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精品教育.doc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

文章标题:勇往直前,创新无止境——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导言众多我国化学家以其勇于创新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积极与国际接轨,让世界看到了我国在化学领域的力量和自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勇于创新的化学家,以他们的故事为例,探讨他们胸怀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艰苦奋斗:坚持初心,追求卓越在化学领域,有许多化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坚持初心,不断追求卓越。
某某教授在20世纪初期,在国内形势动荡的年代,仍然坚守在实验室里,进行着无人问津的科研探索。
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为我国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二、勇于创新:以科技创新助推国家发展我国化学家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
在国际上,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某某院士率领团队,开展了一项重大研究,不仅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还为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行动,让世界看到了我国在化学领域的崛起。
三、个人观点:化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对于我国化学家的故事,我深感自豪和敬佩。
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与情怀,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体现,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化学家,勇于创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只有不断努力、敢于创新,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总结通过本文的共享,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化学家的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他们胸怀祖国、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为每一个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去,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应该如同他们一样,积极践行这种精神,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愿我们永远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勇往直前,创新无止境。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从侧面也反映出爱国主义的教育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立足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那怎样贯穿这条主线呢?一、首先,老师本身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正如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的教程中所说:热爱祖国对一个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数的人民教师胸怀爱国赤子之心,为民族振兴、社会主义国家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化学方面,有造纸、火药、瓷器和青铜器等重大发明。
夏代就出现青铜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
再如例举化学家候德榜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应该做一个又红又专的好学生。
陈毅元帅在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的会议上举了一例,他说:“我们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飞行员,假如一个飞行员,他的飞行技术很高超,但他把飞机开到外国去投敌,行吗?”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
在化学教学中要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化学教案爱国

高中化学教案爱国
目标:了解化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和视频展示介绍化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现爱国情怀。
二、学习(30分钟)
1. 学习《化学与国家建设》
- 介绍化学在国防、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化学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化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
- 探讨化学在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爱国行为的一部分。
-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
三、实践(15分钟)
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或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10分钟)
结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五、拓展(5分钟)
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调研等方式了解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爱国意识。
六、作业
1. 撰写一篇关于化学在国家建设中作用的文章。
2. 调研一家化学企业,了解其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并做出评价。
七、反思
通过课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爱国意识。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者:徐雅萍来源:《黑河教育》2012年第09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呢?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没有爱国主义这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就不可能有现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化学化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广大化学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无私的奉献。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学生自觉的投身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化学科技和化工仍较落后,仍需要一批具有艰苦奋斗精神、高度智慧和爱国情怀的化学科技和化学教师队伍,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化学科技的先进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时期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由于爱国主义的心理结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在进行教育时必须考虑二者的关系,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化学课堂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授科学知识,还应该承担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化学课堂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元素周期表中的中国元素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学生将接触到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而中国元素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化学老师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发现的金属元素,如铜、铁等,在中国古代的冶炼工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
还可以介绍中国现代化学家的成果,如钳状芽碱的发现、揭示石墨烯结构的研究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科学成就的尊重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课堂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产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而环境保护需要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来支持。
化学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中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如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等。
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化学在国防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化学在国防和国家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的防护和防范、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对国防现代化的支持等方面都与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
化学老师可以通过相关实例,介绍化学在国防和国家安全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息息相关,从而培养起对国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四、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化学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些杰出的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事迹。
如丁肇中院士在海内外中坚持科学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优秀的科学家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学科对于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任务,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要结合化学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教学,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组成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
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2.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要求和评价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而在综合素质中,政治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都有教育性。
化学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
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的政治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
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
做为化学教师通过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化学方法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应该成为他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
化学概念的引入,化学规律的得出,化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化学实验的有趣,化学现象的释疑,化学规律的应用,化学计算的巧妙,化学科技的前景,化学故事的阅读,化学学家的轶事,化学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三、从以下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化学发明和创造,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古代化学上的卓越贡献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是一卷爱国主义教育的诗篇。
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和家族的认识也日益深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围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展开探讨。
一、开展讲解教学知识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老师们通常会针对教学知识展开讲解。
可以通过一些有关国家强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等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以及中国化学家在元素周期表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和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化学课程中的环境保护知识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关注环境保护,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节约能源等。
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小做起,为祖国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在化学课程中,难免要涉及一些化学史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的化学科学家以及他们为国家、为人民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并效仿他们具有爱国情怀的精神。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优秀的科学家身上学到爱国精神,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对国家的感恩之情。
四、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科技创新成果来展现国家的科技发展实力。
通过介绍一些关于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科技事业的热情。
五、培养爱国情感的实际操作除了以上讲解课堂内容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外,实际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重要教育内容。
化学课堂作为学习科学
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也应该注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通过讲解关于祖国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内容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中,有
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例如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和利用方法等。
教师可以讲解祖国资
源的珍贵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强调珍惜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
关心国土的意识。
可以通过讲解关于国家荣誉和科学家的故事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
久的学科,有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化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教给学生。
教师可以讲解这些
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强调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奋斗的精神,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和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应用案例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中非常重
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展示国内外有关化学实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和
应用情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实验和应用技术应用到祖国的科技发展中,激发学生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愿望。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关于祖国资源和环境保护、
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国家荣誉和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化学实验和应用案例等内容来实现。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
量的意识和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
暂且撇开以前的不谈,近代以来,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可歌可泣,又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呕心沥血,坚韧不拔,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可歌可泣。
中国的化学家,为了祖国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面我们举例式地描述几位化学家的事迹。
中国著名化学家、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侯德榜生于1890年,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外国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霸道行为,他认为外国列强之所以敢欺负中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技术先进,因此,中国要想不受人家欺负,就要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我国知识界的“科学救国”思想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产生的。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但是这些都失败了。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一方面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中国仍然落后,国内政治局势混乱,在许多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中间,尤其是在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中间,逐渐产生了科学可以救国的思想。
他们要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救国。
这表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他们要投身到救国的事业中去。
因此,
对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科学救国”的思想是一种爱国思想。
“科学救国”代表了一些科学家寻求救国道路的一种想法,许多人抱着这种想法去尝试、去实践、去奋斗。
他们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带回祖国,对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诚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仅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是难以实现救国的愿望的。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于中国人寻求救国的道路,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他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
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
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
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
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东西很可以救中国。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①历史已经证明,在旧中国仅仅依靠科学是救不了国的。
但是,对于那些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科学救国”的爱国热
情是应当肯定的。
侯德榜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曾留学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或研究。
当他从著名实业家范旭东给他的信中得知,祖国需要他回来创办制碱业的时候,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制碱事业,毅然回国。
在塘沽筹建永利碱厂的过程中,侯德榜不仅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而且受到洋人的讽刺和蔑视。
侯德榜下定决心,与同伴一起攻克技术难关,终于解决了技术问题。
在以后的岁月里,侯德榜与范旭东合作兴办硫酸铵厂,并始终保持了研究和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抗日战争中,硫酸铵厂成了抗击日寇的军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德榜又为归还被日本侵略者拆走的铵厂装备而奔走,经过斗争终于如愿以偿。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道路的许多尝试都失败了,中国人只是在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面目才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战争才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
实践证明,当中国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以前,仅仅依靠科学和实业是难以救国的;在革命胜利后,科学救国或者确切地说科学兴国就具备了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侯德榜正在印度,他摆脱了国民党特务和外国势力的阻拦和纠缠,历尽艰难终于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新中国的制碱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倾
注了全部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还曾用自己的钱买下两处房子,捐赠给中国化学会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在中国银行存入一笔外汇作为基金,以其利息购买国外科技文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侯德榜受到了冲击,他身处逆境,仍然惦记着碱厂的生产,思考着生产技术问题。
去世前,他决定将自己最珍贵的藏书献给国家。
侯德榜在旧社会怀着“科学救国”的爱国激情,为国家为民族的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苦斗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为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科学技术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叶渚沛(1902—1971)是中国著名的化工冶金学家,他与侯德榜有着相似的经历。
叶渚沛在青年时代曾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赴美留学,并在美国工作了几年,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成为一名冶金专家。
1933年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毅然返回祖国。
可是,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逐渐领悟“科学救国”这条路走不通,于1944年再度赴美考察工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渚沛借在联合国任职之机,对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情况进行了考察。
1950年,叶渚沛几经辗转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新中国冶金事业的发展服务,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他自己受到无端污蔑的时候,他想的仍然是祖国的冶金事业。
中国化学家庄长恭(1894—1962),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研究。
他曾经留学美国,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去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当时美国一个制药厂出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德国拜尔药厂要求购买他的专利,也被他拒绝了。
庄长恭1948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校长。
全国解放后,他向往新中国,离开台湾回到大陆。
庄长恭是一位爱国的化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鉴别力的爱国的化学家。
新中国建立以前,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多次出国,又多次返国;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即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又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全国解放后,庄长恭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并为她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
唐敖庆于1946年去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在他留学的这个时期,国内正处于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时候。
唐敖庆身在异国攻读,心却时刻关心着国内的内战形势。
1949年夏天,新中国的曙光即将升起,唐敖庆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要把自己的论文献给新中国,于是开始办理归国手续。
这时,唐敖庆的身边既有国民党特务的阻挠,又有
同学和导师的劝阻和挽留,但是,他的归国之心丝毫不为之所动,于1950年1 月7日搭乘一艘远洋客轮回国了。
唐敖庆回国后,服从组织安排,先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2年调任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与其他教师一起创办化学系。
从那时起,他作为一位教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为发展祖国的化学科学培养人才;同时,他作为一位量子化学家,不断攀登量子化学理论的高峰。