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颜燕华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

《潼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熟读并背诵作品。
2、技能目标: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点;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民本情怀,增强爱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诵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
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难点: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从题目中的“潼关”入手,介绍潼关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个地方,课件出示“潼关”二字,再出示图片,它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张养浩去陕西赈灾,途径这里,有感而发,写下佳作“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的这首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板书课题检查课前预习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作者——,字——,号——,——代——家,代表作有《》“山坡羊”是——,————是题目。
自主学习(充分的自学是成功的前提,相信聪明的你会做得很好哟!)二、诵读,读出音韵美 (10分钟)教师引入: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曲,那就要我们去诵读去欣赏,请同学们1、大声朗读诗文,每人试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原文上标出你认为重要的字音;用“/”划出停顿学生朗读读后作指导 (出示课件:诵读指导一) 齐读一遍教师: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听听行家是怎样读的,请注意要听出语速、语调、重音、感情2、听读课文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 语调: 重音 : 感情: (出示课件:诵读指导二)同学们已经明白了朗读的方法,下面来展示你们的朗读风采精彩展读齐读评价:分组读评价:个人展读评价诵读总结:三、品读,读出结构美(10分钟)教师引入: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作者远望西都,伤心慨叹。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荆彦婷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徽标类图文转换教案【教学目标】1、能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完成图文转换型题目。
2、能更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语文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1、观察画面特点。
2、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点和考查方式(一)考点阐释1.关于徽标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
2.考题特点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并注重考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的理念。
(二)考查方式1.描绘徽标的内容(简要说明徽标的构成)2.解释徽标的含义(谈谈徽标的创意)二、经典例题(2015河南)下图是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CSF)活动的标志。
请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该标志的设计意图。
(4分)图案以足球为主体,足球上标明“CSF”,意为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给足球画上翅膀,寓意腾飞、活力和足球运动带给学生的快乐。
“阳光体育,快乐足球”8个字,点明校园足球的宗旨和意义;这几个字错落排列,富有动感,显示出活力与快乐。
(言之成理即可。
“图案”“文字”一方面2分,共4分)识记:徽标画面描绘的基本方法1.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图形、文字、英文。
这个徽标由足球、翅膀、英文、八个字组成。
识记:解释徽标含义的基本方法(2)揭示寓意(巧联想)①注意与标志的象征意义相联系标志的寓意深刻:足球上的CSF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翅膀象征足球带给人的活力、腾飞;八个字点名此图的主旨;错落排列表明足球运动的活力与动感。
识记:善表达1.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组织答案(由总到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外到里;由图到文)2.注意说明文结构(总---分、分---总)3、用客观简练的语言描绘三、答题思路、方法(一)细观察,抓特点(读)1.写出构图要素(参考格式:该图由xx、xx、xx组成/该标志由xx、xx、xx构成/该图融入了xx、xx、xx等元素。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教(2024)

文学与艺术
思想教育
结合文学和艺术知识,欣赏和分析《潼关 》的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提 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024/1/29
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
14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024/1/29
15
启发式教学法在《潼关》中的运用
创设情景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1
部编年优级质上课册一《等潼奖关初》中教语文七
2024/1/29
1
2024/1/29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2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2024/1/29
3
《潼关》背景介绍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合理设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
2024/1/29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对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 性和公正性。
26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2024/1/29
27
本次教学亮点总结
1
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 能力提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潼关》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 ,是一首描写潼关险峻和壮丽景
色的古诗。
该诗以潼关为题材,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潼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关隘 ,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24/1/29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公开课教案

诗歌中体现的家国情 怀与民族精神
12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2/3
13
启发式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内容、情感、 意境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
考。
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2024/2/3
14
小组合作探究法实施策略
6
重点难点梳理
教学重点
《潼关》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对谭嗣同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将采用多种教 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如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通过背景介 绍、文本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嗣同的思想。
03
尝试将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融入诗歌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33
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我 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 结合。
评价内容
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 、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方面进 行评价;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和 进步,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22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2024/2/3
23
背诵默写任务安排
背诵《潼关》全文,确保能够准确、 流畅地背诵。
02 学习需求
学生需要通过对经典诗文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了解社会人生百 态,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03 学习难点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潼关(教学课件)(共22张PPT)

①拟人、侧面描写 ②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 情感,③生动形象表现了潼关河流的奔腾壮阔, 山的巍峨险峻,④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整体感知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研读
tóng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sì cù sàn
xián
课文研读
潼关
久远。
簇拥。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 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潼关
谭嗣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并感知诗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 3、感受少年谭嗣同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 的爱国情怀。
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 新志士。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旨归纳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张建宝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女娲造人潼关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建宝【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
快速阅读,积累字词。
2.通过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复述故事情节,分析女娲形象,感受文中表现的喜悦之情。
3.通过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初步感知想象和联想手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讲解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潼关东山景区就有女娲祠,对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能够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就是人们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整体感知明情节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用口头语言讲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指名学生讲解、简述女娲造人的故事传说。
3、快速通读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些最见作者的想象力?(1)课文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2)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乐等情绪。
三、深层探究析,找出相关语句1.女娲造人的动机是什么?交流点拨: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造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
这样才能使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
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邢桂兰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东方市琼西中学邢桂兰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能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意,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通过诵读,有序分析重要诗句的方式,理解诗意。
三、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上课学习:1、反复诵读诗文,感知文意。
2、翻译古诗(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自主完成,老师引导)3、理解重要字词(老师提问,学生思考阅读回答)4、作者简介(学生通过学习资料查阅)。
5整体感知:重点了解诗文内容,主要思想情感(学生思考探究,老师引导)6、深入品味诗文:引导学生主句分析诗歌内容的含义,感悟思想情感,了解精彩字句。
7、掌握诗文主题思想(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8、拓展学习:了解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及诗句。
9、练习作业。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东方市琼西中学邢桂兰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能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意,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通过诵读,有序分析重要诗句的方式,理解诗意。
三、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上课学习:1、反复诵读诗文,感知文意。
2、翻译古诗(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自主完成,老师引导)3、理解重要字词(老师提问,学生思考阅读回答)4、作者简介(学生通过学习资料查阅)。
5整体感知:重点了解诗文内容,主要思想情感(学生思考探究,老师引导)6、深入品味诗文:引导学生主句分析诗歌内容的含义,感悟思想情感,了解精彩字句。
7、掌握诗文主题思想(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8、拓展学习:了解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及诗句。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葛玉霞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伊川县直中学葛玉霞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三、教学过程1、总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对于唐诗和宋词我们已经有所接触了,像我们刚学过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的《赤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是唐诗了,那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宋词了,今天呢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另外一种文学形式,就是元曲了。
元曲可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而元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
我们今天要学的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属于一首小令,也是元曲中的名篇。
2、教师导学和背景介绍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的,山坡羊就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这首曲是作者张养浩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字希孟,号云柱,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
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文本,看作者是如何让借古讽今的。
3、文本疏理同学们齐读文本,并思考把文本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要“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这是写景。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作者驻马远望长安。
几朝古都长安曾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今非昔比,这正是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层看起来是在回顾历史,并未提及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却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师生互动
分析诗歌
【作者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诗意关】
(翻译加粗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
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当堂测试
背诵默写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