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于上述 理 解 , 复合 型人 才 定 位 为 具 有 两 个 专 业 将 ( 或学 科 ) 的基本 理论 、 基本 能力 及综合 素质 高 的人 才, 即在 基 本理论 方 面基础 扎实 , 知识 面广 、 多学 科
式 的探 索 和实践 , 该培 养模式 作 为辽 宁省教育 教学
改革 的试 点 项 目, 是学 校教 育教学 改革 的一 个重 也 点项 目, 过不 断 完 善 , 现 了机 械 工 程 及 自动化 经 实
★ 收稿 目期 :0 7—1 20 0—0 7 作 者 简 介 : 良龙 (9 9一)男 ,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高 校 教学 管 理 研 究 。 程 16 , 副 主
应 的培养模 式 。大 连 交 通 大学 根 据 国 家经 济 结 构 调整 和社会 发 展对 复 合型人 才 的需求 , 发挥 学校 办
的联 系 , 相互 支 撑与渗 透 。复合 型人 才培养 通过 多
学 科专 业 的知识 相 互 交叉 、 合 , 成新 的复 合 法 和 综合 能 力 的萌 发 点 , 更 容 易培 养创 造能 力 。第 四 , 着力培 养学 生 的学习 能
力 、 践能力 、 实 创新 能力 。国家把 创新人 才 的培养 ,
学优 势 , 突破 固有 的人 才培养 模 式 , 行 “ 统专 业 进 传
+软 件工程 ” 五 年制 双 专业 ” 合 型人 才 ( 称 的“ 复 简
复合 型人才 ) 培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践 , 养 既 掌握 培 传统 专业知 识 又掌握 软件技 术 的复合 型高级 人才 ,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

实验 区后更是从 管理制度 上进一步进 行规 范,从办 学理
念指导思想上不断提 出创新 ,积极大胆地进行 实践探 索 ( ) 英语+ 1“ 专业 ”复合型 人才一 体化培养 管理 体制 创 新 实验 区的总体建 设思路 是 “ 共建 、共享 、开拓 、开
目并获得立项 。在对就业市场需求 的调 查和 分析 基础 上, 结合学校 内部优势 、学科 国际化人才 发展 的需要 ,整合
全校优 质资源 ,提 出了五年制 “ 英语+ 市场 营销 ”、 英语 “ + 法学 ”双专业双学位 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 式, 0 6年获得 20
师团队共 同组成跨学 院团队,每个专业 方向一个负责人 ,
【 词1 “ + 关键 E ”双专业 ;人才培养模 式;复合 型人才 ;实验 区
[ 图 分 类 号 】 1 [ 献标 识码 】 中 H39 文 A [ 章 编 号 】 0966 ̄0 20 .020 文 10 .17 1)50 5—2
最近几 年随着社会 对外语 人才 的需求多元化 ,以英 语 为工 具的、 以专 业为 导向的复合 型人才培养 适应社会
负责实验区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 。 ( )英语+ 2“ 专业 ”一体化复合型模式 的人才培养 目标
学 校增加 20
了 “ 英语+ 化工 ” ,学校 也在 2 0 获得教育 部 2 0 0 9年 0 9年 度 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实验区 ;目前实验 区设有 “ 英语+ 法 学 ”“ 语+ 、英 市场营销 ”“ 、 英语+ 化工 ”“ 、 英语+ 软件 ”双专 业 , 已连 续招生 五届 ,共 有学 生 3 6名 。6级首届 “ 2 0 英 语+ 法学 ”“ 、 英语+ 市场 营销 ” 6名 毕业 生 己于 2 1 4 0 1年 6 月份顺利 圆满 毕业。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30
目录
• 背景与目标 • 核心理念与原则 • 培养方案与实施 • 资源保障与支持 • 成果展示与展望
01
背景与目标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 重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缺乏 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导致学生 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复杂多
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 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 善和优化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 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和效率。
加强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 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 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注 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建立一种双核联动+多维交融的人 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践课程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知识体 系的构建,即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培养学 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该模式的重要部分,包括实验、实习、课 程设计等环节,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力素质提升
该模式还注重能力素质的提升,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 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张锐涂道勇张军辉彭笠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6期摘要:该文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了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
即以培养自立自强现代化人才为核心,通过“两翼”(两个团队)的相互协同,实践“三化”(主体系统化、管理制度化、评价多元化)的有机保障,“四位”基地(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国际交流)的建设互促,构建完整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并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例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培养模式;三全育人;创新人才;新工科;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65-04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ll-around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establishes the "One Core, Two Teams, Three Systematization, Four Bases" prac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 fo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is model places the cultivation of self-reliant and modernized talents at its core, fostering synergy between "Two Teams", ensuring organic support for the "Three Systemat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main body, systematization of management,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Bases" (laboreducation, voluntary servi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t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The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es a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this model,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raining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Keywords: prac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all-around educ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近年來,全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科技产业和新经济的急剧变革[1]。
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研究

作者简 介 : 许立( 9 8一) 男 , 15 , 机械工程学院 , 教授 。研究方向 : 等教育 管理。 高
■ 学科建设 S B E TC N T U TO U J C O S R C IN
・
6 6・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 8期
第 二 , 同专 业 的教学 效果较 难保 证 。如实施 辅 可 能在 于培养 过程 中没能 很 好 地把 握 知 识 转换 的规 不 修制 , 因学生 在学 习完一 个 专业之 后没 有能 够很好 地 律性 , 理解 知识 复合 的 内涵 , 探讨 知识 复合 的途径 。 学 习另 外一个 专业 的基 础知 识 , 能会 导致 部分辅 修 可 进行 双专业 教学 , 需要 遵循 学生学 习过 程 中知识 课 程 的教学要 求难 以达 到 , 成选 修第 二专业 的学 生 形成 的 阶段 性 和持续性 规律 。一 方面 , 造 学生 学习过 程 学 习效 果不佳 的 问题 。此 外 , 因学 生学 习基础 等 的不 中知 识 的形 成过 程呈现 出明显 的阶段性 , 每个 阶段 都 同, 以及 学校教 学 管理 要 求 的 不 同 , 辅修 专 业 的教 师 有 特定 的学 习 内容 ; 另一 方 面 , 阶段 之 间又 是 前后 其 可 能需要 花费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进 行新 的教 学 准备 相继 , 上下 连贯 , 前一 阶段 的 学 习 内容 是后 一 阶段 的 活 动 。此 外 , 以上两 个原 因还会 使 不 同专业 的教师在 必 要 准备 , 一 阶段 的学 习内容则 是前一 阶段 的发 展 后 授课 的进 度与 比例上 的协 调产 生 困难 , 而使学 生形 结 果 , 现 出不 间断 的连 续性 。因此 , 方 面 要 针对 进 呈 一 成复合 知识 与技 能时 面临 着更 多的不 确定 性 。 两个 不 同专业 , 出 不 同 的教 学要 求 ; 提 另一 方 面要 使 第三, 学生 选择 第二 专业 的机会 仍不 太多 。双专 前 后 两个专业 的学习互 相衔 接 , 环 紧扣 。 环 业教 学过 程 中 , 往往 因双 专业教 学要 求 的规 范性 还不 知 识复合 的内涵 可集 中概述 为 “ 中有 我 , 中 你 我 够, 因对与第 二 专业对 应 的职业要 求 和行业 科技 进步 有你 , 此 交 融 , 互 促 进 ” 彼 相 。在 复 合 材 料 中不 同 的 发展趋 势 的预测 不 明确 , 会使双 专业 的人 才培 养着 材料 间你 中有 我 、 中有 你 , 而 改 善 了单 一 材 料 的 就 我 从 力点显 得并 不是 特别 明确 , 这会 给学 生造成 选读 双专 性 能 , 强 了材料 的适用 范 围。双专 业知 识复合 也是 增 业时 的盲 目性 。另 外 , 一些 学 校 中 , 在 因仅 仅 有一 些 为 了能 使双专 业知 识 在 学生 身 上 达 到类 似 于 复 合 材 专业可 以进 行 第 二 ( 辅修 ) 业 的教 学 , 以第 二 专 料 中这样 一种 效果 。与 复合材 料所 不 同的 , 专 所 复合 型人 业 的选 择并 没有 或并不 能完 全按 学生 的兴趣 来进 行 , 才本 身 既具有 掌握 知识 的能动 性 , 具有 改造知 识进 也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2023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演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实践和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就是对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
1. 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才能够获得优秀的职业发展。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进行调整和改变,提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2.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技能或能力的人才,他们既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又能够具备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跨界操作。
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开始尝试许多新的教育和培训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1)跨领域教育。
学校开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课程。
例如,不同专业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以增加知识面。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2)实践教学。
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加自主的参与到项目中,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习或参加各类竞赛。
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中,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3)外语学习。
随着国家的全球化,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外语学习。
他们不仅要学习一门外语,而且还要学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
学校和企业可以提供各类外语学习的课程、培训,让学生和员工可以更好的掌握外语技能。
4.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果这些实践和探索的成果显著,许多毕业生和员工已经具备了多项技能或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5. 总结通过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探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型的培养方案能够帮助学生和员工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
英EI双外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筒介 : 陈梦然( 93 ) 女 , 1 7 - , 浙江温州人 , 讲师 , 事中日跨文化交 际研究 ; 从 吴燮元 (9 5) 男 , 1 ・ , 浙江杭州人 , 4 教授 , 事荚语语法学 从 和应用语 言学研究。
第 2期
关键词: 双外语专业方向; 复合型人 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 6 2 C 4 , 文献标 识码 : A 2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 l 特别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人潜能的利用 , 对人才的素质提 出更新 的要求 , 即要求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化。然而, 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 养出来的外语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多元化的需求。一个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了 解 一些英 语基础 知识及语 言文学 的专业知识 , 作为第 二外语 的法语 、 语或俄语 等只能学 点基础 。其结 德 果必然是毕业生适应面窄, 工作过渡期长 , 并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 而既懂英语又懂其他语种 的人 才相对 紧缺 。另 一方 面 , 】 随着我 国 的改革 开 放步 伐 的加 快 , 越来 越 多 的高 校 和大学 生 更 加重 视 外语学习, 这些既精通某一专业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毕业生是各行各业人才引进的主流 , 这种局面无疑 对外 语专业 的人才 培养模式 提 出了尖锐 的挑 战。 针对这一挑战,l 2 世纪初我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把英语专业的办学方向调整为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 人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在全国许多高校蓬勃开展并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和用人单位的热切关注。
律+ 英语 , 旅游 + 英语 , 商务 + 英语等) 以其他专业为主体, , 强化外语语言能力 的训练。 随着《 大纲》 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标的规定 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 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 养 模式还会 不 断涌现 , 根本 的宗 旨是 一致 的 , : 求人 才 知 识 结构 的多 元化 和各 种 能力 的综合 化 。 但 即 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
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
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在现代社会,人必须有谋生的技能,才能择业生存——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
“E+”复合型人才培养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2培养思路——双专业一体化。
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途径以“外语+专业方向”为主。
但这种培养方式往往只是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少量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其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难实现。
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E+”模式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培养方案,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教学计划。
另外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和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同时注重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
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3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E+”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4~6年。
学生修完全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2个专业各门主干课并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可获得2个本科学士学位;只符合获得其中一个学位条件的,只授予一个学位。
实验区目前开设有“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四个双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主要基于两条原则:一是需求导向原则,即选择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有严格要求的相关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
“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主要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开设的。
二是学科优先原则,即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开展“E+”模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外语能力的强化,培养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兼备、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
“E+”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和重点在于课程设置。
因此尤其强调课程的精炼融合,重点突出双语教学以及实践环节,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博而雅”,专业教育“专而强”;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呼应,理论教学“少而精”,实践训练“多而实”;三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补充,课堂教学“新而深”,第二课堂“宽而广”。
在课程分布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渗透,前后略有偏重。
前四个学期以英语类课程为主,兼开公共课并开设几门另一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后几个学期另一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继续开设英语类课程,深化外语的学习。
每个双专业必须开设若干学分的两个专业结合类的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
有关学分安排及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如下表:二、“E+”模式的实施概况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子2005年提出并展开论证,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后于2006年实施。
首批开设的双专业为“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学生采取进校后选拔产生;2009年新增了“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2011年又新开设了“英语+软件工程”。
现有在校双专业学生438人,2011年首届毕业生共54名(1名学生于2010年毕业),其中2006级毕业42人,2007级毕业12人。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对“E+”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反复的修订和完善,先后组织人员赴省内外各大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多次组织有关专业教师、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
6年来,各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易其稿,日臻完善。
2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与磨合。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十分重视“E+”模式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校领导挂帅,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校教学、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学工处长、校团委书记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院院长组成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
另外还组建了跨学院的校一级教学团队,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实验区的日常教学建设与组织工作。
3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
近几年来,为了配合“E+”模式的实施,学校有意识地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先后从国内外大学引进和培养了数十名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能熟练使用英语或具有英语本科学位,同时拥有法学、商科、化工、软件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实验区的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校内外聘请了数十位外语及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博士为专、兼职教师,讲授各门课程并担任学生导师。
实验区还开设有“E+”讲坛、“E+”沙龙、“E+”大课堂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师生交流、校企交流、国际交流搭建平台。
4相关理论研究。
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E+”模式的提出及实施非常重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与论证。
2006年以来先后申报了“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等四项省级教研项目。
部分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有关项目和论文还被评为湖北省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教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这些研究为“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探索英语专业与其他更多专业之间进行一体化复合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引下,为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进行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该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3]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