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 第3章 建筑抗震计算原理

合集下载

抗震作业第三章

抗震作业第三章

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极限状态计算 思考题3.1 什么是地震动反应谱和抗震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是什么答:根据给定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和体系的阻尼比,计算出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S a ,与体系的自振周期T ,绘制成一条曲线-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不同的阻尼比可以绘制出不同曲线。

规范根据同一类场地在各级烈度地震作用下地面运动的 ,分别计算出的反应谱曲线,再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通常称之为抗震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影响因素:受地震动特性即峰值、频谱、持续时间的影响。

特点是随机性。

3.2 什么是地震影响系数其谱曲线的形状参数有何特点答:单自由度体系绝对加速度反应)(T Sa 与重力加速度g 之比。

3.3 什么是地震作用怎样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答:地震作用:地面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荷载,可理解为能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荷载,实际上,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属于间接作用,应称为“地震作用”,而不应称为“地震荷载”。

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水平方向:E Ek G T F )(α= 竖直方向:E v Evk G F max ,α=3.4 抗震设计中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是什么其中可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如何答: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指地震作用下计算有关效应标准值时,永久性结构构配件、非结构构件和固定设备等自重标准值加上可变动荷载组合值。

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是根据可变重力荷载与地震的遇合概率确定的。

3.5 多自由度集中质量体系地震下的运动方程如何说明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

答:)(}]{[)}(]{[)}(]{[)}(]{[t x R M t x K t x C t x M g •••••-=++3.6 写出振型质量、振型参与质量、振型参与系数的表达式。

答:振型质量:{}[]{}j Tj j x M x M =振型参与质量:{}[]{}j Rpj x M R M =⎥⎥⎥⎥⎦⎤⎢⎢⎢⎢⎣⎡=n m m m m 0...0][21⎥⎥⎥⎥⎦⎤⎢⎢⎢⎢⎣⎡=nn n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212222111211⎥⎥⎥⎥⎦⎤⎢⎢⎢⎢⎣⎡=nn n n n n k k k k k k k k k k .....................][212222111211)(t x 0&&振型参与系数:jpj j M M V =3.7 简述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原理和步骤。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即不同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是有差别的:随着阻 尼比的减小,地震影响系数增大,而其增大的幅度则随 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2
max
1
Tg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16
设计特征周期
规范规定,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Tg,取名为“设计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 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 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 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式中 k11——使质点1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所需施加的水平力; k12——使质点2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引起的弹性反力; c11——质点1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c12——质点2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在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 除了少数质量比较集中的结构 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外,大 量的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 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 等,质量比较分散,则应简化 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这样才 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一般,对多质点体系,若 只考虑其作单向振动时,则体 系的自由度与质点个数相同。
1、两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建立 2、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3、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三、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1、n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 2、n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四、振型分解法 1、两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n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21
一、多质点和多自由度体系
15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第4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第4节
X ni
i2
m1
i振型上的惯性力在
j振型上作的虚功
X1i
m2
mn
X X
2i ni
i2
m
X
i
Wij m1i2 X1i X1j m2i2 X2i X2 j L
i2
X
T j
m
X
i
2.主振型的正交性
i振型上的惯性力在 j振型上作的虚功:
Wij
i2
X
2k m2 k12
0
k k m2
m2
EI1
k2 m1
EI1
k1
X
1
1 1.618
X 2
1 0.618
(2k 2m) k 2m k2 0
1.618
0.618
1 0.618 k / m 2 1.618 k / m
X11 1 ; X12 1 X 21 1.618 X 22 0.618
y1 y2
X1 sin(t ) X2 sin(t )
k11 X1 k21 X1
k12 X 2 k22 X 2
m12 X1 0 m22 X 2 0
(
k11 k21
k12
k22
m1 0 0 m2
2
)
X1 X2
=
0 0
(k2 m)X 0...366
k2 m 0...(3 69)
i) i)
质点上的惯性力为:
X 21
m2
X
2i
2 i
I1(t) I2 (t)
m1 y1 m2 y2
m1
X
1i
2 i
sin(
i
t
i
m2

第三章2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ppt

第三章2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ppt

h 1 ---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按下式确定
h1 = 0.02 + (0.05 - z ) / 8 当h1 < 0时,取h1 = 0
h2 - -阻尼调整系数,h2 < 0.55时,取h2 = 0.55
h2
=1+
0.05 - z 0.06 +1.7z
Tg : 特征周期,见表3.2
max:水平地震系数的最大值 α max = kβ max ,β max= 2.25
结构在地震持续过程中经受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F
=
F (t ) max
= m &x&(t) + &x&g (t) max
= mSa
= mg Sa
&x&g (t) max = Gk = G
&x&g (t) max
g
G ---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重力加速度
= Sa
&x&g (t) max
地震特征周期分组的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




第一组 0.25
0.35
0.45 0.65
查表确定 Tg Tg = 0.3
第二组 0.30
0.40
第三组 0.35
0.45
0.55 0.75 0.65 0.90
例: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 盖处。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Ⅰ类 场地;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700kN,框架柱线刚 度 ic = EIc / h = 2.6104 kN m ,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多 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下)
1)引起结构产生扭转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规则结构如何考虑扭转效应的影响? 3)需要进行扭转计算的结构: j振型时第i层质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Fxji(Fyji、Ftji); 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扭转效应)Sx(Sy)的计算方 法;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方法,0.85的物理意 义。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
根据地震计算分析,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及大跨结构,竖向 地震影响显著。结构竖向地震内力NE/与重力荷载产生的内力NG 的比值沿高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烈度为8度时为50%至90%,9 度时可达到或超过1;335m高的电视塔上部,8度时为138%;高 层建筑上部,8度时为50%至110%。
2、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
M D&& CD& K D M D&&g (t)
1
M
cos
D
1n1
1
D&&g (t)
d&&g (t)
M
sin
D
1n1Leabharlann 0M0n1
d&&g (t) ---地面运动加速度 D ---地面运动方向与x轴夹角
3n
设 D(t) X i qi (t) Aq(t) i 1 D&(t) Aq&(t)
Ftji j tj ri2 jiGi
Fx ji
Ftji x
分别为j振型i层的x方向、y方向和
Fy ji
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j振型i层质心处地震作用
思考题
1、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是怎样的? 1)底部总剪力计算 2)高阶振型影响如何考虑? 3)屋顶突出屋面附属建筑鞭梢效应的考虑及计算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5 第5讲屈服机制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5  第5讲屈服机制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三)屈服机制
一个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其特征是结构在其杆件出现 塑性铰之后,在承载能力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可以持续 地变形而不倒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结构的塑性发展从次要构件开始,或从主要构件的次要杆 件(或部位)开始,最后才在主要构件上出现塑性铰,从而 形成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中所形成的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量大,结构的塑性变形量大。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屈服机制可分为总体机制、 楼层机制及由这两种机制组合而成的混合机制。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合理的结构破坏机制应该是: 1、较合理的框架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 比柱的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 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总 之,设计时应体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 通过控制柱的轴压比和剪压比,增加结构的延性。
2、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塑性屈服宜 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在抗震设计中,增强承载力要和刚度、延性要求相 适应。不适当地将某一部分结构增强,可能造成结构另 一部分相对薄弱。因此,不合理地任意加强配筋以及在 施工中以高强钢筋代替原设计中主要钢筋的做法,都要 慎重考虑。

3结构抗震计算

3结构抗震计算

n
xi (t) j j (t) X ji j 1
j 为j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4 91)
n
n
X T M I mi X ji X jiGi
j
j
XT M
j
X
i1 n
i1 n
j
mi
X
2 ji
X
2 ji
Gi
i 1
i 1
第i质点t 时刻的水平地震作用Fi(t)=作用在i质点
2、6度时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 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 震验算;
3、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抗震墙、框架- 核心筒、抗震墙、筒中筒和多、高层钢结构,除按规 定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外,尚应进行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
4、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符合下列要求:
0 0.1
(Tg T
)0.9 max
[0.20.9 0.02(T 5Tg )]max
T (s)
Tg
5Tg
6.0
计算以下四种情况的地震影响系数α,已知阻尼比为0.05。
设防烈 设计地震 地震类 场地类 自振周

分组



α
1 8(0.2g)

多遇
I 0.263秒
2 8(0.2g)

罕遇
II 1.857秒
3.2 地震作用 3.2.1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图4-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p(t)下的振动
(1)运动方程的建立
I(t) R(t) S(t) P(t)
mx(t) Cx(t) Kx(t) P(t) (4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 运动方程的求解
①过阻尼状态:体系不振 动.工程中很少存在。 1
②欠阻尼状态:体系产生 振动。 1
③临界阻尼状态:体系也 不发生振动。 1
线性常微分方程式的通解等于齐次解和特解之和。齐次解代 表体系的自由振动反应,特解代表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强迫 振动反应。因此,相应的地震反应由下式计算
(t )d
3.方程的通解 通解与特解之和,即为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结构体系自由振动反应,一般可不考虑,而 仅取强迫振动反应作为单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位 移反应。
3.3 单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 作用的计算及反应谱法
3.3.1水平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就是地震时结构质点上受到的水平方向的最 大惯性力,即
F FI |max m | xg (t) x(t) |max| x(t) cx(t) |max
力及弹性恢复力三者作用下保持动力平衡。于是运动平衡方程 为
FI (t) Fd (t) Fe (t) 0
mx(t) cx(t) kx(t) mx (t) g
两边同除
以m
x(t) 2x(t) 2 x(t) xg (t)
式中:
结构振动圆频率 k
(自振圆频率)
m
结构的阻尼比 c 2m
d
T 2 2 m
k
2.方程的特解—— 一般强迫振动位移反应
在动力学中,一般有阻尼强迫振动位移反应由杜哈梅 (Duhamel)积分给出
1
x(t)
d
t 0
xg
(
)e (t
)sindFra bibliotek(t)d
欠阻尼状态 下的强迫振 动位移反应
(特解)
一般建筑可取
x(t) 1
t 0
xg
(
)e
(t
)
sin
迪拜哈利法塔
高层建筑
烟囱
集中质量
计算简图
多层建筑及其计算简图
烟囱及其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
固定端
2.结构自由度
计算简图中各质点可以运动的独立参数称 为结构体系的自由度。空间中一个自由质点可 有三个独立的平动位移(忽略转动),因此它 具有三个平动自由度。若限制质点在平面内运 动,则一个质点有两个自由度。根据结构自由 度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单自由度体系和多单自 由度体系。结构体系中的质点数和自由度数可 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入案例
当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煞车时,车上的人 会因为惯性而向前倾,在车上的人看来仿佛有一股 力量将他们向前推,即为惯性力;地震时,由于地 面运动,在房屋结构上也会产生水平及竖向惯性 力——地震作用,传统的惯性力可以利用牛顿定律 来求解,那么地震惯性力(地震作用)又将如何计 算?计算地震作用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 本章的学习得以了解。
Sa (T ) | xg (t) x(t) |max |
等高单层厂房及其计算简图
3.2.2运动方程的建立
为了研究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根据结构 的计算简图并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建立体系在水平地 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动力平衡方程)
FI (t) m[xg (t) x(t)]
Fd (t) cx(t)
Fe (t) kx(t)
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在任一时刻t,质点在主动惯性力、阻尼
体系的地震反应=自由振动反应+强迫振动反应
1.方程的齐次解——自由振动位移反应
x(t) 2 x(t) 2 x(t) 0
x
(t)
e t
x0
cosd
t
x0
x0 d
sin d t
0.01 ~ 0.1
欠阻尼状态 下的自由振 动位移反应
(通解)
d 1 2
实际工程的 阻尼比较小
采用动力 学方法求 解
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
水平地震反应分析
3.2.1 计算简图
工程上某些建筑结构的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如图所示 的等高单层厂房,其质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屋盖,可将该 结构质量集中至屋盖标高处,将柱视为一无质量但有刚度 的弹性杆,形成一个单质点弹性体系等高单层厂房计算简 图。若忽略杆的轴向变形,当体系只做水平振动时,质点 只有一个自由度,故为单自由度体系。
3.1.3 计算简图及结构自由度
1.计算简图
结构动力计算简图通常是一个具有若干个集中质量的 竖向悬臂杆(葫芦串)(集中质量)模型。根据集中质量的 数量多少,结构可分为单质点体系和多质点体系。
采用集中质量方法确定计算简图时,需要确定结构质 量的集中位置,对多、高层建筑可取结构楼层标高处,其 质量等于该楼层上、下各半的区域质量(楼盖、墙体等) 之和,即每个质点的质量应根据重力荷载代表值(见 §3.3)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 下基岩面的距离。
第3章 结构抗震设计计算原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结构动力特性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 2.掌握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抗震计算原理
和方法。 3.熟练掌握地震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振型分解
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的应用。 4.掌握建筑结构抗震验算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5.了解结构非弹性分析基本方法。
第3章 结构抗震设计计算原理
3.1 计算概述
建筑的抗震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地 震作用的计算、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以及抗震验算。
3.1.1地震作用
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使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受到动力 作用,产生强迫振动。我们将地震时由地面运动加速 度振动在结构上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结构的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通常采 用最大惯性力作为地震作用。根据地震引起建筑物主 要的振动方向,地震作用分为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 震作用。
F | kx(t) |max| m2 x(t) |max
m |
t 0
xg
( )e (t )
sin (t
)d
|max
mS a
k m
3.3.2 地震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最大地震反应(量)与体 系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地震反应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及加速度反应谱。在结构 抗震设计中,通常采用加速度反应谱,简称地震反应谱
3.1.2结构地震反应
结构地震反应是指地震时地面振动使建筑结构产生的 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的统称。 可分类称为地震内力反应、地震位移反应、地震加速 度反应等。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与 地面运动加速度、结构自身特性等有关,一般根据结 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求解。结构地震反应又称地震作用 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