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合集下载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条件: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是农业
区位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则会影响农业活动的实施和效
率。

2.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降水、温度、
日照、风速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基本要素,影响农业的灌溉、养殖、
种植等活动。

农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
利用效率。

4.劳动力与人口因素:农业的区位还与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
人口密度有关。

足够的劳动力和适宜的农村人口分布对农
业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5.市场与交通因素:农业区位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和交通条件
密切相关。

如果农产品远离市场或交通不便利,会增加运
输成本和时间,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

6.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
是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方面。

有差异的政策措施和农村基
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产量、品
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区域规划和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首先,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和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比如日照、温度和降水等影响着种植作物的选择和产量。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缺水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将决定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和销售范围,影响产品市场的开拓和销售渠道的选择。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素质水平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质量。

再次,社会因素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等。

政策扶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农业提供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将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不同作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农作物种植的适宜区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2. 土地条件:包括地形、土壤质量等。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更适宜农业发展。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土壤要求,如稻米适宜生长在河流湿地上,而玉米适宜生长在丘陵地区。

3. 水资源: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养殖等。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农作物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更好地生长,养殖业在水域面积广阔的地区更有利于发展。

4. 交通和市场条件: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市场网络。

农业发展更有利于位置靠近交通主干线和城市的地区。

农产品的出口需要海港或机场等出口通道。

5. 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也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有关。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可能更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高效农业科技的引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这些地理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业在选择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高中地理详析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详析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详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湖南/向超骆凌志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

现代农业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农业的地域差异非常大,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对热量、光照、水、土壤等自然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熟制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光、热、水充足,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沙尘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区特别是坡度大于25°的坡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冲积平原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我国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都是肥力很高的土壤;而我国东南丘陵的红壤则具有瘦、黏、酸的特点,需要采取措施改良。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酸性的红壤适宜茶树、马尾松等林木的生长;在盐碱地可种棉花。

(4)水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

水源一方面来自大气降水,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主要依靠雨水灌溉,叫雨浴农业。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更多依赖地表水(如河湖)和地下水,一般适合发展畜牧业,一些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叫做灌溉农业。

(5)生物:不同植被地区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地区适合发展林业,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

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种基础。

气候高温多雨(温暖湿润)、地形垂直差异显著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物种,如我国云南就有“植物王国”之称。

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 潮、台风、干旱、暴雨、洪 涝)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高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二、自然条件的描述-----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 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 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夏季(全年)降水少,干旱, 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 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对发
水比较均匀)
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 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发展方向:①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 业;②发展特色农业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说出图中阴影部分的农 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区位条件,并简述其特点。
类型:水稻种植业
区位条件:①位于沿海平原和 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②土 壤肥沃;③临近河流,水源丰 富;④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 期,水热条件好;⑤人口众多, 粮食需求量大;⑥劳动力丰富; ⑦国家政策的支持;⑧水稻种 植历史久,经验丰富。
降水
小于400mm,大于250mm,发展畜牧业
小于250mm,发展绿洲农业(需要灌溉)
东 耕 西 牧
高度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机械化和水利化,适宜发展耕作业;(>18°不利于种植业,>25°不 得发展种植业.)
山地耕作不便,不易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③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一. 重点、难点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一)农业生产活动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1)地域性。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1)投入: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为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二)农业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壤的酸碱性、肥力、质地及土层的厚度等影响农业生产。

(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的酸碱性,土地的面积)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与素质)、技术装备(农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良种的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种植方式------单、间、套、混连作。

耕作制度-------熟制比如: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南方—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光照①通过铺垫反射率大的物体使光照增强,如反光薄膜、鹅卵石等,如西北地区的瓜果;②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作物的光照,如东北地区的人参种植热量①建温室、大棚等增加室内热量,如种植反季节蔬菜;②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如帕米尔高原种植蔬菜日温差①通过铺垫热容量小的物体增强日温差,如鹅卵石、砂砾等,从而增加作物的养分积累,如法国罗讷河的葡萄种植;②通过增加水面等热容量大的物体减小日温差,或在土壤表层铺垫稻草等减小日温差,从而避免冻害,如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大蒜降水①降水少,则采取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以及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等,如以色列地区;②降水多,修建排涝设施,如南美奥里诺科平原;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涝功能的水利工程,如我国南方地区风营造防护林等,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损害地形①通过修建梯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也减少水、土、肥流失,如东南丘陵地区;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筑台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减少土壤盐碱化,如华北平原;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等改造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发展混合农业,如珠江三角洲;④高海拔地区在湖区修筑台田,既提高了夜晚气温,又获得较便捷的河运,如南美的的喀喀湖周边;⑤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壤①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②覆盖薄膜、稻草、鹅卵石等,有利于保湿、保温,并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持地力;③轮耕、休耕等,保持地力(注:河流洪水泛滥会给两岸耕地带来肥沃的土壤,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面积①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规模效应;②退耕还林还草等,减少耕地面积,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灌溉水源①一般是强调有河流、淡水湖泊等;②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交通①鲜奶、普通鲜花等要求高速公路等速度快的运输方式;②距市场较远的高档鲜花强调航空运输;③大豆等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运输量大的铁路、水运等方式3、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分析术语理解记忆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术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气象灾害纬度低(高),(海拔高低),气温高(低),热量充足(不足),影响熟制、病虫害,生长期长(短);距海远(近),降水多(少),(海拔高(低)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光照充足(不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白天有利于有机质的合成,晚上呼吸作用弱,消耗少,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一. 重点、难点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一)农业生产活动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1)地域性。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1)投入: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为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二)农业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④劳动力:价格、素质⑤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

⑥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⑧农业技术、科技⑨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

(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

②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

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

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

(1)分布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单产高,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土地压力。

④有悠久种植历史,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2. 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3)放牧牲畜:牧牛:美国、阿根廷。

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①分布:潘帕斯草原。

②区位条件:a.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c. 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d.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牧牛业发展。

③发展牧牛业做的工作:a. 培育良种牛b.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c. 开辟水源d. 种植饲料。

④与中国的比较:相似: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差异:我国靠天养畜,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生态恶化借鉴: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商品农业3. 商品谷物农业。

(1)含义: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种植的作物:小麦、玉米。

(4)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经营方式:一般是家庭经营。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①地位:世界上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②分布:中部大平原。

③优越区位条件:a. 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夏季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b. 便利的交通运输。

c. 地广人稀。

d. 高度发达的工业。

e. 先进的科技。

④与中国的比较:相似: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差异:美国——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我国——劳动生产率低、单产低;成本高。

但可耕荒地多借鉴:扩大规模和机械化降低成本;加强科技;加强农业一体化,延长生产链,提高效益4. 混合农业:(1)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①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②生产对象:a. 种植作物。

小麦、玉米、牧草、饲料作物。

b. 饲养牲畜。

牛、猪、羊。

③特点:将饲养牲畜与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2)新颖的混合农业:①分布:我国珠江三角洲。

②特点:将甘蔗、果树、桑蚕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①地位。

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重要小麦出口国。

②分布:小麦、羊毛主要产于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墨累——达令盆地是最主要的小麦——牧羊带。

③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a. 家庭农场为主。

b. 规模大c. 机械化、程度高d. 农产品多供出口。

出口对象:英国。

④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a. 农场成为良性农业生态系统b.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c. 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⑤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自然条件(地形较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距海近、靠近公路,市场稳固,机械化程度高,政府支持)⑥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地处大分水岭雨影区、降水少。

⑦解决途径:修建水利工程,跨地区调水。

⑧与中国的比较:差异:我国南方丘陵生产结构单一,没有发挥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借鉴:生态农业体系——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多样性经营——南方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营市场灵活性——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三疑难突破1. 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决定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太阳辐射能、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是自然界生物生长的三大要素。

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②地形: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易于发展种植业。

地形的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操作和技术改造,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实现。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及坡向的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生产。

③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

不同的土壤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及其产量。

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区。

④水源:水源因素是对天然降水的补充,对一般地区而言,它仅是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

但对于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却是作物生长和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种植业。

(2)社会经济条件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促进条件,主要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效率和水平。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①国家的政策和措施: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起着决定作用。

②市场需要量:国内外市场需要量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类型、产量、规模和发展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需要量。

③交通:方便快捷的交通是农业尤其是易烂的农产品更需要的。

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会增加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刺激农产品种及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乳肉禽蛋为重点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但在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和冷藏设备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因素对农⑤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

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

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化的农业。

3.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宁夏平原气候干旱,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需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大,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需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以改造土壤条件。

4. 市场和交通运输的变化: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如科学的市场预测对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7.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冬小麦播种3-5月,收割10-12月,剪羊毛:8-9月。

8. 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

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

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

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