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论语十二章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

(2)思而不学则殆
(3)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
答案:(4)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5)匹夫不可夺志也
7.走进文本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自我报告;珍惜时间。 (2)课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
则。
3.图解课文
1.通假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答案:有 又
2.一词多义
(1)而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
)
答案:(1)并且,顺接连词/却,转折连词 (2)了解/得到
3.古今异义
(1)思而不学则殆
﹒
今义:几乎;差不多
古义:
(2)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答案:(1)有害 (2)泛指多次
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
﹒
, )
(形容词用作名词,
(2)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1)学过的知识
﹒
Hale Waihona Puke (名词作状语,新的理解与体会 (2)每天
)
5.特殊句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译文:
答案: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 当老师了。
6.名句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 ,不亦君子乎?” 。” ,不亦乐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 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一、四、五、十二
学习态度:一、七、九、十
修身做人:一、二、三、六、八、十一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课文探究
•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顺承
• 子曰:“温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故
凭借
而知
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 浮云一样。”
本章主旨
道德修养
提倡 “安贫乐道”,鄙夷不义之财。
第九章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本章主旨
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德修养。
第七章
代词,它。 代词, 指学问和事业 ……的人
喜欢、爱好, 动词
•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它 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Wéi 当、做
Wèi 替
了解 领悟
一词多义
• • •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承接 博学而笃志 表顺接 连词,表并列 曲肱而枕之 连词,表修饰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10课论语十二章练习复习超实用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 《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 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1)通“汝”,你,你们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什么 (3)则不复也( ) (3)再次,重复 (4)是以谓之文也( ) (4)因此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g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dān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 博学而笃志( dǔ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1)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真诚,诚实 (4)温故而知新 新: (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5)迷惑 有害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6笃志 笃: (8)忠实,坚守
10.《论语》十二章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 于贫苦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代词,代学问和事业
……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以……为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 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 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本章阐述了以学习为快乐的学习态度
修辞手法:顶真 三层境界:知、好、乐
本章可以看出古代治学之 人非常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站立,站得住。这里指 独立做事情
通“又”,用于整数 和零数之间
迷惑,疑惑
听得进不同意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越过,超过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规矩,规范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 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齐读课文, 以同桌为单位翻译
第一章
表顺承 按时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也,也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代词,代学 习的内容
通“悦”,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高兴,快乐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 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 lú )语 n 不亦( yì )说( yuè )乎 n 人不知而不愠( yù ) 吾( wú )日三省( xǐng )吾身 为(wèi )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 )不习乎 n u 吾十有( yò )五而至于学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10.《论语》十二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1.三军: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
2. 小组合作翻译: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 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3.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 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 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 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 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 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 4. 朗读、背诵。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 2.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 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 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1.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 忍受。乐:乐于学。
是做人之道。
论语
现在通行的《论 语》20篇,内容以伦 理、教育为主。 《论语》名称的来 由,班固《汉书· 艺文 志》说:“《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 夫子之语也。当时弟 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三、自学质疑,朗读全文、扫除 语言障碍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 那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好的方 面,优 点
之。”(《述而》)
1.三人:几个人。不善者:缺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论语十二章书上原文及注释

论语十二章书上原文及注释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孔子的言行而成。
其中的第十二章是《子罕》。
以下是《子罕》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罕退,见子夏曰,“莫我知也夫!”。
注释:
这一章中,子罕谈到了利、命和仁。
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只要每天努力克制自己,恪守礼仪,那么天下就会归于仁。
孔子强调,仁是源自于自己的修养,而不是依赖于他人。
最后,子
罕见到子夏并说,“我什么也不知道。
”。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修养自己、恪守礼仪和追求仁德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表达了他对于人生修养和道德追求的看法,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天下的影响。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主备人:教研组长审核:课改办审批: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知识链接
1、作品介绍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它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2、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字注音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立()愠()信()传()罔()殆()逾()川()焉()斯()笃()
时习()天命()耳顺()曲肱()乐(之者)()于我如()
二、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那几个方面:
2.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三、检测达标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 ___ __》、《_____ ___》、《__ ____ 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2、、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3、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四、课后任务:
背诵、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思索领悟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课文中哪些是表
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二、课外延伸
1、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2、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三、检测达标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
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的、、。
2、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 __ _,
_________ _ 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
所说:。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 _____
_______ ______ _ 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_ _ ,____ 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 _ ___ _,______ __。
(二)、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古今异义字
君子:古义可以:古义匹夫:古义
今义今义今义罔:古义水:古义朋:古义
今义今义今义
儿女: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