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教材)
测绘 国 家 三 、四 等 水 准 测量

11
16:43
12
3.仪器技术指标
16:43
13
六、水准观测
1.观测方法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 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16:43
14
2.设置测站的要求
a.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处; b.易发生土崩、滑坡、沉陷的地点; c.距铁路50m 、距公路30m 以内(特殊情况可
酌情处理); d.短期内由于建设发展,可能毁坏标石或阻碍观
测的地点。
16:43
8
2.标石类型
16:43
9
五、仪器的技术要求
1.仪器的选用
16:43
10
2.仪器检验
16:43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 2898-91) 要点说明
16:43
1
一、布设原则
1.三、四等水准网是在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 布设符合路线、环线或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 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所必需的高程控制点。
2. 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 km; 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 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
16:43
15
3.间歇与检测
工作间歇时,最好能在水准点上结束观测。否 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 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 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要求即可起测。如无固定 点可选择,则间歇前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处打入带 有帽钉的木桩作间歇点。间歇后进行检测,比较 任意两转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 即可由此起测。否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完整word版,三四等水准测量(教材)

三、四等水平丈量三、四等水平丈量所使用地水平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3型地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 倍,切合水平器地水平管分划值为20’’/2mm.三、四等水平丈量地技术指标及观察要求拜见表 1.表 1三、四等水平丈量地技术指标及观察要求高差闭合差地限差前后视前后视黑红面黑红面水平测使用<mm )视野长视野距离累所测高距离差念书差量等级仪器附合、闭往、返侧度 <m)高度积差差之差m m m合路线较差m m m三等S312L12K75三丝能2523读数S05 S1100四等DS320L20K100三丝能31035读数S05 S1150注:表中L 、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 Km 为单位 .一、观察方法三、三、四等水平丈量主要采纳双面水平尺观察法,除各样限差有所差别外,观察方法迥然不同 .在每一测站上 ,第一部署仪器 ,如超限 ,则需挪动前视尺或水平仪,以知足要求 .而后按以下次序进行观察,并计入三 <四)等水平丈量手簿中 <表 2).(1)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下丝 <1),上丝 <2),中丝<3).(2)读取前视尺黑面读数:中丝 <4),下丝 <5),上丝<6).(3)读取前视尺红面读数:中丝 <7).(4)读取后视尺红面读数:中丝 <8).测得上述 8 个数据后 ,随即进行计算 ,假如切合规定要求 ,能够迁站持续施测;不然应从头观察 ,直至所测数据切合规定要求后 ,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地计算有下边几项<表 2).1.视距部分后距:(9>= [(1> -(2>]× 100<式中“ 100”为视距乘常数, 下同)前距: (10>= [(5> -(6>]× 100后、前视距差: (11>= (9> - (10> <绝对值不该超出2m)后、前视距离积累差:(12>= 本站地 (11> +前站地 (12> <绝对值不该超出5m)2.高差部分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 = K1 +(3>-(8>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 = K2 +(4>-(7><绝对值不该超出 2mm)<绝对值不该超出 2mm)上两式中地 K1 和 K2 分别为两水平尺地黑、红面地起点念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 2 观察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平尺地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地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察读数能否正确.黑面高差: (16>= (3> -(4>红面高差: (17>= (8> -(7>黑红面高差之差: (15>=(16>-[(17>± 0.100] = (13>-(14><绝对值不该超出3mm)由于两水平尺地红面开端读数相差 0.100m, 即 4.787m 与 4.687m 之差 , 所以 ,红面测得地实质高差应为 (17> ±0.100. 取“+”或取“-”应依据后、前视尺地 K值来确立 .每一测站经过上述计算 , 切合限差要求后 , 才能计算高差中数: (18>= [(16>+(17> ±0.100]/2, 作为该站测得地高差值 .表 2 为三等水平丈量手簿 , 括号内陆数字表示观察记录和计算校核地次序 .当整个水平路线丈量完成, 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 校核地方法是:先计算:Σ(3> 、Σ (4> 、Σ (7> 、Σ (8> 、Σ (9> 、Σ (10> 、Σ (16> 、Σ(17> 、Σ (18>.则:Σ (3> -Σ (4> =Σ (16>Σ(8> -Σ (7> =Σ(17>Σ(9> -Σ (10> = (12> 末站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Σ(16> +<Σ(17> ± 0.100 )]/2 = Σ(18>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Σ(16> +<Σ(17>]/2 = Σ(18>水平路线总长度:L =Σ (9> +Σ (10>四等水平丈量一个测站地观察次序, 可采纳:后<黑)、后 <红)、前 <黑)、前 <红) . 即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后随即读红面读数 , 尔后对准前视尺 , 读取黑面及红面读数 , 测站记录计算与三等水平丈量完好同样 .三、成就整理三、四等水平丈量 , 一般布设单调水平路线<附合水平路线、闭合水平路线和支水平路线) , 外业成就经检查合格、高差闭合差切合表 1 地限差要求时 , 方可进行高差闭合差地调整和高程计算.闭合差地调整和高程计算与一般水平丈量方法同样, 它是把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长度成正比率进行分派. 支水平路线进行往、返丈量, 取来回测高差地均匀值计算高程 .表 2测段:自 SB-3 时始:刻:末:测站点名编号SB-3 1至SA-4SA-4 2至X-6X-63至表 2三等水平丈量手簿三等水平丈量手簿至 SB-1日期:仪器型号:S3 2100338 时8 分天气:晴观察者:李晓明9 时 6 分呈像:清楚稳固记录者:张国立下丝下丝水平尺读数 (m>后尺前尺方向上丝上丝K+黑- 红及高差中数后视距 (m>前视距 (m>(mm>尺号黑色面红色面视距差 d累计差∑ d(1>(5>后-尺号(3>(8>(13>(2>(6>前-尺号(4>(7>(14>(18>(9>(10>后 - 前(16>(17>(15>(11>(12>K1 = 4.787K2 = 4.6871.6140.774后 1 1.384 6.17101.1560.326前 20.551 5.239-145.844.8后 - 前0.8330.93210.8325112.188 2.252后 2 1.934 6.622-11.682 1.758前 12.008 6.796-150.649.4后 - 前-0.074-0.1740-0.07401.22.21.9222.066后 1 1.726 6.51211.529 1.668前 2 1.866 6.554-1X-539.339.8后 - 前-0.14-0.0422-0.141 -0.5 1.72.041 2.220后 2 1.832 6.520-1X-5 1.622 1.790前 1 2.007 6.7931 4至41.943后 - 前-0.175-0.273-2-0.1740X-4-1.10.6∑ (18>=0.4435∑(9>=177.6后∑(3>= 6.876∑ (8>=25.825检核∑(10>=177.0前∑(4>= 6.432∑ (7>=25.382∑d =(12> 末=0.6后 - 前∑ (16>=0.444∑ (17>=0.443L =354.6[ ∑ (16>+ ∑ (17>]/2=0.4435=∑ (18>下边介绍一下 3 中丈量方式 <附合、闭合、支水平路线)地闭合差地调整和高程计算 .观点:进行水平丈量地路线称为水平路线. 依据测区实质状况和需要可部署成单调水平路线和水平网 .单调水平路线又分为闭合水平路线、附和水平路线和支水平路线三种形式.两条以上单调水平路线订交于某一待定水平点则称为水平网, 其订交点称为结点 , 在以下图中 , 水平点 5 即为结点 .当 A、B 两点地距离较远或许高差较大时 , 部署一次仪器不可以测得它们地高差 , 这时需要设置转点 . 在转点搁置尺垫即可 <注意在相邻两站观察过程中转点尺垫不准有任何地改动) , 每部署一次仪器称为一个测站 .BM2BM2BM33241115BM12123 23BM1BM1BM1BM4闭合水平路线附合水平路线支水平路线水平网1 闭合水平路线计算【例】:如下图 , 一闭合水平路线各段高差观察值及其长度均注于图中, 已知水平点 BM5地高程为 37.141m, 求 1、 2、 3 点高程 .9 m19mh 2.9-1 0 k L = - =1211. =.7 .4h =120 m1 5k m LBM52h 4L4=0k mm0.9.225=51.8+1.6k m= =+1L 338m3h 3现联合下表说明闭合水平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地计算方法和步骤.<1)计算路线闭合差 f h :f hh 测 44mmfh 允40 Lmm 80mm可见f h f h 允 ,说明成就切合要求 .闭合水平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计算点号距离 高差观察值高差更正数更正后高差高程 已知点高程<km ) <m ) <m )<m ) <m )BM51.10- 1.999-0.012-2.01137.141135.1300.75- 1.420-0.008-1.428233.702H BM5= 37.1411.20+ 1.825-0.013+1.812335.514m0.95+ 1.638-0.011+1.627BM537.141Σ4.00+ 0.044-0.044<2)计算高差闭合差更正数 v i :更正数 v i 与闭合差符号相反 , 且更正数 v i 数值总和与闭合差相等 .在同一水平路线上 , 一般可以为观察条件是同样地 , 所以可以为偏差地大小与路线地长度或许测站数成正比. 这样闭合差地调整方法是:按与距离或许测站数成正比率、反符号分派 . 则各段路线高差闭合差地更正数v i为:v fh L i或vfh n ii L i n式中 ,L 为水平路线地总长, L i为各测段距离;n 为水平路线测站数总和 , n i为各测段地测站数 .分派完后 ,一定知足v f h ,不然说明计算有误 ,应从头计算 .<3)计算更正后高差:高差观察值 + 高差更正数 ,即为更正后地高差 .<4)计算待测点高程: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更正后高差 , 即为最后各测点地高程 .2附合水平路线计算<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 f h:f h h测(H-H)终始<2)、 <3)、 <4)与闭合路线同样 .3支水平路线计算<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 f h:f h h往h返<2)计算高差值:取各测段来回测高差中数<来回测高差绝对值之和地均匀值)作为本测段地高差 , 符号过去测为准 .<3)计算各测点高程值:由开端点高程今后计算 , 即“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高差 = 后一点高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三等、四等水准测量常用于小地区测绘地形图和施工测量的高程基本控制。
1、观测程序以DS3型水准仪及双面水准尺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步骤为例:(1)瞄准后视水准尺黑面,精平,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2-2中(1)、(2)、(3);(5)、(6);(3)瞄准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7);(4)瞄准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8)。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其优点是可以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
概括起来,每个测站共需读取8个读数,并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满足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2、测站的计算与校核(1)视距部分视距等于下丝读数与上丝读数的差乘以100。
后视距:(9)=100×[(1)-(2)]前视距:(10)=100×[(4)-(5)]计算前、后视距差(11):(11)=(9)-(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1)不得超过5m。
计算前、后视距离累积差(12):(12)=上站(12)+本站(11),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2)不得超过10m。
(2)水准尺读数检核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K1=(13)=(7)-(6)K1=(14)=(8)-(3)Ki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为4.687m或4.787m)。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3mm。
(3)高差计算与校核按前、后视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该站高差:黑面高差:(15)=(3)-(6)红面高差:(16)=(8)-(7)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17)应为100mm(原因是:使用配对的水准尺,尺常数相差100mm)。
如果观测没有误差,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7)与100mm的误差不得超过5mm。
红黑面高差之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站的观测高差:(18)={(15)+[(16)±100mm]}/2上式计算时,当(15)>(16),100mm前取正号计算;当(15)<(16),100mm前取负号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十K—(8) 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或(17)=(14)—(13) 三等≯3mm,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1-4三、四等水准测量

路线类型
附合路线 支水准路线
150KM
20KM
视线高度 三丝能读数
四等 100KM 80KM
20KM
三丝能读数
2)、 三四等水准测量区格式水准尺
①特点:基本刻划1cm;黑红面注记;黑红面读数之差为 4687/4787 mm;成对使用。
19 18
66 65
19 18
67 66
03 02
01 00
50 49
2、测段为偶数测站;
3、测站观测限差要求
等级
仪器 类型
标准视 线长度
/m
前后 视距 差/m
前后视 黑红面 距差累 读数差 计/m /mm
黑红面 所测高 差之差
/mm
检测间歇 点高差之
差/mm
三等 DS3 65 3.0 6.0 2.0 3.0
3.0
四等 DS3 80 5.0 10.0 3.0 5.0
5.0
(1) (2) (12) (14) 1 571 1 197 374 -0.2 2 121 1 747 374 -0.1 1 914 1 539 375 -0.2 1 965 1 700 265 -0.2 0089 0020
69 -0.5
前尺
上丝 d 下丝
前距
(5) (6) (13) (15) 0739 0363 376 -0.2 2 196 1 821 375 -0.3 2 055 1 678 377 -0.3 2 141 1 874 267 -0.7 0124 0050
提供水平视线(主条件)
VV∥L’L’
粗平仪器
VV⊥横丝
方便读数
二、误差分析
误差类型
误差
i角误差
工程测量工培训教材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示范标准》系列培训教材工程测量工培训教材王洪章主编中铁三局2010年5月III目录第一章水准测量 (1)第一节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 (1)第二节普通水准测量 (5)第三节三、四等水准测量 (12)第四节一、二等水准测量 (16)第五节精密水准仪、电子水准仪 (20)第六节E XCEL软件测量内业数据处理 (35)第二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43)第一节视距测量 (43)第二节光电测距 (44)第三节直线定向 (45)第三章全站仪 (49)第一节全站仪简介 (49)第二节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及功能 (50)第三节全站仪介绍 (52)第四章GPS测量技术 (61)第一节GPS的概述 (61)第二节GPS的组成 (61)第三节GPS坐标系统 (62)第四节GPS卫星定位原理 (66)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68)第一节测量误差概述 (68)第二节评定精度的指标 (70)第三节误差传播定律 (72)第四节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75)第六章平面控制测量 (78)第一节控制测量概述 (78)第二节导线测量 (79)第三节卫星定位测量 (85)第七章地形测量 (92)第一节地形图基本知识 (92)第二节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技术 (95)第八章铁路工程测量 (98)第一节铁道工程概论 (98)第二节线路初测与定测 (105)第三节全站仪任意点坐标测设曲线 (114)- III第四节路基工程施工测量 (121)第五节无砟轨道施工控制测量 (132)第六节无砟轨道铺设的施工测量 (150)第七节桥梁控制测量 (155)第八节桥梁施工测量 (157)第九节桥梁变形监控 (163)第十节山岭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168)第十一节山岭隧道洞内测量 (171)第九章城市轨道工程测量概述 (178)第一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述 (178)第二节城市轻轨控制测量 (182)第三节轻轨施工测量 (185)第四节地铁工程控制测量 (189)第五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 (205)第六节地铁工程变形监测 (226)第十章测量方案编制 (242)第一节测量方案编制内容 (242)第二节测量方案编制过程 (243)第三节测量方案编制示例 (244)IV- V第一章水准测量第一节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水准面和水平面测量工作是在地球的自然表面进行的,而地球自然表面是不平坦和不规则的,有高达8 848.13m 的珠穆朗玛峰,也有深至11 022m的马里亚纳海沟,虽然它们高低起伏悬殊,但与地球的半径6371km 相比较,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公路工程测量-教案-16、三、四等水准测量

书
设
计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流程
课 后
小 结
通过本次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1
2
3
4
5
组织课堂,师生问好。
复习提问:
1.水准尺读数
PPT展示图片,提问学生读数。
3.教师在项目任务过程中巡回指导随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三、学生练习
1.内业:
平差,给出正确步骤
(1)高差计算及计算校核
①Σh测=Σa-Σb
②Σh理=已知
(2)高差闭合差计算
fh=Σh测-Σh理
3.数据处理方法
(3)计算容许闭合差
fh=±12ꇌL(mm)平原微丘
fh=±4ꇌn(mm)山岭重丘
(4)高差闭合差调整
课堂导入:
1.教师先播放桥梁垮塌视频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评
新授知识:
一、内业
1.教师先利用板书结合多媒体讲解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步骤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口诀:后前前后,黑黑红红3.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述数据计算并结合实例进行课堂数据计算
4.播放教师在实践场地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的视频
5.说明实பைடு நூலகம்项目任务注意事项。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18公路
授课日期
12.03,12.05,12.10,12.12
第73-84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资料
教材、教案、ppt、仪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
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Σ(3)、Σ(4)、Σ(7)、Σ(8)、Σ(9)、Σ(10)、Σ(16)、Σ(17)、Σ(18)。
则:Σ(3)-Σ(4) = Σ(16)
Σ(8)-Σ(7) = Σ(17)
Σ(9)-Σ(10) = (12)末站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Σ(16)+(Σ(17) ±0.100)]/2 = Σ(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Σ(16)+(Σ(17)]/2 = Σ(18)
水准路线总长度: L = Σ(9)+Σ(10)
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可采用:后(黑)、后(红)、前(黑)、前(红)。
即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后随即读红面读数,而后瞄准前视尺,读取黑面及红面读数,测站记录计算与三等水准测量完全相同。
三、成果整理
三、四等水准测量,一般布设单一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外业成果经检查合格、高差闭合差符合表1的限差要求时,方可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
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与一般水准测量方法相同,它是把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长度成正比例进行分配。
支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取往返测高差的平均值计算高程。
表2 三等水准测量手簿
表2 三等水准测量手簿
测段:自 SB-3 至 SB-1 日期:仪器型号:S3 210033 时刻:始:8时8分天气:晴观测者:李晓明末:9时6分呈像:清晰稳定记录者:张国立
下面介绍一下3中测量方式(附合、闭合、支水准路线)的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
概念: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和需要可布置成单一水准路线和水准网。
单一水准路线又分为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三种形式。
两条以上单一水准路线相交于某一待定水准点则称为水准网,其相交点称为结点,在下图中,水准点5即为结点。
当A 、B 两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高差较大时,安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得它们的高差,这时需要设置转点。
在转点放置尺垫即可(注意在相邻两站观测过程中转点尺垫不许有任何的变动),每安置一次仪器称为一个测站。
水准网
支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
闭合水准路线
BM4
BM3
BM2
BM1
BM1BM2
BM1
32
4
1
5
2
1
3
2
1
3
2
1
BM1
1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例】:如图所示,一闭合水准路线各段高差观测值及其长度均注于图中,已知水准点BM5的高程为37.141m ,求1、2、3点高程。
h 4
m
h 3m
m m BM5
现结合下表说明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1)计算路线闭合差h f :
44mm h f h ==+∑测 80mm h f =±=±允
可见 h h f f <允,说明成果符合要求。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计算
(2)计算高差闭合差改正数i v :
改正数i v 与闭合差符号相反,且改正数i v 数值总和与闭合差相等。
在同一水准路线上,一般可认为观测条件是相同的,所以可认为误差的大
小与路线的长度或者测站数成正比。
这样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按与距离或者测站数成正比例、反符号分配。
则各段路线高差闭合差的改正数i v 为:
h i i f L L v =-
∑ 或 h i i f
n n
v =-∑ 式中,L ∑为水准路线的总长, i L 为各测段距离;n ∑为水准路线测站数总和,i n 为各测段的测站数。
分配完后,必须满足h v f =-∑,否则说明计算有误,应重新计算。
(3)计算改正后高差:
高差观测值 + 高差改正数,即为改正后的高差。
(4)计算待测点高程:
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改正后高差,即为最终各测点的高程。
2附合水准路线计算
(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
h h f -=∑测终始(H -H )
(2)、(3)、(4)与闭合路线相同。
3支水准路线计算
(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
h h
h
f -
=
∑∑返
往
(2)计算高差值:
取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往返测高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本测段的高差,符号以往测为准。
(3)计算各测点高程值:
由起始点高程往后推算,即
“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高差 = 后一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