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最全的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最全的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第一章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第一节原子的结合方式1 原子结构2 原子结合键(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材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

如金属。

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

如高分子材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4)混合键。

如复合材料。

3 结合键分类(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排列方式(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则排列。

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则排列。

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一晶体学基础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2)特征:a 原子的理想排列;b 有14种。

其中: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它是纯粹的几何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3)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按照空间点阵的实际排列。

特征:a 可能存在局部缺陷;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d 体积最小。

(4)形状和大小有三个棱边的长度a,b,c及其夹角α,β,γ表示。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和键合1.原子键合●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第二章固体结构1.晶体学基础●空间点阵和晶胞●七个晶系14种点阵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的区别3.合金的相结构●晶相指数和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六方晶系指数●晶带●晶面间距●晶体的对称性●宏观对称元素●极射投影●金属的晶体结构●三种典型的金属的晶体结构●多晶型性●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固溶体的围观不均匀性●影响固溶度的主要因素●固溶体的性质●中间相●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与原子尺寸因素相关的化合物●超结构(有序固溶体)4.常见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晶体配位规则(鲍林规则)●负离子配位多面体规则(引入临界离子半径比值)●电价规则(整体不显电性)●负离子多面体共顶,棱和面规则(由于共用顶,棱和面间距下降,导致库仑力上升,稳定性下降)●不同种类正离子配位多面体规则(能量越高区域越分散)●节约规则(【俄罗斯方块原理】)●典型离子晶体结构●AB型化合物【CsCl结构 NaCl结构 ZnS型结构】●AB2型化合物结构【CaF2 萤石 TiO2金红石型结构】●硅酸盐的晶体结构●孤岛状硅酸盐●组群状硅酸盐●链状硅酸盐●层状硅酸盐●架状硅酸盐5.共价晶体结构第三章晶体中的缺陷1.点缺陷●点缺陷形成●点缺陷的平衡浓度2.位错●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伯氏矢量●位错运动●位错弹性性质(认识)●位错生成与增值●实际位错中伯氏矢量3.面缺陷●外表面与内表面(了解)●晶界和亚晶界●晶界的特性●孪晶界●相界第四章固体中的扩散1.扩散的表象理论●菲克第一定律●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置换固溶体扩散(柯肯达尔效应)2.扩散热力学●扩散的热力学分析(上坡扩散)3.扩散的微观理论与机制●扩散机制●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扩散系数4.扩散激活能5.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化学成分●应力作用6.反应扩散7.离子晶体中的扩散第五章材料的变形1.弹性变形●弹性的不完整性●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2.黏弹性变形3.塑性变形●单晶体塑性变形●滑移●孪生●扭折●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的影响●晶界的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单相固溶体塑性变形●影响因素●曲服现象●应变实效●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弥散分布型合金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影响●显微组织变化●亚结构变化●性能变化●形变织构●残余应力4.回复与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回复●再结晶●晶粒的长大5.热加工●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蠕变●超塑性第六章凝固1.相平衡和相率●吉布斯相律2.纯晶体的凝固●液态结构●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形核●晶粒长大●结晶动力学及凝固组织●凝固理论应用3.合金的凝固●正常凝固●区域熔炼●合金成分过冷4.铸锭组织与凝固技术●铸锭的宏观组织●铸锭的缺陷第七章相图1.二元相图基础●2.二元相图●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铁碳相图3.三元相图基●基本特点●表示方法●杠杠定律及重心定律第八章材料的亚稳态1.纳米材料2.准晶3.非晶态4.固态相变形成亚稳相●固体相变形成的亚稳相●固溶体脱溶分解产物●脱熔转变●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脱溶过程亚稳相●脱溶分解对性能影响●马氏体转变●特征●形态●贝氏体转变●钢中贝氏体转变特征●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材料科学基础是各个工程领域的基本学科,是各个领域的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材料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制备工艺等方面内容,是材料科学领域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为帮助有需要的人顺利复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本文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复习资料。

一、材料基础知识1. 基本的物理性质:包括化学成分、密度、电导率、热导率等基本参数,通常在每种材料的材料数据表中都可查到。

2. 结构相关: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指材料中原子、离子、分子排布的类型和规律,常用的晶体结构有: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等轴晶系、正交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等。

非晶态:非晶态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类型,其分子呈无序排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拥有更好的性能。

3. 材料特性:热膨胀系数:在温度变化时,材料线膨胀的速度大小,通常用公式ΔL/L0 = αΔT 表示,其中α为热膨胀系数。

韧性:材料在受到剪切力或拉伸力时的弹性变形程度,是一种考量材料性能的指标,通常可以通过材料变形曲线进行查看。

4. 金属与合金相关: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等特性,同时在高温、高压等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合金则通常是由多个金属或者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其性质与材料组分、配比等有关。

二、材料治理、工艺及应用1. 材料的处理:常用材料的处理包括固化、焊接、框架处理、表面处理以及高压工艺等,其中固化的过程包括了煅烧、烧结等过程。

2. 材料配方:通常材料的配方根据材料的成分、目的等进行确定,其中分子键长、键能以及分子排列等指标都可能用来确定最终配方。

3. 材料的加工工序:通常材料加工工序包括切削、钣金、打压成形等过程,每个工序都会影响材料的性质和特性。

三、材料的主要分类1. 材料的物理分类:主要涉及到材料的形态、密度以及各种物理性质,通常有固体、液体、气体以及等离子体等分类方式。

2. 材料的化学分类:不同的元素应用于不同的方案分类,这种分类通常依据材料的化学成分。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

第5章 纯金属的凝固1、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结构起伏-大小不一的近程有序排列的此起彼伏;能量起伏-温度不变时原子的平均能量一定,但原子的热振动能量高低起伏的现象;成分起伏-材料内微区中因原子的热运动引起瞬时偏离熔液的平均成分,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结晶过程:形核和长大过程交替重叠在一起进行2、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

从热力学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根据T R k ∆∝1可知当过冷度T ∆=0时临界晶核半径R *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21T G ∆∝∆)也为无穷大,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

晶体的长大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度。

孕育期:过冷至实际结晶温度,晶核并未立即产生,结晶开始前的这段停留时间3、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均匀形核:以液态金属本身具有的能够稳定存在的晶胚为结晶核心直接成核的过程。

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原子依附于固态杂质颗粒上形核的方式。

临界晶核半径:ΔG 达到最大值时的晶核半径r *=-2γ/ΔGv 物理意义:r<rc 时, ΔGs 占优势,故ΔG>0,晶核不能自动形成。

r>rc 时, ΔGv 占优势,故ΔG<0,晶核可以自动形成,并可以稳定生长。

临界形核功:ΔGv *=16πγ3/3ΔGv 3 形核率: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母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受形核功因子和原子扩散机率因子控制。

4、正的温度梯度:靠近型壁处温度最低,凝固最早发生,越靠近熔液中心温度越高。

在凝固结晶前沿的过冷度随离界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纯金属结晶平面生长。

负的温度梯度:过冷度随离界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纯金属结晶树枝状生长。

5、光滑界面即小平面界面:液固两相截然分开,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微观上看界面光滑,宏观上看由不同位向的小平面组成故呈折线状的界面。

粗糙界面即非小平面界面:固液两相间界面微观上看高低不平,存在很薄的过渡层,故从宏观上看界面反而平直,不出现曲折小平面的界面。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1、晶体中的原子键合方式?各种原子结合键的特点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列?遵循的规律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各向异性及各向同性4、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的联系及区别5、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的确定及表示方法,重点为面心立方晶体和体心立方晶体中密排面和密排方向的指数及其表示6、三种常见的晶体结构的特点,包括晶胞中的原子数、点阵常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致密度、配位数、晶体中的间隙、原子堆垛方式、密堆程度、晶体的多晶型性7、铁的三种同素异构体的晶体结构类型8、空位的类型:肖脱基空位、弗兰克尔空位,空位浓度对晶体物理性能的影响9、位错的类型,刃位错、螺位错位错线与柏氏矢量间的关系,画图表示,位错密度对材料强度的影响10、位错环中位错类型的确定(如课本27页,图1-38,33页,图1-47)11、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柏氏回路与柏氏矢量的关系12、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柏氏矢量的模的计算13、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及其推论14、作用在位错上的力的大小及方向15、位错的运动方式?刃、螺位错分别能如何运动,运动方向与位错线、柏氏矢量间的关系16、刃、螺位错应力场的特点?应变能与柏氏矢量的关系,不同类型位错应变的大小比较17、平行同号位错间的相互作用18、常见金属晶体中的位错:全位错、不全位错,位错稳定性的判定19、位错反应的判定20、晶界的类型及其位错模型,界面能与晶界位向差间的关系21、相界面的类型22、课后作业51页习题1、3、11,复习思考题1、2、9、10、12第二章固体中的相结构1、相的定义2、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分类及影响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3、金属原子间形成无限固溶体的条件4、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的区别5、固溶体的性能特点6、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7、课后习题79页1、复习思考题1、2第三章凝固1、金属凝固的微观过程及宏观现象2、过冷现象与过冷度3、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驱动力及其与过冷度间的关系4、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5、晶核的形成方式6、均匀形核过程中系统能量的变化、临界晶核半径、形核功、临界晶核表面积、临界晶核体积间的关系推导7、均匀形核的条件8、均匀形核的形核率的受控因数、有效过冷度及其与熔点间的关系9、非均匀形核的形核功与均匀形核功间的比较10、晶体长大的条件、动态过冷度11、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表象、常见金属的界面结构12、不同界面结构下晶体的长大方式13、液固界面的温度梯度与晶体长大形态间的关系14、铸态晶粒大小的控制措施15、课后习题109页1、6,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相图1、相平衡及相律,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相率的表达式及其应用2、杠杆定律的计算3、固溶体非平衡凝固中固相、液相的成分变化规律,晶内偏析及其消除方法4、成分过冷的定义、表达式含义及成分过冷对固溶体生长形态及组织的影响5、典型二元共晶相图的分析,如Pb-Sn相图,包括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室温下组成相及组织组成的分析、相的相对含量、组织相对含量的计算(室温下)、非平衡凝固组织组成的分析6、伪共晶、离异共晶的定义,组织特征7、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相组成及其结构、性能特点8、铁碳合金相图中重要的点、线的含义、3个典型转变的方程式及其转变产物的相组成、组织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

《材料科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在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的配位数大小由结构中正、负离子半径的比值决定。

2、聚合物的形成过程是分化和缩聚同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3、硅酸盐熔体的结构特点:多种聚合物同时并存,而不是一种独存。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硅酸盐熔体的结构是长程无序的。

但每一个聚合体又是具有晶体结构的,即硅酸盐熔体中存在短程有序的负离子团。

4、影响聚合物聚合程度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低聚合物浓度增加,而高聚合物浓度降低。

(2)熔体组成的影响:R为O/Si比的大小。

O/Si比R越大,低聚合物浓度越大,高聚合物浓度越小。

5、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化学组成。

粘度---温度关系:温度升高,粘度减小。

粘度—组成关系(1) O/Si比:硅酸盐熔体的粘度首先取决于硅氧四面体网络的聚合程度,即随O/Si比的上升而下降。

(2)一价碱金属氧化物①加入碱金属氧化物(Li2O、Na2O、K2O、Rb2O、Cs2O)降低硅酸盐熔体的粘度。

②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越高,硅酸盐熔体的粘度越小。

③不同的碱金属氧化物对粘度的影响大小也与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有关。

当R2O含量较低时(O/Si较低),加入的正离子半径越小,降低粘度的作用越大,其次序是:Li+>Na+>K+>Rb+>Cs+。

当熔体中R2O含量较高(O/Si比较高)时,R2O对粘度影响的次序是Li+<Na+<K+。

(3)二价金属氧化物:二价碱土金属氧化物(ⅡA族)一般降低硅酸盐熔体的粘度。

但不同的氧化物降低粘度的程度不同,其降低粘度的次序是:Ba2+>Sr2+>Ca2+>Mg2+,所以粘度大小次序为:Ba2+<Sr2+<Ca2+<Mg2+。

(4)阳离子配位数:阳离子配位数对粘度的影响是通过B2O3的研究而取得的。

①当B2O3含量较少(即Na2O/B2O3>1)时,粘度随含量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此时“游离”氧充足,故B3+处于[BO4]四面体状态,结构紧密。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1,晶体。

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

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3、亚稳相,亚稳相指的是热力学上不能稳定存在,但在快速冷却成加热过程中,由于热力学能垒或动力学的因素造成其未能转变为稳定相而暂时稳定存在的一种相。

4、配位数。

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5、再结晶。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6、伪共晶。

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7、交滑移。

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8、过时效;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在加热保温过程中将先后析出GP 区,θ ”,θ ’,和θ。

在开始保温阶段,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强度上升,当保温时间过长,将析出θ ’,这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9、形变强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10、固溶强化。

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11、弥散强化。

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

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

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14、螺型位错。

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总6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材料科学基础第零章材料概论该课程以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为对象,从材料的电子、原子尺度入手,介绍了材料科学理论及纳观、微观尺度组织、细观尺度断裂机制及宏观性能。

核心是介绍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制备工艺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原子排列、晶体结构与缺陷、相结构和相图、晶体及非晶体的凝固、扩散与固态相变、塑性变形及强韧化、材料概论、复合材料及界面,并简要介绍材料科学理论新发展及高性能材料研究新成果。

材料是指:能够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就有一定形态和物理化学性状的物质。

按基本组成分为: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通过冶炼方法制成的一类晶体材料,如Fe、Cu、Ni等。

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是金属键。

陶瓷材料是由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经烧结或合成而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可以是晶体、非晶体或混合晶体。

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是离子键,共价键。

聚合物是用聚合工艺合成的、原子之间以共价键连接的、由长分子链组成的髙分子材料。

它主要是非晶体或晶体与非晶体的混合物。

原子的键合方式通常是共价键。

复合材料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的材料组成的、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一类面向应用的新材料。

其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混合键。

材料选择:密度弹性模量: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指零件承受载荷后抵抗发生破坏的能力。

韧性:表征材料阻止裂纹扩展的能力功能成本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ies)加工(Processing)使用性能(Performance)在四要素中,基本的是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而“材料科学”这门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宏观结构←显微镜下的结构←晶体结构←原子、电子结构重点讨论材料中原子的排列方式(晶体结构)和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显微组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知识第5章纯金属的凝固1、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结构起伏-大小不一的近程有序排列的此起彼伏;能量起伏-温度不变时原子的平均能量一定,但原子的热振动能量高低起伏的现象;成分起伏-材料内微区中因原子的热运动引起瞬时偏离熔液的平均成分,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结晶过程:形核和长大过程交错重合在一起展开2、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

从热力学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根据rk?1?t所述当四氟肼度?t=0时临界晶核半径r*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g?1?t2)也为无穷大,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

晶体的长大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度。

孕育期:过冷至实际结晶温度,晶核并未立即产生,结晶开始前的这段停留时间3、光滑形核和非光滑形核均匀形核:以液态金属本身具有的能够稳定存在的晶胚为结晶核心直接成核的过程。

非光滑形核:液态金属原子依附于固态杂质颗粒上灶性的方式。

临界晶核半径:δg达至最大值时的晶核半径r*=-2γ/δgv物理意义:r0,晶核不能自动形成。

r>rc时,δgv占优,故δg<0,晶核可以自动构成,并可以平衡生长。

临界形核功:δgv*=16πγ3/3δgv3形核率: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母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受形核功因子和原子扩散机率因子控制。

4、正的温度梯度:靠近型壁处温度最低,凝固最早发生,越靠近熔液中心温度越高。

在凝固结晶前沿的过冷度随离界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纯金属结晶平面生长。

正数的温度梯度:四氟肼度随其距界面距离的减少而减少。

氢铵金属结晶树枝状生长。

5、光滑界面即小平面界面:液固两相截然分开,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微观上看界面光滑,宏观上看由不同位向的小平面组成故呈折线状的界面。

坚硬界面即非小平面界面:固液两相间界面微观来看高低不平,存有很厚的过渡阶段层,故从宏观来看界面反而弯曲,不发生坎坷小平面的界面。

6、凝固理论的应用:细化晶粒、定向凝固技术、单晶体的制备、非晶态合晶的制备7、晶粒细化的方法和原理晶粒度:实际金属结晶后,获得由大量晶粒组成的多晶体的晶粒的大小细晶加强:通过细化晶粒去提升材料强度的方法细化晶粒的方法:增加过冷度:提高冷却速度和过冷能力;变质处理: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振动与搅拌:使正在生长的枝晶破碎,提供能量促使自发晶核的形成。

机理:晶粒越细小,势能纳集群中势能个数n越大,根据τ=nτ0应力集中越大,故材料的强度越高。

第6章固体中的扩散1、蔓延液态中原子或分子的搬迁,就是液态中物质搬迁的唯一方式。

搬迁能够而且还须要空位构成能够,因此引致间隙原子蔓延速率比转让本质:原子每个平衡位置都对应一个势能谷,在相邻平衡位置之间都隔着一个势垒,由于原子的热振动存在能量起伏,总会有部分原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能够跨越势垒,从原来的平衡位置跃迁到相邻的平衡位置上去。

故固态扩散是原子热激活的过程。

2、固态金属扩散条件:①温度要足够高,温度越高原子热振动越激烈原子被激活而进行迁移的几率越大②时间要足够长,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造成物质的宏观迁移③扩散原子要固溶,扩散原子能够溶入基体晶格形成固溶体才能进行固态扩散④扩散要有驱动力,没有动力扩散无法进行,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位梯度。

3、扩散的分类:1按是否出现新相:原子扩散、反应扩散2按浓度的均匀程度分: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叫互扩散;无浓度差的扩散叫自扩散;3按扩散方向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叫顺扩散即下坡扩散;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叫逆扩散即上坡扩散;4按原子的扩散路径分:在晶粒内部的扩散称体扩散;在表面进行的扩散称为表面扩散;沿晶界进行的扩散称为晶界扩散。

4、扩散第一定律表达式:j??ddcdxj为扩散流量;d扩散系数;dcdx为浓度梯度。

扩散系数d?d0exp??qrt?d0为蔓延常数,q为蔓延激活能,r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

扩散系数d与温度呈圆形指数关系,温度增高,扩散系数急剧减小。

;蔓延的驱动力为化学位梯度,阻力为蔓延激活能5、蔓延机制:间隙扩散机制、空位蔓延机制、轮转蔓延机制间隙原子蔓延比转让原子蔓延难的原因:间隙固溶体中原子蔓延仅牵涉至原子搬迁能够,而转让固溶体中原子的蔓延机制不仅须要固溶体中的原子蔓延速率低得多。

柯肯达尔效应:由转让互溶原子因相对蔓延速度相同而引发标记移动的不能平衡蔓延现象。

原因:高熔点组元蔓延慢,低熔点组元蔓延快,正是这种不等量原子互换导致的6、影响蔓延的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随着t的升高,扩散系数d成指数升高2固溶体类型: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蔓延激活能比转让固溶体的小,蔓延速度快3晶体结构:并致密度小易搬迁;体心结构的扩散系数大于面心结构的;固溶度相同引发浓度梯度差别;晶体的各向异性;4晶体缺陷:减少瑕疵密度可以快速金属原子和转让原子的蔓延,对间隙原子则不然5浓度6合金元素相变扩散和反应扩散:通过扩散而产生新相的现象。

第8章三元相图1直线法则:二元系统两相平衡并存时,合金成分点与两均衡相的必须位于一条直线上2杠杆定律:wa/wβ=oβ/oa=cb/ca3重心定律:当三元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三相平衡时合金的成分点为3个平衡相成分点组成的三角形的质量重心。

蝴蝶形规律:反映两相平衡相对应关系的共轭连线是非固定长度的水平线,随温度下降,它们一方面下移,另一方面绕成分轴转动。

4固态互不溶解三元共晶:四相平衡共晶平面:三元共晶点e与该温度之下3个固态的成分mnp共同组成的四相平衡平面wa=oq/aq*100%wl=ao/aqw(a+c)/wo=eq/ef*wl射分析法、膨胀试验法、电阻试验法。

w(a+b+c)/wo=qf/ef*wl四相平衡包共晶反应:l+a→β+γ包晶反应:l+a+β→γ5根据液相成分变温线投影的温度走向(降温)判别四相平衡反应类型:三根液相成分变温线温度走向均指向中心属共晶反应;两根液相成分变温线的温度走向指向中心,一根背离中心属包共晶反应;一根温度走向指向中心,两根背离中心,属包晶反应。

6说出图中各点(m、n、p、e)室温下的显微组织。

m:b+(b+c)+(a+b+c);n:(a+b)+(a+b+c);p:c+(a+b+c);e:(a+b+c)。

b求出e点合金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和相组成物的相对量。

e点合金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a+b+c)为100%相组成物的相对量为:wa=ea/aa×100%wb=eb/bb×100%wc=ec/cc×100%c分析m点合金的结晶过程。

先从液相中结晶出b组元,当液相成分为k时,发生二元共晶转变,转变产物为(b+c),当液相成分为e时,发生三元共晶转变,转变产物为(a+b+c)。

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为:b+(b+c)+(a+b+c)。

第7章1、建立方法:热分析法、金相分析方法、硬度测定方法、x射线衍2、二元相图中有哪些几何规律:相区接触法则;三相区是一条水平线…;三相区中间是由它们中相同的相组成的两相区;单相区边界线的延长线进入相邻的两相区。

3、坯晶合金波谱:两组元在液态、固态均无穷互溶的合金状态图。

4、均衡凝结:加热极为缓慢组元成分充份互相蔓延每个阶段都达至均衡。

5、非均衡凝结:合金溶液加热速度较慢,在每一温度下无法维持肢够的扩散时间,凝固过程偏离平衡条件的凝固。

6、固溶体结晶与纯金属结晶的比较①相同点:基本过程:形核-长大;热力学条件:st>0;能量条件:能量起伏;结构条件:结构起伏。

②不同点:合金在一个温度范围内结晶(可能性:相率分析,必要性:成分均匀化。

)合金结晶是选分结晶:需成分起伏。

7、一个晶粒内或一个枝晶间化学成分不同的现象,叫枝晶偏析或晶内偏析。

各晶粒之间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叫晶间偏析。

消除方法:扩散退火(在固相线以下较高温度经过长时间的保温,使原子扩散充分,使之转变为平衡组织)。

8、两组元在液态时无限互溶,固态时有限固溶或完全不溶,且发生共晶转变,形成共晶组织的二元系相图。

9、由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晶反应。

所生成的两种混合物称为共晶体,成分确定。

成分位于e点以左,m点以右的合金称为亚共晶合金。

成分位于e点以右,n点以左的合金成为过共晶合金。

10、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将获得全部共晶非政府,这种共晶非政府称作伪共晶。

离异共晶:两相分离的共晶组织。

形成原因:平衡条件下,成分位于共晶线上两端点附近。

消解:蔓延淬火。

11、室温非政府及其排序:计算室温下亚共析钢(含碳量为x)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组织组成物为α、p,wp?x?0.02180.77?0.0218?100%,w??1?wp排序室温下过共析钢(含碳量为x)的非政府共同组成物的相对量。

组织组成物为p、fe3cⅱ:w?6.69?xp6.69?0.77?100%,wfe3c??1?wp1.分析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并画出结晶示意图。

①点之上为液相l;①点已经开始l→γ;②点结晶完;②~③点之间为单相γ;③点γ→p共析转型;室温下电子显微镜非政府为p。

2.排序室温下含碳量为x合金二者共同组成物的相对量。

相组成物为α、fe3c,相对量为:wxfe3c?6.69?100%,w??1?wfe3cfe3c?的相对量:wx?4.3fe3c??6.69?4.3?100%当x=6.69时fe3c?最高百分量为:w6.69fe3c??6.69?100%?100%过共析钢中fe3cⅱ的相对量:wx?0.77fe3c??6.69?0.77?22.6%当x=2.11时fe3cⅱ含量最高,最高百分量为:w2.11?0.77fe3c??6.69?0.77?22.6%xfe3cⅲ的相对量计算:wfe3c6.69?100%0.0218x=0.0218时fe3cⅲ含量最低为:wfe3c6.69?100%?0.33%.0218共析渗碳体的相对百分量为:w0.77?0fe3c?6.69?0.0218?100%?11.2%4.30?2.11共晶渗碳体的相对百分量为:wfe3c?6.69?2.11?%?47.8%1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成分液相和一液态二者反应构成另一种固相结晶过程称包晶转变。

铁素体:碳在α-fe中构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γ-fe中构成的间隙固溶体莱氏体:转变产物似乎γ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α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

13、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优劣点。

相同点:都就是渗碳体,成份、结构、性能都相同。

不同点:来源相同,二次渗碳体由奥氏体中划出,共析渗碳体就是共析转型获得的;形态相同二次渗碳体成网状,共析渗碳体成片状;对性能的影响相同,片状的加强基体,提升强度,网状减少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