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名言及译文
《礼记。学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
学记》中的名言名句《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其中的一些。
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学记》开篇的一句名言,它表达了学习的乐趣所在。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进行学习和不断地重复习题,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热情的重要性。
光是了解和学习是不够的,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乐在其中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学习者。
3. 上好礼志于道,次好礼志于文,再次好礼志于礼,末好礼志于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礼仪时应该抓住本质,更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提升。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当。
4. 以礼为教,以教为养。
此句强调了礼仪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品性和道德,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5. 学而优则仕,尚德则国治。
这是《学记》中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学习和德行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同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6. 率天下之无知以知,率天下之知以无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要时刻谦虚和虚心,无论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一颗虚心的态度,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真正的进步。
7. 忘彼无不利。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勇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要放下过去的旧观念和陈旧的观点,才能够真正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进步。
8. 敏于事而文于词,亦可为离。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9.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事情要有提前准备和充足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有所建树和成就,否则就会荒废时间和机会。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教育名言警句录

《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启发教学《学记》给出过精辟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
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作用,教师向来被看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处于主导地位。
2.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B)“教为不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为不教”的“教”就是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边努力工作实践,一边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效利用这些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是教学有法。
正因为教学有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注意教法;既要学习相关教学的论著,还要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其“教”的规律。
“教为不教”的“不教”就是说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所以我们又得做到教无定法。
“教为不教”思想说明: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有法的升华。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
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
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泥于定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方法各种各样,各有千秋。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自主、合作、探究、开放教学法,等等。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第一篇:《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关于教育的国学经典名言

关于教育的国学经典名言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性,就如同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它体现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对教育他人的耐心与执着。
3. “有教无类。
”——孔子。
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这表明在学习和教育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强调了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出了为师者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详细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需要广泛学习、仔细探究、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坚定践行。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
清晰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教育人们学业要靠勤奋才能精湛,而因玩乐就会荒废;德行要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因随意就会败坏。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强调了大量阅读对于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积累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否则年老时会后悔莫及。
1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说明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鼓励人们要聪明且喜好学习,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的名言警句教育学

学记的名言警句教育学1.《学记》(《礼记》)有那些句子可作为名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意思是说: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1. 有关教育的名言警句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2. 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论语·魏灵公》>> 意思是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中的名言及译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
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
相观而善之谓摩。
——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
开而弗达。
——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
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