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科学的独特性儿科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儿童的脏腑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疾病。
因此,中医儿科学对儿童的治疗方法和调理手段有着特殊的要求和考量,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施治理论和药物治疗等内容。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医师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体质、年龄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药物治疗非常重视药性、药味和归经等特点,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的临床应用中医儿科学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常见的儿童疾病包括感冒发热、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中医儿科医师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风热感冒患儿,医师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脾虚食积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可以采用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医儿科医师还可以通过调理患儿的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等方面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医传统医学的国际化推广,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医儿科学将会在儿童保健、疾病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中医儿科医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为广大儿童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医儿科科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健康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中医儿科学要点

中医儿科学要点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2、简答简述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生理性黄疸特点。
简述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
厌食的诊断要点。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临床如何区别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风热咳嗽?简述癫痫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指纹辨证要点。
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简述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2、(1)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
(2)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
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张桂菊第一部分中医儿科学基础简介一、中医儿科学定义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临床医学学科。
二、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的差异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共同之点是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
其差异之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病理、预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特点。
②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先天因素致病居多,肺脾二经的疾病占多数。
③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百日咳、麻疹等。
④儿科特有的病种:胎黄、夏季热、川崎病等。
三、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
2.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1周岁。
4.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
5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也称儿童期。
7.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四、小儿生理与病理病因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3.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五、儿科中药应用概述中医学有其独具特色的多种治疗方法。
以其治疗手段划分,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以其治疗途径划分,有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等。
作为中医临证医学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要求任何治法的应用都必须以辨证为前提和依据,同时要遵从因人、因时、因病制宜的原则。
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速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中医考试)是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业资格考试,被视为中医师执业的基本门槛。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从事儿童医疗保健和治疗的专业领域。
在中医考试中,中医儿科学是必考科目之一,考生需要通过该科目的考试才能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本文旨在为考生提供一些中医儿科学的速记要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1.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为基础,针对儿童特点和疾病规律,研究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保健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儿科基础理论、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儿科保健等内容。
2. 儿科基础理论儿科基础理论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其中包括儿科气色学、儿科辨证学、养生学和生长发育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儿童体质的特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等知识点。
3. 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儿科学中涉及了很多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例如,脾胃虚弱型的小儿腹泻可以采用健脾和胃、行气消积的治疗方法;肺热宿痰型的小儿咳嗽可以采用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的治疗方法等。
4. 儿科保健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中医儿科学也不例外。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保健方法。
例如,婴幼儿腹泻的预防要点包括合理喂养、良好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等;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要点包括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流通、适度增加室内湿度等。
以上仅是中医儿科学的一些速记要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教材、习题和模拟试卷进行复习。
此外,考生还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积累技术和经验。
希望以上简要介绍对考生备考中医儿科学有所帮助,祝愿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辨证分型

1.风寒闭肺症状:发热咳嗽,恶寒无汗,气急痰鸣,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脉浮数而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直犯肺经,肺气为风寒所束,宣降失常,故咳嗽气急。
表卫失宣,卫阳受逼,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为风寒之邪侵肺,尚未化热。
苔白、痰白清稀均为寒痰内阻肺络的表现。
脉浮数而紧为风寒之象。
2.风热闹肺症状:发热恶风,咳嗽气急,微汗出,口渴痰黄,咽部红赤,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犯肺,肺气失于清肃,肺气郁闭而咳嗽气急。
肺津为邪热所灼,故痰液黄浊。
风热之邪郁于肺卫,故发热微汗出。
证属邪热入里,肺热内盛,故舌苔薄黄、口?f欲饮;若痰热之邪蕴结,则舌苔黄腻。
浮脉为风邪之脉,脉滑主痰,脉数主热。
3.痰热闹肺症状:发热烦躁,咳嗽气急,鼻翼煽动,面赤口渴,唇红而干,甚则口唇紫纣,痰阻喉间,声如拽锯,痰色多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此型多为肺炎重症,痰热两盛。
邪阻肺络,肺气郁闭,肺气上逆而咳嗽、气急、鼻煽。
里热壅盛,则发热烦渴,面赤唇红。
肺失宣降,气滞血郁,故口唇青紫。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热内盛之证。
4.正虚邪恋症状:气急不显,病程迁延,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面色苍白乏华,神疲纳呆,自汗盗汗,或有低热,舌苔薄或少苔,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虚弱的小儿,肺炎迁延不愈,常呈气阴二亏,脾气不足。
气虚则神疲无力,面白自汗;阴虚则低热盗汗、干咳无疾。
舌薄或少苔、脉细无力均为气阴虚亏的表现医`学搜集整理。
本病初起,常表现为风寒闭肺与风热闹肺,症情一般较轻,“肺闭”的症候也较轻微;若发病后数日就诊,又未及时治疗,病情往往较重,此时邪已化热,常表现痰热闭肺,甚者可出现心阳虚衰(心力衰竭)及内陷厥阴(中毒性脑病)之变证,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急救。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儿科基本理论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包括“风、寒、暑、湿、火、毒”六淫和“气、血、津液、脏腑”等基本概念。
2. 儿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儿童生长发育、阳气充盈、阴精不足等有关,中医治疗着重于调整体质、激发自身抵抗力。
3. 中医儿科强调顺应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积极预防、提高免疫力,注重体质调理。
二、儿科常见疾病及中医治疗1. 儿科发热病:中医认为儿童的发热常与外感邪气入侵有关,可采取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2. 小儿感冒:常见病因有风邪侵袭、痰湿内阻等,治疗可选用辛温解表、祛痰化饮的中药进行调理。
3. 儿科腹泻:中医将腹泻分为寒泻、湿泻、热泻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可采取温中止泻、祛湿化痰、清热止泻等治疗。
4. 小儿哮喘:中医认为哮喘病因是肺气失宣,可采用祛风化痰、宽中止嗽的方法进行治疗。
5. 儿科消化道疾病:如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痛等,可采用调整脾胃、泻火解毒的中药治疗方法。
6. 小儿肺炎: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炎,中医将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散寒等中药进行治疗。
7. 儿科皮肤病:如湿疹、疹疮、痱子等,可采用祛湿、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8. 小儿疳积:中医认为疳积病因主要有肠胃积滞、脾胃虚弱等,可采用健脾化积、疏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10. 儿科外感病:如水肿、水痘、麻疹等,中医将采用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养生保健1. 儿童饮食养生:中医强调儿童饮食应强调多样性搭配、轻好混合,适当添加营养,遵循养肝健脾、益气补血、滋液温肾的原则。
2. 幼儿安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安全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冒、腹泻等疾病。
3. 儿童情志养生:中医认为儿童情志应保持愉快、稳定的状态,避免过度激动、情绪波动等。
4. 儿童运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5. 中医按摩保健:中医提倡通过中医按摩手法进行脾胃保健、免疫调理等。
6. 儿童气功保健:中医认为气功可以调和气血、益筋骨、强身健体。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童多动综合征的分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候: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分析: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阴精不足,肌体失养则形体消瘦;虚热内蒸,耗津伤液,而见五心烦热,口干唇红,颧红盗汗,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定志。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肾养肝,菊花、丹皮、白蒺藜平肝潜阳,青龙齿、远志、龟板宁神定志。
暴躁多动,哭闹毁物加龙胆草、山栀、青黛乎肝泻火;不寐健忘加酸枣仁、柏子仁、益智仁安神益智;夜寐盗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敛汗固涩;大便秘结加火麻仁润肠通便。
2.心脾两虚证候: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脑失养,故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气血两虚,肌肤失养,则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脾失健运则纳差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补益心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
思想不集中加益智仁、龙骨养心敛神;夜寐不安加五味子、夜交藤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九节菖蒲化痰开窍。
3.痰火内扰证候: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湿热内蕴,痰火内扰,心失所主,故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易于激动;肝火偏旺,故夜寐不安,目赤口苦;痰热内蕴,则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及疾病诊治的医学学科。
对于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同学来说,系统地复习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和不完善的状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
(二)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小儿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同时,小儿发病后,邪气易盛,正气易虚,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实转虚,变化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
且小儿病因单纯,情志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好转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大。
二、小儿生长发育(一)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5kg,1 岁时体重约为 9kg,2 岁时约为 12kg,2 岁至 12 岁体重(kg)=年龄×2 + 8。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1 岁时约为 75cm,2 岁时约为 85cm,2 岁至 12 岁身高(cm)=年龄×7 + 70。
(三)囟门前囟在出生时约 10 20cm,一般在 1 15 岁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多在出生后 2 4 个月内闭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学科。
儿科基础知识为全书首篇,这一篇中重点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喂养保健知识,儿科诊疗要点等,是全书总纲,可以比喻为学习中医儿科的一把入门钥匙,只有学好这一篇,才能深入理解儿科病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规律。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因此整个小儿时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养和防治疾病。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儿年龄可分为六期,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到28天)、婴儿期(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周岁)、幼童期(3~7周岁)、儿童期(7~12周岁)。
【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约40周,称之为胎儿期。
胎儿在这段时期内依赖母体而生存,孕妇的健康、营养、卫生、精神状态等方面,均可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遭受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等因素影响,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畸形等。
因此保护孕妇,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摄人,重视胎儿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胎儿期保健,对此称之为“养胎”、“护胎”、“胎教”,并提出了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用药忌宜、生活起居等许多方面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称之为围产期,围产期小儿死亡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卫生水平指标之一,要降低围产期死亡率,必须努力改进分娩技术,切实加强胎儿期各项保健措施。
【新生儿期】
从分娩到生后28天称之为新生儿期,此时小儿刚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存。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机体柔嫩,各项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生理调节,才能逐步适应生存环境。
此时形体增长比较迅速,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小时。
新生儿体质稚嫩,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患病之后邪毒容易在体内扩散,导致严重后果。
所患疾病大多与胎内、分娩及发育不良有关,如产伤、窒息、脐风、黄疸、硬脂肿症等。
【婴儿期】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由于这个时期小儿以乳食喂养为主,所以又称乳儿期。
这个时期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此期表现最为明显,在一年时间内,体重较之刚出生时增长3倍,身长也增长了1.5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十分迅速。
机体迅速增长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补充,此期虽以乳食为主,但必须按月增添辅助食品,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但同时婴儿脾常不足,运化乏力,哺喂不当,又易造成婴儿腹泻、积滞、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
此期小儿肺脏也很娇嫩,卫外未固,也很易发生感冒、咳嗽。
肺炎喘嗽等病证。
在出生6个月后,由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减弱,若不按期预防接种,则传染病发病率将会急趋上升。
此期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增加辅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幼儿期】
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小儿体重及身长较以前缓慢,但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
断奶之后由于食物品种转换,脾胃功能又较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等。
此时户外活动增多,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加,如痒腮、顿咳、水痘、丹痧等时行疾病发病率增高,应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对于幼儿,要注意断奶后的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起居习惯,加强户外活动,促进体格生长。
同时还应根据这
一时期儿童智能发育的特点,进行早期教育,以开发幼儿的智力。
【幼童期】
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期,也称学龄前期。
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开始具有不少抽象概念,好奇、好问、好模仿,求知欲较强。
此期小儿,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卫生习惯。
幼童期小儿抗病能力增强,肺脾病证发病减少,但由于活动范围增大,又缺乏生活经验,对外界的危险因素没有识别能力,加上远离成人控制,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外伤、蜇伤、烫伤、触电、车祸、误食药物毒物等,因此必须注意对幼童加强安全教育。
此外还应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此期水肿、痹证、哮喘发病增多。
并需注意眼睛、口腔的卫生和护理,并积极防治各种寄生虫病。
【儿童期】
从7周岁到12周岁为儿童期,因大多为6~7岁入学,故也称学龄期。
此时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大脑思维、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学校、社会环境,对各种时行疾病抗病能力增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已基本接近成人,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良好时期。
儿童期的发病率虽较低,但要注意眼与口腔卫生,预防近视与龋齿,端正坐、立、行、写的姿势。
仍应供给丰富的营养,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还应注意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儿童期后阶段,女孩多在12岁左右,男孩在13岁左右,正值青春期开始,肾气盛,天癸至,性发育逐渐成熟,体格发育也突然加快,在心理及精神行为方面起了变化,加上近几十年,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已有提早的趋势,因此儿科医师不仅要具备这方面知识,还应及时做好这些年龄儿童的教育与指导。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儿童,要提供充分的食物营养,保证其生长发育需要,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之从生理、心理方面适应这一成熟的关键时期,保障身心健康。
古代医家对小儿年龄分期说法并不一致,早在《内经》中已有“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的记载,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则提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
对年龄分期划分比较详细的当推明代《寿世保元》,提出:两岁以下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