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周日视运动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3、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绘制:
以40°N观察到的为例: 绘制步骤:
1.先画地平圈和天穹。
2.在地平圈上标出方位。 4.连出太阳视运动轨迹并标明 太阳运动方向。
3.确定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
⑴位于赤道上观察到的二分二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夏 至 日 二 分 日 冬 至 日
夏至
二分
冬至

E N W
S

A
(1)该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测日 影时,当天的日期可能为: A A.3月21日 C.6月21日 B.5月21日 D.8月21日
(2)该学校的经纬度位置是:C A.40°N 110°E B. 45°N 125°E
C. 45°N
130°E
D. 45°N
110°E
例5、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 运动路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 动方向,∠1=∠2=22°。 (1)甲地的地理纬度为 A.23º26’N D B.66º34’N C.22º N D.90º N
W
例2: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⑴.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B ) A.15°N B.20°N C.15°S 35° 5° D.20°S S N ⑵.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B ) 某地 A.70°N B.75°N C.70°S D.75°S ⑶.当太阳处在正北方上空时,国际标准时为20时,则该地的经 度位置是( C ) A.120°W B.0° C.60°E D.180°
(2014海南卷)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 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图5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12—13 题。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 D 开普敦(34°,18°E)夜色深沉
• 12.次日泰山站 A.日出正南 C.白昼变短
B.太阳高度变大 D.极昼即将开始
(2014海南卷)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 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图5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12—13 题。
④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有两种 情况:天顶(太阳直射)和正南 (太阳南射);
⑤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有两种 情况:天顶(太阳直射)和正北 (太阳北射);
3、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绘制:
以40°N观察到的为例: 绘制步骤: 1.先画地平圈和天穹。 2.在地平圈上标出方位。 3.确定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 4.连出太阳视运动轨迹并标明 太阳运动方向。
(2014安徽卷)图9为我国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29-30题。
29.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 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 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 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 8月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答案】C 【解析】图中中国结位置在北极点上,拍摄者和中国结的 影子都应该在中国结的正南面;3月21日,晨昏线应经过 北极点。选项C正确。
(1)据图4判断,四地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5为某地二至日影子的日变化示意图,最有可能
对 应图4中的点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E
N
S
A
W
三、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
1、影响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因素: ⑴当地纬度 ⑵季节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太阳出没时间和方位问题由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易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同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自然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

由于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且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夏半年,在地方时6:00,太阳刚好于东北(或东南)运行到正东位置。

果真如此吗?一、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性分析1、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下图(图1)为北半球温带地区,二分日与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示意图。

ESWN为地平圈,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方。

O为观察点。

弧EDW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弧ABC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O′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中心。

过O′作EW的平行线交弧ABC于E′、W′,E′W′平分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故E′、W′分别表示当地时间6:00和18:00的太阳位置。

如果将E′、W′垂直投影到地平圈上,它们的投影明显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南方。

同理可知,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夏半年,6:00和18:00的太阳方位分别为东南和西南。

经过一段时间,太阳会运行到正东和正西方向。

2、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2、图3。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热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天顶以北。

因此,在地方时6:00和18:00,太阳分别位于东北方和西南方,而且,在一天当中根本到达不了正东方。

二、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量计算以北半球温带地为例。

如图4,去掉图1中二分日视运动轨迹,连接OB,作O′在地平面上垂直投影O″,作W′在地平面上的重击投影W″,连接OW″。

∠WOW″即为日落时的太阳为位角,此角与日出方位角大小相等。

设天球半径为R,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观察点的地理纬度。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要点一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与方位1.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时刻、日影朝向的变化(1)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于当地地方时6点从正东方升起,于当地地方时18点从正西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正西,日落时日影朝正东(如下左图所示)。

(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日影朝西南方,太阳从西北方落下,日影朝东南方。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早于当地地方时6点,日落时刻晚于当地地方时18点,纬度越高日出时刻越早,日落时刻越晚。

南半球相反(如上右图所示)。

(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日影朝西北方,太阳从西南方落下,日影朝东北方。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晚于当地地方时6点,日落时刻早于当地地方时18点,纬度越高日出时刻越晚,日落时刻越早。

南半球相反(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和时刻,不仅随空间而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纬度越高,太阳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越大。

要点二 太阳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相对地球而言,是自东向西运动的东升西落,这就叫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如图)。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地球上的仰视图。

一、认识太阳视运动图1、方位: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故我们只需确定某一个方位,其余的方位也应 是确定(如根据太阳升起的方位—东、 落下的方位—西、正午太阳的方位—北 半球一般在南,南半球一般在北)。

2、圆心:是以观察者为圆心;所在平面为地平面。

3、天顶:观察者的头顶(即图中的Z 点)4、太阳的特殊位置:3—日出;2—正午;1—日落; 4—子夜5、太阳高度: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

如:正午太阳高度:太阳位于正午时(2位置),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即图中的∠H 。

6、昼夜长短: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圈(即图中的1—2—3—4—1)以地平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地平面以上部分可代表白昼长,地平面以下部分可代表黑夜长,在一天24小时的前提下,根据两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可确定观察者当地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
D ] B.撒哈拉沙漠南缘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 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5示意遮阳板设计原 理据此回答。
5.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 值时 D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 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6.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 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A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及日影问题
①正午时太阳方位:只能是正北、正南或头顶。
②23°26′N及其以北: 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 天空 ; 23°26′S及其以南: 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北 天空。
一、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
天顶A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以40°N为例
W
S E
O
N
正东升
正西落
③二分日,全球各地(除南北极点外)均正东日 出、正西日落。
N
5° 某地
35°
S
7. 极点的日出日落 极点的周日视运动圈与地平面平行,其太阳高 度一天不变,大小与直射点纬度相同。
A
W S O E N
下图1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 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º 。 回答1—2题。 1.甲地的地理纬度为( D ) A.23º 26’N B.66º34’N C.22º N D.90º 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B ) A.22º B.44º C.11º D.68º

1.3.7太阳周日视运动

1.3.7太阳周日视运动
30°N
日出正东
日落正西
(四)30°N某地春分日白天所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 第二步:根据日期画出光照图,并根据光照图判断出日出日 落时太阳方位,标在天球图中。
天顶
日出 E
N
A
S
W
日落
(四)太阳视运动
3、太阳视运动图的画法
例:请画出30°N某地春分日白天所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 第三步:根据当地纬度位置、日期先判断正午时太阳方位, 再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后画出正午时太阳所在天空中 的位置。
天顶
夏至
春秋分
E
冬至 N
A
S
W
(四)太阳视运动
4、不同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图 ⑥在北极点上进行观测
天顶
夏至 S 春秋分
S
S
A
S
(四)太阳视运动
4、不同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图 ⑦在南极点上进行观测
天顶
冬至 S 春秋分
S
S
A
S
天顶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E
N
A
S
W
(四)太阳视运动
4、不同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图 ③在南回归线到南极圈线之间观测
冬至 春秋分
天顶
夏至
E
N
A
S
W
(四)太阳视运动
4、不同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图 ④在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进行观测
天顶
夏至日
E
二分日
N
S 冬至日
W
(四)太阳视运动
4、不同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图 ⑤在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进行观测
3、太阳视运动图的画法
例:请画出30°N某地春分日白天所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 第四步:将日出、正午、日落时的太阳位置用平滑曲线连 起来,就画完了太阳视运动图。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此时南北极点太阳始终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角一直为 零。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L3 L4 W L5 地 S 平 O 面 N 0 E 图8 6 12 图9 H2 H3 H4 18 24 地方时 L1 天穹 L2 900 太阳高度 H1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图
(1)赤道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1,东北日出, 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 (2)直射点与极昼圈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3, 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
L1 天穹 L2 900 面 S 0 6 12 太阳高度 H1 H2 H3 H4 18 24 地方时
W
(5)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 10曲线L4; (6)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一个点,始终位于正北 方的高空,几乎没有起落的变化,如图11直线H4。
四、观测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判读 (1)、太阳终年在南方,说明观测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⑵太阳终年在北方,则观测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冬至
春秋分
夏至
有时在南、有时在北、有时在头顶:南北回归线之间 直射时
赤道上: a:夏至
b:春秋分
C:冬至
L3 L4 W L5 地 S 平 O
L1 天穹 L2 900 面 N 0 E 图8 6 12 图9 太阳高度 H1 H2 H3 H4 18 24 地方时
(5)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4; (6)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一个点,始终位于正南方 的高空,几乎没有起落的变化,如图9直线H4。
3.太阳直射南半球(情况与太阳直射北半球类似)
L3 L4 E L5 地 N 平 O 面 S 0 6 12 H2 H3 H4 18 24 地方时 L1 天穹 L2 900 太阳高度 H1

太阳周日视运动(孝高)

太阳周日视运动(孝高)

2、北极点上太阳总在其正南方向,且物影总是指向正南方向; 南极点相反。
竹竿
物影 经线
极点
竹竿
物影
N
经线
经线
S
经线
S
S
N
N
如在北极出现极昼期间看太阳升落情况,太阳终日不落,而且 高度基本不变。
高度
H
极点
0
6 12 18 24 小时
例题 下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当太阳位于视运动路线上 A点时,北京时间为6时,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30N 1500W 2此国家是
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读: 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二分日全球太阳东升西落 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赤道上,每天东升西落 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正南升,正北/正南落。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北
七、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如果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如果太阳从东南升 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如果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太阳 直射点在赤道。 八、影子变化的判读 ⑴影长变化: ①日出时影长最长,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 ②直射点上无影子。 N ⑵太阳周日运动与日影关系 : W (以北半球为例) E W O S N O ①北半球冬半年(不包括赤道) E
S 0°~23°26′N 图11
N S 赤道 图12
N S
0°~23°26′S 图13
N
• 赤道上如图12所示: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 长为0;夏至日太阳由南向北照射,太阳高度最小,物体影 子最长;冬至日太阳由北向南照射,太阳高度最小,物体影 子最长。 •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如图12所示:直射该地时太阳最 高,影长为0;冬至日这一天,太阳最低,物体影子最长且 朝向正北。夏至日,太阳高度介于冬至日和90°之间,物 体影子大于0但短于冬至日的影长。 •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地区如图13所示:直射该地时太阳最 高,影长为0;夏至日这一天,太阳最低,物体影子最长且 朝向正南。冬至日,太阳高度介于夏至日和90°之间,物 体影子大于0但短于夏至日的影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周日视运动
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太阳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所以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太阳视运动知识是有必要的。

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般与直射点位置联系在一起,太阳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

这里我们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从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任
何天体都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以恒星为参考体的
自转周期,即恒星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恒星日,
再划分为恒星时,分,秒,构成恒星时系统。

以太阳
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
为太阳日,再划分为太阳时,分,秒,构成太阳时系
统。

两者的时间差异在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
阳公转。

已知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564 日,则地球日平均
角速度是:360°÷365.256日=0.98561°(即59′8″.196)当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恒星日后,还须绕过△t=59′8″.196,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

可见,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8″.196。

已知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为23 时56 分 4 秒(即1436.06667 分),则地球自转1°的时间是:1436.06667 分÷360°=3.989074 分(或24 时÷360°59′8″.196=3.989074 分),3.989074分×59′8″.196=3 分55.9622 秒=3 分56 秒,所以一太阳日:23 时56 分4 秒+3 分56 秒=24 时。

二、昼夜长短状况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昼弧长除以150来表示昼长,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此时为昼)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大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始终在地平线之上为极昼,反之为极夜。

与直射点位置关系为: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大于夜,且直射点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直射点向某半球移动,该半球的白昼增长。

三、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
人们常说:“太阳东升西没”。

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没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

在人们的心目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

然而,严格地说来,仅把太阳的出没地点作为地平面正东正西方向的判断标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在地球表面上,同一纬度地点的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不
同纬度,太阳在地平线上升没的地点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除春秋分两天是全球各地都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外,其它日期不可能是在固定的正东点和正西点。

那么,相对于地平线太阳到底出没在哪里?一年内太阳出没地点又是怎样变化的?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就是以地球自转的相反方向,随着天球旋转,以一太阳日为周期的自东向西的“巡天”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因素的制约,使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状况无时无地的发生变化,并导致太阳出没地点的相应变化。

首先,太阳的周日运动与其它恒星的周日运动相比具有明显区别,即由于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存在着绕日公转,致使太阳以每天59 ′8″.196的速度沿着天球黄道作周年运动。

很显然,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必定会影响到太阳在黄道上年内位置的改变,使太阳在不同季节处在黄道上不同的位置进行着周日运动;同时,由于地球在公转中地轴相对其轨道面发生倾斜,黄道面相对于赤道面存在着23°26′的黄赤交角。

于是,在某一纬度地点的地平面来观察太阳周日运动时,便产生着因时而异的太阳周日运动的季节变化,进而,太阳出没于地平线的方位也相应地发生这种季节变化。

我们都知道在晨昏线上太阳的高度角为0度,可以表示日出、日落方位和时间。

从图上可以看出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光线的方向(代表太阳升起的方向)与纬线方向(代表东西方向)并不平行,而是呈一夹角,太阳光线出现在偏北方位。

也就是说太阳升落方位并不与纬线平行,即不为正东和正西方位,而是偏北升落,并且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冬至太阳直射图中得出,太阳升落方位并不与纬线平行,即不为正东和正西方位,而是偏南升落。

同样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只有在春秋分日时,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太阳升落在正东和正西方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规律:
规律一:
①太阳的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有关: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春秋分两天,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同一纬度地区,直射点纬度越高,升落方位越偏北或偏南。

③同一季节(直射点纬度不变),纬度越高的地区,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处成正北或正南升落。

四、正午太阳方位
如图所示北半球部分地区正午太阳朝向,其中a代表夏至日太阳光线,b代表春秋分日太阳光线,c 代表冬至日太阳光线(光线并不完全准确,只是示意光线)。

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这是因为我们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一年四季都直射在南面,所以我们一带为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照,房子一般“坐南朝北”。

那么地球上其它地区正午太阳方位如何。

热带地区正午太阳的方向一年中有时朝北,有时朝南,温带和寒带地区,一年中只朝向一个方向,北温带和北寒带太阳一直朝南,而南温带和南寒带太阳一直朝北,由此可推出正午太阳的方位与直射点的方位相同,与正午日影的方位相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
规律二:
①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南方。

②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北方。

③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五、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太阳朝向正南或正北。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距(直射点和当地之间纬距)。

根据公式可得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六、太阳视运动图
理解了以上五点,就可以理解太阳周日视运动与直射点之间的关系,并可以画出太阳的视运动图,如图:
根据规律二,对于南纬40度地区,直射点始终在南面,所以任何季节正午太阳都位于北方。

根据规律一可得出:春分正东升正西落;夏至东北升西北落;冬至东南升西南落。

直射点离当地越远太阳高度越大。

但是要注意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和此图有较大的差别,以赤道为例,如图:
七、太阳视运动图判断原则
1.对任一地而言,不同日期太阳周日视运
动轨迹都是平行的。

2.昼夜长短比较,为地平面之上轨迹线与
地平面之下轨迹线的比较。

图中可见:春分昼
夜等长;夏至昼长而夜短;冬至相反。

3.可确定正午太阳方位。

如图,A点,太
阳上中天;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
阳与地平面中心点的连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
角);地方时为12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4.根据日出日落方位(运动轨迹线与地平面东侧交点为日出,西侧为日落),可以确定直射点的大致范围和季节。

图中可看出:正东升正西落,则直射点在赤道上,为春秋分日;东北升西北落,则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夏半年;东南升西南落,则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冬半年。

5.可根据二分二至正午太阳位置确定当地的纬度范围。

图中正午太阳始终在南面,所以此地为北回归线以北。

6.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和当地的纬距)。

如果H为30°,则纬距为60°,冬至日直射点在23°26′,所以当地纬度=60°—23°26′=36°34′N。

结语:太阳升落方位、正午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纬度而不同,随季节而变化,它是太阳回归运动在地面上的反映。

只要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地面上的移动规律,太阳视运动变化规律便可迎刃而解。

要掌握太阳视运动知识,还需要大家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多画图,多练习,在题目当中领会太阳视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