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五代成熟期——宋元成熟后期——明清二.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情画意;意境的蕴涵。
三.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
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秦代兰池宫,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24)--兰池宫--,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1)、是首次见于史料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山筑岛名为蓬莱山模拟仙境,开启了西汉宫苑求仙活动之先河,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一个求仙的功能。
三汉代梁孝王刘武所经营de----梁园(兔园),中人工堆筑的山以石块结合夯土的土石山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
四、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兴建的建章宫1)、建章宫北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开后世自然山水宫宛之先河.而太液池池内筑仙山开创了“一池三山”布局的园林风格,为后世皇家园林采用。
2)、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部以宫殿为主,“南宫北苑”形式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
3)、建章宫的建造,创造出一种将宫殿,离宫别馆及苑囿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宫苑.浙江绍兴兰亭园--“流觞曲水”出于此。
五、隋西苑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十六组建筑庭园分布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成为苑中之园,不象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
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
山上的建筑能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
六、宋徽宗造的寿山艮岳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一、最初的园林(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前有周文王建灵囿,周边圈围,其内放养珍禽奇兽,以供观赏。
四时花木繁盛,水中鱼跃。
这就是最初的囿。
后有吴王夫差建姑苏台,可在宅内观赏水中的鱼,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秦汉时期园林发展秦汉时期园林处于由囿向苑转变发展的阶段,它除了继承囿的传统特点,还设有大量的园林建筑,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如汉武帝的“上林苑”,大量运用叠山理水的园林工程手法,有名的是“太液池”、“建章宫”,开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之先河,首创雕塑装饰园景的艺术。
后来私家园林又得到了发展,如:梁冀的苑囿、袁广汉园都是当时非常有特色的私园,其中袁广汉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是古代园林的神来之笔。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发展这个时期的园林由秦汉时期的宫苑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造园不再追求高大雄伟,而在“穷极技巧”上下功夫,使楼阁为景所设,苑囿精巧雅致,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
但由于当时人们苦于战乱,只好人心向佛,以修来世,这样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出现和发展,比如有名的“寒山寺”、“永宁寺”。
四、宋代时期园林发展两宋时期的园林受当时诗画的影响较大,所以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蓝本而建造的写意山水园,诗画与园林之间相互影响渗透,使得宋代文人园林兴盛,园林趋于小型多样化、趣味化,向宅邸园林发展,并在各地大量兴建。
我国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写意山水园在宋代已趋于成熟,为以后明清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发展这个时期园林极力吸取汉族的文化,极力继承宋代园林风格,如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的“西夏王陵”,人工再现自然山水的典范——万岁山的太液池,还有位于苏州的狮子林,远看有如狮子吼、狮子舞,狮子斗、狮子滚,最高处石峰为狮子峰,有如置身于石林之中。
六、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发展明清时期园林是我国诗情画意的山水园进入大规模、高档次、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阶段,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中国园林发展史 园林专业

拙政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留园
与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 颐和园、承德 拙政园 颐和园 承德避暑 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山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 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 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不少 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 称为建筑山水宫苑。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 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 的主题、意境和情趣。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 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 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 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 林等。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 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 ”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 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 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 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 是朴素的天然景色。一、商周 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 ”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 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 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 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 沙丘苑台 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20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22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 商时代开始。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 特色。
一、商周的囿---萌芽期
殷纣王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纣王大兴土木, 殷纣王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 世纪,纣王大兴土木,修建规 世纪 模庞大的离宫别馆,鹿台和沙丘苑台是其中主要的两处。 模庞大的离宫别馆,鹿台和沙丘苑台是其中主要的两处。鹿台在今河南汤 沙丘苑台在今河北邢台。 阴,沙丘苑台在今河北邢台。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建国后我国园林行业发展历程与末来展望

建国后我国园林行业发展历程与末来展望发展历程:
1. 建国初期(1949-1978年):这一时期,园林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修复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园林环境,恢复社会秩序和城市发展。
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和城市规划,一些著名的园林景点和公园得以重建。
2. 改革开放(1979-1999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园林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管理,注重植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园林环境质量。
3. 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在新世纪,我国园林行业面临
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城市森林和公园绿地。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推广生态园林技术和理念。
未来展望:
1. 绿色发展:我国园林行业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生态系
统恢复和保护,促进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创新技术:应用新兴技术,如智能园林管理系统、垂直绿化等,提升园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
3. 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传统园
林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富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4.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提
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化意识。
5.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园林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园林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展开全文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说:“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有原型的话)。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也称赞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1、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的园林文化成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的形式是“囿”或“苑囿”。
即圈出一块空地,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生长繁育,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大臣们狩猎和游乐。
此时的“圃”、“园”和“苑”、“囿”呈现不同的价值功能:前者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园林艺术虽然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物质文明是它的基础,园林的建造和管理,必须依赖于蓄养、种植乃至建筑等物质生产技术。
商周时代的园林文化带有原始古朴的特点,基本上是天然状态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物,人工因素极少,具有浓厚的自然野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园林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即有土山又有池沼和台。
自然山水的主题开始萌芽,并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栽花种树,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在中国园林美的历程中,秦、汉以前是第一大阶段,而秦、汉的苑囿体现了第一阶段的最高成就。
秦统一中国后,在国都咸阳大兴宫室,以炫耀文治武功。
又在渭南建上林苑,置离宫别馆。
但一座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
阿房宫赋图汉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表现之一是营建规模更加宏大。
汉武帝造建章宫、上林苑。
周围数百里有几十座宫殿,“皆容千乘万骑”。
“上林苑”是汉武帝的私人园林,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
据文献记载,它原是秦朝的皇家林苑,武帝好游猎,特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扩大圈筑为周围二百余里的大园林,专供皇家游乐田猎之用,苑内“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一文描述其盛况,谓其“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又“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若此者数百千处,娱游往来,宫宿馆舍,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车骑雷起,殷天动地”。
明代院派画家《汉武帝上林出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之二是奠定了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基本思路和营造方向。
汉武帝好神仙之说,在建章宫内建太液池,池中建三岛以仿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这种“一池三山”的构思不仅使中国古代园林有了主题和象征意义,也成为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表现之三是中国园林从汉代起由皇家园林向私家园林发展。
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商巨绅开始建造私家园林:汉高祖时丞相曹参,汉和帝时大将军霍光皆雅好筑园;董仲舒为一代名儒,也有个私园。
茂林富户袁广在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
构石为山,高十丈余。
奇树异草,靡不培植;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三辅黄图》)。
可见当时私家园林已达相当规模。
园林建筑突破皇室垄断,这对提高园林应用价值、园林的普及和发展,皆有突破性意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我国园林文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
其标志是此时的园林美学已抛弃了秦汉以来以宫室楼阁为主,囿内充斥珍禽异兽的构思,主张以山水,倡导自然野趣,这与当时山水诗的兴起相表里,也与“畅神”这种美学趣味的流行有关,它反映了当时士大夫消极避世、啸傲山林的人生理想。
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
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
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
对园林影响最大的要数陶渊明。
他在《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作中,第一次以新的审美意识来重现审视园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随着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山水自然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其独特的风韵意趣给这个时代的艺苑带来了新鲜空气,使人们的眼目心胸均为之一清。
在开始成为独立画种的山水画中,园林也开始作为一种现实的题材,为自己的存在而亮相,为自己的发展而显耀其美的光辉。
老庄哲学及其表现形式之一的隐逸意识,从魏、晋开始就由显而隐地渗入到山水的欣赏、题材、主题以及园林的审美意识之中了,这就是所谓“玄对山水”。
魏晋南北朝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一个主要流派——士大夫园林的源头和模式。
另外,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僧侣们喜在深山里古潭边建舍利宝刹。
寺内建筑又讲究曲折幽深。
所以这些寺院本身就是一座寺院园林。
如东晋高僧慧远法师创建的东林寺,就与庐山山水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座园林:“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高僧传·慧远传》)“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的庐山东林寺当时还流行“舍室为寺”的风气,贵族们把自己的住宅捐给佛寺,住宅中的园林也就成了寺院的附属园林,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园林方式寺观园林,如位于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的兴福寺,又名破山寺。
因唐代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知名,他就是南齐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成寺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熟县破山寺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全盛期。
隋代园林以丰富的水景水法取胜。
如隋炀帝的西苑即以水景为主,园之湖面周长十多里,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的山景浮于烟波之中,山上的台观楼阁依稀可辨。
唐代除了在长安大修宫室以炫耀王权外,还在骊山依山而筑华清宫,使骊山渭水、离宫别馆融为一个巨大的园林。
又在长安城北筑东苑、内苑和禁苑,并在禁苑内筑“逑场”,供贵族们打马球,这是我国园林中最早出现的体育设施。
另外,长安城内还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
环江还有观榭、紫云楼、采霞亭等,每年定期向市民开放。
我们从杜甫的《丽人行》,敦煌曲子词《莫攀我》以及唐人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等诗词小说中,可以推测这座唐代公园的盛况。
今日曲江池唐诗对唐代园林的筑建影响很大: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作,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唐代,私家园林,“别业”、“别墅”、“山林”、“园池”、“山居”等已开始引起诗人们的审美关注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地位开始提高了。
宋之问的蓝田别墅,王维的辋川别墅,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白居易的草堂,开宋代以来江南文人写意园的先河,是陶渊明园林美学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其中王维的辋川别业更是中国古典园林在第二历史阶段发展到山水园的一个代表作。
他的《辋川集》二十首和《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则是描绘这座士大夫园林与大自然山水美景交融互映的绝唱。
3、宋元明清为中国园林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人为的艺术加工是大大增加,景观中含蕴的主体情致是显然地加浓化,技术美的水平也显著提高。
于此同时,包括园林美学在内的园林理论则是大大地发展了,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审美的质的变异和飞跃。
除此而外,宋、元、明、清园林在数量、类型和普及程度上,也不同于魏、晋至唐这一历史阶段。
宋代是我国园林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宋代诗词更强调人的主观意绪,感情体察非常细致;宋代文人画更讲究寓意,寄兴,赋予人文精神。
文人的山水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作为士大夫表现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归的一种手段,到了宋代,这种情趣的渗透和表达更加自觉;讲求含蓄寄兴,更成为一种品评画风高下的标准,并上升为美学理论。
郭熙把自己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取名为《林泉高致》,其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之一,即在于避尘嚣而亲渔樵隐逸”。
宋代诗歌、绘画这种美学倾向影响到园林建筑,使宋代园林尤其是南宋园林有别于汉唐的雄放,朝秀逸的方向发展。
继隋唐以后,宋代的私家园林更是大量涌现,据记载,当时京城附近百余里内的空地,几乎被私家园林占满。
伴随着私家园林的成熟,诞生了一种别具风貌的园林——文人写意园。
这类园林在主体设计上强调主观意蕴,如宋代诗人苏舜钦在苏州筑的沧浪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为自己因事件遭到保守派攻讦无端罢官退守林泉的政治自白,并作《沧浪亭记》。
在记中写描述游憩于沧浪亭中的感受是:“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表白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腐朽官场的厌弃。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面阔三间的“明道堂”。
亦是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
在唐代,审美主体的情致还没有更多更好地渗透和占有客观的物象。
因而,这类园林即使为文人所占有,也不能称为文人写意园,尽管它已经是道地的自然山水园。
这类私家园林的题名,一般以所在的地名来称呼,如王维的“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等。
更有不具专指名称的,如白居易在庐山的园林只称“草堂”,后人才称之为“庐山草堂”。
从宋代开始,园林开始出现带有文学意味或文化色彩的题名,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朱长文的“乐圃”、沈括的“梦溪”等,都不但有一定寓意的园名,而且园中的风景点也往往有一定诗意的题名。
“沧浪亭”即沧浪园中的“明道堂”即是其中典型代表。
“名道”最早出自《道德经》,自欧阳修提出“文以明道”主张以来,士大夫们即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
作为欧阳修的好友苏舜钦,在被迫归隐后仍以“名道”作为园林中主要的建筑、文人讲学之所的堂名,其政治取向是非常明显的。
文化意蕴和人生取向的楔入,这是宋代宅园与唐代宅园的一个质的区别,也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又一次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