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专业辅修/双学士学位2010年招生简章经北京大学教务部批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专业辅修/双学士学位2010年秋季继续招生。

现将申请报名、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管理的相关情况列举如下:一.申请报名:1.报名资格:(1)校本部本科生(校本部专科起点本科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2)对辅修/双学位专业有兴趣并有一定基础者;(3)校本部各专业、未选修其他专业辅修/双学位的08、09级本科生。

(4)语种不限。

2.报名办法:(1)时间:2010年5月11日-12日上午8:00-11:00,下午1:30—4:30。

(2)地点:北京大学国关大楼A117室。

(3)申报材料:向本人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填写《北京大学攻读辅修专业申请表》(教务部网页的日常工作项中可以下载)一份,经分管院长/系主任审批并加盖公章;加盖院系教务部门公章的成绩单一份(附绩点)。

二.录取事项:1.录取办法:我院根据申报材料依相关规定审核资格以决定初录取。

学校教务部将在7-8月审核本学期期末成绩后批准录取。

2.录取人数:100名3. 初录取查询:5月28日后在教务部网页学生服务中心辅修/双学位信息栏中查询。

三.教学管理:1、课程设置:必修课每门3学分,共21学分;全部修满者可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选修课每门3学分,修双学位的学生需再选修18学分,即共修满39学分,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1)必修课程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外交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世界宗教与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史(下)(2)选修课程国际关系史(上)、环境与国际关系、发展学、中国政治概论、比较政治学、国际战略分析、俄罗斯政治与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日本政治与外交、欧洲联盟概论、军备控制与裁军、外交决策理论与实践、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媒体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海外华侨华人概论、国际经济学、中美经贸关系2、学籍管理:学制两年,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在三学年之内修完,请参照《北京大学本科生选修辅修/双学位专业管理办法》之相关规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培养工作办法[更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培养工作办法[更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培养工作办法一、适用专业及名额本办法适用于国际关系学院各专业,名额控制在10人以内,包括参加北大—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同学1-2人。

每年产生的硕博连读学生名额均出自次年学校配给给学院的博士生录取名额。

二、申请人资格申请人应该是本院硕士二年级学生,所申请的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原则上必须与其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参照《北京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本办法暂不对外院系学生开放。

三、选拔与审批选拔方式:选拔工作于每年9月份进行。

学生自愿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包括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研究计划和两份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应由学生的硕士导师出具),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报名者进行初评,拟定候选人名单。

候选人应在9月底或10月初参加由学院专家委员会组织的面试,内容包括:1、对第一学年学习成绩的考察;2、专业知识面试。

其中,参加北大—早大项目的同学还将接受英语(日语)面试,并且在本院初取后需经日方最后认可方视为被正式录取。

四、培养工作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其在硕士第一学年所修学分,除外语之外,以三分之二的比例计入博士阶段的学分。

其在硕士第一学年所学的部分课程,经各该同学的博士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后,可替代博士期间相近的课程。

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自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年开始时进入为期4年以上的学习,但无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在本院各专业就读的学生应继续完成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同时开始按照该年度执行的博士教学计划修习博士学位的课程,并按规定的时间进程完成综合考试、开题、论文写作与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

其中,参加北大-早大项目的学生应该在第一个学年内,由中日双方的导师共同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第二、第三学年则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第四学年返回我院学习,并且按北大的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试、开题、论文写作与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

五、学习费用及奖学金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进入该项目第一学年的奖学金由原来所在系所评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一、一、专业简介国际政治专业成立于1963年,是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指示精神,在全国第一批设立的国际政治专业之一。

本专业为文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二、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国际政治专业专业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涉外性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国际问题研究、讲学和涉外工作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翻译能力和较好的听说能力。

三、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39学分 (含毕业论文6学分), 其中:1.必修课程:84学分(包括: 全校公共必修课26学分,专业必修课58学分)●●全校公共必修课:26学分(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由本●2、选修课: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其中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2学分B。

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E.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至少4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3.实践实习(必修):一周,不计学分4.毕业论文:6学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一、一、专业简介外交学专业成立于1996年,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外交学专业之一。

本专业为文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二、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本专业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涉外性专业。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理论基础, 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中国外交问题的实际工作, 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材。

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36学分,其中:1. 必修课程:81学分,●●全校公共必修课:26学分(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由本●●专业必修课:55学分1.1.选修课:专业选修课33学分(至少在以下课程中选够18学分,开课学期见国际政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2学分B。

国际关系学院介绍(中文版)

国际关系学院介绍(中文版)

国际关系学院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简介●学院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外交学系、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论坛》杂志编辑部、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东西方关系研究中心、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研究机构、中国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对外政策咨询的特色智库。

●师资力量国际关系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长期聘用外国专家2人。

95%以上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或学术交流经历。

名誉院长为前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

李永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学院优势☆拥有本科、双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招收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公共外交五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拥有国内唯一自主设置的公共外交硕士二级学科学位点。

☆外交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国内相同专业中的首个。

☆科研方面,在中国问题研究、大国关系与大国外交、国别与地区外交、公共外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等研究方向上具有优势。

☆教学方面,在打造多层次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复语”双复型外交外事人才方面优势突出。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留学生项目介绍●专业概况外交学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最早建立的复合型学科专业之一。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第一届硕士留学生。

为北京市第一个非语言专业硕士点。

2009年本专业挂靠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贸促总会”基地被评为北京市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管理机构-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管理机构-新祥旭考研辅导

团委书记 书记 副书记
高静 努尔兰
工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名单 新祥旭.未名堂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闫岩 潘京初
曲一铭 霍艳丽
何海鹰
刘春梅
高静
堵德财
葛冀涛贾庆国
副主席
唐士其
初晓波
钱雪梅
委员
许振洲
张清敏
张小明
孔凡君 王缉思
李寒梅 王正毅
罗艳华 袁明
梅然 张光明
潘维 张海滨
聘任委员会名单 主任
委员
贾庆国 王正毅 李义虎 李寒梅 范士明 祝诣博
王逸舟 吴强 唐士其
叶自成 初晓波
闫岩 张小明
关贵海 张光明
许振洲 张清敏
新祥旭.未名堂
学院各办公室负责人名单
行政办公室
主任
闫岩
副主任
霍艳丽
党委办公室
主任
曲一铭
本科生教务办公室
主任
闫岩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主任
曹丽玮
图书馆
主任
潘筠
副主任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任
高 静(兼)
副主任
成员
赵娜 崔 莹 李 根
就业办公室
主任
赵娜
基金管理办公室
主任
王其芬
继续教育办公室
堵德财
国际项目办公室
张春平
院友会办公室
王其芬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管理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管理机构 发布时间: 发布者: 访问次数: 5641 [小] [中] [大] [更大]
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叶自成 王正毅 王勇 张小明 张光明 唐士其 潘维
王逸舟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力量名单-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力量名单-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力量
国际政治系 · 节大磊 · 李义虎 · 连玉如 · 梁云祥 ·梅 然 ·宋 伟 ·王 栋 ·王 联 · 王缉思 · 张海滨 · 张植荣 ·朱 锋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 陈长伟 · 贾庆国 · 李扬帆 ·牛 军 · 沈青兰 · 叶自成 · 余万里 · 张清敏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 · 查道炯 · 陈绍峰 ·丁 斗 · 董昭华
· 王逸舟
· 于铁军
·袁 明
· 张小明
亚非研究所
· 初晓波
·韩 华
新祥旭.未名堂
· 李安山 · 李寒梅 ·刘 渤 · 刘海方 · 钱雪梅 · 尚会鹏 · 王锁劳 ·韦 民 ·吴 强
新祥旭.未名堂
新祥旭.未名堂
·王 勇
· 王正毅
· 洁
· 孔凡君
·潘 维
· 唐士其
· 项佐涛
· 许振洲
· 印红标
· 张光明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 关贵海
·郭 洁
· 孔凡君
· 唐士其
· 项佐涛
· 张光明
国际关系研究所
· 范士明
· 归泳涛
· 罗艳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介绍、导师信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介绍、导师信息

1 / 10:1 育 明 教 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介绍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与涉外工作的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担任名誉院长,我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担任院长。

国际关系学院学科结构完整。

现有三系(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三所(亚非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近20个研究机构;拥有国内高校中国际政治学科最齐全的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有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社与国际共运;硕士专业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博士点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中外政治制度,其中国际政治是全国唯一的国际政治类重点学科,在2007年的评估中再次名列第一。

国际关系学院教师队伍强大。

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55人,其中教授25名(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5名,讲师5名;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含11位从国外引进的博士)。

此外,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教师现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教育部项目和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共40多项。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联系广泛。

现已同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2 / 10:2 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每年接待数十名海外学者来院讲学、访问或进修;同时,也选派若干教师赴海外进修或学习。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院近年来积极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

现有项目是:本科生第二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15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时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年(主要费用由学院负担,学生本人只需准备少量生活费),第四年返回北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实施细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实施细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北京大学章程》和《北京大学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树立目标、明确导向,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总结阶段性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不同于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学生、休学或者出国一个学期及以上的学生除外。

入学第一年的学生不进行素质综合测评,中间不授学位的硕博连读生在转为博士生第一年时可以以硕士生身份进行素质综合测评。

转院(系)转专业学生在上一学年所在院系参加素质综合测评。

第四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测评内容第五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学习成绩(占70%)、基本素质(占15%+10%+5%)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学生自行申报基础上的额外加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是此三部分测评成绩之和。

第六条素质综合测评最终结果为优秀、合格或不合格。

其中,测评结果为。

20%优秀的比例不超过测评基本组织单位人数的基本素质测评不合格或学习成绩测评不合格者,其素质综合测评不合格。

创新能力测评中故意提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材料,经查证核实,其本年度的素质综合测评成绩为不合格。

第七条学生基本素质测评占总测评成绩的30%。

学生基本素质测评结果由民主评议、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综合评价、宿舍集体生活能力考察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15%、10%和5%。

1.民主评议从思想政治、行为规范、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四个方面考察,逐。

15%100分,折算占总成绩的人分项进行。

每个方面满分为25分,总分为综合测评小组从思想政治、行为规范、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四个方面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
(2017级教学计划)
一、专业简介:
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成立于2017, 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该专业方向采用二次招生的方式从全校各院系一年级学生中招生。

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原则上应修满12学分的原专业核心课程。

二、专业培养要求和目标
2018年增设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了解中外文化、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技能、除中文之外通晓两门联合国工作语言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专门人才。

三、授予学位
法学学位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0学分
总学分:140学分,其中:
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
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0-26学分;
◎留学生:36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6学分(其中7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港澳台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9—15分,学科基础课27—33学分(其中10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核心课程:45学分(留学生51学分)
限选课程:41学分(A+B+C+D)
A、本专业认可的各学部内部分选修课程:14学分
B、专业选修课程及学分:15学分
C、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
D、毕业实践6学分(必修)
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 12学分
1、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留学生36学分)
1)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留学生10学分港澳台学生9--15学分)
注:1、带*号者为留学生上,总计10学分,免修的思政和军理课7学分,所缺7学分用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
2、港澳台学生总计9-15学分(由英语课程决定),免修政治类课程10学分由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

(2)学科基础课(20-26学分)(留学生26学分,港澳台学生27—33学分)①20—26学分(留学生19学分,港澳台17—23学分)
②与中国相关课程(仅限留学生和港澳台:留学生需选课7学分,港澳台选课10学分。

请按学校课程库中学生类别提示及要求选课)
历史系为留学生开设的带B的课程也属于中国系列,如02180101《中国历史文选》(上)、02180102《中国历史文选》(下)
3、限选课程A+B+C+D=(41学分,其中C、D为必修)
A、本专业认可的各学部内部分选修课程:14学分
B、专业选修课程及学分:15学分
【注:国别和区域类课程(标※)在下面的课程列表中最多选修三门,多选无效】
C、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
D、毕业实习:6学分(必修)
4、通识与自主选修课(12学分)
五、其他要求
1.选课要求
(1)、务必注意不要以任何课类差别的理由选择不同院系的相同或相近名称的课程,否则学校有权选择性承认。

(2)、专业限选课程中B类课属于国别和区域类课程最多选修三门,多选无效。

(3)、外院系转入学生,之前所修全部课程予以承认。

具体课程及其类别依旧教学计划分别确认。

2.保研要求
经批准的特殊情况(校际院际外出交流或其他)除外,学生必须在三年级结束时完成届时所开设的所有必修课,包括全校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共87学分)。

由于学科基础课部分很多课程未标注年级及学期,外出交流学生可按一学期一门课未修、一学年两门课未修进行该部分学分的认定审核。

3.毕业实习要求
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在国际组织实习半年,按要求提交1、学术性实习报告;2、实习感想+照片。

毕业实习为必修课,计6学分。

温馨提示: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开课学期以开课院系当年实际为准,我院核心课程每年至少开课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