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 •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①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②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 ③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
• • •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①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 ②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 面发展 • ③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 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 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
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 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 ①主要属于职业志向; ②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 ③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④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 合起来。
• • • • • •
• 2.儿童志向的培养 • ①从小加强志向培养; • ②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③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睡眠 食物 生理平衡 性 分泌
•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 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 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 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 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 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形成的。 • 一定水平: • ①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 ②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 • ③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 ④意识:自我意识完整
• (二)个性的特性 •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 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1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 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 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独有 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 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 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 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 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 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 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2.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狼孩的例子
6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因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 力系统 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需要必须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动机,并能人们作 出某种行为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诱因 外部诱因形成拉力
正诱因:(美味的食物) 负诱因:(变味的食物)
36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 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内容; 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强度。 (2)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方面,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反应;另一方面,具有相同行为反应的人则可能有 不同的动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有可能有多种;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好心 办坏事”。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怪病”。
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变化
思考:他们各自的主导性需要是什么?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进步性 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且是递进式发展的 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忽略了社会价值 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需要层次划分比较模糊,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解释
测测你的人格自我实现
对下面的陈述,按以下标准选择与你最符合的分数: 1=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比较同意 4=同意 1、我不为自己的情绪特征感到丢脸。 2、我觉得我必须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情。 3、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可信的。 4、我觉得可以对所爱的人发脾气。 5、别人应该赞赏我做的事情。 6、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7、我能够赞许、喜欢他人。 8、我害怕失败。 9、我不愿意分析那些复杂问题并把它们简化
实验:猴子的好奇心 在人类幼儿身上,好奇探究行为非常明显。
交往需要:人类是群集动物,无论种系发展还 是个体生存,都依存于群体生活。 斯坦利沙赫特假设:高度恐惧者比低度恐惧者 更愿意合群。 补充:合群动机是学习的结果。排行与合群倾 向有关。 阿尔诺夫和津巴德:合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 个体内部状态的反应,人们在感到害怕时在他 人那里寻求帮助,在焦虑时则避开人群,高度 焦虑者倾向于孤独。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
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
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不断发展。
人的需要的特征:对象性、阶段性、社会制约性、
独特性。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 要作用: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交际性
15.24
14.60
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结构
性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charakter”, 原意是特征、标志、属 性。
心理学中,性格指由人对现实的稳定的 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个性个性倾向性

成就动机
是指一个人把自 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 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 增加的努力之中,从 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 最好的心理倾向。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交 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 他人接近、合作、互 惠,并发展友谊。 沙赫特认为人的交 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学习动机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遗传
VS
环境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
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 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 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 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
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 份。包括能力、气质、性 格。
心身特色组织
个
性
性格气质
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是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表现在: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说明: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3、个性得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得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得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得,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得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得行为活动就是社会性得,个性就是在人得实践 中形成得,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 人们对职业得选择;它就是在生活环境得影 响下形成得。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就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就是指人们具有得某种支配与影响 她人以及周围环境得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与社会化权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得因素包括:一就是个 体成败经验;二就是替代性经验;三就是言语 说服;四就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就是影响行为得环境因素之一,它就是 个体要努力达到得、具体得成绩标准与结果。
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得能力有不同 得瞧法。这种能力得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得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 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根据动机得意识水平
有意识得动机: 无意识得动机:
根据动机得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得要求与外力得作用下 所产生得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体得内在需要引起得动 机。
2、生理性动机
饥饿
与胃壁收缩有关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与下视丘得神经中枢有关
渴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得化学变化有关。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安大 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侯老伯 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得鸟似得,在家里待 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让她买菜,她 故意到十多里路得菜市场买菜,来回消磨了大半天 得时间。她还无代价得给别人种菜、除草,给旧火 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得老伴与子女们都抱怨,并 带她到医院瞧病,结果侯老伯无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第一,人的要由不同水平的需要依次排成梯级: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作为一种基本动力,需要推动人在获得低 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后继续寻找高一层级需要的满 足。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的概念及其特 点 掌握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的 基本概念; 理解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主要内容; 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及其激发方法 和措施; 掌握培养兴趣和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方法。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你和其他人的区别
一、什么是个性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是指一个人身上的经常 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节 需要和动机
一、人的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 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 状态。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及对劳动 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物质需 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对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 和创造需要等,它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 美国心理学马斯洛 (A.H.Maslow,19 08--1970)提出来 的,他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 一,他于1954年提 出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受后 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 有可塑性。
(三)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
面貌。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 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个性具有人群的共通的一些特点。 如个性的民族特点;个性的职业、阶 级特点等。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
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个性形成 和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 会因素的作用,不能将个性形成和发展 的原因归结为一种因素,也不能将这两 种因素的作用等量齐观。生物因素只给 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才能使 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
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 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现代心 理学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 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 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个性是指一个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 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 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 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 构。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 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 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 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 最有价值。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 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 观等。
(2)不断发展高层级的需要,使个人需 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二、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动机是在需要 的基础之上产生。
需要与动机 需要 诱因 动机 计划行动 需要是动机的原动力 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二)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 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分 为正确性动机和错误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作用,可把动机分为主 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 机分为短暂性动机和长远性动机。
第三,越是低层级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 且越容易获得满足。
第四,真正能产生高层级的需要的人很少,而且 其满足的比例也较小。
(四)青少年需要的发展与培养
1、社会生活实践促进青少年需要的发展 2、青少年需要的培养 (1) 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
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 状态,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