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精)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2
复苏中门诊心电图
3
抢救经过-----积极心肺复苏
R: 1、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2、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呼吸机辅 助呼吸 3、200J电除颤一次 4、持续心电监护 5、吸氧 6、急查心肌酶谱排除了AMI 7、可达龙静推等药物治疗
4
治疗经过
经抢救后病人心脏复苏成功,仍处昏迷
状态,呼吸机辅助呼吸。
22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
23
如何打开气道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
颏法(head tilt-chin lift)打开患者气道;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 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如果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时应使用双手推举下 颌法来打开气道。若托颌法未能成功开放气道, 应使用仰头抬颏法; 在CPR过程中,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 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1
病例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发作晕厥于 2010-04-15由外院转来我院就诊。 门诊考虑“冠心病”,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
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在等电梯准备回家时 突然意识丧失,门诊医护人员考虑“猝死” 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9
猝死的常见原因
各种急性心脏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炎 原发的心电紊乱 继发的心电紊乱 其他 在所有自然发生的猝死中,心脏性猝死
占88%。
10
猝死的常见原因
急性肺栓塞
美国肺栓塞每年发病63-70万,其中

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

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

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心脏复苏是一项紧急救治措施,旨在恢复心脏功能,并在出现心脏骤停时将生命从死亡边缘重新带回。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心脏复苏技术,以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紧急治疗工具,可在心脏骤停发生时进行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这个设备使用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非专业人士,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实施心脏复苏。

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功能不仅局限于电击,还能对心脏进行监测,随时提供给操作人员有关患者心脏状况的重要信息。

二、机械心脏复苏(MECPR)机械心脏复苏是一种新的心脏复苏技术,利用机械装置提供持续的胸外按压,以确保高质量的心脏按压。

相比传统的手动心脏复苏,机械心脏复苏能够提供更加持久和稳定的按压力度,降低了操作人员疲劳和心肌损伤的风险。

此外,机械心脏复苏还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三、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高级心脏支持技术,通常适用于难以实施传统心肺复苏的情况。

该技术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导至体外循环装置中,通过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除。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心脏移植手术、重症心衰和心脏骤停等情况。

它的出现使得那些心脏功能已经无法支持的患者有了一个新的机会。

四、药物治疗除了传统的CPR(心肺复苏法),药物治疗也在心脏复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的应用能够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从而恢复心律。

而紧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与机械心脏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总结:心脏复苏技术在医学界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为了提高急救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各种新的进展与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

自动体外除颤器、机械心脏复苏、体外膜肺氧合和药物治疗等都为心脏复苏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 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

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

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基本生命支持1.1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

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

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 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

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清除呼吸道异物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到心电除颤仪和监护仪到达。在监护时发现为室颤或室 速时,可给予1次电击除颤,仅给1次,然后继续做胸外 按压。 ③ 除儿童、溺水和过敏者外,其他可省略通气,先 做5个周期CPR。因为儿童患者、溺水及过敏者的心脏 停搏主要是气道阻塞,因此通气是主要的。
7 胸前捶击
胸前捶击治疗室速安全、有效、可靠。在19项研究 中,有14项显示胸前捶击使室速转为窦性占49%,5 项显示无效者占41%,引起室速恶化者占10%。对 于室速,如除颤仪快速到位,可选择除颤;如无除 颤仪,可选择胸前捶击。因此,胸前捶击可以推荐 作为心脏停搏表现为室颤、室速在电除颤未到位时 施行的治疗措施。
10.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⑴ 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每3分钟1次仍是
首选。
⑵ 血管加压素:对难治性室颤,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压素作为CPR一线药物效果好。2个剂量的 血管加压素+1 mg肾上腺素优于1 mg肾上腺素,2 种药物合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无脉电活动 (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被证明有效。
⑶ 碱性药物:在CPR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可 使用碱性药缓冲剂。在高级生命支持时,使用碳酸 氢钠是安全的。对高钾血症所致的心脏停搏或威胁 生命的高血钾,应用碳酸氢钠是有效的。对三环抗 抑郁药导致的心脏毒性(低血压、心律失常),使用 碳酸氢钠可预防心脏停搏。
⑷ 镁: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 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 转性室速有效。
⑵ 复苏后48小时常有高热。体温升高使神经损伤 危险性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降温对复苏病 人有益,可行物理或药物降温。
⑶ 复苏后,48小时连续使用镇静剂可引起肺炎并 发症。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能对CPR术后有益, 但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造成肺炎。建议镇静剂应间 断使用或12~24小时后停用。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37
CPR标准用药
室颤: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或血管加压素40iu,单次用药
+
胺碘酮300mg,每3~5分钟重复150mg 或利多卡因50~100mg,每3~5分钟重复 一次。
38
CPR标准用药
心室停搏与电机械分离: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
阿托品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A: Airway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5
问题
口对口通气在急救中能否普及? 口对口通气真的有效吗?
6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1,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
2,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10
新指南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入你不愿 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 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及时 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 全没有CPR好得多。
11
新指南
如果你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其 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15:2,胸 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
12
Case
患者在10分钟内送到了医院抢救室, 请问:
No.%Biblioteka No. %ROSC 37 出院率 5
13
22
8
1.7 3
1.2
Callaham ML et al: JAMA 1992;268;2667
30
肾上腺素应用剂量
0.2mg/kg(N=648) 1mg(N=632)
No.
%
No. %
ROSC 217 出院率 31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

急救医学心肺复苏与急救技术的新进展

急救医学心肺复苏与急救技术的新进展

急救医学心肺复苏与急救技术的新进展近年来,急救医学领域的技术和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治疗方法,使得急救医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肺复苏,并提高急救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项新进展,并解析其对急救医学的意义。

一、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传统的心肺复苏技术常常对患者胸骨造成损伤,尤其是在急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力按压时。

然而,最新的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该技术采用机械装置来模拟揉捏心脏,从而实现对心脏的有效复苏,而不对患者的胸部造成额外的损伤。

这为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二、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AED)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是一种可悲的设备,主要用于处理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去颤。

该设备能够在出现猝死情况时及时发现自动并施行去颤。

这使得普通人士也能在发生急诊情况时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三、手机急救应用程序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智能手机。

这为急救医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如今,各种急救应用程序已经出现,使人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地找到相关急救指南和操作步骤。

这种手机应用程序使得急救知识更加普及化,并帮助大众更好地进行急救。

四、身体机器接口(BMI)身体机器接口技术是一种将机器与人体直接连接的技术,它结合了人体神经系统和机器系统。

在急救医学中,身体机器接口可以实现直接对病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进行监测,从而非常精确地诊断和治疗病人。

这种技术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高急救医学的效果和有效性。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急救医学领域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急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从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到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再到手机急救应用程序和身体机器接口技术,这些新进展使得急救医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急救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无疑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急救医学的进步。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引言: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关键步骤,其成败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完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以及不同指南之间的比较。

1.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是制定心肺复苏指南的权威机构之一,其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新版的AHA指南于2015年发布,并在之后的几年中进行了一些修订。

该指南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提倡使用能够提供连续胸外按压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复苏,并推崇使用心肺复苏的连续质量监测。

2.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指南:欧洲复苏委员会是负责制定和更新欧洲地区心肺复苏指南的组织。

其指南与AHA的指南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ERC指南在2015年发布了新版指南,并在之后几年间进行了一些更新。

该指南强调早期进行胸外按压,注重胸外按压的质量和深度,并提倡使用自动机械胸外按压装置(A-CPR)来提高按压质量。

3.国际复苏联盟(ILCOR)指南:ILCOR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由多个心血管和复苏相关的协会组成,并负责制定和发布全球性的心肺复苏指南。

其指南通常整合了AHA和ERC的指南,并结合全球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更新。

ILCOR最新的指南于2020年发布,强调早期发现心脏骤停的重要性,倡导普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并推崇使用高档AED和自动胸外按压装置。

4.指南的比较:虽然AHA、ERC和ILCOR的心肺复苏指南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它们在如何进行早期胸外按压、如何提高按压质量、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面达成了一致。

这些指南都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将胸外按压视为最关键的步骤,并强调连续胸外按压和按压质量的监测。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设备情况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实际的急救操作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这些指南进行实际急救操作时,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新进展(1)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

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

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 基本生命支持1.1 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

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

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

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 清除呼吸道异物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

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 开放气道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

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

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

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

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1.4 检查患者呼吸在气道打开后,通过看、听、感觉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要自信能检测到正常呼吸;对于专业急救者,如果不能在10秒钟之内检测到适当的呼吸,应先对患者进行2次吹气。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愿意或不能给患者紧急吹气,则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1.5 人工呼吸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当检查发现患者没有呼吸时,立即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钟;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每次吹入气量成人约为800—1200ml,儿童吹气量以胸廓上抬为准。

当进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2人进行CPR的吹气频率为10—12次/min,有脉搏而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气一口(10-12次/min)。

不管是否进行高级气道干预,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钟,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起伏。

在紧急吹气过程中,每2分钟评价1次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

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可能传播疾病等因素,口对口咽导管通气或简易呼吸器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对于不愿意进行口对口或口对导管人工呼吸的救护人员,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提出可单纯进行胸部按压。

1.6 判断病人有无脉搏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

对于专业急救者仍需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脉搏,但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内不能确定脉搏,就开始胸外按压。

1.7 有效的心脏按压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些研究提出应把心肺复苏的ABC 程序改为CAB,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未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速率、胸腔完全恢复状态,以及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则强调进行CPR时,要有效的胸外按压才可能产生适当的血流,要求急救人员应“用力和快速地按压”。

按压位置位于剑突下切迹两横指以上,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

有研究表明,高频率按压与旧频率按压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提高24小时生存率。

胸部按压深度至少4—5cm,每次按压后应让胸部完全回复。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达到有效按压。

研究提出,旧的5∶1或15∶2的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由于复苏过程中多次中断胸部按压,影响了心输出量和血流速度,不利于复苏成功。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单人对婴儿、儿童或成人进行CPR时,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双人对婴儿、儿童仍为15∶2,每2分钟或5个CPR循环后检查复苏效果。

对于心胸术后早期或胸腹已经开放时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考虑开胸心脏按压。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1.8 除颤成功电除颤取决于从室颤发生到行首次电除颤治疗的时间,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2分钟内进行。

除时间因素,仍需选择适当的能量。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成人首次除颤电能为200J,若首次无效,再以200-300J行第二次除颤,无效时,再以360J行第三次除颤。

经过3 次连续除颤后,即可达到99%的除颤成功率。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强调若现场有AED的条件,应尽快使用AED电击除颤,且只需除颤1次,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

AED最大特点是电击除颤自动化程度提高,可由非医务人员和初级救生员操作使用。

若确定患者意识丧失、无脉搏就可将AED置于患者胸壁上,AED能识别出VT或VF,并可自动除颤。

研究表明,每延迟除颤1分钟,除颤成功率减少7%—8%。

若不能立即实施电击除颤,可进行1次心前区叩击和1.5—3.0minCPR。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不论是终止短时间还是长时间室颤,非递增和递增能量双向波除颤都是安全有效的。

复苏过程中应优先评估是否需要除颤,在除颤器到达前进行CPR,尽量不中断胸部按压。

2 高级生命支持2.1 高级气道的建立已确定或怀疑患者有颅底骨折时,使用气道装置首选经口气道。

气管插管曾是过去心肺复苏中建立气道进行通气的金标准,对有些患者不宜行气管插管或急救人员经验太少时,可选择的气道导管包括喉罩气道(LMA)、食管气管双腔导管(ETC)和咽气管导管(PTL)。

新的研究表明,气囊面罩给氧和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心输出量指示方法,能早期指示插管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气囊一面罩可每次提供通气容量约1600ml,但这远远超过CPR 所要的潮气量(10ml/kg,700~1000ml)。

如过度通气会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

几项研究显示,急救人员可用球囊一阀装置或面罩,在非气管插管情况下调整适当的潮气量(6~7ml/kg,500ml)。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建议使用喉罩通气,指南认为与面罩相比,喉罩通气更安全可靠。

2.2 优选给药途径目前认为静脉仍是复苏最佳给药途径,中心静脉给药快于肘前静脉给药。

护士必须在3分钟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以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普遍应用于临床,但静脉通道未建立前,可迅速通过气管给药,能快速有效地吸收。

2.3 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1)肾上腺素: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建议,肾上腺素1mg标准剂量仍为首次剂量,用药间隔不超过3—5min,以后每次1mg iv。

(2)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1mg无效时,可考虑用血管加压素40IU。

(3)碳酸氢钠: 主张延时、慎用,最近研究发现,心跳骤停后最初10分钟,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而不是代谢性酸中毒,主张在心跳骤停超过10min或常规CPR10min 后,待有效循环建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才考虑间歇使用。

(4)镁: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转性室速有效。

(5)阿托品:用于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的心动过缓及结性房室(AV)传导阻滞,单次静脉注射1mg,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

(6)胺碘酮:是最新的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它适用于复发性VT和VF的治疗,还可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

⑦利多卡因:是抗室性心率失常的选择用药。

利多卡因的首次剂量为3mg/kg,复律成功后以2-4mg/kg持续静脉滴注。

近年来,内皮素、脑保护药、溶栓药等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也成为复苏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1]刘桂花,于京华,钟燕莹,等.2231例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急诊医学,1997,6(2):69.[2]刘玉群.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13):73-75.[3]樊子梅,谢曹.心肺复苏的最新进展——第六届WOLF CREEK会议纪要.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6):404-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