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荷花淀》:一篇纯美的战争小说

《荷花淀》:一篇纯美的战争小说作者:杨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7期《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先生的成名之作。
这篇小说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整体风格朴素淡雅、清新隽永。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卷幅,如诗更如画,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荷花淀派”。
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选取了小小白洋淀一隅,表现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园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被誉为散文诗式的纯美小说,其全部意蕴在于贯注其中的自然之美,所以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便是本文的审美阅读重点之一。
读过《荷花淀》,读者并不能清晰地还原出那几个水乡人物,对战斗的场面也没有深刻的印象,甚至整个故事都显得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谁都决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本文中,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
作者在动静结合,张弛相映的搭配与描绘里显示出一股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这一片如同世外仙境般的荷花淀充满了神韵,充满了魅力。
如文章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即是一幅恬静优美的水乡月光图:水生嫂坐在小院中编席,月光的清辉照着她,“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织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里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画中有诗,有色有光也有味,明月、清风、雾霭、荷香与水生嫂编席的动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激烈的战斗来临之前的一首抒情柔曼的月光小夜曲。
本文的审美重点之二,是作者在精心描绘的纯美意境中显现的人的精神与品质之美。
在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和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融入其中的人物便是这美景的精魂。
2022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群文阅读

白洋淀,属海河流域,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2017年, 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白洋淀大部为其所辖。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 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 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 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 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猝不及防 , 心里受到极大震动,原本让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划 破了手。她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字可让人体味出:事情来得太突然, 水生嫂非常吃惊,但她又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水生嫂是识大体、 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能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
前三段景物描写:
所写之景及特点:
皎月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薄雾轻浮,清风徐徐,荷花 飘香,诗情画意,自然优美、清新恬静。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 富饶的出产,美丽的家乡。
作用:①表现夜景美:为人物提供优美背景,渲染恬静气氛,水生 嫂就在这里生活劳动。
②表现生活美,家乡美,人情美。烘托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 善良的形象,烘托人物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的情怀。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 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 活动创设背景的意义。 2、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 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对主题的意义。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1《荷花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荷花淀》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是描写抗日战争生活的典范,有许多地方值得学生认真学习。
小说的人物对话描写及环境描写都十分出色。
对话描写通过朴实的语言,准确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环境描写渗透作者感情,达到情景交融。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好材料。
语言建构与运用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学习作品优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小说诗化的特点。
2 课时。
1.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情不自禁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为了大大小小的 99 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 99 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
荷花淀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 5 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 3700 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 43 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今天我们就学习与此相关的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被人们称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的小说《荷花淀》。
2.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痛苦、灾难、血腥、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是总苦痛的。
3.战争中也有清新、恬静,也有自然、和谐,更有人性、人道,甚至带给我们一种夸姣的感觉。
以我们学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百合花》: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划了有着百合花一样清纯高尚夸姣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清纯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8-1《荷花淀》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说课稿)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荷花淀》的教与学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荷花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荷花淀》属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单元所选文章风格迥异,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多种体裁。
第8 课由三篇小说构成,这里既有极具诗情画意的《荷花淀》,也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小二黑结婚》,还有闪耀红色光芒的《党费》。
我安排三个课时来完成第 8 课的学习,第一课时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荷花淀》;第二课时诗意与乡土——从《荷花淀》与《小二黑结婚(节选)》看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第三课时见微知著,细微之处动人心——《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联读。
《荷花淀》被誉为“战争小说中的纯美绝唱”,是形成“荷花淀派”风格的代表作,小说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文本,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从学习理解的角度来说,本课旨在带领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说,本课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学会梳理与概括作品叙事或情感脉络、评价人物形象,学会品味作品语言、关注细节描写,努力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在单元学习导语中,课本编者也建议:“要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如诗的荷韵,纯美的赞歌——再读孙犁《荷花淀》

如诗的荷韵,纯美的赞歌——再读孙犁《荷花淀》如诗的荷韵,纯美的赞歌——再读孙犁《荷花淀》四川巴中中学明戈利 636000作为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和“荷花淀派”扛鼎之作,《荷花淀》以其质朴简练的语言和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并深受读者喜爱和社会好评,但传统的解读一般多停留在作品人物形象和具有政治色彩的主题两个层面:小说塑造了白洋淀广大妇女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和机智勇敢、坚定乐观的群体形象,歌颂了白洋淀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和实践。
对于一部穿越历史风云、撼动几代读者的经典作品而言,如果仅作如此肤浅和单一的赏读和品鉴,不免审美视野过于狭窄,审美趣味过于平淡,难以挖掘和领略到该篇诗体小说的隽永韵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荷花淀》的真正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在哪里呢?它永恒的艺术魅力又潜隐于何处?我认为如果从文艺美学的视野来审视和解构,《荷花淀》一文之美至少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绚丽多姿的语言美1、准确入微的语言细节美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对于叙事性文学作品来说,细节产生魅力,细节决定高下。
细节是展现行为进程、描摹点染场景,从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
成功的细节催生一个鲜活的形象,缺乏或是失败的细节将有可能埋没一个不朽的人物。
勿庸置疑,《荷花淀》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是成功而独到的。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
”该处肖像和衣着的细描,不仅交代了水生朴实的农民身份,而且我们眼前也浮现出了一位如荷花般纯洁美好的青年,他做事干练,活力无限。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一个“震动”和“吮”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细腻地刻画了女人对水生决定参军的惊讶和努力平衡内心情绪的心理活动。
“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些描写打捞战利品的感人细节则又流溢出了男人和女人们之间不计得失、相互关爱的真挚情谊和高尚的集体主义观念。
《荷花淀》 (共49张PPT)

万顷(qǐng) 毗(bǐ)邻
晌(shǎng )
diàn
撅(juē)嘴
围剿(jiǎo) 荷花淀(dìng )
走近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 孙树勋,河北 安平县人, 现、当代 作家。 作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 《荷花淀》 短篇小说集 《白洋淀》 、 、 《采蒲台》 《嘱咐》 小说散文集 《白洋淀纪事》等。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 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战斗中成长(高潮、 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故事情节
《白洋淀纪事》
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 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 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 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受《荷花淀》 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 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 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 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 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 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饮,又像 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第一部分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 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 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 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 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 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 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战争小说的纯美绝唱《荷花淀》教学设计

战争小说的纯美绝唱:《荷花淀》教学设计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毕琦蘅一、教材分析《荷花淀》是粤教版必修3小说单元中的拓展阅读课文。
本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能力。
在学习小说单元的开始,我们印发学案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小说文体知识、阅读方法与思路的学法指导,并明确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鉴赏的目标要求:1、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情节结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鉴赏评价能力:品味语言,体会重点精彩语句的丰富内涵。
3、探究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主题,探索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感世界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民族心理。
二、学情分析:在基本阅读篇目《药》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训练过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手法和环境描写的赏析。
学生掌握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并初步懂得了赏析小说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但是,作为理科班的学生,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普遍反映看到长长的文字就头疼,难以静心品味语言,对需要组织语言表达的文学作品鉴赏存有畏难心理,依赖和等待老师的讲解分析,甚至希望老师把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他们去记,忽视了对自己独立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因此,亟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兴趣和能力,克服鉴赏的畏难情绪,形成潜心阅读、独立解读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作为作为一篇描摹战争题材的小说和孙犁“诗体小说”代表作的文风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鉴赏阅读小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并把小组合作讨论、研读的成果通过协作的表达大胆展示的学习习惯。
2、学习以景物的烘托、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手法;掌握借助典型环境和语言、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进而体会作品主题的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白洋淀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和平生活。
《荷花淀》PPT

B.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腼腆羞涩)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
来。
(聪明含蓄) (爽朗率真)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 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性急冒失)
水有诗情,荷有画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什么样的水土养 育了这样的如何荷花一般水灵而又坚强的 女子?
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孙犁
孙犁(1913-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 孙犁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13岁 的孙犁考入了保定的育德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孙 犁无钱继续升学,他怀着当作家的愿望,来到北京, 看书、学习,给报章杂志投稿,过着十分清苦的流 浪生活。1936年孙犁由同学介绍来到白洋淀地夏的 同口镇当小学教员,孙犁在这里了解并熟悉了白洋 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 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的抗日政府。白洋淀军民们 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的创 作源泉。1944年孙犁奔赴延安。茅盾曾评论:"孙犁 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孙犁是布衣简食、淡泊明 志的作家。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 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
作品主题“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 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 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 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 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人为中心,主题 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 ,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 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对于孙犁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以往的解读大都着重从分析其思想性及其理性主题入手,从而尽量去挖掘其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
因而多年来对《荷花淀》的研究也就基本上固定在一个大致统一的结论上,说来说去也总是认为:“它通过水生嫂等正确处理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描绘了白洋淀广大妇女泼辣、勇敢、坚定、乐观的战斗风貌,反映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历史进程,歌颂了白洋淀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
”认为:“《荷花淀》就是一曲劳动妇女的赞歌”,甚至“反映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威力,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等。
①这样的分析显然有些过于简单化地靠向理性意义而又过于明显地将其理性意义极度膨胀,所以也就不能不自然忽略了对其艺术性的充分把握和进一步认识。
实际上,《荷花淀》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在哪里呢?《荷花淀》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从多年的传播实践来看,人们凡读过《荷花淀》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当然,不可能是一个惊险的战斗故事,也不可能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也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因为这一切,在小说中都并不是十分清晰的,都不是作者所着力用笔和刻意表现的。
作者恰恰把这些被传统小说作为基本构造模式与运思重心的东西充分淡化,因而,小说在正常的接受者头脑中所留下的最深刻的美感印象大多不过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
这是一幅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
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非大手笔所绝对不能为的。
中外许多学人都曾指出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是一篇纯技巧小说。
②其理性主题是被深深潜隐在文字技巧的最深处的;而在我看来,《荷花淀》则是一篇纯美小说,它的艺术重心在于创造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味。
同样的,其理性意义也是深深隐蔽在美的画面之背后的。
首先,按照惯常的研究眼光,我们得承认,《荷花淀》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然而就小说的整个艺术运思与话语操作来看,这又是一篇完全被非战争化了的战争小说。
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在其全部话语表述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暴力,而把战争题材自身所本然具有的战争特性完全消解掉,从而更加集中地去发现和表现被战争本身的残酷以及通常只是惯于把战争作为残酷的现实去运思的传统模式所忽略和遮掩的原本的生活之美。
说这篇小说是战争小说,不仅因为它取材于战争年代和以战争为总体背景,而它所赖以构成的中心事件就是一次激烈的枪战。
而且作品还可以说完全是从正面来描写战斗场面的。
但由于作者有意的非战争化把握和处理,整个战斗场面,也就是作为中心事件或通常被必然作为高潮出现的战斗场景却在小说中又只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完全回避了通常那种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等惨烈景象,甚至把敌对双方的激战和对抗过程也全然省略,三言两语之间如同神话一般便结束了战斗,夺取了胜利。
当你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的时候,使你根本没有通过这一艺术表述而去经历一次战争,根本得不到什么战争体验。
战争的一切特征在此都被解构,小说也并未通过艺术手段再造一次战争或再现一次战争,所以它完全是非战争化的了。
虽然它的取材的确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其次,这篇小说不仅掩盖和消解了战争特性,而且还抽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
从而突出社会人生中那种明净、纯真的自然形态。
这也许正是由于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战争题材的结果。
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残酷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破坏性都是极大的,因而也就必然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然而战争的发生由于对抗双方阵线的分明,对立关系的单一确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而,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就会因此而显得明朗单纯,和平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的矛盾纠葛也就很容易被暂时搁置,那些琐碎的日常矛盾或情感冲突就会被一致对外的根本利益和总原则所自然或强行取消。
这时的亲情关系、邻里关系乃至阶级关系等大都会自然或自觉地服从战争所划定的阵线,人们的情感情绪也只能以此为律动动源。
《荷花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对战争现实的把握和感受,才大胆地把人的情感冲突、心理冲突、日常生活冲突高度淡化,剩下的就只是一种高度纯净与宁静之美。
作为小说主体故事的妻子送郎上战场,再没有那种离别的凄苦,以及被离弃的哀怨,甚至这种突然的诀别,也并不激起妻子丝毫的不满和怨怼;干部的家属是如此,其他所有人的情况也都是如此,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而正是在这种简化了的艺术关系中,小说留给读者的就是那同新鲜的“荷花荷叶香”的一片温情,是一种单纯美的极致。
此外,以往对《荷花淀》的解读也大都着重分析其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活动复杂微妙,因而认为这仍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而且写人很精彩的短篇小说,这其实更是以常规思路来对一种非常规创作和非常规文本的曲解和误读。
实际上,《荷花淀》根本不是一篇写人小说,或者说它并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运思轴心的艺术作品。
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并不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者说在小说各要素的总体构成中,人物(即作为形式因素的人物形象)并不处于最核心最显要的位置上。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全都是无名无姓的。
对于现实主义的写人小说来说,既然要塑造完整立体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姓名无疑应该是第一位的,否则这一人物就失去了作为个人的基本代码,失去了作为个人而存在的最表面的依据。
当然,短篇小说有时会省略人物姓名,但那一定是情绪小说、氛围小说或其他艺术类型的小说。
写人小说既然重在写人,就不该忽略人的姓名,否则你就没有写出一个完整的能呼之欲出的人来,我们之所以把《荷花淀》排除在写人小说之外,这是一个最表层的原因。
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水生女人是没有名姓的,而且连“水生女人”这样的称呼都很少使用,而只是以“女人”二字称之,就连作品最用力的开头那段描写中女人出场的描绘,也只用一个带有抽象和普遍意味的“女人”代之,却并不特别限定其为“水生女人”。
因而,这里对人物姓名的省略,并不是因通常所理解的在旧社会女人姓名不重要或大多没有姓名以及从丈夫之姓等等,孙犁的其他写人小说中的女人都是有名字的,而《荷花淀》中对人名的省略显然就有着特殊的艺术意义,那就是要充分淡化人物使其整体融入作品的纯美氛围之中以及纯美画面之中。
这里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小说中唯一有名字的一个人物叫“水生”,而“水生”在这样的一篇小说中也并不只是一个个体代码意义(所指),而恰恰是暗含了一种抽象泛指意义(能指)。
在这汪洋一片的白洋淀中,男人、女人、荷花、荷叶,都是由水而生,靠水而生的,所以“水生”既是一个人名,又是所有人的共名,既是一个干部,也是所有人的代指。
甚至还是那蓬蓬勃勃的荷花荷叶的暗指。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
这样的论据在我们后面的分析中还会用到。
其次,小说中人物的外貌也是高度模糊的。
所谓外貌模糊不仅由于作品很少或基本没有直接的细致的肖像描写,而更是因为小说中的全部人物都不存在明显的外貌差异和形体差异,小说的描写并没有故意突出这些差异以形成对照,使个性鲜明,而却有意造成混淆。
有所区别的只是男人与女人,如同荷花淀中只有荷叶与荷花之别。
至于每一个男人有何特征,每一个女人又有何特征,小说中看得并不重要。
作品唯一的一处肖像描写是写的水生:“这年青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这明明是任何一个青年人所共有的打扮,尤其是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中,而最能反映外貌差异的面部描写则不着一字。
至于对女人的肖像描写则完全融入一种仙境般的环境之中(如编席以及荷花淀遇险),这些人物就连心理特征也都十分相似,包括语言特征,尤其是那些女人们(试体会那些文中对话)。
这都是有意把人物淡化,而追求作品的诗化意境的表现。
对本人的以上观点,有人一定会反驳,《荷花淀》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对话来提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是非常精到的啊!这当然是历来对于《荷花淀》艺术分析的千篇一律的评价,却并不是对于《荷花淀》艺术技巧的更独到更深切的理解和发现。
我认为,像《荷花淀》中那样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都能信手拈来的技术,并不能算得上有多么奇特和高明。
《荷花淀》的作者所高明的是,恰恰在充分淡化了人物的场景和情节中,在不经意的对人物涂抹中,在大大减化了本应细致描摩的笔墨之后,通过三语两语的点染,就已达到了通常作家需刻意用笔的那种极致,而本篇作品的艺术用心却又并不单单在此。
以上我们详细分析了《荷花淀》的非战争化、非冲突化以及对于人物的充分淡化,至于情节在其中的淡化就更是众所周知了。
那么,这篇小说的根本意趣又在哪里呢?小说的审美重心又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小说何以具有超时代、跨地域的永恒性艺术魅力呢?我认为,这是一篇纯美的诗化小说,其全部意蕴在于贯注其中的自然之美,在于被作者高度熔炼并大大升华了的生活本真之美。
我想,每当一个读者读过《荷花淀》之后,也许并不能清晰地从作品的描写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又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
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关于这一点,作家孙犁先生本人早就谈到过:“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上工作,习惯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③这不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吗?这不也就最深刻地指出了《荷花淀》的艺术魅力之最终根源了吗?再回到作品本身来看,小说虽然如前所述,对人物、事件乃至本应作为高潮的核心情节全都那么轻描淡写,如写故事的起因,只用一句:“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写送别也只写道:“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显得高度简练,而写起自然景色来却是那么不厌其烦,刻意求工,而且也总是那么充满神韵,充满魅力。
最精彩的当然要算作品开篇,那简直是神来之笔,即使对最习惯于阅读情节化小说的中国读者以及普通大众读者来说,也并不感到难于交流或阅读的障碍。
这里大小共四个自然段,占有较大的篇幅,不妨先引述其中的两段再加分析: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