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5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①用委婉的语言劝告②当面指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用委婉的语言劝告②当面指责。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B、暮寝而思之.臣之.妾畏臣C、窥镜而.自视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皆以.美于徐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非常灵活,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平时也要对常用虚词进行积累,并加强记忆。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甲] XXX见XXX,说:“我知道自己不如XXX,我的妻子偏爱XXX,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都以徐公为美。
现在齐国地方广阔,有120个城市,宫廷内的妇女都偏爱王,朝廷中的臣子都畏惧王,四周的人都有求于王。
由此可以看出,王的蔽屏很厚。
”XXX:“很好。
”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将得到上等奖赏;能上书劝谏我的,将得到中等奖赏;能在市井中谩骂我的,让我听到的,将得到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群臣就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之后,时常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XXX、XXX、韩、XXX听说了这件事,都朝拜齐国。
这就是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XXX失国后逃亡到了鄙陋之地,叹道:“我知道为什么失去了国家了。
我有一千个朝臣,他们处理政务,没有一个不说‘我的君主是圣人!’;我有数百个侍从妃子,她们穿着华丽的服装,没有一个不说‘我的君主是美丽的!’。
内外都听不到我的过失,所以才会落到这个地步!”从XXX的例子可以看出,人君之所以离开国家失去社稷,是因为谄谀者太多了。
所以XXX失国后逃亡,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家。
1、解词。
1)臣之妻私(偏爱)臣2)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吾知所以亡(失去国家)矣4)侍御数百人,被(穿着)服以立2.译句1)由此可以看出,王的蔽屏很厚。
2)所以XXX失国后逃亡,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家。
3.XXX的进谏为什么能让XXX称“善”?因为XXX指出了XXX的蔽屏很厚,让XXX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下令让群臣、吏民能够指出他的过失,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谄谀局面,让XXX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得到改进。
4.XXX和XXX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XXX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XXX能够下令让群臣、吏民指出他的过失,打破了原来的谄谀局面,让他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得到改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
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

(三)(18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
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
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
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
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②子姓:子孙,子孙辈。
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分)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译文:17.劝谏有多种方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8~11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③。
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④矣。
”(《晏子春秋》节选)【注释】①弋:这里泛指捕鸟。
②烛邹:人名。
齐国的一个官员。
③主鸟而亡之:主管鸟而(鸟)飞走了。
④闻命:接受教导。
8.《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数”字有五种读音,若干义项。
一读“shù”,义项有:数目,数量;二读“shǔ”,义项有:责备,列举罪状;三读“ shuò”,义项有:多次,屡次;四读“cù”,义项有:密,细密;五读“sù”,义项有:通“速”,快。
请依据以上内容,推断“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2分)数:(1)读音:(2)词义:9.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1)皆以美于.徐公(2)战于.长勺C.(1)时时而间.进(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1)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2)辍耕之.垄上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之1)2004年四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联考试卷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
(10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略>……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幼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
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个字)(3分)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
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004年四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联考试卷1.⑴受蒙蔽;⑵发扬光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对比阅读大全(共八篇)第一篇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
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
(2分)(1)门庭若市:▲(2)面刺:▲(3)期年:▲(4)不相说:▲(5)走:▲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5分)(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分)▲(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分)▲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
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2022年部编版语文比较阅读08 邹忌讽齐王纳谏(附详解)

比较阅读08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朝.服衣冠服:B.时时而间.进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B.叙事简洁,栽剪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叙述。
C.《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题目中的“讽”是讽刺的意思,谏是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D.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5.请你根据上文和链接材料,简要说明邹忌向齐王、师旷向晋平公进言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语段进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 题。
[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 韩子卢① 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② 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 ,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
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 齐策》)[ 注释] ①韩子卢:犬的名字。
②东郭逡:兔的名字。
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
④ 罢:同“ 疲” ,与前面的“ 极” 和“ 废”意思相同。
⑤ 田父:农夫。
⑥ 以顿:以同“ 已” ;顿:困顿、疲弊。
⑦谢:辞谢、辞退。
6.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私②今齐地方千里方③时时而间进间④天下之疾犬也疾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8 . 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9 . 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差异?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6. ① 偏爱②方圆,纵横③间或,偶然④快,急速7. ① 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8. 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
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9. 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
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
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 '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被:穿上。
⑤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 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 ,宋昭公却不得不“ 出亡” ,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9—1 5 题。
9.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 1 ) 朝服衣冠(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 0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 1 .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 2 .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1 3 .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 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公曰:“ 可。
”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 晏子谏杀烛邹》)9.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齐地方千里1 0 .查《古汉语词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
一读“ shǔ”义项有:① 作动词,计算。
② 作动词,列举。
二读“ shù ” ,义项有:① 表事物的数目。
② 作名词,规律,气数。
三读“ s h u ò ”,义项有:① 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1 分)读音:词义:1 1 .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1)时时而间进(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1)皆以美于徐公(2)骈死于槽枥之间D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吾欲之南海1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13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
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 1 - 1 4 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 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 为什么?【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日:“ 善。
”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儿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厉王虐①,国人谤王。
召公告日:“民不堪②命矣!”王怒,得卫巫③使监谤者④。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⑤。
王喜,告召公日:吾能弭⑥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⑦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⑧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⑨之使导⑩,为民者宣㈣之使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⑩ 而行⑥ 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⑩ 能几何? ”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zhi ) 。
【注释】、① 虐:暴虐。
② 堪:能忍受。
③ 卫巫:卫国的巫师。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④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⑤ 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不敢言。
⑥弭:消除,禁止。
⑦障:堵塞、阻隔。
⑧壅:阻塞⑨ 决:疏通水道。
⑩ 导:通行、通畅。
⑩ 宣:放,开导。
⑩ 善败:治乱。
⑩ 卓增多。
⑩ 成:成熟。
⑥ 行:有“ 自然流露 ' ' 的意思。
⑩ 与:赞许,赞助。
⑥ 流:流放,放逐⑩ 彘: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 ) 臣之妻私臣( 2 闻寡人之耳( 3 ) 国人谤王( 4 ) 道路以目2.下列各句与“ 臣之妻私臣” 中的“ 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以告,则杀之C.何陋之有D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3.下面文言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甲文中邹忌讽“ 纳谏” 和乙文中召公谏“ 弭谤” 有何共同的目的?(四)【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 小孺子:年轻人。
③ 三旦: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