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灵敏度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灵敏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与方法,及其优缺点;2.掌握分析灵敏度的概念及原理;3.进一步掌握标准曲线的测定及利用标准曲线求物质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分析灵敏度即可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
这个浓度限值对毒品检验在法庭上特别重要,希望通过检测知道样品中究竟有无药物,这是很关键的。
另外,肿瘤标志物及许多特定蛋白应该有一个可检测的最低浓度或某个量;如:前列腺特异蛋白,这是病人治疗后监视复发的重要信息;长期来,临床对报告的前列腺特异蛋白究竟有意义的最小量要求予以明确。
核酸检测报告的阴、阳性也要求说明,能检出的最小拷贝的核酸量或者相当于多少病毒,因此,确定检测系统的可报告底限是重要的分析性能。
检测低限(LLD )每次检测,总是做一个空白样品。
检测方法常以空白响应值校准至零点,再检测各检测样品的反应响应值。
这些样品的反应响应值在扣除了空白相应量后,是分析物的对应响应量。
但是,空白响应量也有波动。
若重复多次做空白检测,以空白均值和标准差表示这些空白响应量的平均水平和所有空白响应量对于空白均值的离散程度指标。
在确定方法性能或绘制标准曲线时,常常以空白均值表示空白响应量。
实际工作时,每次只做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响应量各有50%的可能性,大于或小于空白均值。
当空白响应量小于空白均值,对同一个样品检测响应值(为扣除空白响应量)。
似乎反映分析物要多一点,检测方法要灵敏些,当空白响应量大于空白均值,似乎原先可以检测出来的东西检测不出来了。
统计说明:如果空白响应量的波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每个单位检测的空白响应值x 有95%的可能性为:空白空白空白空白s *2x x *2+≤≤-s x即空白空白空白s *2x -x ≤其中较空白均值小的一半会使分析物更易检测出来,若有一个检测响应量较空白响应量均值大于空白s *2,仍然认为是响应量的可能性只有5%;有95%的可能性属于样品中分析物形成的检测响应值;它较空白均值差空白s *2以上。
实验6紫外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吸收法

实验6 紫外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吸收法一、目的1、了解紫外线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由于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波长处。
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A280)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测定。
利用紫外线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优点是迅速、简便、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
因此,在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制备中(特别是在柱层析分离中)广泛应用。
此法的缺点是:(1)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2)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线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线吸收是不相同的,即使经过校正,测定结果也还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可作为初步定量的依据。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一)试剂1、标准蛋白溶液准确称取经微量凯氏定氮法校正的标准蛋白质,配制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
2、待测蛋白溶液配制成浓度约为1mg/mL的溶液。
(二)器具1、紫外分光光度计。
2、试管和试管架。
3、吸量管。
四、操作步骤(一)标准曲线法1、标准曲线的绘制按下表分别向每支试管加入各种试剂,摇匀。
选用光程为1cm的石英比色杯,在280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各管溶液的A280值。
以A280值为纵坐标,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取待测蛋白质溶液1mL ,加入蒸馏水3mL ,摇匀,按上述方法在280nm 波长处测定光吸收值,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测蛋白质的浓度。
(二)其他方法(1)将待测蛋白质溶液适当稀释,在波长260nm 和280nm 处分别测出A 值,然后利用280nm 及260nm 下的吸收差求出蛋白质的浓度。
计算蛋白质浓度(mg/mL )=1.45A 280-0.74A 260式中A 280和A 260 分别是蛋白质溶液在280nm 和260nm 波长下测得的光吸收值。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它基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特性,这些氨基酸在紫外光区域(200-400 nm)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因此,蛋白质溶液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吸光现象,吸收的光强度与蛋白质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1. 准备样品溶液:将待测蛋白质样品溶解在适当的缓冲液中,使其达到所需浓度。
2. 设置测量条件:根据样品的特性和仪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波长和路径长度,以确保能够准确测量吸光度。
3. 调零:在测量前,先用纯缓冲液调零仪器,以消除仪器本身的吸光度。
4. 测定吸光度:将样品溶液放入光路中,通过紫外光的照射,测量样品的吸光度。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5. 构建标准曲线:为了确定未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需要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应该是线性的,通过对标准曲线的测量,可以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出蛋白质的浓度。
6. 计算蛋白质含量:根据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值,利用标准曲线上的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未知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优点是测量简单、快速、准确,且不需要破坏样品,可以重复使用。
然而,该方法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只能测定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的蛋白质,对于无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不适用。
另外,一些物质的存在(如某些化合物或离子)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需要进行干扰校正。
在实际应用中,紫外吸收法常用于测定蛋白质的总含量,而不适用于定量特定蛋白质的含量。
对于后者,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如比色法、荧光法或质谱法。
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基于蛋白质分子中芳香族氨基酸的吸光特性。
通过测量样品的吸光度,并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建立标准曲线,可以准确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但对于含有较低芳香族氨基酸含量的蛋白质可能不适用。
紫外吸收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紫外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 通过实验验证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苯环结构中含有共轭双键,使其在280nm波长处具有特征性吸收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
因此,通过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试管、石英比色皿等。
2. 试剂:蛋白质标准品、不同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空白溶液(通常为溶剂)、缓冲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制作:1.1 取7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依次加入标准蛋白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1.2 加毕,搅匀,选用石英比色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80。
1.3 以每管标准蛋白毫克数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A280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2.1 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定量的待测蛋白质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匀。
2.2 选用石英比色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80。
2.3 根据标准曲线,从横坐标上找到对应的吸光度A280,计算出待测蛋白质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后,发现蛋白质浓度与吸光度A280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大于0.99,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样品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蛋白质的浓度为x mg/mL。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溶液的pH值,最好与标准曲线制定时的pH值一致,以减少pH对紫外吸收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中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对蛋白质浓度测定的干扰。
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
3. 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适用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药典-蛋白质含量测定(紫外吸收法、Lowrry法、双缩脲法)

3.1.1 蛋白质含量第一法紫外吸收法(见EPO)用4g/L的碳酸氢铵溶液将供试品稀释至0.5~2mg/ml,作为供试品溶液。
以4g/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可被,测定供试品溶液在320nm、325nm、330nm、335nm、340nm、345nm 和350nm的吸光度。
用读出的吸光度的对数与其对应波长的对数作直线回归,求得回归方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波长276~280nm处,测定供试品的溶液最大吸光度A max,将A max对应波长代入回归方程,求得供试品溶液由于光散射产生的吸光度A光散色。
计算供试品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0.5mg/ml。
蛋白质含量(mg/ml)=(A max -A光散色)/ 7.43 x 供试品稀释倍数x 10。
1.仪器的校正和鉴定1)波长允许误差:紫外光区±1nm,500nm附近±2nm2)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3)杂散光碘化钠、亚硝酸钠2.测定法,1)对照品比较法(c x)= (A x/A R) c R,其中c x为供试品浓度;A x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c R为对照品浓度;A 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2)吸收系数法通常吸收系数大于1003)计算分光光度法4)比色法第二法Lowry法本法用于微量蛋白质的含量測定。
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可形成铜-蛋白质复合物,此复合物加入酚试剂后,产生蓝色化合物,该蓝色化合物在波长650nm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根据供试品的吸光度,计算供试品的蛋白质含量。
试剂1〉酚试剂称取钨酸钠(Na2WO4·2H2O)100g、钼酸钠(Na2MnO4·2H2O)25g,置1500ml蒸馏瓶中,加入700ml水、85%磷酸50ml、盐酸100ml,上连回流管(使用木塞或锡纸包裹的橡皮塞)微沸回流10小时。
取下回流管,加入硫酸锂150g 、水50ml、溴液几滴,煮沸约15分钟,驱除过量的溴,冷却,加水至1000ml,过滤,为酚试剂贮备液。
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精)

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
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
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
低浓度的盐,例如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
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
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
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
1.280nm的光吸收法因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在280nm处具有最大吸收,且各种蛋白质的这三种氨基酸的含量差别不大,因此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是最常用的紫外吸收法。
测定时,将待测蛋白质溶液倒入石英比色皿中,用配制蛋白质溶液的溶剂(水或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在紫外分光度计上直接读取280nm的吸光度值A280。
蛋白质浓度可控制在0.1~1.0mg/ml左右。
通常用1cm光径的标准石英比色皿,盛有浓度为1mg/ml的蛋白质溶液时,A280约为1.0左右。
由此可立即计算出蛋白质的大致浓度。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 (1)2nh3+h2so4——(nh4)2so4 (2)(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 (3)反应(1)、(2)在凯氏瓶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 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目的
学会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二)仪器
751型分光光度计
(三)原理
大多数蛋白质由于有酷氨酸和色氨酸的存在,在紫外光280nm有吸收高峰,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但是核酸在280nm也有吸收,干扰测定,不过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warburg——等测定了酵母烯醇酶和酵母核酸在280nm和260nm时A的比值,然后通过计算消除核酸存在的影响,可以求得有核酸存在时蛋白质的浓度。
该方法是以酵母烯酶蛋白和酵母核酸为标准建立计算公式,而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也不同,因而光吸收也不尽相同,这就会带来误差。
(四)方法步骤
1.取待测样品溶液置于光径1cm的石英比色杯中,于75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280nm和
260nm,分别读取A
280和A
260
,用蒸馏水(缓冲溶液或盐溶液,视样品溶液而定)为比色空白
对照。
2.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含量(mg/ml)=1.55A
280—0.76A
260
(五)实验报告
计算所测材料蛋白质的含量。
(六)思考题
1、这里介绍了几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它们所根据的原理是什么?
2、试比较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 2005-5-23 15:18:25 来源:生命经纬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
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
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
低浓度的盐,例如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
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
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
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
1. 280nm的光吸收法因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在280nm处具有最大吸收,且各种蛋白质的这三种氨基酸的含量差别不大,因此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是最常用的紫外吸收法。
测定时,将待测蛋白质溶液倒入石英比色皿中,用配制蛋白质溶液的溶剂(水或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在紫外分光度计上直接读取280nm的吸光度值A280。
蛋白质浓度可控制在0.1~1.0mg/ml左右。
通常用1cm光径的标准石英比色皿,盛有浓度为1mg/ml的蛋白质溶液时,A280约为1.0左右。
由此可立即计算出蛋白质的大致浓度。
许多蛋白质在一定浓度和一定波长下的光吸收值(A1%1cm)有文献数据可查,根据此光吸收值可以较准确地计算蛋白质浓度。
下式列出了蛋白质浓度与(A1%1cm)值(即蛋白质溶液浓度为1%,光径为1cm时的光吸收值)的关系。
文献值A1%1cm,λ称为百分吸收系数或比吸收系数。
蛋白质浓度 = (A280´10 )/ A1%1cm,280nm (mg/ml)(Q 1%浓度»10mg/ml)2. 280nm和260nm的吸收差法核酸对紫外光有很强的吸收,在280nm处的吸收比蛋白质强10倍(每克),但核酸在260nm处的吸收更强,其吸收高峰在260nm附近。
核酸260nm处的消光系数是280nm处的2倍,而蛋白质则相反,280nm紫外吸收值大于260nm的吸收值。
通常:纯蛋白质的光吸收比值:A280/A260 » 1.8纯核酸的光吸收比值:A280/A260 » 0.5含有核酸的蛋白质溶液,可分别测定其A280和A260,由此吸收差值,用下面的经验公式,即可算出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浓度=1.45×A280-0.74×A260 (mg/ml)此经验公式是通过一系列已知不同浓度比例的蛋白质(酵母烯醇化酶)和核酸(酵母核酸)的混合液所测定的数据来建立的。
3. 215nm与225nm的吸收差法蛋白质的稀溶液由于含量低而不能使用280nm的光吸收测定时,可用215nm与225nm吸收值之差,通过标准曲线法来测定蛋白质稀溶液的浓度。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蛋白质,配制成20~100 mg/ml的一系列5.0ml的蛋白质溶液,分别测定215nm 和225nm的吸光度值,并计算出吸收差:吸收差D= A215 -A225以吸收差D为纵座标,蛋白质浓度为横座标,绘出标准曲线。
再测出未知样品的吸收差,即可由标准曲线上查出未知样品的蛋白质浓度。
本方法在蛋白质浓度20~100mg/ml范围内,蛋白质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NaCl、(NH4)2SO4以及0.1M磷酸、硼酸和Tris等缓冲液,都无显著干扰作用,但是0.1N NaOH, 0.1M乙酸、琥珀酸、邻苯二甲酸、巴比妥等缓冲液的215nm光吸收值较大,必须将其浓度降到0.005M以下才无显著影响。
4. 肽键测定法蛋白质溶液在238nm处的光吸收的强弱,与肽键的多少成正比。
因此可以用标准蛋白质溶液配制一系列50~500mg/ml已知浓度的5.0ml蛋白质溶液,测定238nm的光吸收值A238,以A238为纵座标, 蛋白质含量为横座标,绘制出标准曲线。
未知样品的浓度即可由标准曲线求得。
进行蛋白质溶液的柱层析分离时,洗脱液也可以用238nm检测蛋白质的峰位。
本方法比280nm吸收法灵敏。
但多种有机物,如醇、酮、醛、醚、有机酸、酰胺类和过氧化物等都有干扰作用。
所以最好用无机盐,无机碱和水溶液进行测定。
若含有有机溶剂,可先将样品蒸干,或用其他方法除去干扰物质,然后用水、稀酸和稀碱溶解后再作测定。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各种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了解各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
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古老的经典方法,即定氮法,双缩尿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
另外还有一种近十年才普遍使用起来的新的测定法,即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
其中Bradford法和Lowry法灵敏度最高,比紫外吸收法灵敏10~20倍,比Biuret法灵敏100倍以上。
定氮法虽然比较复杂,但较准确,往往以定氮法测定的蛋白质作为其他方法的标准蛋白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后四种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因为一种蛋白质溶液用这四种方法测定,有可能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
每种测定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缺点。
在选择方法时应考虑:①实验对测定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②蛋白质的性质;③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④测定所要花费的时间。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由于其突出的优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CH2COOH| + 3H2SO4 ® 2CO2 + 3SO2 +4H2O +NH3 (1)NH22NH3 + H2SO4 ® (NH4)2SO4 (2)(NH4)2SO4 + 2NaOH ® 2H2O +Na2SO4 + 2NH3 (3)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如下:方法灵敏度时间原理干扰物质说明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灵敏度低,适用于0.2~ 1.0mg氮,误差为±2%费时8~10小时将蛋白氮转化为氨,用酸吸收后滴定非蛋白氮(可用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质而分离)用于标准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测定;干扰少;费时太长双缩脲法(Biuret法)灵敏度低1~20mg 中速20~30分钟多肽键+碱性Cu2+®紫色络合物硫酸铵;Tris缓冲液;某些氨基酸用于快速测定,但不太灵敏;不同蛋白质显色相似紫外吸收法较为灵敏50~100mg 快速5~10分钟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在280nm处的光吸收各种嘌吟和嘧啶;各种核苷酸用于层析柱流出液的检测;核酸的吸收可以校正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灵敏度高~5mg 慢速40~60分钟双缩脲反应;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Tyr和Phe还原硫酸铵;Tris缓冲液;甘氨酸;各种硫醇耗费时间长;操作要严格计时;颜色深浅随不同蛋白质变化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 灵敏度最高1~5mg 快速5~15分钟考马斯亮蓝染料与蛋白质结合时,其lmax由465nm变为595nm 强碱性缓冲液;TritonX-100;SDS 最好的方法;干扰物质少;颜色稳定;颜色深浅随不同蛋白质变化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H2OO=C C=OHN NHR-CH CH-RO=C Cu C=OHN NHR-CH CH-RH2O紫色络合物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 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
牛血清清蛋白用H2O或0.9%NaCl配制,酪蛋白用0.05N NaOH配制。
(2)双缩脲试剂:称以1.50克硫酸铜(CuSO4•5H2O)和6.0克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用500毫升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毫升10% NaOH溶液,用水稀释到1升,贮存于塑料瓶中(或内壁涂以石蜡的瓶中)。
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若贮存瓶中有黑色沉淀出现,则需要重新配制。
2. 器材: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大试管15支、旋涡混合器等。
(三)操作方法1. 标准曲线的测定:取12支试管分两组,分别加入0,0.2,0.4,0.6,0.8,1.0毫升的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水补足到1毫升,然后加入4毫升双缩脲试剂。
充分摇匀后,在室温(20~25℃)下放置30分钟,于540nm 处进行比色测定。
用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