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振动的内容及影响
矿井职业震动防治措施方案

矿井职业震动防治措施方案1. 引言随着矿井的规模和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震动对矿工和矿井设备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矿工和设备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震动防治措施。
本方案旨在解决矿井职业震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矿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2. 矿井职业震动的危害矿井职业震动在长期暴露下会对矿工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问题:长期暴露在矿井震动环境中,会对矿工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头晕、视觉模糊、疲劳等健康问题。
- 事故风险:矿井震动会影响矿井设备的正常运行,增加事故的发生风险,对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 防治措施3.1 环境隔离为降低矿工对职业震动的接触,可以采取以下环境隔离的措施:- 精确控制炸药爆破的程度和频率,减少地震冲击波对矿井的影响。
- 在矿井的关键区域,采用吸震材料进行环境隔离,减少震动的传递。
3.2 设备改进除了环境隔离,改善和优化矿井设备也是降低矿工职业震动的有效手段:- 优化挖掘机械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减少振动和冲击。
- 安装减振装置,减少设备的振动传递。
-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设备替代旧设备,减少矿工长期暴露在震动环境下的风险。
3.3 制度完善制度与管理的完善也对矿井职业震动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规定,明确矿工的工作时间和矿井职业震动的标准。
- 加强矿工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治能力。
- 定期对矿井进行职业震动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治措施。
3.4 个人防护除了环境和设备层面的措施外,对个人的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 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护目镜、防护耳塞等,减少职业震动对矿工身体的直接影响。
- 对矿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职业震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 鼓励矿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结论矿井职业震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环境隔离、设备改进、制度完善和个人防护等多种手段来进行防治。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振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振动1. 背景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类与分级》标准,振动被确定为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一种。
振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机器、设备或工作环境的振动而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长期接触振动会导致人体各种健康问题,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肌肉骨骼病变等。
2. 振动危害作业的分级原则振动危害作业的分级原则如下:2.1 震动强度按照震动强度分级,将振动危害作业分为以下三级:- 震动强度1级:日相当振动值达到0.5m/s²以下;- 震动强度2级:日相当振动值大于0.5m/s²但小于1.15m/s²;- 震动强度3级:日相当振动值大于等于1.15m/s²。
2.2 暴露时间按照暴露时间分级,将振动危害作业分为以下三级:- 暴露时间1级:每日暴露时间小于0.5小时;- 暴露时间2级:每日暴露时间大于等于0.5小时但小于2小时;- 暴露时间3级:每日暴露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
2.3 分级标准振动危害作业的最终分级结果,应根据震动强度和暴露时间两个因素的综合评估确定。
3. 相关防护措施根据振动危害作业的分级结果,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3.1 一级防护措施对于震动强度1级的振动危害作业,应采取以下一级防护措施:- 采用低震动工具或设备;- 提供合适的工作站和座椅,减少身体的震动暴露;- 减少振动传递到员工的身体部位。
3.2 二级防护措施对于震动强度2级的振动危害作业,应在一级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二级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振动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噪耳塞等。
3.3 三级防护措施对于震动强度3级的振动危害作业,应在一、二级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三级防护措施:- 限制员工的振动暴露时间,减少健康风险;- 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护,完善健康档案;-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加强振动危害的认识。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4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生产性振动是指由机械设备或工作场所引起的振动。
在许多职业中,人们可能长时间接触到生产性振动,例如在建筑工地、采矿作业、农业和制造业等领域。
虽然振动在工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对人体造成一系列的职业危害。
本文将探讨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首先,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手臂和手部的影响。
振动会引起手部和臂部的麻木、疼痛和僵硬感,甚至导致痉挛和炎症。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手指末端白细胞减少症,即“白指病”。
其次,生产性振动还会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例如背部、颈部和肩部等。
长期的振动暴露可导致肌肉和骨骼疲劳,增加患上骨骼、肌肉和关节疾病的风险。
此外,振动还会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预防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通过使用具有减振装置的机械设备来降低振动的程度。
减振装置可以减少机械设备的振动传导到人体的程度,从而降低职业危害的风险。
其次,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这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与振动相关的职业病,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另外,员工教育和培训也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环节。
员工应该了解生产性振动对身体的危害,并掌握正确的工作姿势和操作方法,以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定期的休息和体育锻炼也是减轻振动对身体影响的有效方法。
休息可以缓解肌肉疲劳,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振动对身体的损害。
总之,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
手臂和手部的损伤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疾病都可能与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有关。
为了预防这些职业危害,应采取减振装置、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员工教育和培训等措施。
此外,适当的休息和体育锻炼也对减轻振动对身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振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物理现象,在很多时候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快乐,例如乘坐摩天轮、跑步机等器械,或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中。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合,人类长久以来接触的大量振动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就来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实验显示,经常接触振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在振动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患上一系列的职业病,包括手臂、肩膀、腰椎和脊柱的慢性损伤、神经病变、静脉曲张、肠胃道、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与振动的强度、频率、方向及工作时震动部位等因素有关。
骨骼肌肉慢性损伤长时间在振动作用下的操作工人,骨骼、肌肉等组织可能受到伤害,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手、臂、肩膀等部位,会受到较大的损伤,由此引发肌肉疲劳、骨骼痛等问题,出现肩袖损伤、腱鞘炎、旋转肌肌肉损伤等。
此外,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还可能诱发慢性劳损性颈腰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
神经病变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导致神经病变。
振动作用下,经常性地摩擦触碰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产生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相对较长时间的振动作用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神经病变,例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尿失禁等。
静脉曲张振动作用下的长时间工作,尤其是下肢振动的工作岗位,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下肢震动会影响下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的曲张功能,导致两种血管的功能失调并产生相对应的症状。
如长时间的坐或站立状态下,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浮肿;在俯卧及休息状态下,下肢血压升高。
肠胃道症状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人还容易出现肠胃道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身体活动受到振动的约束,进食不正常,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
心血管系统疾病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人体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下,会出现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例如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
生殖系统损伤男性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出现生殖系统问题。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职业性振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机械式振动,包括手臂、手、手指、脚、躯干等部位对振动的接触。
生产性振动是指由于工作任务产生的振动,如使用振动工具,操作振动设备等。
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例如振动病和相关疾病。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酪病(白细胞减少症):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起酪病。
酪病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得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 振动白色虎斑:振动白色虎斑是一种与生产性振动相关的皮肤病。
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会导致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受损,出现皮肤变白的症状。
这种皮肤病一般出现在长期操作振动工具的工人身上。
3. 骨关节疾病:生产性振动对骨骼和关节有较大的影响,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会导致手臂、手、手指等部位出现关节疼痛、关节变形等问题。
4. 神经病变:生产性振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容易出现手部麻木、手指颤动、手指感觉减退等神经病变症状。
针对生产性振动带来的职业危害,预防工作很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设计改进: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考虑减少振动的可能性。
例如,在设备设计中加入降低振动的装置或采用减振材料来减少振动传递。
2. 工艺改进:改进工艺和操作方法来降低振动对工人的影响。
例如,改变工作方法,减少振动暴露的时间和强度。
3. 工装和设备改进:使用卓越的防振工装和设备,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对工人的影响。
例如,使用降低振动传递的手套、鞋垫等装备。
4. 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增加工人对生产性振动危害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和防护意识。
5. 定期检查和评估:对暴露于生产性振动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职业病。
总之,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振动危害对工人的影响,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振动类)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振动类)根据中国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为了保护工人免受振动引起的职业病危害,特编制了以下振动类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请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以下内容。
1. 职业病危害特征- 振动类职业病主要由长期接触于高频、中频和低频振动环境中而引起。
工人长期接触振动环境可能导致以下职业病:- 振动性白指病:主要表现为手指变白、发麻和疼痛,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慢性振动病:主要表现为疲劳、头痛、失眠、易怒、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他与振动有关的职业病。
2. 危害防护措施- 工人应当遵守以下危害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避免长期接触于振动环境中;- 定期接受职业病检查和体检;- 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例如耳塞、护目镜等;- 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防护培训;- 如有不适或异常症状出现,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寻求医疗协助。
3. 职业病防护责任- 雇主应承担以下职业病防护责任,保障工人的安全健康:- 提供安全、无职业病危害的工作环境;- 配备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和工具;- 提供职业病防护培训和指导;-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职业病检查和体检;- 监督和检查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 向工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和补偿。
4. 违反危害防护措施的后果- 工人未按照要求履行危害防护措施,可能引发以下后果:- 出现职业病症状;- 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家庭和社会生活;- 造成经济负担。
请大家共同努力,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工人的健康权益。
如有任何疑问或发现职业病危害情况,请及时向上级汇报。
职业危害告知卡(噪音、振动)

职业危害告知卡(噪音、振动)职业危害告知卡(噪音、振动)说明:本文档旨在向员工们告知他们可能面临的噪音和振动等职业危害,并提供有关保护自身健康的建议。
请员工们务必仔细阅读本告知卡,并遵守相关措施。
背景信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噪音和振动可能对工作环境和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特定工作岗位上,噪音和振动的暴露水平可能高于标准限制。
因此,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噪音(Noise)危害噪音对人的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耳聋或听力下降-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干扰注意力和集中力- 引起失眠、焦虑和压力等心理问题振动(Vibration)危害振动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造成骨骼、关节和肌肉问题- 引发手臂、手部及其他身体部位的震动综合征- 影响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 增加尿频和尿急的风险保护措施工作环境中的噪音和振动风险通常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基本建议,帮助员工们保护自己的健康:噪音方面的保护- 佩戴适当的耳罩或耳塞。
根据噪音水平选择合适的耳罩,并确保正确佩戴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噪音暴露。
- 减少暴露时间。
如果可能的话,在噪音环境中尽量减少停留的时间,特别是在高噪音水平的情况下。
- 远离嘈杂区域。
如果有可行的选择,尽量远离产生噪音的机器或设备。
振动方面的保护-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
使用符合标准的工具和设备可以帮助减少振动的传输,减轻对身体的影响。
- 维护设备和机械。
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确保其良好状态以减少振动风险。
- 研究正确工作姿势。
掌握正确的工作姿势和技巧,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紧急情况和报告如果你认为自己出现了与噪音和振动相关的身体健康问题,请立即向你的上级报告,并尽快向公司医疗部门寻求帮助。
我们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你解决问题并保护你的健康。
总结噪音和振动是我们工作环境中的一种职业危害,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振动的内容及影响
你是否亲身经历或看见建筑工人被重型机械震得直哆嗦?或者司机开着重型卡车,全身随路面起伏抖动不已?人们使用手动电动工具时,强烈的振动从手一直传到胳膊?也许你认为这些振动没有危险,恰恰相反。
由于你对日常接触的振动缺乏了解,你将受到严重甚至永久的伤害!
仅在美国,每天有大约800万~1000万人接触职业振动,在全世界,这个数字更高。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职业振动一般可分为两类:全身振动(WBV),又叫从头到脚的振动,影响人群包括卡车、公交车、农用车、叉车、火车和重型机械操作者;手臂振动(HAV),又叫局部振动,主要影响那些使用各种类型的气动、电动、液压和汽油驱动手持工具的人。
在有些场合,全身振动和手臂振动出现交叉。
比如,利用气动工具开挖柏油路面,或者使用破坏性工具进行操作时,身体可以远离工具操作(接触手臂振动),也可以把身体靠在工具上操作(接触全身振动)。
另外,在骑摩托车或山地自行车时,也有接触全身振动和手臂振动同时出现的情况。
振动影响健康
全身振动和手臂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即使同样的振动方式,振动的物理特性(包括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传递到身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手臂振动可能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手指和手的变化,叫做手臂振动综合征(HAVS)。
HAVS是美国在对印地安纳州矿石工人的初步医学研究中最先发现的。
这些工人因每天用气动工具采掘、切割、雕刻石灰石而出现手臂振动。
1918年,这种症状被称为源于职业的雷诺氏征(Raynaud),后来叫“死手”或振动性白指,在20世纪70年代被定义为手臂振动综合征。
接触手臂振动综合征的典型症状首先是手指疼痛和/或麻木,它类似于(但不完全是)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手压迫综合征(CTS);渐渐的,手指尖变白。
工人通常会把这一现象误认为是冻伤。
起初,手指变白只是持续几分钟,并且间隔时间很长。
但随着症状加剧,变白的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工人感觉手指刺痛;在手臂综合征的最后阶段,手指变白现象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出现,干扰病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寒冷能加重症状,如和尼古丁(吸烟)联合作用,则可能诱发血管关闭。
严重的情况下,手指会因供血不足而需截断。
于是,手臂振动综合征演变为严重的职业病。
全身振动和手臂振动有很大的区别,它们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例如司机是通过脊柱传入的。
全身振动会引起潜在的急性安全影响和慢性健康影响。
慢性健康影响如腰部疼痛(腰部脊柱)、腰椎间盘退化、体液损失、颤动及侧滑。
一般来说,全身振动一段时间后,腰部疼痛开始出现。
汽车座椅不好、姿势不正确和手动操作车辆,都会加重腰部的疼痛感。
全身振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在于: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共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