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桂林山水: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教案)

桂林山水: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教案)

南方的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桂林山水素来以它的怪石峰峦、清溪流水、飞瀑观音、奇异洞穴、极致阳光、难忘风情,六绝弥照的景色著称。

有江南水乡的风姿、有广西山水的雄阔。

一、历史沿革1.8000年前-先秦时期,桂林就是属于百越山水之地。

2.618年,广州的黄天祥来到桂林。

3.784年,唐代文学巨匠杜甫游览桂林山水,留下了千古名句:“岭外青山广,屋头何峥嵘。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慵。

”4.960年,南唐秦延有性喜景物忽赴桂林游历,令桂林山水文风更盛。

5.当时的桂林景象其实十分模糊,个别文人下描写了桂林三山的大气。

6.1417年,明朝的文学家陈霆写下了《桂林山水志》。

7.1934年,周恩来曾在桂林修建航空通信基地,并向红军发出了久久难忘的长征出发电报。

8.1958年桂林山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9.1981年,多家海外美术家来到了桂林山水之地,以画笔各自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10.1984年,桂林山水成为国内首批国家旅游名胜区之一。

二、现状1.桂林山水的发展现状还是十分不错的,不少国际国内的旅游爱好者都会慕名而来;2.当地的政府在景点的维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香江之南的风格保护较多,也更具有展示当地风土民情的特色。

3.同时,在旅游时,大家也要注意保护当地的旅游景点;4.旅游业是桂林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自然保护和旅游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业又使得自然生态得到长期的保护和改善。

5.这样的保护,既保护了自然风景的美丽、也保护了历史文化的珍贵性,可以说是一举促进了桂林各方面的发展。

6.桂林不仅有奇峰异岩的山水,还有壮族、苗族等民族的文化、风俗等,使指数游赏者绵延不断,从而也促进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

7.如今桂林还有“山、水、洞、林、田、园、风、情”,景区有七星公园、象山泉景区等;8.外国游客自深受譽誉补充在疫情感染的阴影下,桂林继续耕钻旅游业,但这也会加强所有人爱惜桂林山水的意识。

广西象州北山寺简介

广西象州北山寺简介

广西象州北山寺简介标题:广西象州北山寺:历史与信仰的交融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成为了信仰与历史的象征。

位于广西象州的北山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寺,见证了当地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北山寺。

一、地理位置北山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地处县城北部,背靠北山,面临象江,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二、历史沿革北山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寺庙规模逐渐扩大,香火鼎盛。

明代,北山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山寺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但始终香火不断,成为了当地人民信仰的象征。

三、建筑特色北山寺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汉族寺庙的建筑特点,又融入了岭南地方特色。

寺庙内殿堂宏伟,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十八罗汉等佛教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四、佛教文化北山寺是象州县佛教文化的中心,寺庙内僧侣严谨修行,弘扬佛法。

每年举行多次佛事活动,如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佛教重要节日如浴佛节、盂兰盆节等。

北山寺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成为了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五、旅游资源北山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一处旅游胜地。

寺庙周边的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相依,绿树成荫。

游客在参观寺庙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象州县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总结:广西象州北山寺,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见证了当地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宋代——广南西路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属于百越之地的部分,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
正史《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
秦始皇十七年(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 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广西的名称则来源于两个,一为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东、 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单位—“广南西路”,后 简称“广西路”; 二为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这 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民国时期,广西沿 袭清制设省。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 族自治区”。
广西境内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山脉多呈弧形。山脉盘绕在盆地边缘或交错在盆地内,形成盆地 边缘山脉和内部山脉。盆地边缘山脉从方位上分: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有 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山和萌渚岭;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 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有两列,分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 驾桥岭、大瑶山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大明山,两列大山在会仙镇交会。
广西境内大陆海岸线西始于广西与越南交界的东兴市竹山街竹山港,东止于广西与广东交界的英罗港,全长 1628.6千米。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 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0~20米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000 多平方千米,软质沙滩约占滩涂面积的90%。北部湾近海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 深多在20~50米之间。

广西通道的历史沿革与通道经济发展的现状

广西通道的历史沿革与通道经济发展的现状

广西通道的历史沿革与通道经济发展的现状周英虎【摘要】我国最早的出海通道在广西.据史书<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两汉开始,今日的广西就是北上中原的通道.这是因为广西当时具有区位、政治和人才三个优势条件.自唐以后,经五代、两宋、元、明、清至民国的100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因素诸多政治、历史、经济原因的变化,广西通道的作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直至变为一个内陆省份.广西现代通道地位的突现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不过那时通道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经济建设,而是巩固边防,是为援越抗芙战争服务的.广西通道经济作用真正开始启动并让世人瞩目的时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运转.这不仅在于其是"西南地区的惟一出海通道",而且在于其是"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国际通道"之一和"中(国)越(南)两国合作的经济走廊".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满足于"区位优势",而应从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大通道建设.【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广西通道;通道经济历史沿革;现状【作者】周英虎【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通道是指与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路密切相关的交通与设施、信息的统称。

而通道经济则是指依托通道的地缘优势布局和规划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模式。

通道经济的特点是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由于通道干线与与沿线经济的相互协调和作用形成发展的通道经济带。

即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的主轴,以区域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经济区域。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沿江、沿海和沿边省区,其优势是出海通道地缘优势。

2010版南宁概况文字

2010版南宁概况文字

历史沿革现今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当时的南宁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岭南地区置郁林、苍梧、合浦、南海等郡,属郁林郡。

三国时代,为吴国辖地。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朝廷置晋兴郡,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至今已有1690多年历史。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宣化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南晋州。

唐贞观六年(632年),更名为邕州,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

“邕”字来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记述。

唐咸通三年(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邕州府所在地为岭南西道的治所,自此南宁成为中国南方重镇。

宋代,地名仍为邕州。

元十六年(1279年),设邕州路总管府。

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之意而将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南宁由此得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置南宁府。

清初,实行省、府、州、县四级政权制度,南宁府为广西省所辖。

民国元年(1912年),南宁成为广西省会至1936年。

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设南宁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南宁又成为省会。

1949年12月南宁解放。

1950年成为广西省辖市,并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确定为广西省会。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南宁是全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全区最大城市。

地理自然环境南宁市行政区位于广西中南部,东经107°19′~109°38′,北纬22°12′~24°02′之间。

最高的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

大部分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夏湿冬干,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湿润。

年均气温21.7℃,年均降雨量1300多毫米,全年无霜期345~360天,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的美誉。

南宁市城区地处广西四大盆地之一的南宁盆地,平均海拔70多米,最高处496米。

广西横县历史沿革

广西横县历史沿革

广西横县历史沿革广西横县历史沿革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

在横县西津竹坑和平朗乡秋江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和粗陶器表明,在距离令天约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横县这块神奇的地土上劳动生活了。

从出土的铜钟、铜矛来看,早在西周时代,中原文化就已经传到了这里。

后来经秦始皇出征岭南,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

秦以前,横县属岭南百越的一部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今横县北部属桂林郡辖地,南部则属象郡辖地。

秦未汉初,横县属南越国地。

汉元鼎六年(元前111年》,在平定赵陀的南越国后,今横县境内属广郁,合浦,安广,平山等县地,分别隶属于郁林郡,合浦郡。

安广县,故治在今横县治,是横县建置之开始。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连道县为兴道县。

太康七年(286年)置宁浦郡,治所宁浦,在今横县境内。

梁天监年间(502年至519年),分宁浦郡地,增置简阳郡、简阳县,隶广州。

隋开皇十一年(519年),撤宁浦郡、简阳郡,改为简州。

开皇十八年,简州改为缘州。

隋六业二年(606年),撤缘州。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简州,仍领宁浦,岭山二县,并析置蒙泽,淳风(后改为淳化)、乐山三县。

同时,在令横县境置淳州,治永定、领武罗、灵竹二县。

武德六年(623年),改筒州为南简州。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又更名为横卅,霸寥泽,轴二县(省蒙泽、岭山二县).唐明皇玄宗时,为宁浦郡。

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横州,领宁浦、从化、乐山三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改淳州为峦州,治所仍在永定。

但峦州、横县均隶岭南道。

宋赵匡胤开宝元年(972年),方撒峦州,废乐山、从化二县,以永定县改属横州。

开宝六年(973年)废武罗、灵竹二县,并入永定。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l年)撤永定县,并入宁浦县。

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复置永定县,后更名永淳县。

平乐县

平乐县

平乐县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平乐县的历史沿革、风景名胜以及特色文化等方面。

历史沿革:平乐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平乐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人文和历史特色。

在唐朝时期,平乐县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时的平乐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贸易集散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明清时期,平乐县发展成为桂林地区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当时的文人墨客们纷纷聚集于此,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词和文学作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平乐县也因此成为了“桂林书院之乡”的美誉。

风景名胜:平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无疑是刘三姐景区。

刘三姐景区位于平乐县境内,这是一个集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刘三姐纪念馆、刘三姐故居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平乐县的优美风光和丰富文化。

另外,平乐县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如神仙岩、融山、水月洞等,都各具特色。

神仙岩是一个山水合一的景点,山上的寺庙和溪流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而融山和水月洞则是一个以石头为特色的景区,有着独特的地质和自然景观。

特色文化:平乐县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文化。

这里的人们秉承着传统的壮族文化和岭南文化,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三姐文化。

刘三姐是平乐县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是一位民间歌手,以其动人的歌声和故事而闻名。

刘三姐的故事被后人流传下来,而平乐县也因此被誉为“刘三姐故乡”。

每年的刘三姐文化艺术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平乐县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品和美食,如融山红糖、刘三姐酸汤鱼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

总结:平乐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地方。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一)——宜北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一)——宜北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一)——宜北县行政区域历史展开全文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过程,很是丰富多彩!其中的故事,很多悲欢离合。

就如每个地方的历史演变,都有很多事情可以了解!比如广西地域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就在近几十年中,划来划去,并来并去的,有的并没了,有的并大了,但这些都被历史所记载下来了,今天就讲一个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已经被撤并的县级行政区——广西宜北县!广西宜北县,估计很多人都不了解,更没听说过。

这也很正常,因为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每个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也都是变来变去的,甚至名称也是改来改去的,在不同的时代,存在有不一样的名称,范围。

毕竟,在全国范围来讲,几千年沿革下来,从来都没改过名字的地方,还真不是很多。

这广西宜北县,其实是民国时期在广西境内的的一个县级地域建制,从民国二年(1913年)建制到1951年撤并,只建制了40年不到。

(所在位置,也就是上图红色部分)这个宜北县的历史,可以说从宋元时期开始,当时置划为安化州,明清时降级为永安县,隶属庆远府,据民国版的《宜北县志》介绍,因为光绪年后期,此地匪乱倡厥,官府平乱后,从思恩县析出五十二峒、中州、三里等地,改置安化县。

民国元年,改为安化厅,后又改为安化县。

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邮递业务的兴起,这时发现全国有好几个安化县,如湖南、甘肃、贵州,这也就出现邮件常有寄送错误的事情。

而这情况在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相当普遍,因为各地同名城市太多,所以后来出台并颁布了县级同名城市改名规则,这种环境下,广西安化县改名了,因为县治在宜山之北,简单明了的改县名为“宜北”。

建县近40年中间,因为时局的变化,境内的乡村行政变化也十分的复杂,到1933年,全县分置六乡共五十八村。

六乡分别为城厢乡,中和乡,治安乡,崇兴乡,驯乐乡,道安乡,这行政划分保持到建国初期。

建国后,也许是出于地域管理的需要,在1951年,广西省府方面申请将宜北县,思恩县合并,并称环江县,并获得通过,现在隶属于河池辖下,而原宜北县城,也就成为现在的明伦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历史沿革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南临北部湾,毗邻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连大西南,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美丽的八桂之地。

十万大山的壮美,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千百条河流的秀美,形成了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更具特色的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广西现有人口四千九百多万人,壮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国重要侨乡。

广西绝大多数人和地区(包括少数民族中的许多人)讲汉语方言,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语、闽语等6种,为我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中以讲壮语居多。

地方曲艺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邕剧、广西鱼鼓、铜鼓音乐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

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

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

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

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

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

唐代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颇负盛名的诗人曹邺、曹唐。

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

宋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宋代,先后发生了区希范起义、侬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义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层统治者则于熙宁八年(1075)大规模入侵广西,仅邕州(在今南宁)屠城被害人数就达5万多人;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西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苎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緂布色彩丰富,是最早的壮锦及当时的上品衣料。

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事性质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广西行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

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于洪武五年(1372)开始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壮族子弟组成的俍兵赴前线抗倭,屡败敌寇,战绩显赫。

明朝是封建社会广西经济开发最有成效的时期,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已开始种植双季稻,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细致;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筑有容县真武阁、合浦大士阁等。

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各州县包括土州土县都办起了学校,人才辈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书”蒋冕、蒋昇,军事家袁崇焕等。

然而终明之世,土官对朝廷的叛乱和土官之间的纷争不断爆发,土地和食盐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赋税徭役苛重,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规模较大的各族农民起义有大藤峡瑶民起义、八寨起义、古田起义等,其中大藤峡起义绵延不断达200年。

清初,广西兵祸连年,先是桂林成为南明永历政权驻地和瞿式耜、大西军李定国抗清斗争的中心;不久又爆发了平西王吴三桂等叛乱的“三藩之乱”,主持广西军务的孙延龄起兵从乱;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广西才真正归入清王朝的版图。

清代广西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日臻成熟,各种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车普遍使用,许多山区亦开辟出梯田、冲田等等,例如令人叹为观止的龙胜龙脊梯田,始造于元代,历明至清才完成;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农村圩市,城镇商业的繁荣以梧州为冠。

全省各地皆设书院和义学;方志的编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谢启昆主修的嘉庆《广西通志》被誉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剧、彩调剧等民间戏剧已十分流行。

清中期以后,天地会势力在广西发展迅速,频频起义,标志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

先秦以前,广西为百越民族聚居地。

秦汉以降,汉族人民和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因军事、经济、避乱、仕宦、谪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迁入广西。

移民不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构成秦汉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广西进行统治的社会基础。

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农作物的新品种等,将汉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传播到广西。

例如隋桂州总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韦丹、宋广西转运使陈尧叟等一批杰出人物来桂任职,就实行过不少发展生产、缓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对促进广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开始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州县,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宋代沿袭;元以后称为土州土县;明代广西土司制度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占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辖境内拥有统兵治民的大权,无异于土皇帝;清代,广西土司制度已趋腐朽,于雍正年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后于民国17年(1928)才在广西完全终结。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两广是受鸦片走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广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沿。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广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调赶往广州前线支援,广西前后共调集兵力数千名,还调集大炮、火炮及铸炮工匠赴粤增援,珠江口海面防御工事“排链”所用的参天大木也选材自广西。

广西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两万多广西各族儿女汇集桂平金田,誓师起义,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9月,太平军占领永安,封王建政,颁行各种制度;继而挥师北上,东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与此同时,以天地会组织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义也在广西勃然兴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阳建立的升平天国、1855年在浔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国、1860年在新宁州(今属扶绥)建立的延陵国3个农民政权最为引人注目。

随着外国洋教势力在广西的发展,近代广西民教冲突不断,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发了中法两国的外事交涉,法国以此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广西各族儿女奋起抗击法国的觊觎和侵略,民族英雄刘永福率领由广西子弟组成的黑旗军在越南屡创法军,取得著名的纸桥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陆路战场,老将冯子才率部痛歼进犯的法军,取得了号称我国近代“中西战争第一大捷”的镇南关大捷;法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巴黎,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

中国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使北海、龙州、梧州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向广西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攫取开矿、航运和修筑铁路等特权,把持海关,操纵金融;随着自然经济被破坏,广西的近代化伴随着半殖民地化进程在血与火中生长。

在世纪末变法维新的呼声中,康有为曾两次到广西进行变法维新宣传,创办“圣学会”和《广仁报》,开风气之先;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反对签定对日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广西有99名举人参加了这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忧时的政治大请愿。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至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桂西南边境地区先后发动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等3次武装起义,而云南河口起义、辛亥广州黄花岗之役也有不少广西籍同盟会员参加,广西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为辛亥武昌起义发挥了重要的催生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时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的广西籍学生160多人直接参加了首义;在广西的革命党人则组织了柳州、浔州(府治今桂平)起义,广西随之宣布独立。

然而,广西的军政大权却被陆荣廷所篡夺,形成了独踞一方的旧桂系军事集团;旧桂系贪婪残暴,屠杀革命党人,镇压“二次革命”,勾结北洋军阀,破坏“护法运动”,终于在孙中山发动的“援桂讨陆”战争中宣告崩溃。

广西平定后,孙中山曾出巡广西,督师整军,计划经桂林出师北伐,但因陈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广西各城镇的学生、工人和各界群众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广西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的新觉醒,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最早的地方组织首先在梧州建立。

与此同时,曾为旧桂系下级军官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借助广东革命阵营的力量,统一广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统治。

随后,新桂系与国民政府达成两广统一方案,广西归属国民政府领导。

在声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的斗争风暴中,国共合作的局面在广西正式形成,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在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新桂系军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且屡挫强敌,成为北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然而,“四一二”政变中,新桂系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使广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由于北伐战争中新桂系势力的迅速扩张,同蒋介石集团发生了尖锐矛盾,1929~1930年,蒋桂连年混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但客观上也为广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时机。

中共中央派邓小平到广西,通过对其时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成功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与蒋介石集团对日态度的分歧,从1934年就开始了对其上层的统战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