生产绿色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推广有机农业、种植绿色作物等方式,减少对水质的影响。
4.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严格限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保护水源涵养区等措施,保障灌溉水资源供应。
5. 政策支持和投入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节水灌溉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6. 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宣传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广大农民主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发展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1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技信息
○高校讲台○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源自2007 年 第 34 期
资源面临的问题日趋严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一) 水资源的紧缺与用水浪费的并存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
家。据统计,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 在不超采地下水的条件下, 全国缺水
总量约为 300—400 亿 m3。与此同时, 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用水严重浪
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 但国民生产总值仅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愈来 愈大。尽管水资源是可以通过补充循环的可再生资源, 但由于时空分 布的不均匀性, 因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 然十分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高速增 长和信息化工业化的重要时期,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 更需要我们对水资源状况及其面临的形 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教 育 富 于 感 染 力 的 源 头 。 当 圣 女 贞 德 被 烧 死 于 火 刑 柱 上 、刘 胡 兰 躺 倒 在阎匪的铡刀口的一幕幕再现的时候, 谁能不为此动容? 而当人们看 到历史的暴君被送上断头台, 法西斯的罪魁祸首被套上绞索时, 又有 谁不为之欢欣鼓舞? 因为真实的才是最可信的, 最能令人感动的。素质 教育不可以强加于人, 只有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当一种观念深深 地打动了人心, 才能令人信服, 才能被人接受, 才能最终转化为人的内 在素质。历史的素质营养价值就是因为其真实。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及节水措施

m 的严重缺水界限;耕地亩均水资源 占有量更仅为全 国平均水平的 1 。 3 , 9 长治市水资源总量为 2 . 2 6亿 m ,人均 75 9 3 3 m ,亩均 46 m ,分别 占全国平均 1. 6
值 的 13和 1 。 / / 4
1 . 2生态环境脆弱
() 1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 黄河从 17 年开始出现断流到 19 年的2 年间, 92 98 7 黄河利津站共有 2 年发生断流 , 1 断流频率 已达 四年五断 ,共计断流 15 天 ,平均每个断流年份 5 天。 00 O
2 1 年 9月 01
水利电力科技
第3卷 第 3 7 期
我 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及节水措施
郝 艳 飞
( 山西长治市郊 区水利局 ,山西长治 06 1 ) 40 1
【 摘】 文 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及实现节水措施要落实 的工作。 蝴源自】 水资源短缺 节水 措施
长冶市的产业结构以高耗水、重污染的能源、 化工 、 冶金工业为主要支柱 , 大量工 矿企业废水 和城市污水未经达标处理就排入河道。 由于区域降水量少 , 而且主要集 中于 夏季 , 造成河川径流丰枯期水量悬殊 , 除汛期行洪时以外, 其他季节不少河段经常处于 干涸状态 , 基本上没有 自净能力 , 无法保证河道的最小环境容量 , 致使部分河道成为事 实上的排污渠, 部分水体丧失使用价值 , 从而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 , 加剧了水资源供
长治市的水资源浪费现象表现在以下 2 方面 : 首先是水利骨干工程不配套 , 如浊漳
河干流、沁河干流,截至 2 1 年底 ,没有大的控制性工程 ,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 00 干流水绝大部分 白白流向外省 , 年出境水量高达 3 6 m ; . 亿 其次是农业大水漫灌现象 9 仍很严重 , 长治市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 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灌溉工程 的效益发挥 , 但是 目 前农业灌溉工程存在着设施老化 、 配套率低 、 抵御旱灾能力差的问题 , 相当数量的工 程或是停 留在待施工阶段 ,或是形成 了 “ 半拉子工程” ,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不了应 有的效益 ,实灌面积只占有效面积的 6.%,与全省平均值 8 %相 比,低 1.个百分 8 9 6 71
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

我国水资源概况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不仅如此,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均。
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
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很少的,仅为 2200 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全国668座城市中有 400多座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每年就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此外,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游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中国政府投资4860亿,于2002年底启动“南水北调工程”,计划用6到8年时间,分别建设东、中、西三条输水干渠,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向北方“注水”。
人们期望这项工程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国土资源部张宗祜院士指出,“不节约用水,南水北调也难以根本解决缺水问题”《新安全》 (2004年第五期)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2)来源:作者:时间:2011/09/24推荐工程纠纷律师: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节水的需求。
浅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农业节水灌溉对策

右, 大部 分水 都 渗漏 和蒸 发 损 失掉 了。渠 道 渗 漏是 农 田灌 溉 用 水 损 失 的 主 要 方 面 。 采 用 渠 道 防 渗 技 术 后 , 一 般可使 渠 系水利用 系数 提 高到 0 . 6~0 . 8 5, 相 比未 防 渗 土 渠 渠 道 水 利 用 系 数 提 高 5 0 % ~7 0 %。 同时渠道 防渗还 具 有输 水 快 、 有 利 于 农 业 生 产 抢 季 节 、 节 省 土地等 优点 , 是 当 前 我 国 节 水 灌 溉 的 主要 措 施之 一 。新型 防渗材 料和 新型 复合 材料如 高强无 机
第 4期 总第 2 7 8期
浅析我国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农业节 水灌( 1 . 呼和浩特市水利勘测设计 院 , 内蒙古 呼和浩 特 0 1 0 0 2 0 ; 2 . 内蒙古 富凯龙集 团,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 1 7 0 0 0 )
摘 要 : 分 析 了我 国 水 资 源 现 状 及 实 施 农 业 节 水 灌 溉 的 重要 性 , 介 绍 了 目前 我 国 农 业 采 取 的 节 水 灌 溉技 术 , 并 对 农 业 节 水 灌 溉 的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进 行 了 阐述 。 关 键词 : 水 资源 ; 缺水; 节水 ; 灌 溉 中图分 类号 : T V2 1 3 .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 - - 6 9 2 1 ( 2 0 1 3 ) 0 4 —( ) ( ) 4 2 —0 2 1 我 国 水 资 源 利 用 现 状 及 农 业 节 水 灌 溉 的 重 要 性 中 国 是 一 个 干 旱 缺 水 严 重 的 国家 , 人 均 淡水 资 源 只有 2 2 0 0 m , 仅 为 世 界 平均 水 平 的 1 / 4, 是 全 球 1 3个 人 均 水 资 源 最 贫 乏 的 国 家 之 一 。 在 水 资 源 的 消耗 总量 中 , 农业 灌溉用 水是 我 国主要用 水大 户 , 据
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底、过度开发以及水污染严重等。
(1)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
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
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
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质量标准的饮用水;在全国六百多个建制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一百多个还为严重缺水,由于缺少导致的产值下降约两千亿元。
(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2]。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
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
[1] [3](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过渡开发,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农业节水灌溉在现代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水资源短缺成为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的主要挑战,导致灌溉难度增加。
传统灌溉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农业灌溉中存在着严重的水浪费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
优化农田排水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教育,培养农民节水意识。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未来,农业节水灌溉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问题、水资源短缺、灌溉方式、水浪费、发展对策、推广技术、优化排水系统、农民节水意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而农业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用水量逐渐增加,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大量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
农业节水灌溉不仅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持,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问题二:灌溉方式落后目前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存在浪费水资源、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
农田灌溉管道老化、渗漏严重等问题也影响了农业节水灌溉的效果。
问题三:水浪费严重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如灌溉水渗漏、面源污染、土壤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
这些浪费现象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灌溉方式落后和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层面全面推进,促进农业节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孙景生;康绍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1.1水资源现状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
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
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
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
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
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
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
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
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
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
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
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生物量与蒸腾量和经济产量与生物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灌溉节水措施与发展对策3.1输配水系统节水措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农田灌溉仍以传统的地面灌溉为主,其中明渠输水的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5%以上,约300多万km的输水渠道中只有1/5左右进行了防渗,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很低。
据统计,我国灌溉水损失总量中3/4发生在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包括蒸发、渗漏和废泄3部分,其中大部分消耗于渠系渗漏。
输配水系统节水,就是采取一定的渠道工程措施包括渠系配套、渠道防渗技术、改土渠为低压管道输水等,减少输水损失量,提高灌水效率和供水质量,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提水灌区(井灌或地面扬水灌溉)的燃料、电能消耗等。
3.1.1渠系配套从60年代就强调渠系配套,但至今依然是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灌区干支两级渠道基本上由国家投资,斗及斗以下渠道建筑多以群众自筹为主,斗以下工程配套差,质量也难以保证,且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这是造成渠系水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许多灌区灌溉系统的现状,如果对渠系进行改造和配套,把现有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0.1,全国每年可增加近400亿m3的供水。
因此,必须将渠系配套技术作为节水灌溉的一项重要任务,使现有工程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常抓不懈。
3.1.2渠道防渗技术渠道防渗,是减少输水损失、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工程措施,在节水灌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防渗衬砌的材料主要有灰土、砌石、水泥土、沥青混凝土、混凝土、复合土工膜料等,其中混凝土材料占有很大的比重。
与防渗材料的研究相配合,一些新型衬砌形式和相应的施工工艺如现浇混凝土U型防渗渠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季节性冻土区抗冻胀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根据国内外的实测结果,一般渠灌区的干、支、斗、农渠采用粘土夯实能减少渗漏损失量45%左右,采用混凝土衬砌能减少渗漏损失量70%~75%,采用塑料薄膜衬砌能减少渗漏损失量80%左右;对大型灌区渠道防渗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2~0.4,减少渠道渗漏损失50%~90%。
因此,积极推进渠系防渗,是减少输水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仍为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主攻方向。
3.1.3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灌溉输水管道化是减少输水损失的另一途径,是国际上农田灌溉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以管代渠,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输水效率达95%以上,比土渠、砌石渠道、混凝土板衬砌渠道分别多节水约30%、15%和7%。
对于井灌区,由于减少了水的输送损失,使从井中抽取的水量大大减少,因而可减少能耗25%以上。
另外,以管代渠,可以减少输水渠道占地,使土地利用率提高2%~3%,且具有管理方便、输水速度快、省工省时、便于机耕和养护等许多优点。
因此,对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的北方地区,井灌区应大力推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特别是新建井灌区,要力争实现输水管道化;渠灌区在有条件处亦应逐步试行。
3.2田间施(灌)水节水措施田间施(灌)水节水措施包括灌水技术措施和节水灌溉制度措施两大部分,前者包括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畦灌、沟灌、间歇灌、膜上灌、坐水种)、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滴灌、微喷灌、地下渗灌)等;后者包括合理确定作物灌溉定额、有限水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和实施调亏灌溉等。
田间施水节水就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上述灌水技术措施和节水灌溉制度措施,增加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例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减少田间灌水的损失量(包括深层渗漏、地表流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合理利用水资源。
3.2.1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地面灌溉,虽然是一种最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
我国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水技术。
考虑到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能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因此节水灌水技术的主攻方向仍须以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为主。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陕西洛惠区的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 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 m改为30 m 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 m3/hm2;当畦长为30~100 m时,畦单宽流量从2 L/s增加到5 L/s,灌水定额降低150~225 m3/hm2。
灌水定额降低的结果,除减少了灌水的深层渗漏损失外,同时也意味着增加了作物对天然降水的利用量,避免了因灌水量多而导致降雨有效性降低的现象发生。
因此,此项技术虽然简单,但仍要予以足够重视。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棵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
玉米坐水种,每hm2可节水900 m3,节电90~105 kW*h,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是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
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行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
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一些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比连续沟灌节水38%,省时一半左右;比连续畦灌节水26%,省水1/3左右。
推广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在一定土壤及地面条件下,要有合理的停、放水时间的灌溉制度,及配套的、工作可靠和价格适宜的间歇开关控制阀门,并实现自动控制。
然而,我国目前尚无实施间歇灌所需设备的定型产品,因此推广难度较大,今后几年的重点还应是以研究和攻关为主。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
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所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方法。
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
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及灌水质量高等特点。
生产试验表明: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棉花节水40.8%,增产皮棉5.12%,霜前花增加15%;玉米节水58%,增产51.8%;瓜菜节水25%以上。
目前,新疆采用膜上灌的农田已达23.33 hm2,甘肃、河南等省也已开始推广。
膜上灌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灌水技术,为了使其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从而在北方缺水地区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研究部门尚需对其节水机制、技术要素、配套措施及其设计方法等做好进一步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