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简介

●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 ‘欧洲之星’(Eurostar)列车车速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 为3小时10分。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欧洲之星’快。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 路车辆的区间列车,称‘乐谢拖’(‘LeShuttle’)。各种大小汽车都可以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 网也连成了一体。人们称誉这项工程,一梦200年海峡变通途。
● 1880年代早期有几家私人公司着手在英格兰肯特的福克斯顿(Folkestone)与法国汕格提(Santerre)之间挖掘一条铁 路隧道。英国这边已挖好一段长1,828公尺(6,000尺)的导向隧道,但一家报纸渲染这条隧道对英国安全可能带来的威胁, 使政府取消该计划英吉利海峡可确保英国安全,免受以欧洲大陆为基地的任何陆路进袭)。1960年代中期英法两国政府再 次同意建造一条穿越海峡下方白垩层的铁路隧道,到70年代中期,约2公里(1.5哩)的初步挖掘在海峡两边均已完成,但 英国政府以花费过大而取消该公共融资的计划。1987年海底隧道(ChannelTunnel)的计划恢复并开始建造。这次计划 由英法两国公司共同进行私人融资(出售股票并向数家国际银行贷款)。1994年完工后的双线铁路隧道连接英国福克斯顿 和法国加莱,而采用高速火车使伦敦和巴黎间露天交通的时间缩短一半。
英吉利海峡隧道

隧道概况英语称:The (English) Channel Tunnel昵称:Chunnel又称:海峡隧道、英法海底隧道、欧洲隧道(Eurotunnel)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又称英法海底隧道或欧洲隧道(Eurotunnel),是一条把英国英伦三岛连接往欧洲法国的铁路隧道,于1994年5月6日开通。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English: The (English) Channel TunnelNickname: ChunnelAlso known as: Channel Tunnel, the Channel Tunnel, Eurotunnel (Eurotunnel)Channel Tunnel (The Channel Tunnel), also known as the Channel Tunnel or Euro Tunnel (Eurotunnel), is a connection to the UK to Europe British Isles railway tunnel in France, in May 6, 1994 opening. Is the world's longest underwater tunnel.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建造背景在英、法两国之间穿过海峡建立固定通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一世时代。
长期以来英国方面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他们希望利用海峡作为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军事入侵的天然屏障。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述顾虑逐渐消退。
后来,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预期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因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建立更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显而易见的需求。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中文名称:英吉利海峡英文名称:English Channel定义: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大西洋和北海的重要国际航运水道。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公用名词(三级学科)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英语:English Channel,法文:la Manche,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or Udd),是分隔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和北海的海峡。
海峡长560公里(350英里),宽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21英里)。
英国的多佛尔和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概况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英吉利海峡(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ôr Udd,法英吉利海峡文:La Manche)又称拉芒什海峡,是隔离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西经1度零分,北纬50度20分)。
其最狭窄的水域为多佛尔海峡,多佛尔隔海和法国加莱相望。
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大西洋的狭长海湾,分隔英格兰南部海岸和法国北部海岸。
法语名(意为“袖子”)指其形状,自西向东渐窄,最宽处约180公里(112哩),最狭处34公里(21哩,位于英国多佛〔Dover〕和法国加莱〔Calais〕之间)。
英吉利海峡东端有多佛海峡接北海。
面积约75,000平方公里(29,000平方哩),在欧洲大陆棚的浅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400尺)向东递减至45公尺(150尺)。
对历史上由欧洲入侵英国的人来说,英吉利海峡是通道也是障碍,这使之成为早期、详尽的水道测量中的重要地区,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频繁的海床。
近岸边的海底陡降十分厉害,西部通常平坦,东部起伏。
约4,000万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峡在科学上有显著特色,尤其是关于强大潮汐的影响。
名称法式地图英吉利海峡这名称以在18世纪早期时就被广泛地使用了。
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BOT融资与三峡工程融资比较

在bot融资模式下,政府需要与项目 公司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建设和运 营。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 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 加强对项目公司的监管和评估。
借鉴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和三峡工程 的融资经验,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可以 创新投融资方式,如采用ppp模式、 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 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加强项目风险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涉及的风险多种多样,如制,加强风
险管理,降低投融资风险。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制 定应对措施。
加强风险控制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风险问 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建立健全投融资法律法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关系,规范投融资行为,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优化政府投资管理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投资管理 方式,提高投资效益。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定义: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即建设-经营-转 让模式,是一种政府与私人投资者 合作的项目融资方式。
私营企业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
到期后,私营企业将项目的所有 权和经营权转回给政府。
bot融资在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是世界上 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之一,采 用了BOT融资模式。
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 回报率较高,吸引了大 量私人投资者;而三峡 工程的回报率相对较低 ,但具有稳定性和可靠 性。
对未来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展望
项目融资案例分析二——英吉利海峡隧道

案例分析二——英吉利海峡隧道(一)案例背景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又称英法海底隧道或欧洲隧道(Eurotunnel),是一条把英国英伦三岛连接往欧洲法国的铁路隧道,于1994年5月6日开通。
它由三条长51km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38km,是世界第二长的海底隧道及海底段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
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Treaty of Canterbury)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隧道横跨英吉利海峡,使由欧洲往返英国的时间大大缩短。
隧道长度50千米,仅次于日本青函隧道。
海底长度39千米。
单程需35分钟。
通过隧道的火车有长途火车、专载公路货车的区间火车、载运其他公路车辆(像是大客车、一般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区间火车。
隧道由欧洲隧道技术公司经营,但因为隧道建造费用极高,所以债务沉重。
1994年5月6日,是英国与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关系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
1.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用近七年之久的辛勤劳动,终于把自拿破仑·波拿巴以来将近二百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滔滔沧海变通途,一条海底隧道把孤悬在大西洋中的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为欧洲交通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欧洲隧道是指横贯英法之间多佛海峡的海底铁路隧道,又称海峡隧道。
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
三条隧道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两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辅助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
在辅助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运营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
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
英吉利海峡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一、隧道概况二、先进技术西方传媒和学术著作都称欧洲隧道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这不仅因为它总长踞世界之冠,为它投入了巨额资金,而且工程量宏大,从欧洲隧道中挖出的土石方计750多万立方米,相当3座埃及大金字塔的体积;隧道衬砌中用的钢材,仅法国一边就相当于3座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
它在技术上的方针是要求可靠、先进。
可靠与先进之间不总是统一的,所以它几乎‘排除了为隧道工程进行专门的创新设计的可能性’,而是‘采取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在各个部分精心选取欧美不同国家的标准设计,以确保其高质量和可靠性’。
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功地加以综合应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样做大大减小了工程风险。
这种技术方针和观念,在中国对高、新技术的呼声十分高涨和普遍的情况下是有借鉴意义的。
如何在权衡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以及资金、时间的限制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是各种项目决策中值得认真研究的。
三、地质工作地质钻探工作从58年做到87年,重要的钻孔达94个。
浅层勘探在海底以下150m 之内,考虑隧道布置的范围;深层勘探在海底以下800m之内,主要为评价地震风险提供数据。
海底钻探曾采用大型北海石油钻机,每个钻孔平均费用约为50万英镑。
勘探发现海底有一层泥灰质白垩岩(Chalk Marl),厚度约30m,饱和容重约23KN/m3,抗压强度6~9MPa,变形模量800~1600MPa,蠕变系数φ=1.5,渗透系数(1~2)×10-7m/s。
该岩层抗渗性好,硬度不大,裂隙也较少,易于掘进,隧道线路就布置在它的下部,距海底25~40m。
由于岩层的起伏,而隧道要求一定的运行坡度,所以隧道轴线在平面和立面上均呈平坦的W形。
工程专家们认为,充分的地质资料和正确的判断,使欧洲隧道找到了理想的岩层。
四、安全设计海底隧道的规划设计把施工和运行安全放在极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不采用一条大跨度双线铁路共用隧洞,是为了减小海底施工的风险和提高运行、维护的可靠性。
英吉利海峡

历史
•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岛天然的防御关键,它允许欧陆国家介入国内一些事务, 同时英吉利海峡又不让来自欧陆的冲突对其产生足够的威胁。历史上著名的威 胁有在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拿破仑战争,二战期间的纳粹等。 •英吉利海峡也是为数众多的入侵行动或意图入侵的重要场景。包括了罗马入侵 不列颠,1066年诺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 •发生在海峡上的重要海战则有1652年古德温暗沙战争,1653年波特兰战争, 1692年 Battle of La Hougue。 •在大部分和平时期,海峡则扮演着连接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的枢纽,尤其在 1135-1217年安加望帝国统治时期特别明显,
English Channel
成员:
英吉利海峡
双击输入正文
概述
•英吉利海峡是隔离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其最狭窄的水域为多 佛尔海峡,多佛尔隔海与法国加莱相望。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 冲突和海战。 •大西洋的狭长海湾,分隔英格兰南部海岸和法国北部海岸。法语名 (意为“袖子”)指其形状,自西向东渐窄,最宽处约180公里,最 狭处34公里。 •英吉利海峡东端有多佛海峡接北海。面积约75000平方公里,在欧洲 大陆棚的浅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向东递减至45公尺。 •对历史上由欧洲入侵英国的人来说,英吉利海峡是通道也是障碍,这 使之成为早期、详尽的水道测量中的重要地区,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 最频繁的海床。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潮汐落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英吉利海峡也是重要的 渔场。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 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
双击输入正文
案例11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

案例10: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又称欧洲隧道(Eurotunnel),由三条长51km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两条铁路洞衬砌后的直径为7. 6m,开挖洞径为8.36~ 8.78m;中间一条后勤服务洞衬砌后的直径为 4.8m,开挖洞径为5.38~5.77m。
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Treat of Canterbury)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八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成功工程项目。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
人们称誉这项工程,一梦200年海峡变通途。
下面来简单分析案例成功的经验:一、项目需求——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在英法两国之间穿过海峡建立固定通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一世时代。
今天欧洲隧道竣工,尽管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然而200年来对是否建造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始终不是取决于科技方面,而是取决于围绕这个计划的政治环境。
长期以来英国方面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他们希望利用海峡作为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军事入侵的天然屏障。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述顾虑逐渐消退。
后来,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预期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因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建立更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显而易见的需求。
在1972~1992年的20年间,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客、货运交通量实际上增长了1倍。
1992年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6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主要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1987年12月隧道工程得以破土动工,是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都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又名拉芒什海峡。
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
海峡长560公里(350英里),宽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21英里)。
英国的多佛尔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概述英吉利海峡(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ôr Udd,法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文:La Manche)又称拉芒什海峡,香港称英伦海峡,是隔离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西经1度零分,北纬50度20分)。
因为它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连通欧洲陆间海的水域,所以自古即是兵家战略要冲。
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南面是法国,法国人偏称其“拉芒什海峡”(法语意为“袖子海峡”),指其形状,自西向东渐窄,最宽处约180公里(112哩),最狭处34公里(21哩,位于英国多佛〔Dover〕和法国加莱〔Calais〕之间)。
英吉利海峡东端有多佛海峡接北海。
面积约75000平方公里(29,000平方哩),在欧洲大陆棚的浅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400尺)向东递减至45公尺(150尺)。
对历史上由欧洲入侵英国的人来说,英吉利海峡既是通道也是障碍,这使之成为早期、详尽的水道测量中的重要地区,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频繁的海床。
近岸边的海底陡降十分厉害,西部通常平坦,东部起伏。
约4000万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峡在科学上有显著特色,尤其是关于强大潮汐的影响。
名称法式地图上,英吉利海峡这名称早在18世纪早期时就被广泛地使用了。
可能出自于16世纪前荷兰的航海图中。
在这之前这被西元二世纪时的地理学家托勒密称做为英国海(Oceanus Britannicus),这名字也沿用到意大利的地图中,直到1450年时给了另外一个名称"canalites Anglie",法自17世纪起用的字"La Manche" 是因为英吉利海峡长的就像是袖子一般。
形成英吉利海峡(包括多佛尔海峡)实际上是分割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的狭窄浅海,也是欧洲最小的一个陆架浅海。
原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相连,海峡是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发生断裂下沉,被海水淹没而成。
时至今日海峡地区仍在缓慢沉降。
海峡两岸平直陡峭,多岛屿。
海底多是河流带来的砂砾沉积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
历史沿革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岛天然的防御关键,它允许欧陆国家介入国内一些事务,同时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又不让来自欧陆的冲突对其产生足够的威胁。
历史上著名的威胁有在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拿破仑战争,二战期间的纳粹等。
英吉利海峡也是为数众多的入侵行动或意图入侵的重要场景。
包括了罗马入侵不列颠,1066年诺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
发生在海峡上的重要海战则有1652年古德温暗沙战争,1653年波特兰战争,1692年Battle of La Hougue。
在大部分和平时期,海峡则扮演着连接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的枢纽,尤其在1135-1217年安加望帝国统治时期特别明显,近千年来,海峡也提供了凯尔特地区上及语言上的连接。
英吉利海峡提供了数年人们的交通.。
地理总述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拉芒什海峡”属于“英吉利海峡”的一部分。
长560km,平均宽为180km。
西通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连通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
潮汐落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也是重要的渔场。
亦称拉芒什海峡(法语La Manche,意为袖子),和其东北的多佛尔海峡(法语称加来海峡)都位于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
东北与北海相通,西南与大西洋相连。
面积8.99万平方公里,呈东北(狭窄)--西南(宽阔)走向,形如喇叭。
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总长约600公里,大体上以法国的塞纳河口到英国南岸的朴次茅斯为界。
前者东窄西宽,平均宽约180公里,最宽处达220公里;后者最窄处为英国多佛尔到法国加来以西的灰鼻岬,仅33公里,英吉利海峡平均深度为60米,最深处172米,多佛尔海峡的平均深度为30米,最浅处仅24米。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
多佛尔到加来的距离虽然不到渤海海峡的1/3,然而,其难度并不是单纯以距离衡量的。
英吉利海峡的平均水温为13.6摄氏度。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海洋运输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
国际航运量很大,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20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
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地质沉积物,主要是砂砾和陡崖崩落的石块,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
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
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
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英吉利海峡在地质上仍相当年轻,大部分曾经是更新世的陆地。
它被认为于450000年至180000年之前由两次因为处存大量冰湖的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断裂所导致冰湖引发的大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淹没,Weald-Artois Anticline因此沉没在北海中。
这场大水持续了数个月之久。
使得当地的冰大约以每秒一百万立方米的速率融化成水。
这也使得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的断裂原因不得其解,有可能是火山爆发,或单纯的是受不了冰山下的水压。
一当连接英法的地峡被破坏掉,大水立即涌入把原本的溪谷切成海峡,留下取多流线型的小岛,以及纵向侵蚀的沟槽。
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气候,海峡区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常年温湿多雨雾,降雨均匀,日照甚少。
1月气温最低,平均约为4~6℃;7月最高,约17℃。
在多佛尔海峡的法国海岸一侧,全年有200多个雨日,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在英国海岸一侧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
海峡地区多雾,经常灰雾茫茫,又加白浪滔滔,严重影响舰船的航法国飞行员Edmond Salis飞越英吉利海峡法国飞行员Edmond Salis飞越英吉利海峡行。
该海峡地处西风带,又是大西洋与北海进行水交换的主要通道。
主要的海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
该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过海峡区流入北海;而东北风,会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峡内。
温、盐特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
冬末(2月)表层盐度最高而水温低,海峡西侧为35.3,9~10℃;东侧为35.0,6~6.5℃。
夏季(8月),表层盐度约降低0.1~0.3,而水温却升至15~17℃。
在西经2┦以东海区,由于强潮混合作用,温、盐垂直分布终年均匀;而在西经3┦以西区域,有明显的强跃层存在,使这里夏季底层水温不超过10~11℃。
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风作用,可导致跃层消失。
资源资源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盛产青鱼、鲱鱼、鳕鱼和比目鱼等。
海洋潮能约有8000万千瓦,约占世界海洋潮能(10~30亿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1966年,法国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总容量为2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44亿度。
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潮汐以半日潮为主,但浅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较显著。
潮波具有前进波特性;以开尔文波的形式从大西洋向海峡推进。
由于地球自转效应和地形的影响,海峡南侧(法国西北岸)的潮差大于北侧(英国南岸),前者一般为5~6米,后者仅2~3米,其中法国沿岸的圣马洛湾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称。
大潮时潮差约为9~12米,最大潮差可达13.5米。
在奥尔德尼水道,大潮时的涨潮流速达5.0米/秒。
交通隧道欧洲隧道是指横贯英法之间多佛海峡的海底铁路隧道,又称海峡隧道。
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
三条隧道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两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辅助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
在辅助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运营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
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
在辅助隧道线上,每隔375米,都有通道与两主隧道相连,以便维修人员工作和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
隧道启用后,把伦敦至巴黎的陆上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3小时即可到达。
从伦敦飞到巴黎,航程一般需要3小时左右。
而事先还要订票,经隧道乘火车,时间一样,却省去不少麻烦。
据英国铁路当局估算,每年通过隧道的旅客人数可达1800万人,货运可达800万吨。
欧洲隧道于1987年12月1日正式开工,造价150亿美元,原计划1993年通车,后延迟一年。
修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售股票,由英法财团承建。
欧洲隧道使用的客货列车,均由2台机车牵引,每台机车功率为7600马力,平均最高时速为140公里。
在1994年5月6日欧洲隧道的通车典礼上,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隧道两端--法国的加来和英国的福克斯通共同主持了盛大的通车剪彩仪式。
两国元首在剪彩典礼上发表了讲话。
密特朗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说,两个多世纪的理想实现了,他本人和法国人民都为这一工程的实现而感到高兴。
这一工程将促进欧洲统一建设,英法两国之间所做的事不会使欧洲其他地方感到无动于衷。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说,这是第一次英法两国元首不是乘船,也不是乘飞机来会面的。
她希望海底隧道能增加两国人民间的相互吸引力,希望两国继续进行共同的事业。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
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Eurostar)列车车速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
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欧洲之星’快。
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路车辆的区间列车,称‘乐谢拖’(‘LeShuttle’)。
各种大小汽车都可以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网也连成了一体。
人们称誉这项工程,一梦200年海峡变通途。
两岸交流20世纪由于深水捕鱼的发展、海洋资源耗尽及海峡中往来频繁的油轮和渡轮的污染,海峡中的传统渔业已衰落。
朴次茅斯和朴里茅斯是衰败中的军港,南安普敦和哈佛港则逐渐失去越洋旅客,而增加大量的货柜船和炼油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