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必背哲理名言——《二十四史》34句

高考作文必背哲理名言——《二十四史》34句

高考作文必背哲理名言——《二十四史》34句目录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2)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传・东方朔传》 (2)3.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4.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 (3)5.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 (3)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3)7.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4)8.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帝纪・第一章》 (4)9.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

——《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4)10.千金可失,贵在人心。

——《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七》 (4)11.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梁书・列传・卷五十》 (5)12.不爱其亲,岂能及物?——《陈书・列传・卷十三》 (5)13.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魏书・列传・卷五十三》 (5)1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列传・卷四十一》 (6)15.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帝纪・卷二》 (6)16. 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

——《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6)17.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八》 (7)18.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

——《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二》 (7)19.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 (7)20.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7)21.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辽史・列传・卷三十四》 (8)22.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

——《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8)23.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明星大小事 2019-10-11 16:40一、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水深了,鱼就会纷纷聚集;树林茂密,鸟兽就会争相前来。

比喻领导者德政广施,民心就会归附。

二、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百里奔袭敌人而追逐战功的,会使上将受挫折;追击敌人五十里而想立功,军队只能到达一半。

此言长距离追击敌人的不利与不可取之处。

三、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作,耕作。

百日,泛指多日。

不食,没得吃。

这句话强调不违农时、勤于农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性。

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因为贫困而求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而做工又不如经商。

此言经商是发家致富的最好途径。

这话今天看来还是对的,真是经典!五、深耕諩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耕田歌。

深耕密种,立苗要稀,不是禾苗,把它锄掉。

六、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

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七、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

说明商业流通是十分重要的。

八、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二十四史警世恒言

二十四史警世恒言

二十四史警世恒言《二十四史》里的警世恆言《史記》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漢書》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

《後漢書》有志者事竟成。

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專己者孤,拒諫者塞。

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精誠所加,金石所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

《三國志》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晉書》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

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

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變通革弊,與時代宜之。

貞松標於歲寒,忠臣亮於國威。

《宋書》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

《南齊書》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梁書》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1 /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二十四史》浓缩的十句精华,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二十四史》浓缩的十句精华,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四史》浓缩的⼗句精华,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史书总称,为各个朝代的“正史”,它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明史》共24部史书的全部内容。

1、众怒不可犯。

语出《史记·楚世家》。

多数⼈的共愤不能触犯。

这句话意在劝统治者要认真体察民⼼与多数⼈的情感,从⽽及时调整⾃⼰的⾏为⽅式,以⽴于不败之地。

2、宠极则骄,恩多成怨。

语出《明史·杨涟传》。

恩宠到了极点就容易使⼈骄横,恩惠过多就会酿成怨恨。

3、三⼗六策,⾛是上计。

语出《南史·王敬则传》。

三⼗六计,逃是上计。

在敌强我弱,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以图卷⼟重来、东⼭再起,暂时采取战略撤退的战略。

这并不是胆怯的逃跑,⽽是主动的战略转移。

4、豹死留⽪,⼈死留名。

语出《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豹⼦死后留下珍贵的⽑⽪,⼈死后应该留下美名。

⼴告浴⽕重⽣,坐牢也挣7000万, 他是怎么做到的?5、居上者不以⾄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

语出《晋书·袁宏传》。

上级领导不以最公正的态度来处理事情,那么他的下级⼀定会徇私情⽽追逐⾃⼰的个⼈利益。

领导要以⾝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官场形成清正廉洁的风尚。

6、贵出如粪⼟,贱取如珠⽟。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

货物价格贵到极点时,就要像对待粪⼟⼀样将货物出清;货物贱到极点时,就要像对待珠⽟⼀样将其买进。

7、顺⼈者昌,逆⼈者亡。

语出《后汉书·申屠刚传》。

顺应民⼼的就会兴盛,违背民⼼的就会灭亡。

这句话民⼼对于⼀个政权能否稳固统治的决定作⽤。

8、⼤奸似忠,⼤诈似信。

语出《宋史·吕诲传》。

极其奸恶的⼈看起来好似忠良,⼗分诡诈的⼈看起来诚实守信。

⼴告北京⼥股民⼀年中签18次,操作技巧惊呆众⼈9、法令所以导民,刑罪所以禁奸。

语出《史记·循吏列传》。

法令是⽤来引导百姓向善的,刑罪是⽤来禁⽌百姓作奸犯科的。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们要顺从天理,择善而从,以下摘录数则: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2、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后汉书》)
译文:能得到上天的佑护,而万事吉祥,无所不利。

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后汉书》)
译文:法网广大无边,即使再宽松稀疏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指天法公平,做恶者都要受到惩罚,警示人们不可以身试法,自取灭亡。

4、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明史》)
译文:合乎道义的事,很果断地去做,对于富贵名利则看得很淡。

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译文:有志向的人,有决心,有毅力,做事一定会成功。

6、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

(《旧五代史》)
译文:天地大德包含宇宙万物,无不覆盖,无不承载,使万物生生不息,却不以此为功。

7、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宋书》)
译文:在猛烈的强风中,能看出不畏风力的坚韧劲草;在冬天的严霜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树木是不屈于严寒的。

比喻在严峻考验中,有忠贞品德之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8、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
译文:明理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聪明的人在无形之中就能避开灾祸。

9、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梁书》)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10、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后汉书》)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后汉书》)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承诺过的必定要实现,以示诚信。

13、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

(《旧五代史》)
译文:效法天地之质朴无私,诚信如丹青始终不渝,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译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比喻以真心诚意去做事,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译文:原指桃李虽然不言,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以至于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化他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