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文化的研究

合集下载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联则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之一。

春联一般是指两句相对称的对联,放置在门前或墙壁上,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期盼。

但除了这些表面的外在,春联更多地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1.春联的起源春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习俗,起初是在祭祀时候用来招神降福的。

吴越国天宫义士在向雷神祈祷下雨时,拿来两副对联孪生纸代替巫师的口号,未料成了祈雨的先声。

这个神奇的现象传开由于它的相当难获,乡亲纷纷纳有志之士请来吴越国天宫义士陈元恭在春节贴在自己家门上,祈求家宅平安和祝福在午岁中宠爱。

2.春联的文化内涵(1)表达美好祝福:春联通常表达吉祥如意的寄语,用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境表述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例如“喜迎春节,吉祥如意”、“福满百年,家和万事兴”等等。

它不仅让人们在新年里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更寓意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弘扬民族文化:春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传承,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人民追求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的精神需求,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美人文风景线。

(3)鼓励人们向上奋斗:春联里面的词句大都表达出了一种迎难而上和奋发向前的精神,用这种方式激励着人们要有勇气、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路程,坚定地前行。

例如“和气致祥、共创新喜”、“吉祥年景重逢好春光”等等。

(4)传承历史文化:春联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历史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从春联中看到一道文化的桥梁,它承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思念,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3.春联的重要性(1)春联的作用:春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寓意吉祥如意,还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特性和优越性。

在春节期间,人们张贴春联,更多是想以此表达出一种文化的祈福和传承。

(2)春联的意义: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和丰富,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性和独特性。

对联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概述

对联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概述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的创作和发展历经千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文化探究课题结题报告主要从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创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起初是春节时贴在门框上的“门神”,后来演变为春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的特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简洁、对仗工整、意蕴深刻等特点。

对联的创作:对联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同时,对联的创作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对联的应用:对联不仅在春节时使用,还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婚宴、寿宴等。

综上所述,对联文化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对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每到大年三十贴家家户户春联就象征着春节开始了,春联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1.了解春联的起源、发展过程、书写要求、特点和种类.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研究的方法1。

上网查找2。

图书馆查找3。

采访访问四、研究成果春联的历史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联,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

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春节的特有形式之一,春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春联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春联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神祭仪式,最早用来祈求丰收和祈求神灵的保佑。

随着时代的演变,春联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春联的内容常常包括祝福、吉祥、寓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例如“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等。

这些词句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展现了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二、语言艺术与文学意义春联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春联使用的是汉字,这使得春联既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护,又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

在春联中,人们通常使用对仗句、押韵和平仄等修辞手法,使得春联不仅具有美感,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学意义。

同时,春联也是一种文字游戏,通过巧妙的编排,可以产生诗意和幽默感。

三、民俗习俗与社会意义春联作为中国春节的重要习俗,与其他传统习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年味浓郁的社会氛围。

在春节前夕,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以求祈福、祝福和保平安。

春联不仅仅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能够拉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同时,春联还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和价值观,通过积极向上的寓意,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勇往直前。

四、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春联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春联的内容也随之多样化。

人们在创作春联时,常常融入现代元素,并加入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体现了春联文化的创新性与时代感。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春联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文化内涵,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贯穿其中。

春联既承载着历史的渊源与象征意义,又体现了语言艺术与文学意义。

同时,春联在民俗习俗与社会意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春联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技巧详解

春联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技巧详解

春联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技巧详解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情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春联的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春联的技巧。

一、春联的文化内涵1. 祈福祝福:春联是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的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希望通过春联表达对吉祥、福寿和平安的美好期望。

春联常常写上如“福”、“禧”、“财运亨通”等吉祥的词语,用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和顺利。

2. 蕴含哲理:春联不仅仅是纸上书写的吉祥话语,更蕴含着哲理和智慧。

诸如“岁寒三友”、“和气生财”等春联,代表着对友情、和谐以及富裕生活的向往。

春联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细细品读。

3. 传承民俗:春联作为春节传统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情感。

每逢春节,人们制作春联,所使用的词语和形式往往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有关。

这些春联传承和弘扬着地方的独特文化,是人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春联的制作技巧1. 选取合适的词语:制作春联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一般来说,春联的上联和下联需要互为呼应,形成美感和内涵上的对应。

诸如“鸿运当头”、“和谐共荣”等词语都可以作为春联的材料。

2. 笔画结构要合理:春联在书写时需要注重笔画结构的合理性。

字体的书写要工整规范,笔画之间要有合理的间隔和对应。

整个春联的字体形态要统一,并且需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平衡感和美感。

3. 色彩搭配要谨慎:春联的色彩搭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但需要注意不要过于花哨,保持简洁和大方的原则。

一般来说,红色常用于春联的书写,因为红色有着热烈、喜庆的象征意义。

4. 纸张墨迹要协调:春联的纸张和墨迹的选择也是需要注意的。

纸张可以选择质地较好的特种纸或宣纸,以保证文字的清晰度和持久性。

墨迹可以使用毛笔或者特制的印章进行书写,给春联增添古朴的风情。

5. 布局要匀称:春联的布局要注意整体的匀称感,上联和下联之间的长度和字数要保持一致。

春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本文将探讨春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据史书记载,春联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汉朝。

汉朝时的中国,人们在门上贴上纸条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但直到东汉末年,春联才被正式称为"春联"。

此后,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春节贴对联的形式。

二、文化内涵1. 祈福祝愿春联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通过春联的对仗和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祈福家宅平安、事业顺利、财源滚滚。

春联的文字通常包含福、财富、健康、和谐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使人们对新一年充满希望和憧憬。

2. 传承文化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通过贴春联的传统行为,人们传承和弘扬了祖先的智慧和温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春联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艺术审美春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春联不仅在文字上讲究对仗韵律,还注重画面的审美效果。

在传统的春联中,常常出现鲜明的红黑对比,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春联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使得春联艺术更具时代特色。

4. 国粹传统春联的传统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行,也受到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爱和传承。

在中国的闽南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春联的制作方式和形式具有各自的特色,而且也有人将春联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三、春联的制作与传统制作春联是一门高度技艺的工艺活动。

传统上,春联常用红纸或对联纸制作,红色象征幸福和吉祥,而对联纸是一种常见的纸质材料。

制作春联需要考虑对仗、格律以及节日主题的体现。

同时,还要注意书法的艺术性和整体的层次感。

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制作春联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传统的纸质春联上,出现了更多的材质和形式,如布质春联、木板春联、电子春联等。

春联的调查报告

春联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采,还没有到春节,可这春联已经摆上摊了,各家各户也开始卖春联。

于是,我对春联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书籍,上网搜素,了解贴春联的来历,2、走访,调查贴春联这一习俗在我们当地盛不盛行。

3、访问他人,调查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上网贴春联的来历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走访相关部门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盛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春联。

访问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人们认为贴春联是对新一年夸姣愿望的体现。

四:结论1、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上书“神余”“郁垒”两神则百鬼所畏。

在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2、贴春联在我们当地十分盛行。

3、通过访问,我发现春联是代表着人们夸姣心愿的物品。

把春联贴在门口,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篇二: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1.活动开展的由来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采。

那末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2.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实践、阅读、访问等方式了解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培养我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动方式通过书籍,上网的方式寻觅贴春联的来历。

通过走访相关部门的方式寻觅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

通过访问他人的方式寻觅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4.活动流程先借助书籍、电脑等工具搜集信息,再问问关于此方面的工作人员的一些相关信息,去了解市民的看法。

最后把采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总结。

5.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了解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春联的信息。

能够匡助我们对春节的了解更深,更爱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老祖先传下来的礼仪不能忘,节日更不能忘。

此次活动让我们的,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更可贵的是使一些有些害羞的同学能够迈出那一步,能够落落慷慨的介绍自己,能够访问目生人。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门上贴上一对对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春联的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春联的认知、使用和观点。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

调查内容包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是否使用春联以及对春联的看法等。

三、调查结果1. 对春联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春联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70%的受访者知道春联是用纸张写的,而30%的受访者认为春联是印刷品。

此外,有80%的受访者知道春联是用来贴在门上的,以迎接新年。

2. 使用春联的情况调查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

他们认为春联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亲手写春联,以增添节日的氛围。

3. 对春联的看法关于春联的看法,受访者们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人认为春联是一种文化遗产,代表着传统价值观和美好愿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春联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春联的内容更加关注,认为春联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点。

四、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和喜爱。

大部分人对春联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乐于在春节期间贴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2. 春联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和传统价值。

人们认为通过贴春联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是对新年的一种庆祝方式。

3. 对于春联的看法存在差异。

有些人认为春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这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春联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春联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文化的研究(一)活动主题的确定在2004年底,朋友托我写几副对联,我苦于没有新颖的春联词句,所以在课下我问同学们:你们家过年时贴的什么内容的春联?真没想到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不少,有的说自己家过年贴春联的词句,而且还说出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贴春联的注意事项,有的学生则说出了许许多多春联中的故事……更多的学生则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最早的春联是谁创作的?有哪些有关春联的故事……于是我和同学们商定以“春联文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帮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在开题会上,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

许多同学非常高兴的呼喊起来:我同意!我同意……我微笑着看着他们,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脸上却露出一些不愉快。

我说:对老师的提议,谁有不同的意见?王昆同学说:老师,我们家住的单元房,许多人家根本不贴春联,大不了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什么可研究的?我笑而不答,眼睛看了看其他同学。

只见赵晨曦同学站起来反驳:不对,许多住楼房的人家也贴春联;而且福字的贴法也有许多的学问;怎么能说没什么可研究的呢?肖毅然同学说:过年我还得走亲戚呢,哪有时间研究春联?闫晓同学笑着说:你光顾着走亲戚要压岁钱了,其实走亲戚时,正是我们研究春联文化的大好时机,大家想想:亲戚家里贴的春联的内容、样式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走亲戚时时我们见得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请教春联的知识……经过大家的争论、交流那几个不愿意也纷纷表示同意。

我接着问:关于春联文化,你们想研究什么呢?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春联中有什么故事贴春联应注意哪些问题?春联的创作要符合哪些格式?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福字为什么要倒贴?贴福字时应注意什么?各行各业春联内容有哪些不同?春联的内容在近几年有什么变化?·(二)活动小组的形成问题产生了,我们的同学立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因为这次的分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破了原来小组的界限,他们都表现得异常的兴奋。

(三)活动的实施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凡事预则立”。

研究小组建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制定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放寒假了,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但是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学在高高兴兴过年的同时,对春联文化的研究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

由于是在假期,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联系大多以电话的形式或者书信的形式进行着··1、春联的来历研究小组春联的来历小组的李小雅同学给我来了一封信老师你好:我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春联溯源小组的研究进展情况。

放假以后,我们小组的六位同学首先在我家里召开了一次小的会议,首先对我们的研究任务进行了研究。

我们觉得春联溯源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次活动能极大的锻炼我们的能力,培养我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爷爷说:“你们学校的这个活动搞得很好,你们的这种活动的研究形式,我在上学时根本没有接触过,直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搞研究还需要调查,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爸爸妈妈也同意爷爷的观点。

我们小组的同学一听,都非常的高兴,研究热情更加高涨。

接着,我们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

分工时,我们的分工只是调查方法的分工:我家里有微机,而且能上网,所以我负责上网调查春节的来历,爸爸说将全力支持我的“网络工作”;赵海琪负责查阅图书,因为她的姨妈在图书馆工作,她可以经常去的,闫晓、刘楠也和她一个小组。

老师向你报告一个新情况:我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也回来了,我们想“拉他入伙”,现在我们正在做工作,不知你同不同意。

此致敬礼祝全家健康,新年快乐!你的学生李小雅2005年2月9日读过信后,我心里非常激动。

是呀,看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能够受到家长这么高的评价,学生的研究热情这么高,以前我对小课题的一些牢骚、埋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春联中故事研究小组我在家接到电话最多的是春联中的故事小组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

组长王琨打电话说:“老师,还是我们小组的眼光好,选了一个最好最好的子课题,网上、书上、电视节目上都有春联的故事,我奶奶还给我讲了好几个春联故事呢……”李东林平时就好笑,一次他给我打电话,我刚刚接起来,就听到哈哈的大笑,我一猜就知道是他,我说:“东林,你准是又找到什么搞笑的故事了。

”李东林说:“对,老师,你听了准会笑破肚皮的,哈哈……”我说:“东林,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最多了,值得表扬,现在你们应该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你们选择几个有意义的故事,表演给同学们看,好不好?”经过我的提示,他们小组又经常组合在一起排练,后来我听说,李东林根据搜集的资料编的节目还在他们小区公开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春联的格式小组开学了,在汇报交流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春联溯源小组同学介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接着又有同学展示了“对联为何叫春联”的资料: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中的故事小组表演了小品。

小品的故事情节是: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他们的表演滑稽可笑,令人捧腹。

春联格式小组的王夫志同学介绍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乙式(常用):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丙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丁小文介绍了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刘姿旋还同学介绍了最长的一副对联,她有感情的朗诵了出来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她的朗诵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福字的研究小组的王朋同学介绍:“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

“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第四阶段创作阶段综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春联的研究小组在经历了调查访问、汇报交流阶段以后、我们又及时提出: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也创作一些有新意的春联,并把它们书写出来?小组同学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是书法爱好者,立即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以新年为题的小组作品是高矮胖瘦儿童齐聚学习,德智体美各科全面发展。

第五阶段调查阶段春联文化研究小组的学生资料汇报、创作完成后,我又提示学生: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的人们对这种习俗有些什么认识?小组的同学立刻找到了深入研究的方向,马上进行了再次调查··学生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24户)的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