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预防为主 实现安全发展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认识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认识摘要: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安全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安全生至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识。
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加强行业安全管理,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完善经济调控政策,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肃查处责任事故,倡导安全文化,建全安全监管体制。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由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所组成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针对煤矿瓦斯,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隐患较多问题,持续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之一,主要是从事井下作业,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阴暗潮湿,经常受到“瓦斯、煤尘、预板、水、火”等的威胁,加之技术装备落后,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安全管理薄弱,在我国工矿行业中煤矿发生事故率和伤亡人数所占比例较高,重特大事故有发生,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安全生产始终是生产领域的头等大事,国家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相继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管条例》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监管体系,为的是确保煤矿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安全第一”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一种认识论,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价值取向。
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
事故意味着对生命的摧残与毁灭,因此安全把保护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安全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生产。
《【安全发展,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

《【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摘要】:安全发展、预防为主是今年安全月的主题,今天我的演讲就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
安全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安全和安全发展、预防为主是今年安全月的主题,今天我的演讲就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
安全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权益;预防为主就是要做到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们的企业为了职工的安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编制了各类安全组织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加大了安全生产各方面的投入。
这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的损失,保障我们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从而实现安全发展。
国内外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证明,人的失误或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
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进而实现事故预防。
安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但安全意识真正能走进人心中的却寥寥无几。
安全意识可以排查安全隐患的出现,查处安全隐患可以杜绝违章作业,杜绝违章作业也就保障了我们的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职工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要细心、谨慎才能发现一些事故的苗头和隐患,才能确保安全,才能做好预防事故的准备工作。
作为企业的一名普通职工,我们应该怎样来实现安全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避免人为失误。
其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强化安全意识,从而实现安全发展的目的。
身为企业的一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对企业,对我们自己意味着什么。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重视安全才能保障我们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伤害,自己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
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

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方针》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方针,以保障全民的安全。
首先,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护为先”的原则。
我们提倡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注重事前预防,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查隐患,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不事故、少事故、小事故”的目标。
通过提高预防意识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坚持“依法治理、全员参与”的原则。
我们要求所有企业和单位都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同时,我们鼓励广大劳动者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秩序。
此外,我们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的原则。
我们鼓励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安全生产监测与预警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同时,我们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题,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方针》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技支
撑为主要内容,全面保障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必将迎来新的成就和进展。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由来与含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由来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井陉煤矿和我国第一艘万吨运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时,再次强调安全第一;1979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一份工作文件中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文件,进一步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1987年3月26日,原国家劳动部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称为“八字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角,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随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2008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这一方针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至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正式确立。
☆二、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1、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第一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必须放在首位。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以保护人们的安全为最高准则。
这意味着在设计、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
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为主是指在安全生产中,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这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危险物质的产生和扩散,对工艺流程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生产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多方面的整合和协同,全面提升国家的安全生产水平。
这包括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善安全生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施综合施策、分类治理、分级管理的原则。
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
在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的落地落实。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局面。
总之,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实施对于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成为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原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安全意识贯彻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当今社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安全都是最重要的。
因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成为了当前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
首先,安全第一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安全意识贯穿始终。
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预防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预防为主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预先排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这需要我们做好各种安全预防工作,包括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技术设施建设等方面。
只有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最后,综合治理是指采取多种手段,全面治理各种安全问题。
这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管,完善安全技术设施,提高安全应急能力等方面。
只有综合治理各种安全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在家庭中,我们要加强家庭安全教育,增强家庭成员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家庭安全检查,预防火灾、盗窃等安全问题。
在学校中,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确保校园安全。
在工作场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工作场所安全。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当前社会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
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做到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安全十大理念

安全十大理念安全理念是指在各种安全领域中,保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培养和践行安全十大理念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安全十大理念,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
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预防为主理念强调安全工作应始终贯彻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风险的认知,提高危机意识,并通过制定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等方式,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第二: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是指将安全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实现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安全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指所有人对安全工作负有责任,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每个个体都应具备安全意识,并积极推广安全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体系,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创建一个全员参与的安全工作氛围。
第四: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目标和责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确保安全的实现。
同时,还需要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推动安全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五:综合防控综合防控是指采取综合手段,对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综合防控理念强调在安全工作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包括风险分析和评估、安全预案制定和执行、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等方面。
第六: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指一种有利于安全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实践。
安全文化是安全十大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它涉及整个社会和组织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和安全行为等方面。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一直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并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确立和贯彻,使得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宗旨。
在我国,安全生产被视为最重要、最为基础的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实现安全第一的宗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行责任制,加强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等。
通过这些举措,我国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从而确保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
我国深知事故预防比事故救助更为重要。
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国十分注重事故的预防工作。
具体来说,我国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和规程的执行,推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开展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应急演练等措施,全面提高了事故预防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预防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单一的管理措施和单一的防护设备远远不够的。
我国重视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安全风险,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等。
通过这些综合治理措施,我国能够从系统上、全面上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安全生产效果。
总之,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通过加强安全意识,推行责任制,加强事故预防和综合治理等措施,确保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尽管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预防为主实现安全发展
当前钢铁企业由于缺乏对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理的足够重视,生产的安全隐患像一颗潜伏在人们日常生产中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企业和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
鞍钢2.20钢水喷爆事故,梅钢2.23煤气中毒事故,以及令很多人现在还心有余悸的能源管控中心2.27事故等一系列残酷的事件无不赤裸裸地暴露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软肋"。
企业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对党、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安全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严格意义上讲,一切隐患和灾难都是人为的,是人们不理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结果。
因此,安全生产中的关键措施是在生产中尽量减少那些可能产生隐患的因素。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长期安全生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排除隐患能力。
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的目的就是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一切潜在的隐患
从根源上彻底杜绝!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各种隐患,综合治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下几点切实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职能。
第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完整的统一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工作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预防为主",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古到今重视安全,所以"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要实现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要不断查找、排除、治理各种隐患,成事在人,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生产事故中有95%是"三违"造成的,是人为的责任事故。
而这些责任事故的产生,首先是责任人的认识问题引起的。
没有"预"便没有"防",预防事故连想都没去想,怎么会防?"防"即防备、防范、防止,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它是将"预"变成一种行为,一种手段、一项措施。
购买安全保障设备,配备专职安全员,坚持安全巡查制度等等。
由于有效的"防"能消除事故隐患,往往又会造成平安无事的表面现象,而这种表面现象又恰恰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思想、责任懈怠,认为"防"得多余,使"防"的工作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