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瑾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瑾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

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

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

【直觉性】

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

二选择题

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

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

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

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

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这里表现出的风格是【优美】

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

验中的【理解】

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

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

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

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

三:判断题

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

根本的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四:名词解释

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②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审美体验: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气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到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五:简答题

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在哪些主要观点?

1.主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认为美是主观的,否定了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2.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的,坚持了唯物论,但忽略了美的相对性。

3.主客观统一论: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这种观点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把人的意识等同于人的实践。

4.实践论:以李泽厚为代表,认为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2、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四个特征: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中和的审美特征

①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既是情感的适中,也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③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4、气韵的审美特征

(1)从气韵与内在生命的关系看:突出生命的活力及自然形成的韵味,生成有先天后天因素。(2)从气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另一方面,气韵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的感性形式一般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智能通过精神活动区领会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感性形式处于美的运动、变化之中。

5、神妙的审美特征

1.形而上的超越性

2.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

3.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4.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

6、审美感知的特点:

感知活动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

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7、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材料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等

2、符号形式层,指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向世界的独特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等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面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4、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7、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和目的,与其他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特点。

1、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它以情感为中介,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

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具有过程性和全面性特征。过程性指美育绝少外在于审美实践过程的其他目的与功用。全面性指一方面德智体各种教育方式都可以借助美育的手段、方法来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美育又是其他各种教育方式发展的基础。

8、怎么样理解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生实践中必然会与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心灵上必然会达到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通过审美,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可认为美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美育将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种自由境界的高度。

八、审美经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实践性。

2、感性直观性

3、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4、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5、自由无限性

6、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不自觉性和突发性 2、非逻辑性 3、创造性)

十、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五.论述题:

1、论述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如:罗丹《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2、试论优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区别(美感、形式、内在状态):崇高是美在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表现出来;优美是美在主客体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状态中表现出来。

联系:如果承认美的本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积极情感的生动形象,就可以说优美与崇高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优美与崇高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或:

(一)从审美形态方面来分析

1.从量的方面看:优美小崇高大。优美的事物一般形体轻巧力量较小,崇高的事物则形体巨大力量强大。如风景秀丽的园林和雄伟的泰山,小溪和长江。

2.从形式方面看:优美规则柔和,崇高粗犷奇特。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均衡、比例均匀、节奏和韵律等形式美的规则,表面光滑,多曲线、弧线,如史特劳斯的《圆舞曲》。而崇高的事物则表面粗糙,多直线、折线,各部分很不协调,甚至有几分丑怪,令人惊骇。如挺拔的石林,嶙峋的山石。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内容压倒形式,不拘泥于形式上精雕细琢,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作品的雄伟浑厚。

3.从状态方面看,优美是静态美,崇高是动态美。

(二)从审美效果方面分析

1.优美的事物往往引起的是单纯平静的愉悦感,崇高事物引起的美感包含突兀感、自豪感、严密感、惊惧感,心灵始终处于摇荡震撼之中。

2.优美的事物让人亲近喜爱,崇高的事物则让人崇敬敬佩。

三、如何理解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1、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正是因为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

现实的依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所谓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因此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试论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主要原因

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理应包括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1、在审美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包含有肯定性和否定性两方面,人的审美价值尺度正是在否定、肯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得以发展的。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括对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两个侧面。

2、美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裂的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

(2)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对于丑的揭露、鞭挞、摈除当然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

(3)丑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

(4)近代来,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美学思潮,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5)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个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