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合集下载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语考查类试题。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辨别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就成了考查考生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要词语”指的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或隐含义。

知识梳理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需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需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需要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的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进行释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技法点拨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的常见考题。

那么,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词语构成的词素来分析推断词义。

例句: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例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试中考查的“重要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应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应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接待等特殊词语;7、根据语境而做其他义项的词语等。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一般说,词不离句。

具体某个词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含义进行推断。

2、前后句叙述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后句叙述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3、相关文字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所在的句子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做分析来解决。

典型题型解答技巧典型例题解答技巧:一、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依据具体语境来判断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但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答题)。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如何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如何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含义,二是理解语境含义(二)词语的语境义1、多义词:多义词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2、其他词的语境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

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隐了。

吞咽:尽情地享受。

1)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下面是方法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2)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2、从释句处入手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1.专门术语的语境意义 • 例: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 破笔、燥笔、断笔为之。 • 上句中“破笔”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 答:是一种绘画笔法。 • (解析:因为“破笔”用在“瘦笔破笔燥 笔断笔”之间,显然不能是现代人理解的 质量不好的笔。)
• 2.词语的引申意义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比喻意义, 解答这一类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找出这一个词语在 文中的本体。
•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 答:文章通过鲑鱼的回溯这件自然现象引出人 类的溯源现象。
• 人类的“回归”是什么含义?
• 答: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 ,通过历 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 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 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 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要脱离 语境,望文生义。
〖练习〗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 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 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 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 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 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B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解题方法
问: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要回答词语的含义,所涉及的句子本身如 果是比喻句,其答题基本步骤如下: 1、找出处并标明 2、联系上下文,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 3、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05全国卷一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 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一日春光》) 14、 “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 表达了什么感情?(4分) 分析: 1、找原句:尽量地吞咽春天(喻) 2造比喻句:尽量地像吞咽美食一样欣赏享受春天 3、去掉比喻:——尽量地享受春天(本) 答:“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 冬中对春天强烈期盼之情。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文学类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文学类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7)分析修辞手法。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作者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会有一定 的目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 子的深层含意。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中一般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 词,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句子 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 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 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 文中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
(1)从语法分析入手。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 明确陈述的对象和修饰限制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分句间 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 的中心或重点。
(2)从修辞分析入手。对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的理解应从 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入手。这是理解文章语 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 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其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 中心句、关键句等。
(4)从语句的情感和文章主旨入手。联系作者的思想 感情、文章主旨等分析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 么或表达什么等。
(5)常用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在情感、 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4)判断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从下文的内容入 手理解句意;如果是过渡句,要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句意; 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的内容归纳意义;如果是照应 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 到了什么作用。
(2)修辞句:指的是那些表达比较生动、形象的或是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既精彩又难理解的句子。
(3)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 深层意义,解答时又有利于发挥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不具有致使义。
“ ” 使 现在 仍 处 于 虚 化 的 过 程 中 、 化 的 各 个 阶段 在 现 代 虚 汉语 中都 有 体 现 。 是 它难 以划 归 词 类 的 一 个原 因 。 这 我 们 倾 向 于 “ ” 个 介 词 而 非 动 词 , 为语 义 上 看 ,使 ” 使 是 因 “ 的词 汇意 义 已 经 虚化 : 构 上 看 , 们 采 用 范 晓 的观 点 :… … 结 我 “ ‘ 语式 ’‘ 语 词 组 ’似 乎 没 有必 要 独 立 成 类 … …说 不 清 这 兼 、兼 . 种短 语 的结 构 关 系 . 无 法 进 行 层 次 分 析 , 析 这 种 短 语 并 替 也 分 它 归类 , 当找 出它 的 第 一 层 的 直 接 成 分 的结 构关 系 。 ” 使 ” 应 “ 字结 构 看 成 是 状 中结 构 更 容 易 分 析 。 如果 这 样 分 类 ,使 ” 该 “ 应 就是个介词。 四 、 使 ” 句 的 主 语 “ 字 - “ ” 句是 “ 使 字 致使 句 ”整个 句 子结 构是 一个 致 使 结构 。 达 . 表 的是致 使范 畴 。C m i(9 9 认为 , 使范 畴 是人 类语言 中一 个 o r 18 ) e 致 普 遍 存在 的语义 范 畴 , 指一 个 宏观 场 景 由A 和B 两个 微 观事 件 组 成 ,A “ 导致B 了的 出现 ” 者 “ 使B 或 A 产生 ”两 个 事件 之间 的关 系就 , 是致使 关 系 。表 达这 个 复杂事 件 即可 以用复 句形式 . : 如 6因 为 老 师 的教 育 , 以我 有 了很 大 的 提高 。 . 所 也 可 以用 单 句 . : 如 7老 师 的教 育 使 我 有 了 很 大提 高 。 . C w i(9 6 认 为 一 个 致 使 结 构 包 括 两 个 成 分 : o r 17) e 主体 部 分 ( a i) 一 个 嵌 入 这 个 主体 的 句 子 (ne e ddsl am tx 和 r a mbd e e— l tne 。 体 部 分做 主语 , 应 于 原 因 , 们 称 为 使 事 ( 者按 , ec ) 主 对 我 笔 对 应 于施 事 ) 被 嵌 入 的 句 子 对 应 于 结 果 部 分 , 们 称 为 成 事 ,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
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
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
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
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恰当的
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
题,方始出现。
主题
1、“散文的心”指:

表现形式
2、“散文的体”指:
“正视事实”的“事实”指什么?
可以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人生的纵切面
“纵切面”指的是什么?
主人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段生活
例3: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 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 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 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 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 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 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 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 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 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 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上文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
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 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 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
2、从释句处入手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 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 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 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 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 , 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 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 由近及远地去找。
句①中的“文字”指A或C
句②中的“文字”指B;
句③中的“文字”指A。
例2: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处:
A、六神无主 C、浑然不觉
B、不以为然 D、茫然若失
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
剩了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 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 (甲)。
历史档案:能够说明当时历史的文物。(19字以内)
【章节总结】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 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重要信息, 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设计思路】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 重要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 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 句子。
【设计思路】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 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 低的一块之一。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 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考试要点】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要点探究】
考点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
例6: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35公里,大青 山的南麓。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 约六里。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 陶片。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 五个大土堆的意思。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 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 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内蒙访古》)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 语的含义;
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 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
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义,二是理解语境义。
一、指代词意义的理解
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代 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和 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
( 当)时某些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理解指代义须知: 1、找到该词所在位置,一般遵循 就近原则, 在前后几句中推断 该词意义;如代词在总启句或 总结句中,则其涵盖范围常较广。 2、指代内容复杂或隐蔽时,需运用分析归纳综 合等手段求词义;组织语言尽量使用原文字眼, 做到简明扼要。 3、同形(写法一样)代词可能不指代同一概念。 要辨别指代对象是否一致,范围大小是否相等。 4、可运用代入法检测所推断词义是否与原文内 容相冲突。
1、 文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例2: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
穿越颞(niè)孔的咀嚼肌像兽孔那样直接 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参考答案:头角上的骨架
例3 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 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 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 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 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 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 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 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 都同时起作用。
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 “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 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 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 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 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 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此”指代——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 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 、用文言文写作
2.非代词的指代义: 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
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 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 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 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 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 词语,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意。
一般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 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 ❖ 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 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 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 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 ⑥有修辞的词语; ❖ 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 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 ⑨多义词语
二、词语的语境义
1.根据语境,选择多义词义项中的一种意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多义词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
义项
围、中心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
2.其他词的语境义: 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
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 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 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百物腾贵(普 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买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 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
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 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 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 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 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 !
例1 ……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
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
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
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
“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
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
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

3、“文字的新旧工具”指语:言的运用或白。话与文言
例3:教育者也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
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
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
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
龙点睛。
刀法: 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 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
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
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
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
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
精辟的见解
问:“言论常常无实质”中的“实质”是
指:


例2: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 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 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 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是比 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 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 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 说的“一种表现方法”。
1、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
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 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 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 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 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 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 配关系 。
例1:对下面各句中“文字”恰当的理解是: ①古代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还在不断丰富现 代汉语 A.写作运用的语言;B.记录语言的符号 C.连缀成篇的文章
1.代词的指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