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合集下载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 •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①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②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 ③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
• • •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①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 ②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 面发展 • ③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 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 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
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 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 ①主要属于职业志向; ②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 ③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④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 合起来。
• • • • • •
• 2.儿童志向的培养 • ①从小加强志向培养; • ②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③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睡眠 食物 生理平衡 性 分泌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 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 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 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 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 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形成的。 • 一定水平: • ①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 ②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 • ③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 ④意识:自我意识完整
• (二)个性的特性 •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 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1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 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 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独有 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 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 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 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 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 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 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2.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狼孩的例子
6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因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 力系统 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需要必须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动机,并能人们作 出某种行为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诱因 外部诱因形成拉力
正诱因:(美味的食物) 负诱因:(变味的食物)
36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 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内容; 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强度。 (2)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方面,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反应;另一方面,具有相同行为反应的人则可能有 不同的动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有可能有多种;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好心 办坏事”。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怪病”。
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变化
思考:他们各自的主导性需要是什么?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进步性 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且是递进式发展的 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忽略了社会价值 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需要层次划分比较模糊,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个性及其倾向性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八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八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正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但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有很多 相似的人格特征。 说明: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
4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 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22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会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妻子或者 孩子.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爱 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社会流动带来的人的归属需要的缺乏,人们关 系的市场化带来的人的深情关系的缺乏。
缺乏归属与爱的人会将注意力高度指向与别人 的深度交流。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
25
马斯洛所描绘的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
26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
23
4、被尊重的需要:
个人对自立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 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 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种需要的满 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有地位和必不少.如果不满足,个体 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
24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不是天生的 个性也不是在后天立即形成的 个性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
关于“一定水平”
认识要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有完整的 自我意识。 情感要发展到能够正确地自我体验 意志要发展到能够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 1、稳定性 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形成的,心理的 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从发展的角度 讲,个性又具有可变性。但主导特性而言,个 性是稳定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
2、整体性 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 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性的第一层含义:个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 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第二层含义: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要影响 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人不仅能察觉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 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 点。(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周 围环境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见第 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儿童的需要 需要: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 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 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一)需要的种类 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分成了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性 个性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 生物的。
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个性的 普遍性。但个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表现出一 个人个性的个别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课件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课件
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动力作用
1. 激活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表现在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 指向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 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
3. 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 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动机的分类
1. 根据动机的引 发原因分类
3. 根据动机 的起源分类
2. 根据动机在活动 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4.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 标远近的关系分类
资料链接
神经性厌食症:节食不当的严重后果
神经性厌食症是由节食不当所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如没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仅仅 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厌食症情况严 重时,个体可因为拒绝进食而使正常体重下降50% 以上,进而导致生命的危险。厌食症的 主要症状除体重急剧下降外,患者对食物极度厌恶,先是忍着饥饿不吃食物,后来变成在食 物面前也不觉得饥饿,甚至在听别人的劝告而进食之后,患者还会以自行引导的方式将吃下 的食物吐出来。到这一地步,患者已由厌恶食物变为恐惧食物。
资料链接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 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人在感到热时,会 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人在感到饥饿时,会去寻找食物;人在感到口渴时, 会去寻找水源。这些时候,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 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特别拓展
克服学习动机不足的方法 (1)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培养求知欲。 (2)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好奇心。 (3)通过尝试而激发兴趣,首先,动手操作能够启迪我们积极思考。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培养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往往能使人发现别人未能发现 的东西,掌握别人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5)要感兴趣地去学好每一门课。你对某一门课不感兴趣,那就请你 坐下来,充满兴趣地想象这门课是非常有趣的,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学习这门 课,并设想在这门课中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2、需要的特点:
(1)需要的对象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共性:
精品课件
(二)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 和社会性需要
2、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
3、按照需要的内容,可分为:活动需要、 交往需要、认识需要和成就需要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案例:侯老伯的怪病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
安大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 侯老伯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的鸟似的, 在家里待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 让他买菜,他故意到十多里路的菜市场买菜,来 回消磨了大半天的时间。他还无代价的给别人种 菜、除草,给旧火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的老伴 和子女们都抱怨,并带他到医院看病,结果侯老 伯无病。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需要。
精品课件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会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妻子或者 孩子.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爱 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社会流动带来的人的归属需要的缺乏,人们关 系的市场化带来的人的深情关系的缺乏。 缺乏归属与爱的人会将注意力高度指向与别人 的深度交流。
精品课件
二、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
两大部分。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三、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教育、个人的主观努力。
精品课件
⒈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要反对遗传决定论
⒉社会环境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反对环境决定论
⒊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但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⒋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具有的一定的态 度和取向。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和世界观等。
精品课件
4、被尊重的需要:
个人对自立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 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 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种需要的满 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有地位和必不少.如果不满足,个体 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精品课件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精品课件
马斯洛所描绘的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精品课件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人为什么吃饭?
吃饭是因为饥饿
那么 1 为什么有些人超出生理需求猛吃不
止,造成肥胖? 2 为什么有些人不顾生理需求因节
食而厌食?
精品课件
2、安全需要:
人对无威胁的,能预测的,有秩序的生活 环境的要求.表现为要求安全,稳定,依 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 制,秩序,规律的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保护者实力的 要求。 安全需要缺乏的表现: 儿童的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喜欢成群结队,吝啬喜欢储蓄 总是担心的心理状态。
(三)需要的结构 关于需要的结构, 在心理学界存在不同 的理论观点,其中影 响最大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的需要层次理论。
精品课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精品课件
1、生理需要:
直接和有机体生存和繁衍有关的需 要。
例如:对阳光,水,食物,空气, 排泄,求偶,栖息等的需要 特点:最基本,最明显,最强 烈.要求首先满足。 对于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来说,乌托 邦就是一个食物充精品足课件 的地方。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二、动机 三、兴趣 四、理想和信念 五、价值观和世界观
精品课件
一、需 要
精品课件
人类的欲望
需要:个体的一种缺乏状态. 人类行为原因的模型:
需要 动机 行为
诱因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精品课件
下列各种人的需要是什么? 1 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人 2 总喜欢和别人粘在一起的人 3 喜欢说大话的人 4 脾气大爱生气的人 5 喜欢攒钱的人
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正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但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有很多 相似的人格特征。 说明: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精品课件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 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精品课件
(一)需要及其特点:
1、什么是需要 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 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 源泉。 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 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 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就是需要。
精品课件
(1)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 (2)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
人格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生理成熟和环境的改 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如:“环境造就人”
说明: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精品课件
3、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的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的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的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的行为活动是社会性的,个性是在人的实践中 形成的,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第八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人格)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 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 映了个性的多种本质特征。
精品课件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等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