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一、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C.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1、看着___红遍,层林尽染,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水中跳跃。

2、和同学们一起青春年少,互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你还记得吗?那些日子多么美好。

3、她就像那盛开的丁香花一样,在雨中哀怨地低垂着。

4、她在这寂静的雨巷里徘徊,像我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5、她就像夕阳中的新娘一样美丽,波光中的艳影令人陶醉。

6、这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

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长在软泥上青荇的旁边。

8、没有仁义之心,就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没有武力之时,就会被人欺负。

9、高渐离击筑,所有的士兵都流泪哭泣。

他再次前行唱道:“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的声音激昂慷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10、大事不能忽视细节,否则会犯错误。

11、真正的勇士,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12、沉默哦,沉默哦!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1、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礼貌,同时也与楚国勾结。

2、即使我年轻时很强壮,现在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3、我不能早早地使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4、如果丧失了郑国,有益于君主,我敢于冒烦扰之事。

___离得很远,君主知道这很困难。

5、与邻国的关系很亲密,而与君主的关系很淡薄。

6、如果放弃郑国,作为东道主,我们共同面对行李来往的困难,君主也不会有所损失。

7、晋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8、既然东封了郑国,又想西封,如果不失去秦国的话,将会怎样取得呢?9、为了利益晋国,只有君主考虑。

10、剥夺别人的力量,不是仁德;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不是明智;以混乱代替秩序,不是武力。

11、现在___被___用千金买下来了,他的家乡有万家之多。

12、太子说,我想去拜访他。

如果现在去了却不履行诺言,那么秦国还不能亲近我们。

13、___因为穷困而归降丹国,___不忍心因为私人原因伤害老者的感情,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14、秦国对待将军非常残忍。

他的父母和亲戚都被杀害了。

15、我经常想起这件事,痛苦得入骨,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系统复习和梳理了必修一的文言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复习学案主备:郭丹同备:高三语文组审核:何香菊一、学习目标: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

2、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新大纲对文言文考点的具体要求。

3、巩固文言教材的基础知识,为专题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一、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和()相同①以乱易整②以其无礼于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项。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围墙)...⑤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⑥吾其还也。

(还是)...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同“智”)...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D.许(答应)之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篇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答案】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答案】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D.诡踪迹,草行露宿【答案】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答案】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案】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

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

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不去应荐/不可以)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③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⑥/③⑤/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B(依次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德”字通假)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大学之道》复习卷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安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文章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D.譬如为.山为:堆积3.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终始D.则近.道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物格而.后知至C.娴于.辞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迩之.事父大学之.道5.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大学..者..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③物有本末..之道,在明明德②回虽不敏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①②B.①⑤C.③④D.③⑤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民之从事..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也③跨者不行..②见不贤而内自省⑤自天子以至..之道..⑧大学..于庶人⑥可谓好学..也已⑦古来圣贤皆寂寞A.①②③④⑥⑧B.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⑦⑧D.①③④⑤⑦⑧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⑥/②/③/⑦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0.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谁欤,哭者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古代文学常识11.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一、默写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恰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在雨中哀怨,。

4、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5、,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6、,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7、软泥上的青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8、,不仁;失其所与,;,不武。

9、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10、大行不顾细谨,。

,,何辞为?11、真的猛士,,。

12、沉默呵,沉默呵!,。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7、夫.晋,何厌.之有?2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3、樊将军以穷困..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1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1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9、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20、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2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32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2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5、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2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7、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9、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3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1、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3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3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34、所以..也。

..与非常..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6、不然,籍.何以至此?3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438、臣与将军戮力..,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臣战河南..而攻秦,将军战河北复见将军于此。

39、不者,若属..所虏。

..皆且为4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三、常见虚词、实词专项练习(一)将加点字正确词意的序号选入相应的括号内1、【而】(连词A、并列B、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承接,可译为“就”“接着”D、转折E、假设F、修饰,连接状语)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朝济而.夕设版焉()今急而.求子()⑶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夜缒而.出()⑷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⑸偏袒扼腕而.进()⑹今日往而.不返()⑺荆轲和而.歌()⑻又前而.为歌()⑼荆轲遂就车而.去()⑽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⑾图穷而.匕首现()⑿而.为留待()⒀伏尸而.哭()⒁秦王还柱而.走()⒂秦王必喜而.善见臣()⒃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⒅劳苦而功高如此()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2、【以】(A、介,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B、动,认为,以为C、介,用D、介,把E、介,在……的时候F、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G、表处所、时间,译为“在、于”H、表示凭借,译为“凭,靠”I、表目的,译为“用来,以致”J、表修饰,相当于“而”K、通“已”已经)⑴以.其无礼于晋()⑵敢以.烦执事()⑶焉用亡郑以.陪邻()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⑸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⑹丹不忍以.己之私()⑺可以.解燕国之患()越国以.鄙远()5⑻愿得将军之首以.先秦()⑼使工以.药淬之()⑽日以.尽矣()⑾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⑾以.次进()⑿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⒀而乃以.手共搏之()⒁遂拔以.击荆轲()⒂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⒃寿毕,请以.剑舞()⒄军中无以.为乐()⒅阙秦以.利晋()⒆以.试人,血濡缕()3、【为】(A、做B、作为,当作(变为、成为)C、认为D、是E、如果,假如F、介,给、替G、介、因为(为了)H、介、被I、句末语气词)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⑵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⑶嘉为先言于秦王()⑷愿举国为内臣()⑸使子婴为相()⑹为击破沛公军()⑺皆为龙虎()客何为者()⑻为之奈何()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⑽约为婚姻()⑾若属皆且为所虏()君王为人不忍()⑿军中无以为乐()⒀窃为大王不取也()⒁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C、指示代词,这、此D、助,的E、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F、宾语前置标志G、助词,无实义)⑴是寡人之过也()⑵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⑶何厌之有()⑷将焉取之()⑸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⑹亦去之()⑺天下之利匕首太子迟之()顷之未发()⑻为之奈何()⑼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⑽珠宝尽有之()⑾吾属今为之虏矣()⑿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焉】(A、于何,在哪里B、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C、语气助词D、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⑴子亦有不利焉()⑵焉用亡郑以陪邻()⑶朝济而夕设版焉()⑷将焉取之()⑸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2、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3、顾.计不知所出耳()终以不顾.()顾.笑武阳()6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7、君安与项伯有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8、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9、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张良入谢.()11、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辞.曰:“臣之壮也……”()13、沛公起如.厕()固不如.也()刑人如.恐不胜()四、选择填空《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B.无能为也已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失其所与,不知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人,指秦穆公)D.失与所与.,不知(给予的)3.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两句是()A.秦军.氾南B.夜.缒而出C.共其乏困.. D.秦伯说,与郑人盟.4.找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7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焉用亡郑以陪邻D.敢以烦执事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 许.之(答应)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 亦去之《荆轲刺秦王》1.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8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5.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鸿门宴》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2.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范增数目项王C.人皆得以隶使之D.籍吏民,封府库3.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二十里耳..也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C.乃令张良留谢.D.张良入谢.6.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范增数目.项王C.常以身翼.蔽沛公D.吾得兄.事之7.选出与“籍.吏民,封府库”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项()9A.交戟之士欲止.不内B.刑.人如恐不胜C.沛公奉卮酒为寿.D.日.夜望将军至E.沛公欲王.关中F.此其志不在小.8.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巨是凡人C.籍何以至此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9.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10.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亚父者,范增也A.得复见将军于此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此天子气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