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都江堰旅游产品现状及开发探析

都江堰旅游产品现状及开发探析作者:何冬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1期摘要: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原称“灌县”,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和道教发祥地青城山等独特旅游资源。
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著名的世界“三遗”城市。
都江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地域资源,为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发挥其旅游文创产业的价值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
文章着重分析了都江堰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意见。
关键词:都江堰;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1]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弘扬的重要性。
传播文化的媒介很多,地域文化元素属于其中重要一项,都江堰作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研究其文创产品现状,总结其地域文化元素的开放手段是促进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当地文化品牌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都江堰旅游发展现状都江堰市是一座千年古城,余秋雨先生所写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完美表达了都江堰市独有的城市内涵。
作为世界“三遗”城市,都江堰的旅游产业是其重要支柱产业。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风景秀丽的名胜古迹,景区内包含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等景观。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都江堰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
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特别是在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都江堰水利工程享誉海外,被推向世界名胜古迹高峰。
虽然都江堰市有诸多的世界级、国家级头衔,但却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优势,在旅游产业开发上文创产品相对较少,且独特性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都江堰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虽然开发了都江堰两日游,及成都—都江堰景区—青城山的旅游路线,却处于无旅游文创销售的窘境。
都江堰资源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都江堰资源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引言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以其独特的水利工程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观赏。
本文将介绍都江堰的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设施等方面。
自然景观都江堰地处于四川盆地和雅砻江上游,自然环境优美。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周边的山水景观。
这些山水景观以其青山绿水、奇峰怪石和清澈的江水而著称。
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瀑布、湖泊、山谷等自然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除了自然景观,都江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抗旱利民工程”。
游客可以参观水利工程,了解其历史、文化和工程技术。
其次,都江堰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这些地方反映了都江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艺术。
旅游设施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都江堰建有一系列完善的旅游设施。
首先,在景区内有许多酒店和民宿供游客选择。
这些酒店和民宿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尽情地享受旅游。
其次,景区还设有餐厅、商店和娱乐设施,满足游客的吃喝玩乐需求。
此外,景区还提供导游和交通服务,方便游客的观光。
到都江堰旅游不仅可以欣赏景点,还可以参与各种旅游活动,体验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首先,游客可以参加水上竹筏漂流活动,感受雅砻江的魅力和浪漫。
其次,游客还可以参观当地的民俗村落,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
此外,都江堰还举办一些节庆活动,如杜甫诗会、春季花会等,游客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结论总之,都江堰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江堰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景区内的完善旅游设施和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旅游资源,激发他们对都江堰的兴趣,同时也希望都江堰能够继续保护、传承和发展其宝贵的旅游资源。
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

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中国旅游研究院二零一八年二月规划编制成员名单项目名称: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委托单位:都江堰市旅游局编制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项目顾问: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项目组长:李仲广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执行组长:吴丽云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博士项目组成员:杨宏浩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侯晓丽北京工商大学营销系副教授、博士张运来北京工商大学营销系副教授、博士何琼峰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中心副研究员、博士苏娜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战冬梅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张扬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后郑维佳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后李秀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访问学者范晓良北京抱朴仕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范亚祯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董芳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目录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 (6)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6)二、“十二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第二章未来十年旅游发展环境 (13)一、发展机遇 (13)二、面临的挑战和主要矛盾 (23)第三章总体思路 (26)一、指导思想 (26)二、发展思路 (27)三、发展目标 (28)四、发展战略 (31)第四章主要任务 (34)一、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转型升级 (34)二、加强空间发展指导,促进区域城乡协调 (47)三、完善要素配套体系,培育产业集散中心 (53)四、推进科技发展战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59)五、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63)六、强化旅游平台策略,优化旅游营销效果 (66)七、实施重点项目引领,打造四川旅游中心 (69)八、扩大旅游开放空间,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79)九、坚持自然集约导向,推进绿色旅游发展 (91)十、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发展旅游共享经济 (93)第五章保障措施 (98)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性改革 (98)二、健全旅游政策、法规体系 (99)三、建立完备的旅游投融资体系 (102)四、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03)五、推进智慧旅游的行业应用 (104)附件:规划图 (107)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一)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完善战略体系“十二五”期间,在四川省委、成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都江堰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瞄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川西旅游集散地的两个首要目标,确立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发展主题,坚持“全局统筹、全面创新、全业融合、全域旅游、全民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都江堰主城”、“大青城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为组团的“一城两区”城乡发展架构,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四大发展计划”,建立起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项目招引促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旅游服务品质提升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分析报告

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都江堰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报告深入探讨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报告还提出了促进都江堰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引言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城,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市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本报告旨在分析都江堰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都江堰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旅游基础设施完善:都江堰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3.旅游市场持续扩大:近年来,都江堰市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三、都江堰市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旅游产业结构单一:目前,都江堰市旅游业主要依赖门票收入和观光旅游,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市面临着来自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压力。
3.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趋势1.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江堰市应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和服务质量提升,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旅游市场多元化拓展:都江堰市应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3.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市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都江堰发展前景怎样

都江堰发展前景怎样都江堰是一座地处四川盆地腹地的县级市,位于成都市的西南部,周边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蜀道重要节点之一。
都江堰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底蕴,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都江堰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
都江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这个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正常运行,被誉为“古老、稳定、完整、巧妙”的水利奇迹。
这一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都江堰还有诸多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如金沙遗址、布达拉宫木雕艺术馆等,都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都江堰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地处四川盆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了都江堰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山清水秀、气候适宜,使得都江堰成为世界闻名的健康养生之地。
近年来,都江堰针对健康养生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发展了休闲农业、温泉旅游等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度假选择。
此外,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都江堰鱼、葫芦、蔬菜等,具有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
再次,都江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连接着成都、绵阳等重要城市,附近还有新成温高速公路和新机铁路。
这为都江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便利条件。
此外,都江堰还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
随着国家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都江堰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最后,都江堰政府为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和项目引进政策。
比如,都江堰市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鼓励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吸引了大量的绿色产业项目投资。
此外,都江堰还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都江堰作为一座拥有丰富的旅游、生态和产业资源的城市,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投资引导将为都江堰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
云旅游实践报告800字

云旅游实践报告800字尊敬的学院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文理学院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学生黄宇,我利用暑假有限的时间,在本市旅游局进行社会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社会实践,我初步对都江堰市水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旅游产品、管理体制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如何深度挖掘都江堰水文化资源、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的品味和档次,促进旅游经济社会的全面方展是我此次社会实践的重点。
以下是我通过社会实践对都江堰市水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一些了解和粗浅的想法。
一、都江堰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都江堰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大力加以培植。
年,国务院批准都江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都江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都江堰市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年,都江堰-青城山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文化旅游发展上,都江堰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在水文化方面。
都江堰就是中华水文华的脊梁,世界水利科技和水文化的明珠,它本身就是集中国古代文化、水利、科技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水文化景观,紧紧围绕水文化,近年来,新建了水文化广场、松茂古道恢复正常、李冰父子雕像、秦堰楼、南桥、禹王宫、自然与文化陈列馆、堰工道等,加之旧有的二王庙、伏龙观、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索桥等,构成了十余处的水文化系列景观,年设立了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将以上景观展开了全面资源整合、系列研发,完备的展现出了都江堰的全貌。
在水文化内涵的发掘上,恢复正常了冬至抽水节、滤布李冰诞辰节,定期举办李冰巡江仿古祭拜演出等活动。
(二)在道教文化方面。
青城山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道教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紧密相联的,青城山道教除占据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外,它的思想、音乐、武术、气功、饮食和养身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市情概况。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1988年撤灌县设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桂冠。
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
青城山—都江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
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0万,城市人口19.66万,建成区面积27.51平方公里。
近年来,都江堰市确立了“创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建西部经济强市、全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富民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子江、双良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
都江堰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都江堰旅游产品现状分析旅游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
全市有导游人员102人,景区讲解员540人,旅游从业人员8.9万人。
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达1亿元。
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将达到58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确保1.3亿元,力争1.5亿元。
旅游资源。
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
一是人文胜迹众多。
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
位于青城山麓的普照寺、以三教合一为突出特色的灵岩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市情概况。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1988年撤灌县设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桂冠。
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
青城山—都江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
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0万,城市人口19.66万,建成区面积27.51平方公里。
近年来,都江堰市确立了“创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建西部经济强市、全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富民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子江、双良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
全市有导游人员102人,景区讲解员540人,旅游从业人员8.9万人。
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达1亿元。
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将达到58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确保1.3亿元,力争1.5亿元。
旅游资源。
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
一是人文胜迹众多。
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
位于青城山麓的普照寺、以三教合一为突出特色的灵岩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
位于青城外山的药王庙以及道家养生之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长寿文化的重要体现。
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平原往川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西蜀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汇区,民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二是生态环境绝佳。
市内地形多样,平原、丘陵、低中高山齐备,地形地貌奇特,植被丰富,是岷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四川盆地周围唯一的高山湖泊—龙池。
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在内的高等植物和动物14000余种,被誉为“世界天然植物园”、“野生珍稀动物基因库”,并建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是中科院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
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集灌溉、防洪、发电、旅游功能为一体,是开发水体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三是人居环境最佳。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9.59%,城区绿化率33%,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人称“天然氧吧”。
全市人均寿命75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岁,是著名的“长寿之乡”。
城市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天然交融,背靠千里岷山,前拥万倾平畴,奔腾而下的五条河流宛若绿色动脉穿城而过,给城市凭添无穷魅力,苍翠欲滴的玉垒山耸立其间,山水人文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特色独绝。
主要做法。
(一)以旅游规划为龙头,推进旅游开发整体化。
我们按照“无规划决不允许新开发景区、无规划决不允许新上旅游项目”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制定旅游规划,构筑精品旅游区基本框架。
1998年开始,为配合和保证申报世界遗产的顺利进行,制定实施了“青城山、都江堰环境整治方案”,投入2亿多元,倾全市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
在省和成都市旅游局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制定实施了《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3年,我市被列入全省五大精品旅游区之后,又根据全市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修编,编制了《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2004年又根据新的形势,编制完成了《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全面振兴计划》,对全市旅游业进行了全新的策划。
2005年我市又编制了《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我市旅游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勾画了蓝图。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虹口生态旅游专项规划》、《龙池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青城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正着手编制玉堂镇、青城山镇、翠月湖景区等区域旅游规划。
2006年,省委、省政府又把青城山—都江堰列为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
目前,我市正在编制《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
这一系列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确保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促进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和谐和安全发展。
(二)以精品名城为载体,推进旅游产业品牌化。
坚持把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发建设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生态旅游区、都江堰水文化城市旅游区、龙池—虹口生态度假旅游区等三大各具特色的著名旅游景区和青城外山、翠月湖、莲花湖等新景区(点),景区面积已达300多平方公里。
培育了以千年古堰无坝生态水利工程、“青城天下幽”、龙池—虹口生态示范区为代表的三大旅游品牌,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基本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节会旅游、特色旅游于一体,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消夏夜啤酒节和中国道教文化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旅游新的亮点。
同时,把创造城市品牌与推进旅游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都江堰市跻身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级生态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行列,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市政府系统及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同时,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实现了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扩大了旅游的品牌效应。
今年,结合成都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我市作为成都市“创佳”10+1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将以圆满完成成都市“创佳”都江堰市工作任务为核心,重点做好青城山、都江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虹口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道解都江堰》大型实景演出、水利文化博物馆建设、道教文化博物馆建设以及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同时,在旅游营销中,我们突出品牌优势,抓好整体营销,推出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灌溉中国、青城山道行天下”等形象品牌,客源市场不断扩大。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旅游发展社会化。
我们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坚持开明促开放、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思路,从旅游产业市场面宽、竞争性强、综合性大的特点出发,大力招商引资,推进旅游投融资的社会化、市场化,全市旅游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政府、企业、民营等多元化投资体系,形成了全社会办旅游的生动局面。
全市已建成各类宾馆、饭店、山庄、度假村等214家,总床位达3万余张,其中,星级宾馆13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7家),正在兴建美伦国际酒店学院五星级酒店、经都五星级酒店、蓝光五星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旅行社7家,门市部11家;旅游客运公司、出租车公司28家,旅游客运车、出租车836辆,旅游观光索道5条。
同时,我们十分注重旅游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相互渗透。
全市已建立农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点“农家乐”1430多家,有3星级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乐55家,从业人员达2.56万人。
青城山镇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另外,虹口高原村正在积极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敦煌高科技农业园、拉法基水泥厂、扬子江海蓉药业、双良工业园、东软等正在积极开发工农业旅游。
为旅游业配套服务的加工业也正在蓬勃发展。
(四)以经营城市为手段,推进旅游设施配套化。
我们坚持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日臻完善。
利用BOT、TOT等方式,建成了九兴啤酒广场、水文化广场、夜啤酒长廊一期工程、杨柳河街综合改造、天和盛世、奎光塔公园、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旅游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利用土地置换等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了成灌高速公路出口开放整治、S106线拓宽改造等大型工程。
成都—青城山、青城后山—两河旅游快速环线正在进行建设。
正在规划实施的成都沙西线都江堰延伸段和连接河东河西的3座跨江大桥建成后,将形成成都通往都江堰和青城山世界遗产地新的旅游快速环线。
现在,经成灌高速公路仅需三、四十分钟即可直达成都市区和双流国际机场,国道213线、省道大三线、已动工修建的都汶高速公路、年吞吐量250万吨的成都至都江堰市的专线铁路穿越市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相接的综合性交通网络。
通过广告位拍卖招商、特许经营等方式,规范完善了城市和景区的街道、地名等指示标牌标志,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实现了网上促销、网上统计、网上受理投诉等功能。
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充分满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以持续发展为要求,推进旅游产业人本化。
我们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将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