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合集下载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语考查类试题。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辨别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就成了考查考生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要词语”指的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或隐含义。

知识梳理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需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需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需要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的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进行释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技法点拨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的常见考题。

那么,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词语构成的词素来分析推断词义。

例句: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例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20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20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某一个字和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1.安①表疑问或者反问,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安身。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④安稳,稳固。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安逸,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比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排列。

鳞次栉比3.鄙①浅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粗鄙,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4.兵①士卒,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出师表》)5.并①一齐,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②都。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8.乘坐;驾;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虽乘奔御风。

(《三峡》)9.从①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一狼仍从。

(《狼》)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②顺从,听从(动词)。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③顺,随(动词)。

从流飘荡。

(《与朱元思书》)④由,自,在(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便舍船,从口入。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带解析(2)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带解析(2)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带解析(2)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严明几年前,在我都有了孩子之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安徽探家,父亲似乎在不经意间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父亲在蚌埠读师范时,暑假都会回家里干各种辛苦农活。

通常在开学前启程的那天早上一定会是这样的场景:父亲收拾好书本行李,与家人一起匆匆吃早饭,然后我的爷爷蹲在墙角抽着旱烟,缓缓从兜里掏出准备好的钱来,交与我父亲,那是他新学期一切所用——学费和生活费。

父亲会默默接过钱,收好,拎起行李辞别家人,去邻县坐火车返回学校。

可偏偏在最后一学年的夏天家中极其困顿,父亲也心知肚明。

经历了一个暑假的劳作后,开学返校的日子还是来到了。

一家人吃完早饭后,爷爷蹲在墙角抽烟,父亲开始整理行李,等待随后的场景出现。

可是随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爷爷低着头一直抽烟,一言不发。

场面在一点点凝固,时间在一拖再拖。

父亲知道家中肯定已是实在拿不出一点钱来了,便跑到生产队的田里扒了五个山芋回来,打开棉被包裹进去,再把被子捆扎好,背起出了门。

父亲说,因为没钱买火车票,他在火车站等来火车后,等列车员关了车门、车欲开出时才扒上车门位置,面朝外,侧背行李,双臂各扣住两侧的立杆死死不放,一路熬到蚌埠。

其间途经淮河大桥时,还遭遇铁路工人用水管喷水,他只知道紧闭着眼,死死揽着门杆不放。

到了蚌埠站,想沿着铁道走出站的父亲还是被工作人员揪住,带回了值班室。

直说没钱买票回学校,车站的人不信。

打开行李搜,看到那几个山芋。

车站的人一时无语,最后说了三个字“你走吧”。

真不知道那五个山芋父亲吃了多久,不知道他如何面对那学期的所有问题…… 听完故事,我真有彻骨的悲!甚至有些纳闷:父亲跟我讲过那么多故事,这么惨绝的故事为什么不早些拿出来教育我这个浪子呢?竟然还有“保留曲目”。

后来细想,之前父亲的故事都是关于应对困难、劝人节俭之类的,听故事的时候我还小,那时日子也并不好过,总觉得我还没有尝到甜的时候你让我忆什么苦呢?所以那些励志故事我是不太能听进去的,只愿想着努力摆脱。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大全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大全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大全初中语文词语解释大全一、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二、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三、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绝如缕:四、博闻强识: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五、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

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

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六、大张旗鼓:张:陈设,展示。

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

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七、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八、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九、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十、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十一、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

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二、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三、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四、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五、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十六、精美绝伦:绝伦:没有比得上的。

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十七、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十八、从善如流: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十九、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二十、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二十一、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二、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我们是一家人》(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我们是一家人》(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一家人(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

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

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

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

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

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

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

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

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

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

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

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加点词的含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加点词的含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加点词的含义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现代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加点词,这些加点词在文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加点词的分类在现代文阅读中,加点词可以分为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等不同的词性。

这些加点词在文章中的使用方式和含义也各不相同。

1.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的词语。

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容词常常用来修饰名词,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文章中,作者可能会用到形容词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

2.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语。

在现代文阅读中,副词常常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程度和时间等。

例如,在一篇描写人物行为的文章中,作者可能会用到副词来描述人物的行动方式和态度。

3.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或存在的词语。

在现代文阅读中,动词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活动。

例如,在一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文章中,作者可能会用到动词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考。

4.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的词语。

在现代文阅读中,名词常常用来指代事物或概念,起到具体化和概括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描写社会问题的文章中,作者可能会用到名词来描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二、加点词的含义加点词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和语境来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1. 上下文理解在阅读一篇现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通过仔细阅读前后文,我们可以推测出加点词所表示的意思。

例如,在一篇描写人物性格的文章中,作者可能用到形容词“善良”来描述人物的品质,通过上下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加点词的含义。

2. 词语搭配在现代文中,一些词语常常会和特定的加点词搭配使用,这种搭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例1(2010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好望角连俊超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

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

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

河上无风。

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

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

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

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

”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

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

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

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

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

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

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

”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

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

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

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

”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

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

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

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

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

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

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答案点评】本题答案不规范。

既然题干只要求答出“词在句中的含义”,就没有不要回答“原指……”。

这里的“诡秘”其实就是“神秘”的意思。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

【答案点评】本题答案更不规范,没有必要回答有关修辞手法等内容,而且,诠释词义宜用平实的语言,不宜用含有比喻手法的“满目沧桑”作诠释。

“面黄肌瘦”在句中的意思其实就是因时间久远和反复翻阅而显得十分破旧。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

词语的语境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

其次要分析语境义。

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第三要整体去感知。

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诡秘”本指“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但这里却有了临时的含义,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老人说这话是在“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愣住了”时,说的,后面的段落重要写老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的秘密:A.小时在一本地图册是看到“好望角”的名称,就有长大后去“好望角”看看的欲望;B.“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发生日本的侵华战争,自己的愿意不能实现;C.他参军抗日,走遍大江南北,“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在一次战斗中,地图册和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D.儿子“恰好到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E.发现“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

心想“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好望角”包含着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

我们联系这些来分析,不难推断,这时“诡秘”的临时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2(2009年山东省德州卷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②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答题指津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容颜”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但在语境中却不在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

我们可结合此句的前一句子来理解分析:“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就很容易得出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同样,“金科玉律”一词出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我们看这句的上下文后会发现,紧挨此句是“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把两句结合起来就可看出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在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个本义了。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注意:在具体答题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的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但有的省市对此要求不高,不写出也会判正确。

●参考答案:①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②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例3(2008年贵州遵义卷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答题指津方法:由“本义”结合语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懂事”一词,本义指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文中也用的是此义,但题干要求是回答“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答题方法就与前面两例题有细微区别。

相同的是也要结合语境,不同的是应主要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此文是通过写小孩知道父亲节送礼物给“我”这个父亲,而“我”自己也同样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却忘记给父亲送礼物,表现了“我”的惭愧、内疚及自责。

这样,我们就会得知文中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孩子的不懂事。

答题范式:“××”一词是……的意思,这里的用意(作用是……。

注意:有的省市不答出词的意思,只要求答出用意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例1(2010年浙江省湖州卷相关语段:“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8.阅读第⑥段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答题指津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