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 •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①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②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 ③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
• • •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①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 ②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 面发展 • ③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 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 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
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 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 ①主要属于职业志向; ②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 ③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④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 合起来。
• • • • • •
• 2.儿童志向的培养 • ①从小加强志向培养; • ②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③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睡眠 食物 生理平衡 性 分泌
•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 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 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 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 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 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形成的。 • 一定水平: • ①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 ②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 • ③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 ④意识:自我意识完整
• (二)个性的特性 •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 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1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 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 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独有 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 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 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 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 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 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 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2.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狼孩的例子
6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因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 力系统 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需要必须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动机,并能人们作 出某种行为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诱因 外部诱因形成拉力
正诱因:(美味的食物) 负诱因:(变味的食物)
36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 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内容; 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强度。 (2)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方面,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反应;另一方面,具有相同行为反应的人则可能有 不同的动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有可能有多种;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好心 办坏事”。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怪病”。
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变化
思考:他们各自的主导性需要是什么?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进步性 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且是递进式发展的 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忽略了社会价值 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需要层次划分比较模糊,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心理课件-个性及其倾向性

➢ 如果學生因學習而得到強化(如取得好成績,教師家 長給予獎勵等),他們就會形成較強的行為動機;如 果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得到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可 能較弱。
2、需求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認為, 個體追求需要的滿足 是驅動行為的動力。
自我實現:理想、抱負 尊重需要:名譽、權利、成就
歸屬和愛的需要:社交、愛、被愛
• 出於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作用而學習,和出於學習的興趣和其中 的快樂而學習的個體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低的焦慮;學習堅 持性更強,並且能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 略),取得的學習成績更好。
• 內在動機和認同動機對學習成績有積極的影響,外部動機對學習 成績有消極的影響。
• 實驗研究表明,由外在因素所驅動的學生更傾向於面對只 需要表面認知策略的學習任務( Ames 1992;Dweck & Leggett 1988;Pintrinch & De Groot 1990 )。
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 ➢ 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後出現的強化,
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關係之後產生的對 下一步強化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成敗經驗 ➢替代性成敗經驗 ➢言語說服 ➢情緒喚起
5、歸因理論
– 歸因:人們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行為)進 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任何人都有 探索自己行為成敗原因的傾向。
超
自
我
我
本我
意識 前意識
潛意識
人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格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無意識部分
結 構
超我:遵循理想原則 ——意識部分,控制系統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第一节 个性概述 ▪ 第二节 需要 ▪ 第三节 动机 ▪ 第四节 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第4页,共56页。
第一节 个性概述
▪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
总和。
▪ 人格与个性
请列举你熟悉的某
个人的典型特 征……
▪ 人格与性格
▪ “你……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 “我这样做对不起我自己的人格。”
不可控制归因
4个因素: (1)努力
(2)能力 (3)运气
(4)任务难度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 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 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第27页,共56页。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第28页,共56页。
学习动机的激发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 “嘘,那个人人格不健全啊……”
个性是什么?
▪
……这些“人格”的含义一样吗?
第5页,共56页。
个性的基 本特点
个性的各个成分或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协 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以一个整体而运作。 当一个人的人格各个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 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 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改,禀性难移
“人心不 同,各如 其面”。
第6页,共56页。
第7页,共56页。
第8页,共56页。
第二节 需 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自身及自身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
并力求恢复平衡的一种内心状态。
要点: 1. 具有不平衡的存在 2. 主体感到不平衡的存在 3. 主体具有恢复平衡的愿望
八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
4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 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22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会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妻子或者 孩子.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爱 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社会流动带来的人的归属需要的缺乏,人们关 系的市场化带来的人的深情关系的缺乏。
缺乏归属与爱的人会将注意力高度指向与别人 的深度交流。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
25
马斯洛所描绘的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
26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
23
4、被尊重的需要:
个人对自立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 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 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种需要的满 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有地位和必不少.如果不满足,个体 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
.
24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不是天生的 个性也不是在后天立即形成的 个性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
关于“一定水平”
认识要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有完整的 自我意识。 情感要发展到能够正确地自我体验 意志要发展到能够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 1、稳定性 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形成的,心理的 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从发展的角度 讲,个性又具有可变性。但主导特性而言,个 性是稳定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
2、整体性 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 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性的第一层含义:个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 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第二层含义: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要影响 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人不仅能察觉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 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 点。(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周 围环境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见第 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儿童的需要 需要: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 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 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一)需要的种类 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分成了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性 个性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 生物的。
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个性的 普遍性。但个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表现出一 个人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个别性 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 的特性。 个性个别性突出体现为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的差异。 个性的个别性和个性的普遍性,是个性的两个 侧面。人的个性就是个性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 统一。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包含三个系统。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 个性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 需要、兴趣、志向(见后) 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需要与动机
动机:当某种需要被人意识到并变成推动人进 行活动的内部原因之后,便形成了动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 表现形式。 动机的分类: 正确的动机 :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动机 错误的动机:有损于社会和他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